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歌是日本的一个歌姬唱的故事大概是玩偶开口唱歌到最后一直重复一句话有机械声😭

【marionette】-滨崎步

收录于第9张个人大碟《Guilty》

作词:浜崎あゆみ

作曲:Kazuhiro Hara

编曲:Kazuhiro Hara

整首歌曲曲风华丽诡异,是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

滨崎步的父亲在她2岁时抛弃家庭出走,音讯全无,她对父亲的印象很模糊,滨崎步的童年是与母亲和外婆一起度过。滨崎步在7岁时为了养家,便已经为福冈中央银行和岩田屋担任专用模特。直至中学,滨崎步仍然担任模特以帮补家计 。

由于滨崎步上学时性格叛逆、打扮新潮,忙于模特工作经常旷课,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且经常与暴走族为伍,被当地的居民视为不良少女,更不准许自己的子女接近她 。

1992年,滨崎步在中学2年级时,隶属“SOS model agency”事务所的她参加了朝日电视台电视剧《双胞胎教师》的试镜,最后获得一个名为“立花桃”的配角,在拍摄该剧时认识了前男友长濑智也,并且开始对演戏产生浓厚兴趣,在初中毕业后离开故乡福冈,独自一人进军东京演艺圈。

歌词:想い出はいつの日も /回忆中的每一天

美しく映るもの /如此同样美丽地

谁の瞳にも同じように /倒映在每个人的眼底

だけどそう仆达は/尽管这样

本当は知っている /我们知道事情的真相

それだけではない事を /其实并非如此

どうか忘れないで /请不要忘记

私もあの子も君も /我 那个人 还有你

仆达は表面だけ/我们只是停留在表面

缮って死んだような /徒有虚无和飘渺

颜を隠して生きる为 /这样带著面具地活

生まれて来た訳じゃない /我们生来并非为了这些

振り返られるのは/不停的回首

そこを通り过ぎたから /但因为已经走过

立ち止まってはまた进んだ /所以停下来后也只能继续前进

どうか思い出して /请仔细回想起

私もあの子も君も /我 那个人 还有你

仆达は伤ついて /我们都曾经受伤

光さえ见失い /并且迷失了方向

もう何度も谛めた /尽管放弃过一切

それでもまだここに居る /我依然还在这里

さぁ谁の为でもなく /啊-并非为了哪个人

自分自身の手で /我要依靠我自己

恐れずに立ち上がり /无所畏惧 重新站起

仮面を剥ぎ取るんだ /摘掉那曾面具

仆达は表面だけ /我们只是停留在表面

缮って死んだような 徒有虚无和飘渺

颜を隠して生きる为 /这样带著面具地活著

生まれて来た訳じゃない/我们生来并非为了这些

日本很经典的背景音乐 一般配合日本歌姬的舞蹈出现

记得几年前在电视上看过一位日本的老头,跳了一段舞蹈,点评年轻人。大概一般的日本商店将音乐分成四种:J-Pop、演歌(一种传统的民谣)、古典乐及

求 日本传统乐器伴奏的 现代音乐

传统音乐

日本的古代音乐 5~9世纪 日本人早已固有自己的音乐文化。虽然早期的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音乐未传下来,但根据考古资料和8世纪编纂的《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文献记载,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谣、舞蹈和乐器。古代和琴张 5弦比 6弦的和琴小,古笛有竹管笛和球形的石笛、陶笛。都豆美鼓的鼓腹为圆筒形。铃有金属制、陶制和木制。铃在当时既作为乐器,也作为装饰品使用。铎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铜铎的形状与中国的钟、铎不同。乐器的基本种类在古代日本已经齐全。进入农耕社会之后,最早有男女相聚歌舞的歌垣(又称嬥歌)以及巫女的音乐舞蹈。

日本与国外的音乐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与亚欧大陆文化的交流主要通过朝鲜和中国进行。公元前已输入青铜器,并出现铜铎。5世纪后半叶~7世纪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新罗乐、百济乐、高句丽乐,在日本称为“三韩乐”。7世纪初,为振兴佛教,圣德太子鼓励引进大陆音乐,让百济的味摩之定居大和的樱井,向日本少年 (真野首弟子、新汉斋文等人)传授伎乐。伎乐又称吴乐,所用的伴奏乐器有横笛、腰鼓(又名吴鼓)和铜钹。在7~8世纪,中国隋唐时代的音乐传入日本。 701年,据《大宝律令》,在治部省管下设置雅乐寮,掌管称为和乐的日本传统乐舞以及外来的音乐舞蹈。752年在东大寺举行的大佛开光典礼上,由雅乐寮和各寺院的数百名乐人、舞人表演日本传统的乐舞以及三韩乐、唐乐、散乐、林邑乐、度罗乐等。这说明日本已开始出现了职业音乐家。

