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具特色的景颇族婚俗
世居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有很多,景颇族就是其中一个,在这里男女之间表达情意有着特别的方式,他们以树叶传情,不同的树叶,代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意思,浪漫又特别景颇族的人从恋爱到订婚再到结婚都有着特别的习俗,从中你可以了解一些 景颇族文化 。
景颇山下聚集着一群景颇族男女青年,朦胧的月光中,他们或吹箫或唱歌,情绵意笃。这种热闹场面,当地人叫“串姑娘”(一种求爱方式)。
其实,“串姑娘”是景颇族青年一种极好的自由恋爱方式。青年人到了一定年龄,利用假节日,走亲访友,劳动社交场合,都可以沟通心灵,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串姑娘”到一定阶段,男方便请“勒脚”(男方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一旦女家同意这门亲事,双方便选定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景颇族婚礼,有的在下午举行。枪鸣三声,迎亲的队伍回来了。走在队伍前面的(勒脚)肩扛一只红木箱,另一个是“长统”(女方媒人)用背篓背着新被褥,中间是伴娘们簇拥着新娘。新娘上身穿无领黑色斜襟短衣,浮面套着银泡闪亮的大披肩。下围红底绣花筒裙,脚穿皮鞋,羞羞答答,不言不语,来到了一道路障前。
原来景颇族举行婚礼,有个传统习俗。新娘在将到新郎家的路上,要越三道路障。事先,由村子里的孩子们拾来树枝、竹条、旧篱笆等,设置障碍,并分工把守。第一道路障,由一群女孩子把守。这时迎亲队伍中的“长统”走出来,郑重其事地倒出竹筒里的水酒给小姑娘喝,并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钱,但姑娘们仍不满足,一个劲地喊:“不准新娘过!”正当“纠缠不休”时,伴娘们簇拥着新娘从另一头越过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拦。第三道路障是一些三四岁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有一点,都是对新娘的一种良好祝愿。
有的地方,新娘将要进入新郎家时,新郎家大门口要栽上香蕉树,意味子孙后代昌盛。同时还要栽上甘蕉。意味着新生活节节甜。在喧闹声中,新郎拉着新娘的手,通过香蕉和甘蔗林、喜字桥进入洞房。
二、具有当地特色的山东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时间的推移婚俗文化也在慢慢的改变,不变的是人们在婚礼中的喜悦心情。都说难打当婚、女大当嫁,婚礼也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变得更加的讲究,当然也还保留着一定的传统。下面的 山东文化 为你带来具有当地特色的山东婚俗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在沂蒙山区,结婚男方家叫“娶媳子”,女方家叫“出门子”。当地的婚嫁习俗通常为不找同姓、不找同村,除少数人自由恋爱结合外,大部分人先由媒人“说媒”,再经双方“访媒”,认为门户相当,即可定亲。婚礼前一日,男方派人到女家下“催妆”,送红棉袄、红棉裤、“蒙头红子”(红盖头布)、环子(一种手饰)及“四色礼”。
女方将列有送嫁人数、上下轿朝向及时间、“镇物”、忌讳等内容的“婚单子”交来人带回。晚上进行“暖轿”,即男方雇佣的鼓乐手到女家吹奏细乐。深夜女方家长给女儿收拾陪嫁用品,叫“装柜”。第二天新娘坐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时,新郎迎出门外,一对新人踏着红毡(或苇席)缓缓前行。进大门时,燃放鞭炮,奏乐,这在当地称“过门”。随后开始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礼毕入洞房。
