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的胡同多达几千条,这些胡同的取名都有何特点?

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这些胡同的名字都十分有特点,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的名字全部都是来自于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中,显得非常有生命力

以人名命名的胡同

目前,东城区交道口南街东侧府学胡同路北侧就有一条文丞相胡同,这是以南宋宰相文天祥的名字命名的。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省海丰县被元军攻陷后,被押送至此,关押了三年。但他却始终没有选择投降,忽必烈亲自去狱中劝说他投降,并答应他给他宰相的高位。但文天祥坦率地说:“愿赐之一死足矣”。公元1283年1月,他在府学胡同西口死去。为了纪念他,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条胡同,为文丞相胡同。

有的胡同是以官爵和姓氏命名的

有许多胡同是以人们的头衔和官职来命名的,比如武定侯胡同、永康侯胡同、遂安伯胡同等等。这些胡同的名字一目了然,它们都是过去王侯伯爵们的住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用他们的头衔和官爵来命名这些胡同。

除此之外,北京还有许多以姓氏命名的胡同。如史家胡同、韩家胡同、谢家胡同等,这些名字都透露着生活的气息。然而,以小商小贩和手工业者的姓氏和职业命名的胡同更多,基本上占了以名字命名的胡同的最大数量,这表明北京是一个以平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的城市。例如卖豆腐的豆腐陈胡同、卖萝卜的苏萝卜胡同等等。

如今,北京虽然已经是现代化城市了。但是,这些胡同仍然保留着,虽然有的已经残缺不堪了,但却丝毫不影响它们的地位。它们代表了北京的胡同文化,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属于生活在这里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二、看图猜北京的十二个地名

1.奶子房;2.公主坟;3.西二旗;4.回龙观;5.花梨坎;6永定门;7.蒲黄榆;8.五道口;9.潘家园;10.白堆子;11.什刹海;12.平西府

三、老北京的地名(九)|酒仙桥

酒仙桥的由来

打开北京公共汽车路线图,你会发现东北角上有一条郊区路线,它就是“东酒线”。东酒线共长十八里,起点是东直门,终点是酒仙桥。酒仙桥的桥在哪里呢?它就在酒仙桥路中端横跨东坝河的河面上。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路和桥都是现代修的,而古时候,这里有一座大石桥:石砌的桥墩,石板铺的桥面,两边还有雕花石板镶嵌的桥翅,是座名副其实的石头桥。

可是它为什么叫“酒仙桥”呢?其实这路面隐含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在古时候,酒仙桥的所在地是一个小山村。小山村被一条河流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分别叫做河北和河南。河北的人通往河南必须过这条河,然而这条河水流非常急,过时非常危险,甚至有小孩在过河时掉进河里给淹死了。

为了方便河北,河南两地人的来往,两侧的村民集资修建了一座石头桥。这座石头桥落成的那天,桥两边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但谁都不敢先从桥上穿过。倒不是怕桥不结实,那可是石头垒成的啊,在敦实不过了,别说上去一个人,就是上满了人,桥也不会颤一颤的,主要是谁都觉着自己不够分量,怕冲了大桥落成大典的喜气。

村民们就在那等着,看谁第一个穿过,就跟着过去。可是大半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人过。正当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焦急万分的时候,忽然看见大老远地走来一个老头儿,这老头儿约莫六十几岁,发须花白精神矍铄,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两边一边装着个大酒篓,就直奔这桥来了。

村民们见老头儿那精神抖擞的样子,都赞叹不止。只听一个村民说:“看着老人家劲儿不小哇,那么大年纪了推车子还健步如飞,你看这四篓酒少说也有四百斤。”

“就是就是,兴许这老头有那福气过桥。”另一个村民点头道。

村民们正在那儿议论着,只见那老头儿已经推着车上了桥,不一会就走到桥中间。村民不禁齐声叫好。但话音还没落,就见那辆独轮车突然向右一歪,两篓酒咚咚两声,滚过了桥翅儿,掉进了河中。村民们都着急起来,喊着:“老人家您别急,我们帮您捞!”可是老头儿好像没听见似的,看也不看掉在河里的两篓子酒,继续飞快地推着独轮车往前走了,一会儿就不见踪影。

看着这情景,村民们开始议论起来了:“这老头儿真是个怪人,两篓酒掉进河里,他连瞧都不瞧。”

有细心的村民分析道:“一边二百多斤的酒篓空了,也不挪过一篓来,那边还是两百多斤,这得多大的气力才能接着走?”

“可他推着还和原来似的,神啦!不会是神仙吧?”另一个村民应和道。

忽然,一个小伙子大声喊起来:“大伙儿闻闻,河里竟然有酒香!”大伙一闻,可不是嘛!一股浓浓的酒香正从河里飘出来,真是上等的好酒。

这时有村民说:“我猜这老头一定是个酒仙,正好咱们这桥还没有起名,不如就叫‘酒仙桥’如何?”

