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菜泰斗有哪些人
著名的川菜泰斗“川菜泰斗”蓝光鉴蓝光鉴和他的兄弟蓝光荣、蓝光壁和师叔戚乐斋,都曾是“正兴园”餐馆的厨师,后来四人合伙开办了著名餐馆“荣乐园”。蓝光鉴和他们荣乐园出名,主要是因为他们给督军熊克武办过一次100桌的大型鱼翅宴会,熊当即亲笔题写“川味正宗”金字招牌。
当代川菜高手刘建成。刘建成是蓝光鉴的高徒,解放后成都红旗餐厅的主厨。主要业绩是1979年率队到香港表演川菜技艺,为川菜获得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1980年在美国纽约开办“荣乐园”餐厅,川菜始为现代外国人有所了解;另有《四川菜谱》、《中国烹调百科全书》、《药膳》等著作,是专业厨师著书立说第一人,也是四川的第一批“川菜大师”。实为当代川菜泰斗级人物。
梁长元是中国烹饪大师、川菜特级厨师,四川渠县人,1948年出生,1962年进入成都市西城区饮食公司烹饪学习班学习,后来到成都市饮食公司中级班深造,专攻红案技术(业内将炒、切、配菜称为红案,做点心称为白案)。八十年代,梁长元被公派到泰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工作,并担任四川省饮食技校成都班的校外辅导老师,培养了大批中青年川菜厨师。梁长元:73岁,中国烹饪大师、川菜特一级厨师,多次应成都各大酒店邀请,为贵宾及外国元首主厨,曾被公派到美国、日本、泰国知名餐厅任总厨。
代表菜:仔鸡豆花、干烧牛筋。胡先华:74岁,中国烹饪大师、川菜名家,精通川菜、日本料理、西餐制作。代表菜:鸡豆花、干煸鱿鱼丝、龙凤火腿。黄佑仁:73岁,四川省特一级厨师。代表菜:烧鸭、樟茶鸭、干烧鱼、烧牛头。陈伯明:69岁,中国高级烹饪技师,从业53年,精通各种川菜。蒋学云:74岁,四川省特一级厨师。代表菜:萝卜丝饼、蚕丝牛肉、破酥包子、提丝发糕、猪油发糕。缪青元:68岁,中国烹饪大师、四川省烹协理事、成都市烹协副会长,精通各种川菜技艺。代表菜:正街卤鸭。陈舜全:67岁,四川省特一级厨师,原成都国营餐厅成都餐厅厨师长,精通各种川菜技艺。董继笃:71岁,四川省特一级厨师。精通川菜技艺,旁通西餐、西点技术。代表菜:荷包鱿鱼、干烧鱼翅、干烧鹿筋、仔鸡豆花。王开发:70岁,中国烹饪大师,四川特一级厨师。代表菜:老君煨肘、贵妃青鳝、酥皮鱼饺、川味牛排。卢朝华:中国烹饪大师、四川特级厨师。代表菜:叉烧酥方、黄烧大排翅、百鸟回宝巢、鱼香茄舟酥鲍。华西都市报记者刁明康 摄影吴小川
二、美食┃老川菜里也有满汉全席,你想不想吃
满汉全席,菜品多的有200多道
这么多菜,加之繁杂的形式
与其说是一次饭局
更像一次表忠心的炫耀行动
满汉全席,历清朝200多年的演变,在光绪年间最后定型。
清初分有满席和汉席。《光禄寺则例》称,顺治、康熙时期,宫里赐宴分满席和汉席,两者各是各,分得很开。皇帝老儿请大家吃饭,满人赐满席,汉人赐汉席。满席分六等,汉席分三等,你是哪个级别,就吃对应的那个席桌,厅级干部绝对吃不到部级干部的伙食——皇帝一高兴特别破例除外。这可是不得了的恩赐,皇帝请你吃不该你吃的豪华伙食,这代表无上恩荣,必须泪流满面地吃,边吃边山呼万岁。