孔府婚礼
孔府婚礼则尽显孔门大家风范,颇具典范意义,代表了鲁地的婚俗风尚。
凌晨,身着古代状元新郎装的新郎,由伴郎压轿前去迎亲。新娘化妆,换衣,佩戴凤冠霞帔,等待出嫁。新郎到后,在众人的喝彩声里,新娘入轿,送亲人员随即登上马车。在起轿之际,炮响3声,鞭炮与唢呐同时响起。大队人马行至孔府门前,举行一个简短仪式。在仪式上,新郎、新娘表达对先祖的无比尊重和感恩之情,并虔诚祈祷。
抵达新郎“府第”后,新郎以红绣球牵引新娘下轿,新郎、新娘脚踩芝麻秆(寓意为“节节高”),跨马鞍(寓意平平安安),跳火盆(寓意为生活红红火火),进天井。一番“繁文缛节”过后,拜堂仪式开始。入洞房后,新郎手持由红纸包裹的秤杆(寓意为称心如意)挑开新娘的红盖头,新郎、新娘共饮交杯酒。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迎娶拜堂、举办喜宴,其内容的安排、形式的创新由男方和“总管事”共同完成。
桓台“结婚六步曲”
在桓台,婚仪程式分6步:第一是订婚;第二是通柬,俗称“大相”;第三是下帖;第四是娶亲;第五是拜天地;第六是坐帐。过去拜天地时,新娘要抱“四书”,踏红毡,跨马鞍,现多由司仪主持,新人三拜,后入洞房。过去新娘入洞房后,要定向坐帐三日不得出门,其间由近族“送小饭”,新郎陪餐。现在,新娘可自由出入,宽松了许多。
三、深度体验旧时江南婚俗:乌镇喜庆堂,一个适合情侣的景点
作为江南6大古镇之首,乌镇有几个比较有特色的展馆,值得慢慢口味,其中有一个印象最深、游览最久的 —— 囍庆堂。
像是乌镇的“喜帖街”,虽为展馆,实为旧时大户人家改造,深度还原乌镇旧时嫁娶时庭院、厅堂、婚房等的布置以及婚嫁习俗,从内到外都喜气洋洋,让人忍不住想进去沾沾喜气。
囍庆堂位于乌镇西栅老街,免费进入,对于80、90后,见惯了洋气的西式婚纱西装,豪华轿车接亲,传统的凤冠霞帔、八抬大轿极为新鲜。
古时的婚姻嫁娶极为讲究明媒正娶,古装剧里才会出现三拜高堂、举案齐眉,如今身临其境,甚至可以亲自体验这种原汁原味的旧时江南婚礼。
囍庆堂由上下两层,4开4进共8个古色古香的厅堂组成,还有前堂、后堂、洞房,还有各种嫁妆、珠冠、喜船、囍帖等。
有意思的是,乌镇的婚姻嫁娶除了用八抬大轿,还需要花船,这也算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
壹
进门最显眼的,便是这“八抬大轿”:
旧时的婚姻讲究明媒正娶,由夫家用大花轿迎娶为正娶。以示态度诚恳,仪式隆重。
贰
老宅的正厅披红挂彩,为新人二拜高堂之处:
堂指内堂,为父母居所,旧时婚礼过后,需要到父母的住处问安,以示尊敬长辈。
叁
洞房,洞房外为红木圆桌,洞房内为红木雕花大床,房梁上刻为“玉燕投怀”:
“玉燕投怀”为一典故,唐宰相张说的母亲曾梦见一只玉燕投入怀中,后怀孕生张说。后比作早生贵子的颂语。
肆
二楼展厅为旧时各个年代的结婚证书、各式黑白结婚照:
还有各种各样的离婚证书,各种各样的食盒、首饰盒等都有展出,非常有意思。
不知道是不是受《似水年华》的影响,乌镇是个情意绵绵的古镇,来游玩的情侣也特别的多。
白天门庭若市,前来“穿越”中式婚礼的小年轻们络绎不绝。只有待到夜晚人群散去,才难得拍到一张大门口的照片。
在夜晚略显清冷寂寥的乌镇老街,格外醒目。
不过,
对于单身狗,这个地方并不是那么得友好,铺天盖地的狗粮。
不妨跟着我前往下一站--月老庙 (´。• ᵕ •。`)
更多旅拍小文,请关注 公众号 :
疯狂的兔子狸
四、江西宜春结婚风俗 传统的特色婚俗
男娶女嫁,可谓是人生大事,也是历来最为为人们所重视的事情。这种重视通过一定的载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嫁模式。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江西宜春结婚风俗吧,看看这些传统的特色婚俗。
