五一旅游收入1176.7亿元,你假期都去哪玩了?
我啊,摸了一下口袋,没钱查看了一下银行卡,输入6位数的密码,看到存款只有3位数。
冷静了一下,觉得,五一跟我也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整个五一假期,我都是呆在家里的,偶尔上网买点东西,但是发现五一期间的快递,都慢了许多。估计和游客一样,都堵在高速路上了。
说实在的,没钱,是我不出去玩的理由之一。
但是,真正阻挡我的脚步的,是那群游客。
每次看到各大景区都是人山人海,顿时都没了兴趣。像我们隔壁城市,有个南澳岛。那是距离我们比较近的一个景区,节假日的时候,都有很多人去那里玩。
但是五一这个假期,估计去南澳旅游的人,估计都会很后悔。因为只要你上了桥,就只能一路开到底,到了岛上以后,你必须在岛上走一圈以后,才能重新上桥离开。
所以,那些刚上桥,想要去南澳旅游的游客,上了桥,就下不来了,在桥上就堵了一个多小时。下了桥,继续堵车,这种情况,有很多人发表心情,都说想要回家。
看到这,我默默的点个赞,表示安慰。
当然了,汕头,只是一个小城市,那些厦门啊,杭州啊,估计堵的更惨。
记得抖音上有人发过这么一个视频,视频内容只有几个字,就是我想回家。
这位上班族可能没想到,那些游客,在4月30号的时候,就到了厦门。结果,外地车多了,本地的车主也跟着遭殃,大家一起堵车堵到深夜。
看着几公里外的家,感觉遥不可及。
所以,选择五一外出旅游的,都是牛人,而我,只是普通人而已,我就呆在家里,祝福大家玩的开心。
5月假期,旅游熔断 你出去旅游了吗?来自于假期旅游的思考
新冠疫情冲击下, 旅游 出行一度停滞,跨省游“熔断”等防疫措施限制下,后疫情时代 旅游 出行半径逐渐收窄,防疫政策限制下景区出现较大幅亏损。传统景区多建立于特殊地貌或古老建筑, 以观光 旅游 为主,景区项目更新扩建难度大,游客难以获得新的体验导致复游率低,外地尤其是外省游客为热门景区主要客源。
旅游熔断。你出去旅游了吗?来自于假期旅游的思考" img_height="2592" img_width="3872" data-src="//imgq8.q578.com/ef/0505/916307c9e5e2b6ba.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2020年为例、五一、国庆假期 旅游 人数分别为 4.15 亿人次、1.95 亿人次、7.82 亿人 次, 旅游 收入分别为 5139 亿元、1176.7 亿元、6497.1 亿元,长假 旅游 人数及 旅游 收入分别占 全年 旅游 人数和 旅游 收入的 23%、22%。到 2021 年,全年法定节假日出游总人数约 13.3 亿人次,占全年全国国内出游总人数的 41.4%。
旅游熔断。你出去旅游了吗?来自于假期旅游的思考" img_height="1718" img_width="2540" data-src="//imgq8.q578.com/ef/0505/42e6a7287ad82a4e.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假期经济是我国 旅游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 旅游 出行过于集中造成长假期间热门景区接待能力不足, 旅游 花费大幅上涨的同时游客体验大幅下降,而景区为应对游客集中出行需要加大投入,造成淡季景区供给过剩,资源浪费。优化假期制度,分散出游时间以减少集中出行成为 旅游 政策重点管控方向。
旅游熔断。你出去旅游了吗?来自于假期旅游的思考" img_height="1993" img_width="3000" data-src="//imgq8.q578.com/ef/0505/5659fdd4cf26c021.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原有制度10天的法定节假日无法解决爆发式增长的 旅游 需求和集中出行带来的 旅游 资源及交通资源供需失衡,像之前的国家的修改-把原有的五一黄金周取消,新增清明、端午、中 秋三个法定节假日的小长假,以缓解集中出行压力。从长假 旅游 人数及 旅游 收入占比来看,节假日出行仍是我国 旅游 经济的核心,节假日制度及带薪年休假制度仍待完善。
旅游熔断。你出去旅游了吗?来自于假期旅游的思考" img_height="1948" img_width="3831" data-src="//imgq8.q578.com/ef/0505/e25735fa46d66962.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1) 新冠疫情反复 。“动态清零”的防疫措施持续,出现疫情的省市出行受限,国内新冠疫情反复将显著影响 旅游 出行。
2) 新冠药物研发突破不及预期 。从欧美防控政策放松路径来看,较高的整体疫苗接种水平和有效的口服新冠特效药物是新冠流感化的重要条件,若后续国产口服新冠药物
研发、获批不及预期,将显著延长防疫政策放松的时间。
3) 宏观经济下行 。 旅游 消费作为可选消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息息相关,当宏观经济处于下行阶段,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与购买力下降, 旅游 消费意愿或承压。
4) 新增消费项目效果不及预期 。数字文旅等创新项目作为新兴技术,客户接受度及迭代速度无法预测,实际效果可能不及预期。
旅游熔断。你出去旅游了吗?来自于假期旅游的思考" img_height="2003" img_width="3500" data-src="//imgq8.q578.com/ef/0505/4ed3cb482483f0b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5) 行业政策变化 。疫情初步受控后,部分以 旅游 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地方政府可能出台政策要求景区通过进一步降价的方式吸引游客。
五一国内游1.6亿人次,你的假期出游体验如何?
