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都有那几种语言?

1、潮州方言

潮州话亦称为潮汕话、潮语,分布于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潮州、揭阳、汕头)及海外以东南亚为主的潮人聚集地潮汕方言是闽南话的一个支系,使用人数约1000万人左右,加上华侨和港澳同胞,目前全球使用潮语人数约2000万-3000万左右。

2、客家话

客家话,又称客家语、客话、土广东话,历史悠久,在近代历史上,客家话曾被“太平天国”列为官方语言。客家语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而在台湾和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华人社区里也有被广泛使用。

3、雷州方言

雷州话,又称作雷语,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现主要使用于雷州半岛的雷州、徐闻、遂溪南部等地,在湛江南部地区以及电白沿海各镇都成为一种通用语言。国内人口覆盖800多万,海外人口约150万,为广东省四大方言之一。

4、四邑方言

四邑(官方也有称五邑)话,“四邑”是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四县的统称,地道广州人很难听懂四邑话,四邑话之所以出名,在于它是早期北美唐人街的通用语言。

5、阳江话

阳江方言属粤方言的一个分支,有人将之划分为高阳片。也有人将粤方言分为六个次方言区:西江——珠江流域、浔江——郁江流域、北流江——南流江流域、南江——鉴江流域、漠阳江流域,潭江流域。其中阳江方言属漠阳江流域,高州方言属南江——鉴江流域。阳江方言以高州方言为基准,因此在声韵母系统有相通之处,但在声韵调组合上则有明显差异。

6、东莞话

东莞话其实属于粤语的变种,但两者的音韵甚至表达方式都不大一样。很多广州人听不明白东莞话,而很少接触粤语的东莞老人也很难跟广州人沟通。

7、粤北土话

粤北土话古称韶州土话,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当地人称之为“虱乸话”(粤语耶鲁拼音:Sat

Na

Wa)。与湘南土话,桂北平话,有近缘关系,是粤北等地较古老的村落使用的语言,粤北本土的语言统称为土话。汉藏语系汉语族广东北部的乐昌市、仁化县、乳源县、曲江区、南雄市、浈江区、武江区、连州市、连南县等县市区使用。

8、惠州话

惠州话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惠州客家话,因客家话是惠州的主要方言,故惠州客家话也简称惠州话(另一说法“惠阳话”);二是指在惠城区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较少的惠城话。

9、阳春话

阳春白话属粤方言音系高雷小系中的一种次方言。属粤语高阳片,也称为阳春白。它以阳春市春城地区为代表,使用的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因与邻县(如高州、信宜、罗定、恩平、新兴等县、市)方言互相影响,市境内的不同地域的阳春白话也有所差异。大致可分为春中白话、春北白话、春西白话、春南白话。[1]

从“汉藏语系——汉壮语族——汉语支(汉语言)——粤方言——高雷系——阳春白话。

10、吴川话

吴川话属于粤语方言,融合了古汉语,粤语,闽南语和俚僚古越语的特殊混合型语言。吴川话,即伝语,俗称吴川骨。吴川有多种民间语言,发音各不相同,以靠近湛江一带的吴阳、黄坡(包括坡头、南三)等地最为正宗。吴川话最大一个特点就是古味浓重,发音上,吴川话平平仄仄极为协调,全国少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东话

广东话的特点?

1、粤语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单音词。如:

眼(眼睛) 

台(桌子) 

嘴(嘴巴) 

耳(耳朵) 

女(女儿)

仔(儿子) 

木(木头) 

石(石头) 

骨(骨头) 

衫(衣服)

鞋(鞋子) 

袜(袜子) 

纽(钮扣) 

龟(乌龟) 

蚁(蚂蚁)

鹰(老鹰) 

橙(橙子) 

禾(稻谷)

这些词绝大部分是名词,在普通话中通过添加同义词素或加子、头、儿等后缀构成双音词。

2、偏正式结构一般是前面修饰后面,但粤语中也存在一种后面修饰前面的构词方式。如:

鸡乸(母鸡)

狗公(公狗)

人客(客人)

菜干(干菜) 

黄瓜酸(酸黄瓜)

3、在并列式的词语中有一种二对一的方式,前二后一,同时指统一事物或统一事物的不同性质。如:

口水痰(痰) 

晚头夜(夜晚) 

老实威(颜色、式样朴素大方而较鲜艳华丽)

大(䊆)嚿衰(形容块头较大而愚笨的人)

大食懒(好食懒做)

4、动宾结构的词在普通话中大多数是动词,少数是名词,粤语中除了构成动词和名词外,还构成形容词。如:

爆棚(满座,过分拥挤)

倒灶(砸锅)

逼人(拥挤)

吊瘾(引起兴趣但又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觉)

生性(指小孩懂事)

反骨(无情无义)

5、形容词后面加两个相同或不同的衬字增加词语的韵律感,使词语更加生动。普通话中也有类似的构词法,但粤语显得尤其丰富。如:

