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东北旅游资源的特点:景观景点独特,冬季的冰雪旅游独具魅力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自然资源具有原始性,处于未开发和初步开发阶段,冰雪资源得天独厚,人文资源的独特性表现在少数民族的习惯和风俗上。

扩展资料:

东北旅游注意事项:

1,低温的情况下,数码相机电池续航能力会严重下降,建议多准备几块电池,另外尽量让相机机身保持一定温度,购买相应保温相机包、给相机贴暖宝宝或者放在身上贴近身体的口袋都是不错的办法,手机也是一样的道理。

2,如果相机镜头一直在低温的室外使用,与室温相差很大,应在进入室内前将相机、镜头密封在塑料袋中。进入室内后,塑料袋表面会立即出现一层水汽。此时,不要急于将相机、镜头拿出塑料袋,需要等相机、镜头恢复到室内温度,塑料袋表面的水汽完全消失了,再取出相机镜头开始拍摄。

3,羽绒服是一定要穿的在毛衣里面建议穿保暖内衣。普通的雪地靴会滑建议穿防滑的雪地棉鞋。手套可以选择五指的棉手套或抓绒手套,既方便灵活又保暖如果拍照比较多的话,那一定要买方便操作相机的手套,最好也具备一定的保暖性,或者买双带触屏功能的。

二、东北三省旅游发展的差异及原因

吉林介绍

人口:180万人/市区 面积:1755平方公里/市区 位置: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 气候: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城市特征:松花江S形穿城而过永不冰冻 中国北方独具魅力的旅游名城 旅游品牌:雾凇奇观/滑雪天堂/白山松水/满族风情 旅游特色:夏季避暑之乡/冬季滑雪天堂/四季北国风光 。

【历史沿革】 吉林市是一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其原名“吉林乌拉”,满语意为沿江的城池。19世纪吉林是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已是氏族部落的集居之地。明朝此地为“乌拉国”,明永乐十八年辽东都指挥使刘清奉命来松花江上造船,因此吉林市又有“船厂”之称。公元1673年吉林建城,1674年康熙东巡时赋诗《松花江放船歌》,诗中有“连樯接舰屯江城”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国江城”之称。1676年船厂改称吉林乌拉。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成立吉林市政府。1954年前是吉林省省会,是中国惟一一个市名与省名相同的城市。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区位地理】 吉林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接壤,南与浑江市、通化市毗邻。总面积271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636平方公里。现辖4个城区(船营区、昌邑区、龙潭区、丰满区)、4个县级市(磐石市、蛟河市、舒兰市、桦甸市)、1个永吉县、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然环境】 吉林市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大片的森林覆盖了市区一半以上的面积。浓荫下的城市,清澈透明,象一块祖母绿宝石。这里的白桦、黄榆等29个经济树种每年的采伐量可达80万立方米。林海中活动繁衍着东北虎、梅花鹿、熊、貂、林蛙以及各种鸟类等400多种野生经济动物,有人参、木耳、山楂等1300多种经济植物,东部山区是驰名中外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主要产地。这里还是富庶的鱼米之乡。盛产水稻、玉米、大豆、高梁、谷子。城市的水源蕴藏总量达170亿立方米,是全国少有的不缺水城市之一。境内土地上还蕴藏着大量的煤炭、金、、铜、等27种矿产。

【经济发展】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国务院批准的甲级开放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工程有7项在吉林市建设。化工、汽车两大支柱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8.8%,汽车产量达到4万量;化纤产量达到12.8万吨。目前全市上市公司已达8家,分别是吉林化工、吉林纸业、吉林炭素、恒和制药、吉林纸业、物华股份、华微电子、中讯科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备。邮电系统注册国际互联网用户已达到13664户。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铁路年旅客发送量已达320514万人;民用航空已达5266万人。市场体系得到完善,全市拥有种类市场333个。全市有市级开发区21个,其中高新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已进入全国开发区前15位。城市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现已与香港、韩国、美国、台湾、澳门等23个国家和地区在制造业、建筑业、农业、房地产业、等行业长其开展了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三资企业达到684户,出口商品达14类、180多个品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旅游业发展迅猛,总收入占全市GDP3.96% 。