我的假期出游体验不好。
有些人会趁着五一假期出去旅游,虽然当前情况比较特殊,但是一些人还是耐不住,他们会选择周边游,不过和往年相比,此时旅游的人数比往年少了很多。五一假期时,我选择在城市周边游玩,这会比较安全一些,但是总体的出游体验不是很好。
天气不好,出游不方便。
五一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在市内游玩,假期的时候一家人去周边的一些旅游景点,但是出发的第1天就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浇灭了兴致。当我们驱车到达旅游景点的时候,忽然天空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
而那时我们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没有带雨衣,到了地点以后我们只能等雨停了再出去游玩。而下完雨以后地上也会变得湿乎乎的,我们走在田埂上的时候,鞋子都沾满了泥土,裤子也都被弄湿了,出游的心情都被这大雨给扫灭了。
周围的景点没有什么特色,不好看,不好玩。
我们出游的地方是一处农家乐。除了一座房子做的比较精致以外,其他的地方显得光秃秃的,没有什么可看的。本来我们想趁着这时候去看油菜花,但是等我们去的时候发现油菜花已经不复存在了,取代它的是一些刚出土的不知名的菜苗。再加上天气不好的原因,我们也就没有继续在周围游玩,只好败兴而归,这样的出游体验不好,感觉浪费了不少的时间。
景点周围消费高。
我们去的地方比较偏僻,离市区也比较远,周围除了农家乐以外还有几处卖玩具的地方,但是那里的物价都偏高,我们几人在那里吃了中午饭,花费了接近千元,但是吃的菜都很普通。如果平时在市里吃这些,或许只要花费一两百就可以了,这也是让我感觉出游体验不好的原因之一。
出游人数降30%旅游收入降42%,五一假日文旅市场迎至暗时刻
焦点研究院 · 文旅研报
2022年五一小长假 旅游 市场报告
报告期:2022年4月30日至5月4日
研究员:文旅研究组
写在前面
2022年的五一小长假落下帷幕。对于文旅行业而言,无疑又交上了一份“惨烈”的成绩单。从春节到清明再到五一假期,出游人数从下降2.0%一路跌至下降26.2%、下降30.2%,文旅市场似乎进入了后疫情时代真正的“至暗时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否意味着绝处逢生即将来临?
(一)“减”字当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颓势尽显
经文化和 旅游 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 旅游 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实现国内 旅游 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就铁路、民航两大交通运输系统来看,假期前四日(4月30日至5月3日),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306.38万人次,同比减少约80%;国内航线五一期间实际执行客运航班量1.67万班,同比2021年下降75.30%。
图1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人次与2021年对比
图2 2022年五一、清明、春节三大假期国内 旅游 收入与2021年对比
焦点短评: 自春节、清明假期之后,五一小长假国内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再次出现“双降”,这也是今年以来假日 旅游 市场的“三连降”(2022年春节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0%、3.9%;清明假期出游人数、 旅游 收入分别同比下降26.2%、30.9%),迄今为止今年的假日 旅游 市场可以用“节节败退”来形容。从消费上看, 旅游 消费降幅明显高于出游人次降幅,404.25元的人均 旅游 消费额相比去年的492.30元下降17.89%。 可见,五一黄金周已非“遍地黄金”,更多地反映了跨省、远程出游困难造成的交通和住宿消费锐减,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带来的居民消费支出疲软、消费信心崩坏。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3月,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名义下降3.5%,增速比1-2月慢10.2个百分点。一旦消费者不敢花钱且无钱可花,那么作为非刚需消费的 旅游 行为势必首当其冲。
(二)露营火爆却独木难支,好前景还需带来“好钱景”
这个五一假期,文旅行业仅有的狂欢几乎都围绕着“露营”二字,全国各地的民众不是在露营就是在去露营的路上。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首日,露营在平台的访问热度达到 历史 峰值,搜索热度环比上周增长90%。去哪儿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露营及相关产品预订量是去年的3倍。由露营衍生出的“露营+”玩法更广受追捧,森林露营、海岛露营、公园露营、星空露营以及“露营+飞盘”“露营+音乐节”“露营+焰火晚会”“露营+后备箱市集”等新项目、新产品成为都市人群在这个五一假期的新宠。
焦点短评: 露营经济的生机勃勃无需多言,但对于文旅行业来说,露营虽好,却“独木难支”,至少市场主体全部押宝露营并不现实。一方面,对于人文类景区而言,场地条件的限制致使其几无可能承载相应的露营活动,因而很难分得露营红利的一杯羹。另一方面,露营活动的客单价远没有高到能够填补跨省游、长线游冰封带来的“黑洞”,毕竟露营活动多数基于自驾出行、自带装备和餐饮,对于 旅游 目的地赖以生存的“食、住、行”三大要素贡献度不大。 若确实想要入局这一赛道,当下应当在配套设施服务、活动运营水平、营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做足功夫,以直面未来露营行业的深度竞争。
(三)是卖惨还是真惨,是“弃子”还是“遗珠”?