注:前 4种为日本音乐的基本调式。谱例中符头白的音符 为调式中的核心音。节奏方面分为固定节拍的节奏(基本上是二拍子)和散板节奏。演唱、演奏方法上有其独特性,并且重视音色的细微变化。

[编辑本段]近现代音乐

1868年,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音乐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日本急速汲取欧美音乐文化,从而形成延续至今的“邦乐”(传统音乐)与“ 洋乐”并存的局面。这时期的传统音乐变化很大。1871年废止盲人职业组织“当道”和查禁普化宗,使筝曲、尺八乐得以普及。源于盲僧琵琶的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先后从九州地区进入东京并流布全国。受到新政权支持的宫廷雅乐,逐渐恢复元气,并扩大其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由宫城道雄等人发起的采用日本传统乐器,借鉴西欧古典音乐作曲技法来创作新曲的“新日本音乐运动”,使传统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创作的筝与尺八二重奏曲《春之海》(1929)获得了巨大成功。宫城道雄创制的十七弦筝,是当时传统乐器改革的一大收获。50年代中期以来,作曲家们致力于采用传统乐器创作现代邦乐。其中三木稔对发展日本的器乐体裁,使日本传统音乐具有现代气息和生命力作出了贡献。影响较大的邦乐演奏团体,有三木稔和长泽胜俊主持的日本音乐集团,由尺八演奏家北原篁山等人组成的邦乐四人会等。他们的音乐实践给邦乐界带来了新风,并为填平邦乐与洋乐之间的鸿沟创造了条件。

明治时期最早传入日本的欧美音乐是军乐。1872年,日本政府开始引进欧美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在中小学设立音乐课程;1879年10月成立文部省音乐调研所(后称东京音乐学校,现名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由东京师范学校校长伊泽修二兼管。从此音乐师资的培养和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选工作走上轨道,专业音乐教育也初具规模。以著名作曲家泷廉太郎创作的学堂歌曲《花》(1900)、《荒城之月》(1901)为标志,20世纪初日本音乐创作已结出第一批成果。1912年以前的日本音乐创作几乎都是歌曲。到大正时期(1912~1926),山田耕筰最早创作大型乐队编制的管弦乐曲《曼荼罗之花》(1913)等。从20年代起,独唱歌曲、合唱曲、器乐独奏曲、交响音乐等外来音乐体裁的创作,逐渐在日本音乐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日本广播协会(简称NHK)交响乐团的前身新交响乐团,从1927年2月开始公演。同年创办的国民音乐协会举办合唱比赛,推动了全国的业余音乐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共有270个团体加入该协会,全国的管乐团共有3800个。当时已知名的作曲家有在专业音乐教育方面桃李满天下的诸井三郎和池内友次郎,自学成才而重视民族特征的箕作秋吉、清濑保二、松平赖则、早坂文雄、伊福部昭以及菅原明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在军国主义统治下,正常的音乐活动受到摧残。从1938年起外国音乐家在日本的演出活动中断,1940年各种音乐团体被勒令解散。到大战后期,演奏团体、音乐学校、乐器工厂、唱片公司等音乐机构几乎停止了一切活动。

从50 年代起,战后的日本音乐文化在创作、演奏、鉴赏、音乐教育、音乐研究及其他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战后涌现出一批引人注目的新人。团伊玖磨的民族歌剧《夕鹤》,芥川也寸志的《弦乐三章》,黛敏郎的《涅盘交响曲》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杰作。积极吸取欧美现代作曲技法的作曲家除黛敏郎外,还有日本最早采用十二音体系的入野义朗、柴田南雄、诸井诚、汤线让二、一柳慧、高桥悠治等。运用日本民歌素材,作有《合唱作品第一首》等名作而被称为“日本的巴托克”的间宫芳生;在国际乐坛上,以《十一月的阶梯》等乐曲令人耳目一新的武满彻以及松村祯三、三木稔、石井真木等,都在探索作品的民族气质、创建非西欧式的音乐等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池内友次郎门下的矢代秋雄、三善晃、野田晖行、池边晋一郎,长谷川良夫门下的南弘明、三枝成章等,都是6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个性鲜明的作曲家。总之,国际乐坛上各种创作倾向,都被日本乐坛吸收,在日本作曲界都有着明显的反映。

