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介休有什么特产
1、介休陈醋
清初顺治年间,介休出了一位“醋仙”,名叫王来福,他在清徐城关开办了一个“美和居”醋坊,又在白醋的基础上增加了熏醋工艺,大胆地改革、创新,“冬捞冰,夏伏晒”,终于创出了山西“老陈醋”名牌,使老陈醋一举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
2、介休担担面、旦旦面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山西介休人,介休担担面是每个人心中的最爱,香辣而不腻,不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会想起那熟悉的味道。虽然现在有塑封装的担担面,但是味道不如早餐摊的好,所以各位看官,想尝尝介休正宗担担面(旦旦面)来介休吧,早餐摊都有,加颗鸡蛋,多放点辣椒味道会更美味。
3、龙须面
龙须面为传统面食,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是一种又细又长、形似龙须的面条,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有吃龙须面之俗。今已为居民普通食品,常年食用。是山西介休的特产。
4、洪山陶瓷
陶瓷业是介休洪山村的传统产品行业。洪山古有“陶村”之称。据史载,洪山瓷窑始建于唐贞元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源神泉水和洪山陶土为洪山陶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资条件。
特别是到了宋代,陶瓷工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得到国内外的赞誉。如黑釉瓷,不但见火不炸,而且有黑如墨、亮如镜、质如玉、声如馨的美誉。
5、咸亨通黄酒
咸亨涌黄酒,产于山西省介休县,清朝咸丰年间始创,咸亨涌黄酒酒色黄味醇,酒度适中,余香爽口,独具风味,常烫热开饮,其味更佳。
二、介休的风俗有哪些?
介休人不用早餐,一天只吃两顿饭。民谚有云:“晌午金皇后,后晌一六九”——— 金皇后和一六九是玉米和高粱的品种——— 就是说,晌午饭吃玉米面窝头,后晌饭吃红面剔尖。不过,这只是旧时人们的企盼。当地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高粱,人们大多把高粱加点黄豆磨碎,吃红面窝头。直到解放后,大面积种植玉米,才每天晌午吃上了金皇后! 旧时没有电灯照明,后晌饭一准在掌灯之前。吃罢后晌饭要到次日中午,间隔时间过长。过去的生存条件,不可能有丰盈的饭食,体力消耗需要补充,所以,下地的、上学的,都要携带点干粮。上世纪50年代倡导一日三餐,也只限于机关、学校,从那时起,城镇街头有了早餐摊点。不过,当地人大多是买个烧饼,带到班上垫补一下。直到如今,许多人家依旧早晨不开火;农家子弟在寄宿学校读书,下了早操直接进教室而不去食堂,他们已习惯了。只不过现时小食品充斥于市,方便多了。三样调和
介休人吃面食,离不开三样调和:盐、醋、麻角子。
味是一把盐。过去,人们生活清苦,捞上一碗面,菜肴简单,格外寡淡,只好加点盐。现在人们生活大大改观,有各种各样的菜肴,还是要调点盐,习惯了!说老醯儿嗜醋如命,一点儿也不夸张。每年深秋,几乎家家要用芥菜做一缸酸菜,可用来拌面。酸味不是醋香,还是要调一勺醋。
介休人称辣为麻,麻角子就是辣椒面。许多人家有专备的铁制器具,形如捣蒜钵钵,个头稍大。把干红辣椒上火烘焙至酥脆,研成粉末备用。介休人吃辣椒不亚于湖南人、四川人,一碗白面条简直要“染”成红色。
笔者没有虚说。各位去绵山游玩,需在介休用餐,无论进小饭铺,还是大酒家,餐桌上肯定摆着这三样调和。四盘菜
平时家中来客,须四盘菜招待才能显示热情和隆重。这四盘菜可丰可俭,却也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冬天待客,夹一盘芥辣丝,把猪头肉切成薄片,满盘覆盖。如果日子过得紧巴,来一盘虾酱炒豆腐,也算动了荤腥。这是旧话。如今待客,哪怕是吃顿便饭也是盘盘碟碟,不再为拼凑四盘菜而费心。
三、介休市民风民俗有什么?
·民 俗 文 化·
介休自古“商贾云集,民物浩穰”。明清时期,县城四条大街店铺林立,“俨如都会”。张兰、义安、洪山、义棠镇市面除有京货、杂货等商号外,还有钱庄、当铺、金珠铺等商行。张兰镇每年九月下旬古庙会,届时有文水皮货、沁州麻货、浑源挽具、上党药材、内蒙古骡马上市交易。介休历来挟资走外经商者众多,清代前期,被朝廷赐为皇商的介休张原村范氏为对日贸易中首执牛耳的洋铜商。道光年间,山西初期设立的15家票号中,介休北贾村侯氏领其中6家,资本计有七八百万两,为票号“汇通天下”的第一富户。同治年间,介休北辛武冀氏兄弟也将乾盛享布庄和德记布庄改为票号,跻身于三晋票号巨擘之列。
介休人文荟萃,旧有“三贤故里”之称(春秋时介子推、东汉郭林宗、北宋文彦博)。历代国手名人蔡邕、李世民、张九龄、李商隐、赵顼、顾炎武、傅山及本籍人茹伦常、宋廷魁、钮福全、田庄仪及“绵山四山人”董、梁、王、任等为介休壮丽山河倾倒,先后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绝句。介休达人代起,缘因历代当政者注重教育,善于教化。山西宋代以前有县学仅永和、介休、稷山数处,介休在唐咸享三年(672)始办县学,明代又在文庙旁建育才馆。清代介休考中进士人数达64人,仅次于安邑、平定、阳城,位居全省第四。
介休传统手工业源远流长。唐代以前,洪山采坪沟已开设三窑,即煤窑、泥窑、碗窑。唐末宋初,洪山陶瓷业和县城酿醋业已规模生产。介休陶瓷以洪山白瓷为主,其印花刻花器制作笔意泼辣奔放,不失民窑本色。唐、宋时期,介休已有烧造琉璃记载,到明代,介休琉璃烧造达到极盛,现存张壁古堡、城内城隍庙、师屯北广文济寺、灵石资寿寺等琉璃建筑皆为介休匠人杰作。介休陈醋具有色黑亮、味香美、不变质等优点,据传,明代安徽颍州的大升陈醋,清代山西清徐的老陈醋,分别为介休人侯大升、王来福传艺。清代咸丰年间,义安“咸亨涌”酿造的木瓜黄酒,醇香适口,色泽鲜艳,民国18年(1929)曾获巴拿马国际赛酒会银质奖。
十里乡俗不同,介休城乡历来为一日两餐,(70年代后城区机关因作息时间改为三餐),且人人有喝茶习俗。另外,据史籍,介休乡民朴直,急贡赋不敢后;士惧礼法,重气节与清廉。但邑人中也有竞相与奢和崇佛重祷之陋习。据历代《介休县志》记载,介休较大的寺庙堂祠有149外之多(含佛寺77处,道观47处),香火盛俗,昭昭若揭。
介休人民有光荣斗争传统。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起兵反晋,派将乔??攻陷介休,介休县令贾浑夫妇抗节不屈,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彪炳中华青史。八年抗日斗争中,介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建起军队,开辟了根据地和堡垒村,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与日本侵略者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到解放战争中,介休县中共党员队伍发展到986人,民兵队伍壮大到3100人,154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全中国的行列,8376人组成的支前队伍参加了解放太原战役,《人民日报》曾头版刊登《介休民工支前立功》报道。战争年代,介休有1694人惨遭日本侵略军杀害,县委书记商功叔、县长高剑平、工人游击队指导员韩奎等一批好干部为革命出了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