江西宜春结婚风俗1、送庚贴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性成年后,如果他或他的家人发现中意的女孩子,便会托媒人(多为已婚妇女)向女方提亲。在得到女方认可后,就进入到“送庚贴”的程序了。庚贴由男方填写好,送到女方家。上书男青年的姓名、年庚八字,另外写上副对子上联,并用红纸封好,外面写上一相较大的“喜”字;女方接到庚贴后,也填上女青年的名字、生庚八字,并要定上根据男方的上联所对出的下联,然后再把庚贴送还给男方。过去写这种贴子是非常认真的。
男女双方都要办洒席请饱学的老先生执笔,书写的字迹必须工整。其实写字并不难,难的是对对子,对得不好会弄得十分尴尬。当然,这种对子,一般是通用联,比如男方写“苏才郭福”,女方则写“姬子彭年”。但也有文才较高的先生,为了显示才华,给对方出难题的。
江西宜春结婚风俗2、合八字
在封建社会,男女青年订婚必须事先“合八字”,这是旧时订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所谓“八字”,即是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两个字表示其天干地支,加起来共得八个字,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叫作“年庚八字”。男方在收到女方的回贴之后下一步便要请算命先生“合八字”了。
算命先生便按阴阳五行的命理学说,将男女双方的“八字”推算一番,如果发现双方没有刑、克、冲、害之事,而且双方的“八字”的干支合多,就表示双方八字相合。当然,如果女的有助夫旺子之命那就更是求之不得的了。此时男方就将写有双方“年庚八字”的红贴置于祖宗神位前,三天之内如果白天有里没有摔坏东西,晚上也无异常动静,家里人畜平安,且没有口角之事,就表示佳偶天成,男方就要再次委托原来提亲的媒人去女方家正式说合;如果八字不合,男方家人则会以自家福薄,无法迎娶佳媳等托词而终止此事。当然,这都是旧习,现在以生年属相论婚者虽然偶有听闻,但合八字之事已是少之又少了。
江西宜春结婚风俗3、看人家
如果合婚无碍,男方家长便会邀请女方家人及亲戚来家“考察”,俗称“看人家”。此时女方有里那些辈分较高或是说话分量较重的父系、母系女眷,大都会悉数而至,当然,被相中的女孩肯定是要亲自到场的。待见过男孩本人,看过家庭面貌,获得初步印象之后,女方参与“看人家”者便会及时开“碰头会”,形成一个基本意见,如果大家对这门婚事持否定态度,便会体面地找个借口离开男方家,通常男方的家长会礼节性地假意挽留,其后作别了事;如果基本满意,女方亲属便会同意留下来吃饭,进而双方便会就婚嫁的有关细节进行“计价还价”式的深入磋商,以表双方对于婚事的高度重视。当然,在达成了皆大欢喜的一致意见之后,男女双方便要相互交换信物,男方还得向女方下聘礼,婚姻缔结至此才算正式敲定。
江西宜春结婚风俗4、新娘开面
新娘出嫁时,一定要“开面”即是意味着新娘要以新的面貌开始新的人生。“开面”一般是由新娘的姨娘、舅娘来做,他们在帮新娘洗脸和抹粉之后,再用一根丝线,将两头结起,套在两手手指上,绞成叉形,然后用指头勾着丝线,挨着新娘的脸皮,在张缩起落之间,将她脸上的汗毛夹得干干净净,尤其要将眉毛夹成弯弯细细的柳叶眉。“开面”时,要放一挂鞭炮,以表庆贺。这后,还要给“开面”的人封个红包,以示谢意。
以上四项就是江西宜春的传统结婚风俗了,除此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宜春的结婚风俗呢?可以讲出来分享给大家。
五、河南各地结婚风俗盘点 各地特色婚俗大比拼
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是中国传统习俗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各地婚礼习俗都有所不同。下面就带来河南各地结婚风俗盘点,一起来看看河南各地婚俗习惯吧。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濮阳
濮阳早期的封建思想比较严重,属相不合,即使门户相对,也不能成婚。像男女属龙虎,“龙虎相对”;属狗兔,“狗兔相克”;属鸡猴,“鸡侯不到头”等。不过现在这种现象基本就没有啦!