多箩箩

懵盛盛

白雪雪

热㶧㶧(辣辣)

肥腯ten4腯

瘦(霝页)(霝页)mang2 (蜢蜢)

高戙戙

湿𣲷𣲷(立立)

滑捋lüd1捋

黑鼆鼆meng1

直笔甩

尖笔甩

矮啲得

红当荡

花哩碌

6、名词下加仔、女、佬、婆等词尾。如:

刀仔(小刀)

凳仔(小凳子)

明仔(小明)

歌仔(歌)

靓女(漂亮的女孩)

㔹(叻)女(聪明的女孩)

猪肉佬(卖猪肉的男人)

肥佬(胖男人)

洗衫婆(替别人洗衣服的女人)

肥婆(胖女人)

广东的主要方言有哪几种?

广东的主要方言有3种,分别是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

1、粤方言(包括能古话)

又称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 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

粤方言源自北方中原(即河南一带)雅语,经过较长时间的语言交流融合与调适,在唐代日趋成熟,发展到宋代,与现代的粤语相差不远。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保留较多古汉语特征。

粤方言在中国岭南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如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圣诞岛,美国纽约、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处广泛流行。

2、闽方言(包括潮州话、雷州话、福佬话、学佬话、海话、隆都话等)

闽方言是以地域划分的语言称谓,并非语言学分类,实际上闽方言所指代的闽北话、闽南话、闽东话、闽中话、莆仙话五种汉语方言在语言学上各自独立。

闽方言分布在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及广东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省及浙江南部。闽语虽然内部差异性大,主要表现在音韵方面,却仍有不少彼此相通之处。

各闽语分支大多拥有大量的文白异读、频繁的连音变调,并且皆无唇齿咬合发声的唇齿音f(海南话除外。

多将中古的知组(知 [ʈ]、彻 [ʈʰ]、澄 [ɖ])读为端组(端 [t]、透 [tʰ]、定 [d])。例如“茶”/cha/ 读 /teh/,“陈”/chan/ 读 /tan/。

3、客家方言(包括涯话)

客家方言是汉族客家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 ,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在非正式场合又被称为客家话,按不同口音又可分为梅州话、惠阳话、惠州话、河源话、赣南话、汀州话等。

而在部分地区还称水源音、涯话、新民话、麼个话、广东话(土广东话)、怀远话、四县腔、海陆腔、饶平腔、诏安话、平婆话等。

客家语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法定公事语言) 、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 ,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南宋时客语便初步定型 ,但直到20世纪才被定名为客语。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客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新马泰等国华人社区。

扩展资料:

广东语言状况复杂,除粤方言、闽方言和客家方言3种主要语言以外,粤北、粤东、粤西有瑶语、壮语、畲语、标话及归属不明的汉方言旧时正话、军话、韶州土话(粤北土话)等多种语言。

另外,广东还有约不到1%的人口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如属于苗瑶语族的瑶(勉)语支的瑶语、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壮语。

在怀集、封开两县,有20万人左右使用一种被称为“标话”的语言,虽然深受汉语影响,但主要特点近于壮侗语族。

广东畲族人口不足1万,除博罗一带畲语属于苗瑶语族外,其他各地的畲话基本上是汉化的语言,以客家方言为主体,夹杂其他方言成分,也有一些畲语的成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东方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东—语言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闽方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方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方言

经典的广东话俗语有地方特色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下面是我整理的经典的广东话俗语,感兴趣的过来看看吧。

经典的广东话俗语摘抄

冬瓜豆腐——旧时办完丧事,例有答谢亲友的的素席,其中少不了冬瓜、豆腐等素菜。后来人们比喻意外的灾祸或事故。

处处弥陀佛,家家观世音

包尾大翻——粤剧演出《六国大封相》最后一部分是兵将翻筋斗,是演出最精彩、最好看的部分。多形容最精彩、最刺激的场面。

白鼻哥——也叫白鼻。原指传统戏曲的小丑(三花脸),因用白粉涂鼻,俗称白鼻哥和白鼻。形容无才无德又爱吹牛的人或好色之徒。

白鼻哥陪考——旧时粤剧中的白鼻哥上京考试总是榜上无名,下场时总是说:“今科不中,明科再来。”比喻无能之辈瞎凑热闹,永远是陪衬角色。

白板仔(白牌仔)——白板: 麻将 牌的牌章。借喻白面书生。

百足甘多爪——指门路广。

百晓先生——讽刺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有时形容知识面广的人。

百姓门口百家姓——形容居住地姓氏复杂。

有牌——没那么快。旧时报时,一昼夜12个时辰,分为12个时牌,每个时牌合现在的两小时。

买水甘口既头——垂头丧气的样子。

买物唔知心里烂

买盐都唔咸——买糖唔甜,买醋唔酸。

观音兵——对围绕在少女鞍前马后的青少年的戏称。

经典的广东话俗语推荐

驮死蛤——活人为死人所累;干活积极的人被懒惰的人所拖累。

红毛军师——戏曲的军师大都戴短红胡子。现多讽刺爱出馊主意、假高明的人。

红枣潮皮心未老——人老心不老。

好口无茶斟——口惠而实不至。

生枕生得薄──没福气。

吊沙煲──断炊

吊靴鬼──胡搅蛮缠的人

回糖——原指甘蔗等含糖植物过了成熟期不及早收割致糖分逐渐消失。借指人的能力、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出现倒退现象,迟到大不如前。