直到乾隆后期,才子兼吃货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里面,也说满人请汉人用汉席,汉人请满人用满席,以此表示对对方饮食习惯的尊重。在同书里面,袁枚提到了“满汉席”,并称为“官方之席”,大约这是官方允许的公款吃喝吧。和袁大吃货同时期的李斗,在他的《扬州画舫录》里面,也提到“满汉席”一词。专家认为,这就是满汉全席的滥觞——一桌之中,既有满式菜品,又有汉式菜品,算是满汉合为一桌的满汉全席的开始。
这二位当事人的记录,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当时民间、官方,都是不要脸地大吃大喝。《随园食单》说,“(满汉席)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新亲上门”,是说民间亲戚上门走动,要大摆筵席;“上司入境”就好解释了,领导来检查工作,或者领导路过,都要摆“满汉席”,不然不足以表示恭敬。李斗则告诉读者们,“满汉席”主要用于官方之间的迎来送往,《扬州画舫录》还第一次记载了“满汉席”的一张菜单,上面有130多道菜,这和后来的满汉全席规模也差不多了。
当然,很多满汉席规模并没有这么夸张。道光十八年(1838年)流传下来的一张“满汉席”菜单上,也只有16个围碟、2头菜、8大菜、8热吃、2点心共36道菜、点,并不算十分夸张。
咸丰年间开始,宫廷出现“添安膳”,这是皇帝专用的,光绪时期,被固定为48品,皇太后慈禧要享受两份,也就是96品。看上去非常宏伟了,96道菜,摆桌子上怕要摆十来米长吧。实际上,慈禧的真实菜单很少有超过40道菜的,但也非常奢华了。不过,这些菜往往不是皇帝或者太后一个人吃。通常是皇上或者太后简单动动筷子,吃几口,然后就赐给后宫嫔妃、宫女、太监、王公大臣、御前侍卫等,这样看,还是挺节约的。
与添安膳同时,民间出现“满汉大席”和“满汉酒席”的说法。这应该是从满汉菜到满汉全席的过渡。
满汉全席这四个字,首次出现是在清朝末年(1894年)的《海上花列传》一书,此书以吴语写作,内容是上海十里洋场的妓女生活,后被张爱玲翻译成《海上花》一书。
满汉全席的“全”字,说明了这个酒席的奢靡程度已经登峰造极了。
有人说满汉全席共108道菜,其中54道满菜、54道汉菜。其实这是臆造。满汉全席有108道,也有200多道,也有几十道的,最少的满汉全席只有20多道,所以其菜式是不固定的,而且里面的满、汉菜式也不固定,有的点缀几道、十几道满族菜品,有的则全部是汉族菜品——慈禧太后的“添安膳”菜单,也基本上都汉族化了。
所谓满菜,大多是野味、白味,和味型丰富多变的汉族菜式相比,口感实在不怎么样,偶尔换换口味还可以,真要连续吃上一二十道,非吃吐不可。
民国后,满汉全席在一些地方被改为政治正确的“大汉全席”。吃还是照样吃,只是为了表示俺们也是排满的革命者,所以在吃的时候,把“满”字消灭掉,只剩一个“大汉”,也算是餐桌上的革命吧。重庆在1930年代,就有这样的“大汉全席”,在一个美国医生的回忆中,就记录了他吃“大汉全席”的过程。这个我们下面再讲。
2
老川菜中的满汉全席
这是川菜鼻祖之一的蓝光鉴大师
蓝大师13岁学厨
亲自操作过3次满汉全席
一手开创了成都川菜的象征荣乐园
