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大利亚“欧泊之都”:在沙漠中建舒适地下城,住着3000挖宝人

南澳大利亚的库伯佩地是一座奇怪的小城。

每一个初次到访的人都会惊讶地发现,在一望无际的砂砾上,除了停车场、加油站以外,住宅并不多,根本就不像一个有人居住的城镇。

其实这里不但生活着3000余人,而且从旅馆到酒吧,从教堂到夜总会应有尽有,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它们大多建在地下矿洞之中。

这些矿洞见证了人类开采蛋白石的百年 历史 ,也蕴藏着世界上储量最多的宝石级蛋白石(欧泊),因此库伯佩地也被称为“世界欧泊之都”。

库白佩蒂是澳大利亚唯一的地下城,位于维多利亚沙漠腹地,气候极其炎热干旱,原本是一个鸟都不愿落下的不毛之地。

但是在100年前,有人在这里发现了蛋白石矿,从此改变了这个荒漠的命运。

1915年,探险家威尔·哈奇森和三名同伴一起,穿越南澳大利亚干旱的内陆地区寻找黄金,但是沿途什么也没找到。

直到他们来到位于阿德莱德以北约850公里处的砂岩地带,在这片荒凉的沙漠中,才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这里有一些岩石的裂缝中散发着彩虹般的光芒,在敲开岩石的外层后,一些蛋白石就显露了出来。

这些蛋白石,在光的衍射作用下形成出火焰般的现象,被称为游彩,这是宝石级蛋白石才具有的重要特征,也是它的重要魅力所在。

由于它集中了自然光谱中的所有颜色和变彩光泽,被珠宝界誉为宝石中的“调色盘”,据说世界上都找不到两块色彩完全相同的宝石级蛋白石。

宝石级蛋白石一般称之为欧泊石,由于绚丽夺目的颜色,一直被人类视为珍宝,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称呼和寓意。

在我国古代被称之为骊珠、五彩石和走水石等,现在,上海人称之为月华石,广东人称之为闪山云。

古罗马人叫它“丘比特石”以象征纯洁的爱情,希腊人相信它可以预测未来,阿拉伯人认为它可以感应上天...

欧泊也深受西方贵族的喜爱,从拿破仑送给皇后约瑟芬的“燃烧的特洛伊”,到维多利亚女王送给五个女儿的珠宝,再到专属于伊丽莎白女王的“女王的欧泊”,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

欧泊石不但珍贵,还极其稀有,在澳大利亚发现矿产之前,世界主要的欧珀产地只有斯洛伐克,而且那里多为普通蛋白石,欧泊石的含量极低。

反观哈奇森在南澳发现的蛋白石矿床,无论是蛋白石中的极品,而且规模大得惊人,远远超过斯洛伐克矿山的储量。

消息不胫而走,无数的淘宝人闻讯而来,准备在这里大赚一笔,因为对他们来说,挖洞寻宝那是手到擒来。

但是他们到了之后才发现,蛋白石和宝藏不同,不是三五天就能挖出来的,而是要一点点从地下挖出来,需要打持久战。

于是很多人就打算在这里安家落户,但是这里白天气温高达50 ,夜间温度又会骤降至冰点,令人望而却步。

如何适应这种极端的天气,是采矿业务大规模运行之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幸好淘宝人当中有一战归来的士兵,他们有在防空洞生活的经历,于是尝试着在矿洞里生活,以躲避极端酷热的天气。

这倒是个好办法,因为该地区干旱少雨,土质坚固,矿洞不会被水淹,也不容易垮塌,而且住在里面不会得关节炎。

最关键的是,不管地表温度怎样变化,矿洞中始终保持在20 这个舒适的温度区间。

虽然早期住在矿洞里有通风不好、灰尘较多等诸多缺点,但是在那个没有空调的年代,这样的条件已经算不错了。

这样一来,这个独一无二的地下城就诞生了,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地下住宅越来越多,条件也日臻完善。

他们的私人住宅,一般位于地下10~22米,拥有客厅、厨房、卧室和浴室,有些豪宅的面积甚至接近500平方米。

为了解决砂岩容易掉灰的问题,房屋的墙壁通常粉刷得很厚,以防止砂砾从墙上掉下来,有时候还会在家具上覆盖塑料膜。

房间里一年四季都保持22 的恒温,就像中央空调永远都不关闭一样,体感十分舒适,而且无须为此支付一分钱的电费。

为了保持空气清新,通过大量的地面通风井,引入干净空气并在内部形成对流循环,非但不会觉得闷,反而感觉呼吸顺畅。

镇上的饮用水系统连接着澳大利亚最大的淡水来源大自流盆地,而电力则依靠太阳能电板和风力发电机实现自给自足。

如今小镇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高达七成,一不小心还创造了以100%可再生能源不间断供电81小时的世界纪录。

由于住宅的四周都是坚固的岩石,墙壁起码有3米厚,隔音效果非常好,房间里面异常安静,完全听不见烦人的噪音...