婚礼当天,出门时,新娘脚不能离地,说是“不沾娘家土”,走时带水盆,寓意:“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连盆子都给你了,所以不能再回来了。
到男方家时下车前要用烧着的谷秆和鞭炮燎车一周,意在驱除狐妖鬼邪。新娘下车跨马鞍,有“好马不把双鞍备,好女不嫁二夫男”之说。
婚礼当天下午或者第二天上午,要有一名巧妇用红线给新媳妇儿绞脸。(貌似以前在古装剧看过)绞时面部略施脂粉,歌里是这样唱的:“开新脸,使新线,今年吃火烧,明年吃喜面”。
新人的枕头里面要装麦秸、籽棉、红枣,早生贵子的意思,这要新人亲手装填。
结婚第二天,新媳妇要到男方各亲戚家拜见,还能再收一次红包噢
结婚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去岳家认门,称之为“走三天”,午饭后一起回去不能留宿,在婆家住九天,方得回门。回门后先住七天,以后再住八天,所以才有“先住七,后住八,发了婆家发娘家”的谚语。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洛阳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建都史达千年之久,是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所以以洛阳为中心的婚嫁习俗随社会的发展传到全国各地。
结婚前一天晚上,要由男方近亲家的健康男孩儿睡在新床上,俗为"压床",意为新娘快快生个胖小子。
婚礼当日新娘上车时双脚不能着地,由新郎抱着,来回要走不同的路线,每逢到路口、大树、枯井、古庙处,都要燃放鞭炮以辟邪。
至男家门口,男家人立即燃放鞭炮,仪式必须在中午12时前举行,否则不吉利。
洛阳的闹房很厉害,按照风俗,新婚的前三夜都要闹洞房,三天不论大小,新媳妇可要准备好。
婚后第二天是新媳妇父母来看闺女的,要带四色礼品到男方家。婚后第三日则为回门日。
禁忌:
准新郎结婚前夜忌独睡新床,忌哥哥未婚弟弟先娶,说这是“大麦未熟小麦先熟。
套被子不能在9月,“十月里缝被子十全十美”,而“九月里缝被子连生九女”。好恶毒的谚语
洛阳人最忌在“无春之年”结婚,如果留意,就会发现每隔几年,洛阳就会爆发一次井喷式的集中结婚高潮,大家争抢着,好像要赶末班车,生怕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在其他地区有的就在当天打个手电筒破解。
必须哭嫁,哭则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兼有惜别少女时代的意思,是个懂事的闺女。如果不哭,便是没教养,娘家人会觉得难堪。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郑州
六大礼俗
择吉送好饰新房,红喜高悬满厅堂;
亲迎新娘不回头,正午以前拜花堂
大宴宾朋谢四方,三天回门看岳丈。
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早上新郎率领迎亲队伍亲迎新娘,花车带头,礼车队随后。到娘家后,娘家人一般都关门拒婿,好友起哄想娶到咱家姑娘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回头’是说‘结婚不走回头路’,去娘家迎亲和回酒店典礼的路线不能完全重复。
登峰那边好像新郎要批一个大红床单,12点前新人拜罢天地,大吉大利。
婚礼三天后(第三天)回门,不可留宿。
禁忌:
婚庆当天若下雨,不要帮忙给新人打伞(散),民间认为不吉利。新郎发型不宜梳成中分,夏天再热不能宜穿短袖衬衫(半截袖),民间认为口彩不好。
新娘女友拦门不要时间太长,不要过于难为新郎。娘家亲友在禧宴上一般宜先于男方亲友离席,俗语“客走主家安”!娘家亲友对此要予以理解。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安阳
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备酒菜一桌,送到女方家里,称为"养酒礼",现在多改为送现金。
婚礼当天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要吃辣面,女方藏鞋(这个好像大多数地方都有)。男方给一万零一块,最后那一块钱要拿回去,意味万里挑一,所以这一块一定要挑回去啊。
到男方家时,家里人都要化个妆出来围着新娘扭秧歌,一扭能妞一个多小时。
晚上闹洞房,喝完子孙汤,由夫嫂整理床铺,再由夫家小妹送尿盆(抬着尿盆不能离地)
新房的枕头里各放一双筷子,被褥内放一些人参果(花生)、红枣、寓意早生贵子。
新婚夫妇于第三天和第九天可回门,但是不能再娘家住,蜜月期满可以回去住上一个月。
女孩成婚后的第一个农历五月初二(或初四),娘家要“追闺女”,娘家准备夏天的凉席蒲扇什么的,也有备电扇等电器,还要给新女婿准备一套新衣服,去看闺女。婆家设宴款待,双方家长共叙家常。
说实在的,安阳地区不要求男方给多少,何况物价这样高,一万块买不了多少东西,女方也出钱,有的是直接带存折过去的,在安阳,彩礼只是个意思。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鹤壁
鹤壁那边结婚之前强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讲究门当户对,比较传统。
谈恋爱要有媒人,提亲时需要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提亲。当地也有合八字一说,八字相合便可订婚。男方挑个好日子向女方送金银首饰、布料衣物等嫁妆,称之为下彩礼。