【文化底蕴】 吉林市历史悠久,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已形成包括艺术表演团体、群众文化、图书、文博、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等全方位、多门类、多层次的新型文化格局,有艺术表演团9个,影剧院15个,艺术学创作机构6个,研究机构1个,艺术馆2所,文化馆(站)134个,新华书店11家,公共图书馆10所,总藏书量达169万册;博物馆3所,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文物藏品15231件。城市现有高等院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21所,从教人员近8万人。全市有广播电台9座、电视台6座、电视转播差转台胞3座,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7.2%和92.5% 。

【宜人气候】 吉林市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寒冷多雪。受地形影响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3.9℃,一月平均气温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般在21℃—23℃。全年平均降水量650-75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300~2500小时。特殊的气候环境使吉林市形成了夏季是避暑度假胜地,冬季是冰雪旅游乐园的自然环境。

【城市标志】 吉林市的城市精神为“摇橹人精神”。“摇橹人精神”是吉林市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笔无形资产。它展现了吉林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拼搏创业的光辉历史,体现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生动现实,提出了全市人民长远的精神追求。它是吉林市各行各业及广大人民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聚,是吉林市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更是动员全市人民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行动要求和战斗口号。“摇橹人精神”含义是:"同舟共济,激流勇进"。

【市花】 玫瑰,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枝干粗壮,呈灰褐色,玫瑰花颜色鲜艳,有紫色、红色和白色,花有香气。喜光,适应性强,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为优美的观赏灌木。常丛植于建筑物四周,或草地边缘,也可作自然式花篱。玫瑰象征和平、幸福、友谊、爱情、甜美。

【市树】 垂柳(别名水柳),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小枝细长,下垂,单叶互生。垂柳在吉林地区栽植广泛,历史较长。喜光,耐寒,耐水湿,萌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快。其枝条细长柔软下垂,树姿优美,常植于河、湖边点缀园景或作孤植树,亦可作行道护堤树等,是吉林市雾凇景观的主要载体。垂柳象征优美和谐,欣欣向荣。

三、东北旅游区发展概况如何,应怎样进一步开发?

(一)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

旅游区域合作是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互惠互利、促进共赢的有效形式,也是打破地区界限,建立统一旅游大市场的重要途径。东北,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正孕育着新的生机和活力。东北发展潜力巨大,三省地域相接,自然条件相近,资源禀赋相异,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而且人文相近,情感相亲,习惯相似,具有打造东北区域经济共同体和旅游共同体的深厚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坚持旅游区域合作的发展战略,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加强区域联合,做大东北旅游经济。首先,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统一整合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是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和发展要素组合的科学界定,是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依据。目前,东北三省都有各自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而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共同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缺乏协调和统一。加之区域合作尚未形成,进而导致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机的整合、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如红色旅游资源三省均有,需要统一规划,科学整合,穿点连线,编制精品路线;冰雪也是三省的主打产品,但存在着差异性和独特性,应联手共同打造冰雪香格里拉的旅游精品。因此,制定一个大东北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十分必要。其次,注重区域旅游的联动开发与协作开发。东北地区旅游资源蕴涵丰富,既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同时还有承载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厚重历史的红色旅游资源。三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大都处在自然景观秀丽之地,与其他资源相伴而生,珠联璧合。在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的同时,注重与绿色生态和冰雪产品整体推出,做到“红”“绿”“白”结合,优势互补,统一整合资源、整合体制、整合机制,把三省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成为具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在更广阔的视角内谋划东北旅游的大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第三,借助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政策,开展区域联合,加强同辽宁、黑龙江两省的旅游合作,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交流,组合东北跨区域的专项旅游线路,共同打造中国大东北旅游精品。积极规划并推出一批跨省区的旅游线路,以更宽的视野、积极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东北四城市”、“东北三地五方”等旅游区域联合体向纵深发展。近几年,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城市的联合促销,东北“三地五方”联合打造冰雪香格里拉品牌都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还应进一步学习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区域合作的经验,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联手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形成“泛东北3+1”的大旅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