大伙听了,齐声叫好,从此这座石头桥就被叫作酒仙桥了。

四、老北京的地名(五) | 大栅栏

大栅栏的由来

“看玩意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

“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以上顺口溜说的就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

其实不仅早年间,即便在近代,大栅栏也是很多老北京人,外地游客最爱去的“购物天堂”。

现如今在“老北京”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购物口诀: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咸菜要去六必居,买点心还得去正明斋,立体电影只有大观楼,针头线脑最好长和厚。这些老字号,无一例外地都汇集在大栅栏这块“风水宝地”。

大栅栏,北京话读作“大石烂儿”,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

说起大栅栏的名称由来,存有不少记载,因为当年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是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其中最权威的说法是应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

当时的大栅栏地区还叫做廊坊四条,因为附近还有廊坊头条,二条,三条,直到清代才改名叫“大栅栏”。

据明朝历史记载,明代孝宗弘治元年,京城廊坊四条地区入户偷盗现象非常多,搞着民心不稳。城里负责治安管理的百户(军官)王敏就上奏孝宗,说:“如今的京城,大街小巷众多,尤其是廊坊四条地区人口众多,而巡逻的官兵却非常少,这难免会防范不周,影响京城的稳定。因此,为了保障老百姓的安全,请皇上下令在大街小巷的各个路口设置栅栏,并于每日的夜间关闭。”皇帝接受了王敏的建议,遂在廊坊地区大街小巷的各个路口设置了一些栅栏。

后来该地区又经历了两次栅栏建造期。第一个时期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批准建了400余座外城栅栏。第二个时期是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皇帝批准建了1919座内城栅栏,196座皇城内栏。因这些栅栏比周围其他胡同的建筑都高大牢固,久而久之,廊坊四条这个名字被“大栅栏”给取代了。

清朝末年,德国人拍的关于大栅栏的照片,街口一个铁门上面写的三个字就是“大栅栏”。由此可知,在清代的时候,大栅栏这个名字已然形成。

关于大栅栏的读音,可把外地人弄糊涂了,应该念为dà zhà lán的地名,报作dà shí làn er而感到好奇。

应该叫什么呢?现如今老北京人都将大栅栏说成大厦(音shà)栏或大市(音shi)栏,而根本不念原词本音大栅(音zha)栏,民间流行的这个京味儿的叫法特殊音词始终无从查考到其渊源,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相关学者认为大栅栏的读音属于地名的特殊读音,这种读法属于保留古音。而部分播音教材专门谈到“大栅栏”作为北京的一个地名应读为“dà shí làner”。

五、北京文化特色有哪些呢?

一、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二、北京的胡同

“胡同”一词的本意为蒙古语“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发音为“忽洞”。现在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赛因忽洞”(好的井)、“哈业忽洞”(双井)。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于是“井”便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也将此语带入中原,于是人们将“忽洞”逐步谐音为“胡同”。

三、北京的京剧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该是京剧。京剧主要的特色常被称为”综合戏剧”,因为京剧的创作是完全地揉合了舞蹈、歌曲、话剧、默剧、武术及诗词的艺术精品。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名,京剧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它有优美、独特的唱腔和舞蹈,并融入了中国武术的技艺。但它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

四、北京的相声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北京的相声发源地是北京天桥。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五、北京的天桥

提起北京,就不得不提天桥。在民国初年,真正形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被视为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天桥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而这一市场,又是面向平民大众,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一体,文商结合,互为促进。它的兴起不仅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天桥在它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桥平民文化,因其生根于平民百姓之中故虽历经沧桑。

六、北京的全部地名有哪些?

当您查看北京市城区地图或乘坐公交车时,或许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许多地名和站名由数字打头,如一亩园、二龙路、三里屯、四道口、五棵松、六铺炕等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无所不包,大约有200来个。这些地名由来已久,其中以元、明、清时期出现的居多。

以“一”打头的有海淀的一亩园、一棵松,朝阳的一间楼、一顷庄等。

以“二”打头的有东城的二里庄,西城的二龙路,海淀的二里沟、二龙闸、二里庄,朝阳的二道沟、二闸村、二堡子,丰台的二甲地、二老庄、二合庄等。

以“三”打头的有东城的三眼井胡同、三源胡同,西城的三塔村、三不老胡同、三里河、三座桥、三道栅栏,崇文的三元街、三转桥胡同、三川柳胡同,宣武的三福巷、三合里、三庙街、三井胡同、三富胡同,海淀的三义庙、三才堂、三星庄、三虎桥,朝阳的三里屯、三岔河、三间房、三丰胡同、三台山,丰台的三顺庄、三路居、三营门、三顷地等。

以“四”打头的有西城的四道湾、四井胡同、四环胡同、四根柏胡同,崇文的四块玉,宣武的四川营胡同、四平巷、四平园胡同、四胜胡同,海淀的四王府、四槐居、四拨子、四道口、四统碑,朝阳的四公村、四路居,丰台的四合庄、四顷村、四道口等。