1946年以后,日本音乐界先后成立了日本现代音乐协会、日本音乐家俱乐部、日本演奏联盟、音乐撰稿人协议会,日本作曲家协议会等行业组织,以维护音乐家的权益和保障各项音乐活动的开展。东京已拥有10多个专业交响乐团,海外各种音乐表演团体川流不息,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鉴赏机会。东京音乐和艺术大学音乐学部和桐朋学园大学音乐学部等全国60个设有音乐系的大专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音乐人才,对提高日本演奏家的国际水平,普及社会音乐教育起了积极作用。

J-Pop是Japanese Pop的缩写,是指受到西方影响的日本流行音乐。J-Wave(一个FM广播电台)创造了J-Pop这一个名字,并曾经用它来代表“新音乐”。而后在日本被广泛地用来代表不同类型的音乐,包括了流行音乐、摇滚、舞曲、嘻哈和灵魂音乐。

一般的日本商店将音乐分成四种:J-Pop、演歌(一种传统的民谣)、古典乐及英语/国际。有些的音乐则融合了演歌和J-Pop,代表歌手为安全地帯和中岛みゆき。

历史

J-pop(或Jpop)起源于昭和年间(也就是裕仁天皇时期),那时爵士乐开始流行起来。爵士乐为早期只演奏古典乐及军乐的酒吧和俱乐部引进了更多的乐器,更为日本乐坛新增了“愉快”(Fun)的元素,而“音楽吃茶”(音乐咖啡厅)则成为现场演奏爵士乐的热门地点。

爵士乐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来自日军的压力而暂时停止了活动。大战结束后的美国en:占领日本时期,美军和远东网络引进了相当数量的新乐风给日本。日本音乐家为美军演奏Boogie-Woogie、曼波、布鲁斯和乡村音乐等音乐。而一些歌曲,像是笠置静子的“Tokyo Boogie-Woogie(1948)、江利智恵美的“Tennessee Waltz”(1951)、美空ひばり的“Omatsuri Mambo”以及雪村泉的“Omoide no Waltz”则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国外的音乐家及乐团(包括了JATP及路易斯·阿姆斯壮)到日本访问演奏。而1952年更被定成“爵士音乐发展年(Year of the Jazz Boom)”,然而这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需要有高超的演奏水平配合而使得演奏日益困难,使得许多业余音乐家转向乡村音乐并在远东学习及演奏,最后造成乡村音乐类型的音乐大幅增加。

从1956年起吹起一股摇滚热潮,据信是起于一个名为Kosaka Kazuya and the Wagon Masters的乡村音乐团体重新演唱了猫王(Elvis Presley)的“伤心旅舍(Heartbreak Hotel)”。整个摇滚运动在 1959年达到最高峰,其中一些日本摇滚乐团曾经在电影中演唱。然而,日本摇滚乐也随著美国摇滚乐的败亡而相继衰退,因为太多乐团都依照美国的脚步风格来走而大受影响。而有部份的演奏家开始将传统日本流行音乐和摇滚乐融合起来。以此为目标的音乐家中,阪本九以他的歌曲“上を向いて歩こう”(较广为人知的曲名为スキヤキ)取得了成功。这首歌是第一支在美国(在钱柜杂志(Cashbox Magazine)上四周、在看板杂志(Billboard Magazine)三周)、日本、美洲地区取得排行榜第一的日文歌曲,并且获得了颁给销售达一百万张的“黄金记录”。

对流行文化的冲击

J-pop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份了,在许多地方都被广泛的使用,如:日本动画、商店、广告、电影、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及电玩……等,更有部份的电视台在新闻结束时播放J-pop的歌曲。

艾回 全球最大独立唱片公司

艾回股份有限公司(Avex)是日本一家大型的唱片公司,成立于1988年,已有20年的历史。Avex(艾回唱片)目前拥有Avex Trax, Avex Tune, Cutting Edge, Rhythm Zone等下属音乐厂牌。艾回唱片是日本20岁年轻偶像的造星工厂,旗下艺人包括了安室奈美惠、滨崎步、hitomi、BoA、Globe、Every Little Thing,大冢爱,幸田来未等一大批日本一线艺人,并以“小室家族”闻名遐迩。

艾回唱片公司成立于1988年,公司总部设立在日本东京,1999年股票正式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公司经营理念为“做有独特性的创造和贡献”。秉承此明朗的理念,全体职员,演艺人员,事业合作伙伴都积极创业,在变化激烈的国际唱片界中成功发展成国际化跨越音乐及周边产业的集团化企业。