他的几位弟子如谢海泉、周海秋,都在重庆餐馆掌过厨。现在估计全川渝都找不到会做一桌完整的满汉全席的大厨了。
以前吃满汉全席,要翻几台。
再早的时候,满汉全席也要分满席、汉席,吃完满席再吃汉席,中间休息一下,称为“翻台”。在四川等地,朝廷钦差大臣来巡视或者督抚来检查、指导工作时,各级奴才为了表达对钦差和督抚大人的无比热爱,一定要摆一桌有几十、百把道菜的满汉全席,代表辖区广大百姓欢迎领导——可见满清政府实在太腐败,公款吃喝太严重了。
在当年四川(其它地方也差不多),满汉全席有一套严格的吃菜、上菜的繁琐流程:
首先,来一个客人,都要奏乐,买单的下属前往大门口迎接。接入后,奉上“到堂点”,稍微垫一下肚子;
其次,客人到齐,主客请大家“更衣”,换便服入座(那时都是穿朝服赴宴,以表示尊敬)。按官大官小先后入座。坐定后,每人背后站一名服务员伺候;
再次,坐下席的地方官员上来给领导斟酒、上菜;
然后,入席完毕,请安寒暄完毕。吃点凉菜,上“糖碗”——即甜甜冰爽的清凉饮料、甜食。“糖碗”吃了,就要上“八中碗”。这时要换一次台面(从台布到碗筷全部重新换一套)。
换台面,一定要下级领导上前来,请上座的领导“升官”(谐音升冠,也有的地方叫“升位”),就是去休息室坐坐,听一下工作汇报。等这边换完台面,再恭请领导“得位”——就是再次入座。
“八中碗”上完,上“茶点”;然后上“八大菜”。“八大菜”上到第六菜时,又上“中点”
“八大菜”上完,上“席点”。席点吃完,估计领导们有点撑了,于是再换一次台面,让各位领导去休息一会接着整。
整个过程,要换台面三次,用三套不同风格的碗盏筷子。
每套家什,均用名瓷。而且,装鸡、鸭、鱼的大件瓷器要做成鸡、鸭、鱼的样子,称作什么什么船(装鸡就叫鸡船、装鸭就叫鸭船……)而盛装甜品则用锡制的“水套子”。这水套子很讲究,分内外两层,里面是热甜品,外面一层就是开水,保持温度;如果里面是冰品,外面就是冰水。
各地的满汉全席,都有各地的特点。总的分北派和南派。北派以鲁菜(孔府菜)为主,南派则各有特色。四川的满汉全席,有时候甚至有豆瓣鱼、缠丝兔、蒜泥白肉和棒棒鸡丝等。不过,本文后面抄录的满汉全席菜单,则以清淡为主。据李劼人在“账单”一文中回忆,清末官府正式宴请,几乎不会有麻辣菜品,民间宴请才会偶见麻辣。
老川菜的满汉全席,以成都为代表。其中又以1861年开设的“正兴园”为翘楚。正兴园是满族人关正兴在成都棉花街开设的筵席馆,专门承接各种高档筵席。他家餐具,多是收藏的古物,很是高档雅致。他家的厨师,汉满皆有。由于承办过几次“满汉全席”,所以正兴园在成都乃至全川声名鹊起。
著名大厨蓝光鉴,1897年年仅13岁时,就进入正兴园当学徒,拜在满族名厨贵成名下。他亲自参加过接待主考大人的“满汉全席”制作。当时,科考尚存,主考大人出闱之时(现在叫高考结束),地方官员要酬谢其为朝廷选拔人才之功。怎么酬谢?当然是来一顿满汉全席。蓝光鉴老师曾经三次主办这种满汉全席,后来,他亲自回忆,在弟子孔道生(曾到重庆适中楼主厨)、张松云帮助下,提供了本文最后所附录的“满汉全席”菜单。这个菜单难得之极。
3
变了味的大汉全席
这是美国医生贝西尔的回忆录
详细记录了这个很有个性的医生
在重庆的生活和行医
以及他眼中的重庆城
包括一次吃“大汉全席”的不凡经历