这一点对于喜欢安静的朋友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体验一下那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感觉。

当然这么安静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晚上睡觉打呼噜,会产生惊天动地的回音,再比如有些游客来这里度假,晚上都不敢关电视,因为安静得让人害怕。

库伯佩地的生活配套设施也建设得比较完善。

白天人们可以在地下酒吧、餐馆、游泳池、教堂和商店中消费,晚上则可以去地面的球场打灯光高尔夫,或者去沙漠 汽车 影院看一场电影。

由于这里拍过《星际传奇》、《疯狂的麦克斯》等科幻大片,电影中使用的大型道具被保留下来,作为镇中心独具特色的装置艺术。

库伯佩地固然有不错的生活条件,但是人们来这里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寻宝,所以有必要用投资的眼光来审视在这里定居的价值。

首先买房成本比较便宜,只需付大约15万人民币,请一辆挖土机来干几天,就能得到一套三居室的地下住房,如果买“二手房”,价格会更便宜。

如果觉得住的地方不够大,或者是家里添了新丁,还可以自己动手扩建房屋,想住多大就挖多大。

当地人讲述了两件事,就知道他们是扩建住房,有多么容易。

一是,每个孩子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天在家做完作业,爸爸就递过来一把铲子,然后对我说:“让我们来挖一间新卧室”。

二是,男人在老婆生孩子的时候,就会拿着手提钻忙活几天,给新宝贝挖一个单独的卧室。

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地下小镇虽然地上平静如水,其实下面却忙得热火朝天,人人都在家里挖挖挖,不单是为了扩大居住面积,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寻找蛋白石...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在拍电影吧,放着正规的采矿场不用,为什么偏偏要在家里挖宝呢?这是因为当地有一个奇怪的规定。

“如果你在采矿场找到蛋白石,需要按照收入征税,如果你在挖房间时发现蛋白石,就算意外所得并且是免税的。”

由于经过100多年的开采,当地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少,开采成本日益攀升,所以人们更愿意利用这项政策在家里挖矿。

因此,库伯佩地小镇上经常能听见:有人在家里挖出蛋白石的好消息。

比如,有一个人给岳母挖了一间卧室,结果挖到了一块蛋白石,比自己的家还要值钱,从今以后他经常问老婆“你确定我们不要一个新房间?”

再比如,有一家人在送儿子上大学之前挖了一个新房间,人口明明在减少,为何还要挖新房间,因为他们打算挖蛋白石来筹集儿子的学费。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当地有一个旅馆老板,他在扩建房间的时候,发现了总价值680万元的蛋白石,他说这个扩建项目很有意义。

价值680万的蛋白石是什么概念?可以看看这块从库伯佩地“八英里”矿场开采的蛋白石,重量为3.4公斤(即17000克拉),价值为1140万元,相当于670元/克拉。

这块蛋白石的总价虽然很高,那是因为重量大,但是单价其实不算高,当地挖出过很多更为名贵的品种。

欧泊按照体色不同分为黑、白、铁、火、晶质欧泊五大类,下面是美国纽约自然 历史 博物馆中收藏的不同类型的欧泊石。

其中以黑欧泊最为名贵,它在所有类型中储量最少,价值最高,而且相对于其他类型,黑欧铂更受东方人的偏爱。

因为黑欧铂较暗的基底色(黑色或深色),可以将游彩衬托得更加艳丽夺目,另外整体偏暗的体色具有宁静之感,很容易让人感到放松。

如今欧泊矿产日益减少,价格也逐步上扬,黑欧铂的售价更是水涨船高,比如这颗黑欧铂“澳大利亚极光”,售价超过每克拉3.6万元。

库伯佩地的矿产终有一天会完全枯竭,但是人类依靠智慧和勤劳,在沙漠中开辟新天地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