业务方面涉及到唱片制作发行,艺人经纪,音乐杂志出版,网站,手机,艺人发掘与培训等全方面。

公司设有专门的动画制作公司,制作了电影版动画《头文字D Third Stage》等节目。1997年成立专门以网络提供信息产业的avex network。2001年设立移动电话专用入口网站。2001年在东京成立音乐学校。公司在香港,台湾,日本,伦敦,纽约设有分公司。

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亚洲最大也是最完善的音乐市场。偏地开花的KTV,完善的单曲制等等都见证了日本市场的规范和庞大。

而艾回唱片应该是J POP界的龙头老大,不同与其他的国籍唱片公司,艾回作为日本本土的唱片公司,更多的是立足与日本本地。打造的也几乎是流行派的摇钱树艺人。尤其在歌姬方面,滨崎步,幸田来未,岛谷瞳等等都是日本最红的女歌手。

艾回唱片于2001年在台湾设立分公司,正式进入华语市场。台湾艾回唱片的歌手也具有浓重的东瀛风格,目前艾回唱片旗下艺人有林晓培,徐若瑄,王心凌,信,唐禹哲,偶像组合5566,以及新晋加盟的超女安又琪,何洁等。去年伍佰&China Blue的“月光音乐”与“艾回唱片”合作,入主艾回新成立的Cutting Edge厂牌,随即伍伯发行了签约艾回的首张专辑《泪桥》。伍伯的加盟无疑壮大了艾回唱片的本土实力。而王心凌则是台湾艾回成立两年来打造的第一位本土新人。虽然艾回的宣传略显不足,但台湾与日本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日本艾回打造偶像的成功经验都是艾回唱片的优势所在。

参考资料:

EMI

简介

EMI唱片公司,全称:电力及音乐集团(ELECTRICAL AND MUSICAL INDUSTRIESLTD),集团成立于1931年,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前身是1897年成立于伦敦的英国留声机公司,是当今历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迄今已有百年.EMI的历史几乎就是整个唱片业的发展史,许多著名的唱片厂牌都与EMI有着剪不断的脐带关系。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EMI旗下的法国PATHE-MARCONT 唱片公司率先在上海成立公司。“百代”一词也是PATHE 的译音口彩。诸如:周旋、胡蝶、龚秋霞等中国昔日巨星以及聂耳、冼星海等进步音乐家无不云集百代公司。

起源

EMI 的起源有两个。一个Berliner在1898年创立的 HMV公司。1900年正式使用那个著名的小狗聆听留声机的 HMV商标;另一个是Columbla公司。1929年。两者合并成立了Electrical And Music Industries (电气实业有限公司),简称 EMI。这一合并使 EMI 成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除了英国的 Decca、美国的Brunwick和德国的 DGG,其余 的厂牌全由 EMI所控制。 二战后, CBS率先推出了33转LP唱片和45转单曲唱片,但EMI仍死守78转的10英寸唱 片老规格,导致不少旗下艺人跳槽离去。50年代初,本来由 EMI代理英国及英联邦国家发行权的RCA、CBS也改与Decca和Philips合作。

1955年,EMI为了扭转不利局面而收购了Capitol 公司,希望通过它来打开美国市场。但 Capitol公司的保守作风使 EMI无法在50 年代兴起的摇滚乐潮流中获益。进入60年代后, EMI才有了转机。先是旗下的Cliff Richard和Shadows的走红,然后 是以The Beatles 为代表的英国摇滚潮流的兴起。这股潮流中的大部分英国乐队都签在EM。旗下,包括Gerry & The Pacemakers、DC5、Animals、Hollies、Herman's Hermits、Yar. birds 等,而这股潮流的领头羊The Beatles 乐队更成了 EMI30年来最大的“金矿”。但 EMI的美国分公司 Capitol却平白放过了发财的机会,不肯与这些英国乐队签约,结果这些乐队在美国都投到了Epic、 MGM等旗下。直到 EMI强下命令,Capitol才施施然 推出了The Beatles 的第二张专辑《With The Beatles》的美国版《Meet The Beatles》。60年代的好日子很快过去了。1970年The Beatles 乐队解散后,Capitol 立即面临了 破产的困境。而 EMI总公司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由于工党政府上台后禁止英国企业将资金用作海外投资, EMI开始陷入困境。1979年, EMI为 Thorn(科艺)集团收购,但仍保持自主经营。同年,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上台,实行经济开放政策,EMI随即收购了美国的Imperial、Liberty 等公司。整个80年代, EMI的经营状况颇佳,David Bowie、Duran Duran、Queen、Pink Floy、Paul McCartney等为公司赚了大钱。1992年, EMI收购了英国著名的独立公司Virgin, 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

sakura sakura saku saku sakura 日本歌好多电视剧和电影在日本歌姬跳舞时候的歌叫什么呀?????

