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其免死身;今君在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狡兔三窟的意思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比喻避祸藏身的地方多或藏身的计划周密。《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窟:洞穴。

窟是指洞穴,狡兔三窟的原意为“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原比喻藏身的地方特别多,用来躲避灾难祸患,现多比喻掩盖的方法多,隐身的计划周密,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移花接木、掩人耳目等。

狡兔三窟历史典故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

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

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

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二、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

狡兔三窟( jiǎo tù sān kū),汉语成语,狡猾的兔子有三处藏身的洞穴。比喻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多种避祸的准备。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三、狡兔三窟出自哪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很多从文字上面就可以体现出来,在用成语的时候,很多人经常脱口而出狡兔三窟这个成语,但是这个狡兔三窟你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哪里?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狡兔三窟是什么意思?

狡兔三窟是一个成语,出自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冯谖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比喻避祸藏身的地方多或藏身的计划周密。

战国策里说冯援为孟尝君经营“三窟”,使他终生无祸。这“三窟”是指一窟指得到封地薛城人民的拥戴,有安身之处。二窟指取得相国之位、巩固在齐国的地位。三窟指请求齐王在薛地建立宗庙,使安全更有保障。

狡兔三窟典故出自哪里?

狡兔三窟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中。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非常喜欢交朋友,其中有个朋友叫冯谖(xuān)。有一次,孟尝君托冯谖到薛地讨债,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还擅自做主把借据全烧了,他告诉那些还不起债的百姓,这是孟尝君的恩典。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竟受到了薛地百姓热烈的欢迎。

这时候冯谖对孟尝君说:“一般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可以在紧急时候躲过追捕,但你只有一处,因此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为你安排两个安身之处。”

冯谖于是去见了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如果可以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会更加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来请孟尝君,但是梁国使者一共去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

此时,梁国派人邀请孟尝君的消息却已经传到了齐王那里,齐王一听,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让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可以拥有齐国的祖传祭器,并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建祠庙,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终于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