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下建筑——参观澳大利亚库伯尔帕堤(Coober Pedy)矿城后的认识

20世纪笔者研究地下建筑时,通过文献就知道澳大利亚的库伯尔帕堤澳宝矿城有著名的地下建筑。2005年,笔者利用到澳大利亚悉尼探亲的机会,特选去了号称“危险之路”的澳大利亚中部的沙漠、大岩石的旅游路线,该路线参观澳宝矿城的地下建筑是重点内容,我以职业的敏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些信息和照片,结合我研究黄土地下建筑的经验,作如下的介绍,供读者参考。

库伯尔帕堤(Coober Pedy)位澳大利亚的中南部,属南澳大利亚州,距州府阿德莱德以北960km,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41mm,温度在0~47℃之间,有时高达50℃以上,大地是沙漠景观,光秃秃的,不宜耕种。矿床是1915年发现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才有人到,才有人住,至今也只有90多年的历史。这里地下建筑是随着采矿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开始采矿,采矿者感到地下空间,既可抵御恶劣的干旱气候,又可节约地面建筑的巨大耗费,就把废矿洞作为居住空间,后来随着采矿的规模扩大,人员增多,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需要也相应增多,于是,就把采矿的地层作为建造地下建筑的空间,如此形成了著名的地下矿城,有商店、餐馆、报告厅、住宅、教堂等,从我拍的一些照片中(照片1~10),可以见到点滴。据导游介绍,矿城现在有4500人,有八成人住在地下,比例不算小。地下建筑建在沉积层里,其岩性为砂质的半岩石,结构较均,裂隙少,我所见的都为无衬砌的地下空间,在墙壁和洞顶都涂有涂料,以防止水和岩土剥落,由于矿城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是同步产物,内部有齐全的现代化设施,如水、电、气等供应,生产、生活环境舒适。观后我认为,矿城的地下建筑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地域,在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从而利用自然,这是明智的,避开了不利的干旱气候,利用了有利地层,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些地下建筑的好经验,值得吸取。

以下结合我国的黄土地下建筑的情况,谈一些看法。我国的黄土窑洞(地下建筑)是世界闻名的。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世界著名建筑学者都先后到我国研究这方面的古代经验。我们的祖先从穴居时代起,就在北方黄土地区挖洞而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农耕时期,黄土窑洞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为农耕有耕作半径,村落是分散的,直到数千年后的今天,黄土高原到处都有黄土窑洞,仍然是数千万人的家园。原因是它顺应了自然,利用了黄土的地貌、地层、岩性等特点,居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内,且节能、节材、节地。20世纪60~70年代,我们就从工业的需要,吸取作为民居的黄土窑洞的经验,通过实验研究,扩大了使用空间,效果也很好。但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我国许多民居黄土窑洞仍处在农耕时代,不像澳宝矿城的地下建筑是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同期产物,洞内的生产、生活设施齐全,环境舒适。而我国的民居黄土窑洞尚未有标志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水、电、气等的供应,洞体的装修也少有工业产品,显得有些简陋和不便。需要赶上发展阶段,需要现代化。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加速,这是不难解决的。可是,目前,在黄土高原有些先富起来的人只看到窑洞的暂时的简陋和不便,加之传统“寒窑”的观念作怪,认为穷人才住窑洞,再加之一般有住砖瓦房和小洋楼是富有、时尚和荣耀的思潮,使这些人常废弃窑洞,在其附近,建地面建筑,浪费大量的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改正。道理明白了,就好治理了,物质的用物质的办法,如洞体的装修和水、电、气等物质的供应;精神的要用文化、政策等办法。现在,科学发展深入人心,节能减排任务迫切,民生工程提上日程,我相信,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具有低碳、绿色的黄土地下建筑(窑洞),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吉.戈兰尼著(美),夏云译.掩土建筑(65).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87年7月

(本文撰稿于2010年11月19日)

照片1 远视地下建筑进口

照片2 近视地下建筑进口

照片3 地下商店的通道

照片4 地下商店

照片5 地下报告厅正面

照片6 地下报告厅背面

照片7 地下通道和展览

照片8 地下会客室

照片9 地下卧室

照片10 地下书房

三、澳大利亚地下住宅缺点

1、澳大利亚气候多雨潮湿,地下住宅过于阴冷潮湿,容易患上皮肤病或呼吸道疾病。

2、地下住宅周边土壤水分多,沉重的地下室长时间下来可能会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