这首歌是著名日本民歌《樱花》,也可以叫《樱花颂》.

以下是这首歌的日语歌词,罗马音和中文歌词.

(一)

さくら

さくら

野山(のやま)も里(さと)も

见渡(みわた)すかぎり

霞(かすみ)か云(くも)か

朝日(あさひ)に匂(にお)う

さくら さくら

花盛(はなざか)り

(二)

さくら さくら

弥生(やよい)の空(そら)は

见渡すかぎり

霞か云か

匂いぞ出(い)ずる

いざや いざや

见(み)にゆかん

罗马发音:

さくら さくら sa ku ra sa ku ra

やよいのそらは ya yo i no sa ra wa

みわたすかぎり mi wa ta su ka gi ri

かすみかくもか ka su mi ka ku mo ka

においぞいずる ni o i zo i zu ru

いざや いざや i za ya i za ya

みにゆかん mi ni yu ka nn

中文翻译:

樱花啊,樱花啊,

阳春三月晴空下,

一望无际是樱花。

如霞似云花烂漫,

芳香飘荡美如画。

快来呀,快来呀,

一同去赏花。

樱花啊!樱花啊!

暮春时节天将晓,

霞光照眼花英笑,

万里长空白云起,

美丽芬芳任风飘。

去看花!去看花!

看花要趁早。

下载:

日本动漫常出现的很好听的笛子或萧音乐

最有名的是三味线、尺八、太鼓、十三弦古筝;还有十七弦琴、萨摩琵琶等。

[编辑本段]一、三味线(Shamisen)

起源

三味线的祖先即是中国的三弦。

三弦于1560年经冲绳传到了日本。通过日本艺人的改造,三弦变成了三味弦(线)。 最初日本三弦改造于长禄年间(1560年代)从琉球舶来的中国三弦乐。而在日本最起始用鼓槌弹奏这个乐器的是弹琵琶的盲人。后来他们发现这种乐器不论哪种旋律和节奏都用得到,就很快地受到乐师们的关注,成为了日本音乐的大力发展的动力。于是三味线开始运用人偶戏(人偶净琉璃)——傀儡娃娃之中,成为当时乐师们维持生计的重要工具。三味弦自诞生伊始就一直流行民间,随着贵族社会的崩溃和庶民文化的勃兴,三味弦当仁不让地与琴并称为“日本乐器之王”。被广泛地用于各种日本民俗艺能(地歌,筝曲界习惯称之为三线),但作为乐器,被分为细杆,中杆和粗杆三大类.其外观,技能都大致相同,只是在具体构造的细微处还有演奏音域有明显的区别.粗杆会发出强而大的乐声,细杆则发出十分细腻的乐声。到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日本舞蹈、戏曲中代表性的伴奏乐器。多达三十几人的连奏合唱的“长歌”更显示出三味弦在日本人生活中的不凡地位。

发展

三味弦有好几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津轻三味弦”。

津轻三味弦发源于日本本州北部的津轻地区,即现在的青森县,最早以前,三味弦乐器被称为「坊样」的街头盲艺人使用,由于没人重视这种在当时被叫作「坊样三味弦」的乐器,故它的确切来源及历史现已无证可查,只是听说这津轻三味弦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津轻北部的一个叫金木神原的村庄,其创始人名叫仁太郎,他创立了仁太坊。

津轻三味弦与其它三味弦乐器有所不同,三味弦只是一些如民歌等的伴奏乐器,但津轻三味弦却逐渐发展成一种独奏乐器,由于其最大的特点是不用调音,所以演奏者可以像爵士乐一样即兴演奏,另外,津轻三味弦以具即兴性、接近打击乐器的奏法和快速的拍子为特征,也可作为打击乐器使用,因为演奏者可以使用琴拨敲击琴身,由于以上的这些特色,所以津轻三味弦因而有日本“日本的爵士乐”之称号。

津轻三味弦比粗杆的三味弦更大一些,弦也较粗,音质强而有力,魄力十足。

较知名的津轻三味弦演奏者有上妻宏光,吉田兄弟。

[编辑本段]二、尺八(Sakuhachi)

