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有哪些要点?
国家旅游局近日确定了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计划每年对深度贫困地区进行从人才、金融、创业等多方面的专项扶持,旅游扶贫项目将不少于1000个,资金不少于3000亿元
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日渐成为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助推器,旅游扶贫的大文章正在徐徐展开。
旅游扶贫,贵在精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价值。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在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大有作为”。开发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不能一刀切,千村一面,而要在“精准扶贫”总的指引之下,立足贫困地区当地旅游资源实际,量身定制,通过扶持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旅游扶贫,重在长远。
开发旅游资源能够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可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但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需要讲究平衡。这里面强调的,当属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盲目却又没有计划的开发虽会收获短暂的眼前利益,却不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有规划的科学开发,则会让旅游资源充分释放自己的价值,收获更为长远的未来。如何统筹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所有资源开发区都面临的问题。在拥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更为明显。如果不能把握好这二者间的平衡,不仅实现不了脱贫的目标,反而会使当地的发展潜力透支殆尽。
旅游扶贫,核心是人。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旅游扶贫,不是开发旅游资源后让当地百姓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而是要以此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符合当地情况的产业链,实现“造血式扶贫”。实现脱贫最需要依靠的是人的力量,同样,脱贫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旅游扶贫,不仅要让人们在物质上脱贫,精神上同样不能贫瘠。扶贫必扶智,旅游扶贫就是要通过旅游业这一个抓手,整合当地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既让当地的人们富“口袋”,也能富“脑袋”,改善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发展中收获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旅游扶贫,归根结底是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价值,关键是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方法、长远的规划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用好旅游这一剂“药方子”,就能拔掉贫困地区的“穷根子”。
做好旅游业,生活奔小康。
解释什么是消费扶贫,并列举你了解的消费扶贫方式?
可以开设扶贫爱心超市,机关干部以购代捐,高速服务区扶贫产品展销区。
如何理解扶贫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1、乡村旅游资源
1.1乡村旅游资源基本概念
乡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既包括了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等自然旅游资源,也包括了古迹和建筑类、休闲求知健身类及购物类等人文旅游资源,也就是说包括了乡村范围内的所有的旅游资源,这是乡村旅游资源广义的概念,它应该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功能,被旅游业利用后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功能,具有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在这可以总结为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乡村景观客体。
1.2.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就旅游而言,乡村是个小天地大世界,旅游资源极为复杂。按旅游资源的结构、组合方式划分以下类型:
(1)乡村田园景观旅游资源:自然田园风光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包括大规模连片的农田带、多种类型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等。
(2)乡村聚落景观旅游资源: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我国乡村聚落分为集聚型,即团状、带状和环状村落;散漫型,即点状村落;特殊型,表现为帐篷、水村、土楼和窑洞。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建筑布局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旅游资源丰富的内涵。这些旅游资源景观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传统性等特点,反映了村民们的居住方式,往往成为区别于其他乡村的显著标志。
(3)乡村建筑景观旅游资源: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风格迥异,给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青藏高原的碉房,内蒙古草原的毡包,喀什乡村的“阿以旺”,云南农村的“干阑”,苗乡的寨子,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林区的板屋,客家的五凤楼、围垄及土楼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乡村宗祠建筑,如气派恢弘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等,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出乡村居民生活的某一侧面。
(4)乡村农耕文化景观旅游资源: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乡村劳作形式种类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药摘茶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体现出不同的农耕文化,对于城市居民、外国游客极具吸引力。
(5)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旅游资源: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乡村居民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乡村传统节日五彩纷呈,汉族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藏族有浴佛节、雪顿节等;彝族有火把节等;傣族有泼水节等。还有农村的游春踏青、龙舟竞渡、赛马、射箭、荡秋千、赶歌、阿西跳月等各种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乡村风俗习惯,如我国各地的舞龙灯、舞狮子,陕北的大秧歌,东北的二人转,西南的芦笙盛会等都脍炙人口。还有各地民间工艺品,如潍坊年画、贵州蜡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种刺绣、草编、泥人、面人等,无不因其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睐。
根据各类景观的内部差异,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若干小类,并以此类推。在某一乡村范围内可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的组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
2、乡村旅游的基本类型
由于乡村所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再加上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3、乡村旅游现存的主要问题
3.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目前部分人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3.2.乡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3.缺乏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缺乏乡村旅游专业融资机构,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乡村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松散,闲置资金进入旅游业的投资数额规模较小,利用政府扶持资金的能力较弱。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3.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
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5.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旅游扶贫的定义
旅游扶贫的定义,应该是通过旅游产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摆脱当地贫困的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