迎亲在婚娶过程中是最为隆重的环节。一路上鞭炮不断,乐器班吹吹打打,十分热闹。新娘到家后,先拜天地,后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进入洞房。此时婚宴开席,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尽情畅饮,年轻人直至通宵。并伴有下辈和年比新郎小的闹洞房之习。一气呵成的婚礼流程。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新乡
女方年龄可以比男方大二三岁,一岁不行,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男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平,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中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姐姐或者嫂子放压箱钱,到了婆家后,婆婆也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
婚礼前一天,男方整置洞房,当晚由新郎的小弟压床,而且允许尿床喔。
新娘上轿须穿蓝鞋子,此鞋不许再穿回娘家,下车时,脚不得落地,须踩着蓝布从下车一直到礼堂。
拜天地后,新娘入洞房,由小姑子端洗脸盆,水中放一个馍,一个硬币,新娘须将馍捞出扔至床下,然后,小姑把做熟的饺子送入洞房,让新娘子用筷子挤开给新郎吃。
送客走后,男方所有的亲戚齐聚一堂,由新娘上拜,逐个磕头,受拜人都是要给红包的。
三天回门,九天,可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小几天,俗称“叫九”。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焦作
婚礼当天早上新郎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
新娘进去新郎家之后,拜天地后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
别的地方涂锅灰,抹鞋油多是闹喜公公喜婆婆,在这里就要收拾新郎新娘伴娘伴郎啦,往他们脸上抹黑,越多代表祝福越深,然后开席。
焦作也是三天回门,回去所带的礼物必须是双数。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开封
开封当地婚嫁习俗通常不找同姓,不找同村。
女方的嫁妆里要有被褥服饰和“箱、桌、柜、椅”四大件这些是婚前几天送达男方家,;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记得是尉氏还是哪里婚礼当天新娘不能穿内衣,幸好我朋友冬天结婚有穿秋裤,上面就用胸贴。
新郎迎娶时需要载一个小男生和两个女生去女方家,男生称作“压轿孩”,就是说新娘嫁到男方家后会给这家生儿子讨个吉利。两个女生则是表示男方家对新娘的亲切相迎。
女方这边,要准备一种独特的饭食嫁妆――随身饭。随身饭已由娘家人事先备好,主要有肉、菜、馍、面条和饺子等,女方捏饺子是为了捏住亲家的嘴,以免挑剔叨扰使自家女儿受气。
到了女家,新郎要和女方尊长先行鞠躬互拜,以示敬意。女方亲朋好友会趁机上前“糟”男方来客,主要是新郎和伴郎,把新郎画个大花脸,把伴郎抹成黑脸包公,闹个欢乐气氛。
同样的结婚不走回头路回到男方家,女方要等男方给了下车礼之后才下车,下车时跨火盆,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越过越红火。
喜宴过后,亲友来宾们开始了婚礼上的狂欢大闹,那就是“闹公婆”,用灰、墨、颜料之类在新郎的父母头脸上乱涂胡抹,戴上尖顶纸帽、辣椒串、大红花,缠上裙布,反穿衣服,把老两口整得不成样子,十分滑稽可笑,真可谓极尽搞怪之能事,尽管如此,公婆两人却是不能生气的,欢颜以对,任由大伙随意摆布。
第三天,新郎需陪同新娘“回门”,新郎要给丈人丈母娘置办四色礼品,东西可随意搭配,但必须四种凑双数讨个吉利。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也称“回门”。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商丘
结婚前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 新娘要穿大红色内衣。
男方迎亲队伍里有一人抱一只精神抖擞的大公鸡,到女方家里的时候由女方的母亲点大公鸡的头三下。
新娘子从闺房的床上到婚礼现场中间一路都不能脚着地,鞋底不能沾土。
新郎新娘双手捧搪瓷双喜脸盆跪拜/鞠躬接受一切亲戚来宾的红包。红包都是由钱卷成卷状用红绳或者红色纸条缠绕起来。
晚上,新娘到婆家第一顿晚饭,必须是从娘家带来的,且必须有面条。不能吃婆家的一口饭不能喝婆家的一口水。
新人行拜礼时,年轻人可以用鞋油、机油、柴油、锅底灰涂抹在新郎及其父母的脸上以表同喜,抹得越多,祝福越长久。
三天夫妻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后娘家人来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走新娘,称“回门”。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信阳
商城县在迎亲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进行暖轿仪式,晚上宾客满坐,喝暖房酒。新县等地,新婚前夜由牵娘睡在新床上暖床。
迎亲的时间,淮滨、固始、息县等地均在凌晨或清晨,潢川、商城县城关在午夜。
上车方式各地略有不同,商城县新娘上车前,先在准备好的清水桶上略坐片刻,再由叔或兄抱上车;罗山县由新娘兄长背上车;潢川有些地方由亲属抱上车,车上另坐一男童压轿。新县、息县、潢川等地有新娘哭嫁习惯,即从入轿到男家,新娘一直哭啼哽咽。
一般来说,结婚是中午的正席,头天晚上女方正席.