概述

尺八尺八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木管乐器,由中国唐朝时传入。尺八是竖吹的乐器,以其长度一尺八寸得名。中国古代民族乐器也有“尺八”这种乐器,但是现在除了闽南的南音以外,已经非常罕见。

尺八是笛子的一种,而笛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最初笛子的名称叫涤;到唐代才出现尺八,后来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古典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至今中国只有闽南的南音音乐仍保留为主要乐器。尺八在日本的成型时间为江户时代,最初是日本佛教普化宗为演奏佛教音乐的乐器,演奏者均为普化宗的虚无僧。明治时代以后开始广泛普及。 尺八在德川时代被一群僧侣广泛吹奏,吹奏尺八要与禅宗的精神结合,以达到顿悟的效果,此称为吹禅。因此在吹奏的过程中,无论是吸气或是吹气而使音通过乐器释放,都要用最大的精神去诠释。

1、构造

由于长度多为一尺八寸,故名“尺八”,但实际上由于种类繁多,长度并非统一。除了最常用的一尺八寸的以外,其次常用的是一尺六寸(著名作品《春之海》就使用这种)。由竹子的根部制成。演奏时,通过上部的“歌口”的孔吹气,双手按孔发出各种乐音。正面4个,背面1个指孔。

2、流派和作品

主要流派有“都山流”和“琴古流”。两个流派的记谱方式略有不同。

在中世时期,主要是筝曲和地歌的曲目改编而来,多与筝和地歌的三味线合奏,成为三曲合奏。 之后产生了专门为尺八创作的曲目,成为"本曲"。除了独奏,还有二重奏等多种形式。明治时代之后,吸收西洋音乐的元素后,大量的现代曲目被创作演奏。尺八的名曲有《六段之调》(与筝合奏,八桥检校作曲),《千鸟之曲》(与筝合奏,吉泽检校作曲),《春之海》(现代曲,宫城道雄作曲)等等。

3、音高和记谱

音域略宽于2个八度。

常用的乐谱采用日语片假名和汉字夹杂表示音高,加以各种演奏记号,采用传统的直写,而非横写。

对于常用的一尺八寸管,西洋音阶的 D,F,G,A 分别用日语片假名记为“ロ、ツ、レ、チ”。“都山流”用“ハ”,“琴古流”用“リ”记 C音。

[编辑本段]三、十三弦古筝(Koto)

十三弦古筝是十三弦的大型筝,演奏以跪坐的方式用右手的前三指演奏,而琴体平卧在演奏者前面。

筝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曰:“夫击瓮、扣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是真秦之声也”。意为敲打着陶器,弹奏着筝,跳着舞来为歌者伴舞,使人赏心悦目是地道的秦国音乐。(虽然这种音乐形式是国外传来的,但也被秦皇所吸收,故李斯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的做法是错误的。)据此,在秦国(今陕西、甘肃)建立和文献记载之前,筝已流传在西周的秦地,距今已有2800年的历史。因筝最早在秦地流行,故历史上又有秦筝之称。(编者“太凌九欹”说明:李斯所说的国外是秦国以外的国家,并非现在意义上的国外。)

东汉应劭《风俗演义》曰:谨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据此,最初的筝为五弦。三国时期,古筝完成了由竹制共鸣体转变为木制的过程,由于琴体的增宽和加长,已出现张十二弦的筝(《三国志·魏书》)。后经过800多年的流传,到了隋代才增加一弦,成为十三弦筝。在唐代的300多年里,古筝流行甚广,十二弦和十三弦长期并存,分别用于雅俗乐。中国唐代的筝制,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传入日本。日本派出的大批“遣唐使”来到我国长安学习和考察中国文化,日本奈良时代保持者中国十三弦的古制。起初,用於演奏皇室宫廷的雅乐。在此后千余年的时间里,筝逐渐成为日本邦乐的主奏乐器。现代日本筝基本沿用了唐代的制式,其文化烙印与唐代精神一脉相承。大正年间以来,日本筝也有所创新,其中就有适于演奏现代音乐的二十弦筝。多年来,清雅悠扬的古筝音乐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直至今日这古典的和谐之音仍然使人们陶醉其中。近年来,古筝与西洋乐器相互交融,开辟了新的音乐领域,同时又不失原有的贵族风格。

日本的筝谱,正是我国唐代的筝谱,与流传于我国岭南的二四谱同源。二四谱与我国唐代古筝定弦吻合;二四谱是南朝覆灭后产生的“十二弦清商筝谱”,是我国古代十三弦筝谱的简化。