以“五”打头的有东城的五道营胡同、五老胡同、五四大街,西城的五福里、五根檀胡同、五路通街,宣武的五道街,海淀的五棵松、五道口、五路居、五塔寺,五孔桥,朝阳的五路居、五斗村、五里沟,石景山的五里坨、五里店,丰台的五爱屯、五里店、五间楼等。

以“六”打头的有西城的六铺炕、六部口、六合胡同,海淀的六郎庄、六道口、六里屯,朝阳的六王村、六座屯、六里屯、六道口,丰台的六里桥、六营门、六圈等。

以“七”打头的有西城的七贤巷,宣武的七井胡同,海淀的七王坟,朝阳的七圣庙、七棵树,丰台的七里庄等。

以“八”打头的有东城的八宝楼胡同、八宝坑,西城的八步口、八宝胡同、八道湾、八个门胡同,崇文的八角胡同,宣武的八宝甸胡同,海淀的八宝庄、八家村、八里庄,朝阳的八棵杨、八里庄、八里桥、八王坟,丰台的八里河、八大排,石景山的八宝山、八大处、八角村等。

以“九”打头的有东城的九道湾,宣武的九湾胡同,海淀的九亩地,朝阳的九龙山、九江口、九孔闸等。

以“十”打头的有东城的十字坡,海淀的十方院、十王坟、十间房,朝阳的十里堡、十八里店、十里河、十里居、十字口村等。

以“百”打头的有西城的百万庄、百花深处、百代胡同、百子胡同、百户胡同,崇文的百果园,宣武的百顺胡同、百合园胡同,朝阳的百子湾等。

以“千”打头的有东城的千福巷,西城的千竿胡同、千章胡同等。

以“万”打头的有西城的万年胡同、万明巷,宣武的万明路、万寿里、万福巷,海淀的万寿路、万寿寺、万泉庄、万泉河、万安里,朝阳的万家村、万红里、万子营,丰台的万泉寺等。

这些以数字打头的地名各有来历,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涵盖宽泛,或有掌故,或有传说,或有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各具特色。综合起来看,这些地名的成因主要有六个特点。

1、由地标物而得地名,最初一些地名的产生多以林木、河湖等可见的地上标志命名,如“五棵松”因曾有五棵古松,人们常在此歇脚,地名由松而得。“九孔闸”因曾有一座九个孔的水闸,形成村落后,村名由闸而得。“四槐居”也是因曾有四棵古槐树,有人在此定居后便以四棵槐树而得村名。

2、由某一景观的面积大小或长短而得地名,“一亩园”是清代举行耕礼的地方,每年清明时节皇帝都象征性地在此进行耕种,以祈求五谷丰登,“一亩园”取“一亩三分地”之意,地名由田地的亩数而得。“二里沟”因曾有一条二里长的土沟,地名由沟而得。“四顷村”也是因曾有四顷耕地,后来有人在此居住,形成村落,村名由耕地的亩数而得。

3、由地形、地貌的特点而得地名,“八道湾胡同”因曲折多达八个弯,故此得名。“二龙路”因曾是玉河分支出的两条弯弯曲曲的河汊,形似两条巨龙,故此得名。“万泉庄”因地势低洼,泉水随地涌现,数不胜数,故此得名。

4、由古建筑而得地名,如“三虎桥”因有一座石桥,桥头有三只活灵活现的石虎,地名由桥而得。“四统碑”因曾有清初四块石碑,从东往西为姚公之碑、葛公之碑、席公之碑和乌里布公之碑,地名由碑而得。“万寿路”因北面不远处有一座明代建的永安万寿塔,简称万寿塔,此地由塔而得。

5、由甲乙两地距离而得地名,多是从某一城门到某地的距离,如“八里庄”因从阜成门往西行八里的地方,有个小村庄,故称的名。“十八里店”也是因距正阳门约十八华里而得名。“六里屯”因东至小牛房六里,西至唐家岭六里,因此而得名。这种以两地距离而得地名的在北京有许多,重名的也多,为了有所区别,往往在重复的地名前加上一个方位词,如称朝阳的八里庄为“东八里庄”,海淀的八里庄为“西八里庄”。

6、由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位名人而得地名,如“五四大街”因纪念1919年发生在此地的“五·四爱国运动”而命名。“六郎庄”最早叫牛栏庄,相传北宋时杨六郎与辽兵交战受伤,曾在此村养伤,人们仰慕他的英名,所以把村子叫成了“六郎庄”。“三不老胡同”明代称“三保老爹胡同”,因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三保太监)的府第在此,为纪念他而得地名,“三不老”实为“三保老”的讹称。

随着北京城区建设和改造迅速的加快,一些以数字打头的老地名已经是“名存实亡”,或被拆迁,或与其他地名合并,但其作为北京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有必要进行保护和研究,从而使人们更广泛地了解北京,认识北京,热爱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