毫无疑问,今年五一假期文旅行业确实“惨”,而且是处处愁云、哀鸿遍野。 从数据上看,1.6亿人次出游看似保留了行业的有生力量,即游客还在、需求还在,实际上市场主体的获得感相当之差。 比如旅行社,“0预订、0收客”几乎是五一期间各地旅行社的常态,而乘坐所谓“旅行团大巴”前往平谷金山观景区和湖洞水景区的新冠确诊病例,更给北京乃至全国的旅行社经营迎头浇上一盆冷水。比如 旅游 景区,全国正常开放的A级 旅游 景区占总数的61.3%,但九寨沟、杭州西湖、黄山等传统热门景区客流较往年大幅下降。比如演艺演出,往年五一假期正是各类音乐节、演出活动遍地开花的时刻,今年线下音乐节则“全军覆没”。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实时监测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场次(含 旅游 演艺)总计约5900场,与去年五一假期同比下降53%;演出票房收入约1.43亿元,同比下降79%;观演人次200余万,同比下降67%。
焦点短评: 许多从业者都在不断发问,文旅行业还有机会吗?整个行业是否沦为时代的一粒尘埃?实际上我们认为,如同民众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露营、去踏青,去参与任何可以参与的近郊游、市内一日游等,大众 旅游 和国民休闲的需求不会磨灭,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真实存在,这些绝不是假象,文旅行业也绝不是弃子。 因此, 旅游 者在哪里,文旅行业就应该跟到哪里。 旅游 者负责引领创新和消费回馈,从业者负责提供创新产品去释放新动能、去反哺 旅游 者。 在行业的紧要关头, 旅游 者和从业者更应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并肩作战、为未来搏出一线生机。
除了自救,当然也有其他的选择。对于文旅人来说,抱怨和一味诉苦除了消磨志气,并不能获得额外的“糖果”,反而会影响外界对于行业整体的观感,毕竟疫情之下各行各业都在负重前行。正如同外界对于文旅行业的印象是“韧性十足”,文旅人也从来不缺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气神。因此当下除了等待与坚持,也不妨换一个思路,即稍事休整或掉转航向、另作其他,待未来政策松绑、市场恢复之后再回归本行(比如采茶的黄山导游)。“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打赢疫情这场阻击战不会遥遥无期,当下不论“自救”还是“躺平”,都绝不丢人。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1.6亿人次,与往年相比情况如何?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1.6亿人次,这种数据与往年相比减少了30.2%,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所以没有办法出门旅游了。在2022年的五一节假日期间,我们国家一共开放了8716处A级的旅游景区,所开放的A级景区占总数的61.3%。在景区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还能拥有如此多的旅游人数也是非常好的成绩了,所以很多网友都表示今年的旅游行业也是非常不错的。
五一节假日刚好赶上了疫情爆发的时期,所以很多地方的居民都没有办法出门旅游,而且有很多景点也都闭门谢客了。像北京上海这两个地区都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郑州这所城市同样也出现了疫情的侵扰。除了这几个地方之外还有很多地区都采取了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因此这些地方的人都没办法出门旅游了。
与往年相比而言这些地方都变得特别的清冷,所以出游人次下降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用露营的方式代替出门旅游了,因为露营不需要在外面住酒店,也不需要去那么远的地方,而且露营对于大家来讲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所以今后露营这种旅游的方式应该也会成为热门之一,相信大家会在各个草坪上看到来露营的人。
虽然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很多人没办法出远门旅游,但是大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达到旅游的效果,不管是露营还是野餐都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大家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不愿意出门也是非常好的一种选择。小编非常支持在这个时候不出远门的管理模式,等疫情完全控制了之后大家依旧会收获到非常好的旅游体验,所以不急于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