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曾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此观点不被世人采信。

[编辑本段]四、太鼓(Taiko)

太鼓太鼓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普遍认为最早起源于中国(就像苏格兰风笛一样,其实质起源是在中国)

太鼓现在是日本的代表性乐器。大太鼓的形状有大有小,形状好像啤酒桶。鼓身用榉木(高档)或次楸木(低档)两面蒙上熟牛皮,直径从30厘米到超过1米的宽度。而在曾经的太鼓热中,更宽大的体积也出现过。在日本文化中,太鼓与它的发展息息相关,古代日本人用太鼓的目的是为驱赶病/魔。同样太鼓也被用来做为太鼓为迎神之用,不论是宫廷、战争、歌舞能剧中都有太鼓的影子。日本的宗教中,太鼓则是佛的音乐。单独鼓这种乐器,喜欢听的人不多,而且鼓多用于伴奏之用。就是伴随着人声吆喝和呐喊。例如活跃在打击乐领域的“囃子”,其人声不仅是节奏的重要单位,而且是表达音乐情绪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宣告事情或歌舞演剧中和节日中也常使用,如太鼓祭,有博多太鼓祭等。博多太鼓祭是日本九州最大的民宿节日。每年5月3日、4日举“dongtaku”是荷兰语星期日的意思。 日本北海道有“虾夷太鼓”。一般是在夏天,四处大雾迷漫,如梦幻一般,他们希望通过气势磅礴的太鼓和愉快的欢笑拨开大雾,度过一个欢乐、充满活力的夏天。

[编辑本段]五、日本琵琶(Biwa)

源于波斯(今伊朗境内,位於伊朗高原西南部。经由印度、中国在奈良时代时传入日本。琵琶的长度约在60公分至106公分之间。

1、五弦琵琶

源于印度。中国唐代所使用的琵琶,传入日本后,到平安时代初期仍在使用。以正仓院保存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最为有名。

2、乐琵琶

日本雅乐乐器之一。起源于今伊朗一带,经由丝路、中国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作为雅乐管弦乐合奏中的一种主要乐器而被运用。四弦四柱(品),长110C公分,在所有种类的日本琵琶中体型最大;拨片长20公分。原称为琵琶,为了与后世民间音乐发展出来的萨摩琵琶、筑前琵琶、平家琵琶区分,因此雅乐使用的琵琶又被称为乐琵琶。演奏时采跪坐姿横抱于膝上。

其外形酷似福建南音琵琶,也是颈窄腹扁呈梨状,四弦、四柱,腹板(面板)上开有对称的两个半月形发音孔称半月,腹板中央靠近复手处有一个横约10~12厘米长的用皮革蒙着的地方,叫做拨面或拨皮,即用拨子弹奏的部位。此拨面往往画有美丽的图案,古来对之也附有优雅爱称,如“青山”、“玄象”、“牧马”等,拨面的画与雅称多有关联。乐琵琶的上部颈的部分叫鹿颈,用唐木或桑木制作。上端的龙虾尾用黄杨或白檀,转手用花榈、紫檀或樱木。颈部的四个柱(即品位)用日本扁柏或朴树的木头来制作。琴体(胴)的甲(背板)用花榈、紫檀或桑木来制作(近代也有用樱或榉)。腹板(面板)用泽栗木制作。甲(背板)如果是用一整块板做的叫直甲,属上品;如把两块或三块板拼合在一起制作的叫剥甲,为下品。复手的下面隐着一个圆形的孔,称为隐月,也叫音孔。拨子用黄杨木制作,比较小、薄,下端比上端逐渐稍薄。四根弦用绢丝搓成,从左至右、由粗而细分别称为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第四弦。

3、筑前琵琶、筑紫琵琶

明治20年代,博德的橘智定(号旭翁)所创。源于筑前的盲僧琵琶,并参考了萨摩琵琶与三味线,有四弦和五弦两种,五柱。 用于欣赏或家庭娱乐。它本来的形状是四弦琵琶。体型比萨摩琵琶小,全长约83厘米,颈部长,槽部稍短,柱有五个。其特点是:里甲用紫檀、花榈等坚硬的木料来制作,腹板是用特别平的梧桐板,并且把这腹板镶嵌在矶(边缘的槽)里(这是为了使音色柔美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后来又研制出了五弦琵琶,它是采纳萨摩琵琶的手法,再加进了自己的一些创意而形成的,比四弦琵琶稍大一点。四弦琵琶的柱,与萨摩琵琶的柱相比,稍矮一些,五弦琵琶的柱,几乎与萨摩琵琶的柱是同样的大小高低。弦是用蚕丝来制作的,四弦琵琶的第一弦比较粗,第二弦中等,第三弦和第四弦最细。五弦琵琶的弦,类似于萨摩琵琶,就是从第一弦到第五弦逐渐地变细。拨子用黄杨木制作,类似于三味线的拨子。即拨子的前端比较宽,四弦琵琶的拨子前宽约12厘米,五弦琵琶的拨子前宽约15厘米。