合晒何车──何车:即工尺。中国传统记谱法之一。常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原指合节奏。比喻步调一致或合得来。

合升唔合斗──小数会算,大数不会算。 企系城楼睇马打──事不关己,幸灾乐祸地看热闹。

行运行到脚趾公

杂崩冷──零星凑合、斑驳不纯的东西。

负气袋──喜欢与人赌气或对别人的问话十问九不应。

饮水尾(底)──没本事或迟来的人只好吃别人吃剩的东西。

杂架摊──原指卖杂物玩器的地摊。现多指杂乱无章的机构或活动。

后落船,先上岸

迟来先上渡,先来唔着数。

行船好过湾

行运霎时一身银

行路撞死马

行路唔带眼

行路打倒退──形容十分倒霉。

沙尘冇药医

沙尘兼白霍

沙滩老鼠

未水舂墙──不怕牺牲,不避艰险,彻底负责。

穷过蒙正

冷手执个热煎堆

补镬唔见枳──时时广州、佛山等地常有人走街串巷替人补锅。补时先将枳放在破洞下面,把铁浆烧熔了倒在洞口,用另一块枳把铁浆抹平压紧,冷却后铁锅就补好了。枳:这里指用布做成的布塞。形容手足无措、尴尬或狼狈。

经典的广东话俗语精选

饮左门官茶──旧时恐吓小孩子的话:谓偷喝了门官茶或床头(一种神)茶会大笑不止,意在免得小孩偷喝不干净的冷茶,又怕触犯神祗。后来引申为人喜哈大笑或大笑不止。

识性同居──劝喻在一起生活的人不要太过计较。

识者鸳鸯,唔识者两样。

识弹唔识唱──只会批评别人,自己却不会做。

诈尿诈屎

把心唔定──下不了决心;拿不定主意。

扯风箱──喘大气或气喘病发作。

扯猫尾── 一唱一和地分演角色,多指做坏事或推卸责任。

走归左──走了弯路或误入歧途。

两头唔受中间受

苏州过后冇艇搭

苏州屎──烂摊子;难题;遗下的麻烦;风流帐

别人食豆卜卜响,自己食豆弹崩牙

医得头来脚抽筋

花被come鸡笼──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鸡仔唔管管麻鹰──不管好自己孩子,倒去责怪外人。

粤语有什么特点?

一、保留大量古汉语成分

在标准粤语/粤语广州话中保留有许多古老发音,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

粤语中保留有修饰成分后置及倒装等语法项目 。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在上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单音词的倾向。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偏于一隅的广东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太多战争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

二、遗留有古南越语成分

秦汉时期到岭南戍边屯田的中原人与古越人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相互渗透。现代粤语中仍含有南越语成分,表现在词汇方面,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粤语跟现代壮语在日常用语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词有不少。

这些词到底是古汉语的来源,还是古越语词汇遗存,又或者根本就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借入了古汉语的这些固有用词而导致人们认为粤语中的这些词汇是古百越语的来源,已无从考证。目前粤语的这些在古汉语文献中没有被记载过的词汇约有20%,比重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

三、吸收外来词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广州从清朝起已出现外来语,而到香港殖民地史时期,香港粤语(港式粤语)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影响着广东境内粤语区。这些外来词很多官话(北方话)没有吸收。

如“士多”(store,siː22 tɔ55),即“小卖部”;有的是吸收了但译法不同,如“沙拉”在粤语中是“沙律”(saa1 loet6)。

扩展资料

现代粤语在正式场合里一般采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现代白话文书写系统,全中文都可以共用,即全中文通用书面。因为粤语是中文其中一部分,所以书面表达形式上本身粤语书面跟通用书面可以做到齐驾并驱。

这种通用书面的语法、词汇和用语与粤语书面有较大的差别,不过人们似乎已经基本上习惯了这种差异,不觉有大的不便。但当人们用粤语读通用书面的时候,一般是不会完全按照字面来读的。朗读者会习惯上根据粤语语法、词汇及用语调整字面文句,用粤语复述出来。

大众媒体为贴近民众,不时会加入大量粤语固有词汇。部分杂志会采用另外一套自己的粤文书写系统,大量按照粤语语法及用语书写,不懂粤语的中文使用者是难以理解这种粤语白话文的。报纸则会采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通用书面书写,但在对话和引言中,会使用粤文书写。这些广东话对白令文章更为生动,更传神,更直击人心,并避免在翻译成通用书面时出现失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语 (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