接亲的时候,有的地方新郎不参加,只派一队人马去
有的地方以凳子为墩支撑梯子,从洞房一直搭到厨房门,梯上铺红毡毯,新娘从上面走到厨房祭灶,谓之过状元桥。
洞房前的一顿饭.大伙聚在一起给新郎新娘出难题,通常都有点带色的.小儿不宜参加
结婚的第三天,女方带着男方回娘家.这时男方还得准备些礼品,但是不能走新娘出嫁时走的那条路,必须想其它办法走另外一条路回门.在光山,第三天回门时,仅接新郎至岳父家,第六日新娘才走娘家。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许昌
看好儿”有两个比较特定的时间,上半年结婚在农历二月二送;如果在下半年结婚,要在农历六月六或十月十送。这样是为了让女方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嫁妆。
同样迎亲的路线要提前勘察清楚,“不走回头路”。
去迎亲的人数是单数,接到新娘后刚好凑成双数,以求好事成双,但新郎再着急也不能亲自去。
男方迎亲时要带一个机可爱的小男孩,叫“压轿孩儿”,女方封了礼他才下车。
闺女出嫁时,不能沾娘家的土,否则娘家就会变穷,所以要准备松柏枝踩在脚下,或者直接让新郎抱着走。
娘家亲戚已舅舅为最大,父母不能参加婚礼
迎亲到家后有人绕着迎亲的车轿放鞭炮,另一人用铁丝提着一个烧得通红的犁铧紧跟其后,并向犁铧上浇醋,称为“激犁”,取的是“吉利”的谐音。
新娘下来后,点燃两堆谷杆,新娘要从中间穿过,传说谷杆火能够辟邪。
新郎的兄长或本门兄长端一个斗在前面引路,斗里面放粮食,粮食上插柏枝,柏枝上挂红枣,也有粮食上插一杆称,称上挂九枚铜钱。这叫“兄长端斗,越端越有”。
河南各地结婚风俗之漯河
新娘舅舅要红盆,盆子里要装镜子、梳子、毛巾、杯子、被单、碗筷、方便面
娘家还要准备四样东西,炭—红红火火,发面—发财,苹果—平平安安,艾草—恩恩爱爱;新娘的婶婶要给她披上红围巾
新郎的同辈人要向新娘头上撒碎锦花同时要放一挂长鞭炮
有好事者趁此机会将早已准备好的颜料往新郎的父母脸上抹,这叫“打花脸”。新郎的朋友向新郎抛坏鸡蛋(真的是专门放坏了的),抹奶油以示祝福。
到新郎家新郎的妹妹要给新嫂子换鞋
进门后,新娘要先洗手,再吃面
仪式结束会闹会洞房,不闹新娘,要闹伴娘
宴会最后一道菜是丸子汤或鸡蛋汤,表示宴席结束,吃多了人们就打哈哈说这叫‘滚蛋汤"
婚后第三天,新媳妇儿要下厨房做饭;吃了早饭,然后跟老公一起回娘家,叫“三日回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