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哪些典故?
一共有五个典故!
孙仲谋——三国时代英雄人物,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
(刘)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
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有哪些?
0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个典故,是孙权的典故、刘裕的电故、宋文帝的典故、后魏太武帝的典故、廉颇的典故。该词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名作。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表示出作者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一败涂地,王玄漠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直追到长江边上。“佛狸”是拓跋焘的小字,他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筑了一座行宫,后来就成了佛狸词。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
三、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此句是怀念孙权的,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寄奴,这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2、寄奴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他早年家贫,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当上东晋将领,并亲自率兵北伐,最终推翻了东晋王朝而自立为帝。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3、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想学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误听王玄谟之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得狼狈不堪。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大全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 “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