4、平家琵琶

平曲的伴奏乐器。与乐琵琶相似但体型较小;四弦;以「拨」弹奏之。只是作为欣赏用。形状与乐琵琶相同,但比乐琵琶小,全长在67厘米以内。柱有五个,比乐琵琶的柱稍高些(五个柱当中,第一个柱几乎不用,因此,也有人把它卸下来,只用四个柱)。拨子比乐琵琶的拨子稍大,前面有几分张开来(过去它张开的幅度达到10厘米以上)。

5、萨摩琵琶

萨摩琵琶是其中流传最广的。

乐器体型较乐琵琶小,全长约一公尺,四弦四柱,柱高且大;以扇形的拨弹奏之。 幕府末期的池田甚兵卫融合了市街与武士的两种风格,成为萨摩琵琶的正派。明治时代东京的永田锦心创立了「锦心流」,有其门派特殊的锦琵琶;锦琵琶与萨摩琵琶相似,但为五弦五柱。制作材料是以全部用桑木的为最上品。

十六世纪中叶,日本南部萨摩藩的君主岛津日斋 (Shimazu Jisinsai) 特为其用以鼓励武士及辖下藩民所作的歌谣及故事伴奏所制。现今的萨摩琵琶共张弦五条,第四、五弦音高相同,调弦则按演奏家的声域而定,主要用作演奏旋律。演奏者一般以左手在五条相距极大的品柱之间按弦,右手则手持拨子拨奏;流派方面分有正派、锦心流等。

战国时代,萨摩(古代国名,现在日本九州地区的最南部)的大诸侯岛津忠良为了教育武士的子弟,命盲僧渊胁寿长院创作一批道德内容的琵琶弹唱作品,从此琵琶在这个地区得到了更广泛的流行,其流派成为萨摩琵琶。明治维新后,因为尊王攘夷运动的骨干力量多为萨摩藩武士,进入中央政府从政的萨摩藩士很多,所以萨摩琵琶也传入东京,并逐渐向全国发展和普及。这个流派的特点是注重内容,幽雅与悲壮并存。

萨摩琵琶以说唱为主,音乐只起伴奏作用,不是独立的乐曲,类似于中国的大鼓或评弹,但不同的是,大鼓或评弹是一种曲艺,主要为大家提供娱乐,而萨摩琵琶是一种用于祭祀的严肃音乐,一般在寺庙中演奏,内容以战争和历史为主,绝对没有爱情故事,声调激昂清脆,保持了日本音乐的传统。

6、盲僧琵琶 、荒神琵琶

专门为盲人所使用。配合着“地神经”、“观音经”、“般若心经”等佛教经文的朗读而演奏。在祭拜灶神(土荒神)等祈愿中使用。演奏盲僧琵琶的盲僧,按其居住地的不同又分为筑前盲僧、肥后盲僧和萨摩盲僧。这三者在音乐方面和乐器方面都有所不同。盲僧琵琶的形状很像乐琵琶,整体稍小,全长约82厘米,胴的宽度比较小,给人以细长的感觉。因此,也称做矮竹琵琶——形似竹叶。另外,腹板的中部有一个月形的孔,筑前盲僧和肥后盲僧有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新月状的,它是比喻成日月的意思。里甲的材料是用花榈或桑,腹板的材料是用桐木。弦有四根,柱有五个,比乐琵琶的柱来得高,拨子也比乐琵琶的稍大。另外,琵琶胴的下端和颈的上端之间结着一根很长的带子,带子上串着许多珠子。盲僧携琵琶外出时,此带当做背带使用;坐下祈祷时,则作为串珠(佛珠)使用。

7、锦琵琶:

这种琵琶作为欣赏用。形状和萨摩琵琶大同小异,但在有五个柱这一点上与筑前琵琶相类似。弦有四根和五根两种。四根弦的锦琵琶多数是提供给初学者使用,拨子比萨摩琵琶稍小。简而言之,由于锦琵琶是用萨摩琵琶改造的,所以,它兼具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二者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