1931年,一个年轻的美国医生贝西尔(G.C.Basil)到重庆行医。三年后,在他离开重庆时,热情好客的重庆人请他吃了一顿“大汉全席”。他在回忆录中说:“假使我像马土撒拉一样活到九百六十九岁,我也不会把内容忘记了”——如果我吃了这一顿大餐,我也保证忘不了。
在贝西尔记忆中,“席上有好几个妓女”。入席之后,大家和身边的女人划拳饮酒,划的是“石头剪子布”。一边划拳,菜也就一边流水般上了上来。
从贝西尔的回忆录中,我们看到,和所有的满汉全席一样,先是“瓜杏手碟”——他说,这是“无处不在的瓜子”。然后有一头烤乳猪。显然,这是一桌烧烤大席,必然会有燕菜、鱼翅。按照规矩,由本席主客先下刀,“说是要先割下额上的一块,因为这是最好吃的地方”。烧烤之后,“便是一碗一碗的汤。这当然是很鲜美的。”然后是夹沙肉。
让美国医生印象深刻的是“鳝鱼似的东西”。他的右边邻座告诉他,这是“一条珍贵的水蛇”。我怀疑是青鳝或者白鳝,长江里面的珍贵水产,现在已经多年没有听说了。
鱼翅之后,是一种“细小的腿,有些像小鸽腿”。结果是什么?——“白老鼠的腿。这种白老鼠是用特别方法饲养的,喂蔬菜与谷物”。这位好吃的美国医生说,“这是我第一次尝到这样美味的蛙腿(之前他以为是蛙腿)”。
上了一堆素菜后,端上来一碗名菜:醉虾。把我们的贝西尔医生吓坏了。
“主人请我先吃一枚,我费了气力才用筷夹住一枚。这一枚没有到嘴便掉落了。第二枚送到唇嘴边,衔住了,可是那家伙还会动,所以险些又掉了。我赶紧吞下,又觉得在食道里一动一动地下去”。
仿佛吃不完的菜,一道接着一道。
最后,主要的大菜来了——活吃猴脑。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真的有人吃过这道残忍的“虐食”。——主人让他用锤子敲破猴子的脑壳,“我想推辞,可是他们坚持说,你既是医生,猴脑的所在一定比别人知道得清楚。我看退让是无效的了,便咬紧牙齿,对准了,一下便把猴子敲死”。
看到这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种虐食,在中国有漫长的历史和广泛的食谱,比如前段时间热炒的“豆瓣活鱼”。上桌后,鱼嘴巴还在动,而鱼身已经煮熟入味了。我想,这鱼一定在悲痛哭泣。人类为什么要以虐食为乐?这TM还有人性吗!希望水煮重庆的读者,今后拒绝一切虐食!
附录
川菜鼻祖蓝光鉴先生回忆的
满汉全席菜单
看看你吃过几款?
手碟
瓜杏手碟
四冷碟
宣威火腿
芹黄冬笋对镶榨板羊羔
冻子鸡丝对镶红卤鸽脯
酱汁豆筋
对镶填桶鸭片
南糟螃蟹对镶
四朝摆
金川雪梨两盘
珍拢佛手两盘
四蜜饯
金丝蜜枣镶雪梨片
蜜寿星桔镶鲜茨菰(即荸荠)
蜜汁樱桃镶洞庭枇杷
安汁橄揽镶白毛广柑
四蜜碗
冰糖银耳
湘莲羹
广荔枝羹
哈士蟆羹
(哈士蟆即林蛙,产于川 西高原。哈士蟆羹,是用哈士蟆油泡发后制成)
四热碟
金钱鸡塔
香花肚丝
锅贴鱼片
炸田鸡腿
八中碗
芥菜春笋
奶汤鲍鱼
鸭腰蜇头
蝴蝶海参
罐耳子鸡
蟹黄银杏
翡翠虾仁
金丝山药
八大菜
清汤鸽蛋燕菜
鱼翅烧乌鸡白
红烧南边填鸭
烧扬州大鱼
冬菇子鸡
玻璃鱿鱼
棋盘鱼肚
火腿菜心
四红
叉烧奶猪
叉烧火腿
叉烧大鱼
叉烧填鸭
四白
佛座子
箭头鸡
哈尔粑
项圈肉
到堂点
奶皮如意卷
冰汁杏闹汤
中点
五仁葱油饼
虾仁米粉汤
喇嘛糯米糕
席点
芥菜烧麦
芝麻烧饼
桐州软饼
窝丝油糕
鲜茨菰饼
茶点
水晶包子
玫瑰棋饼
八大杏仁茶
随饭菜
耳脍火腿丝
野鸡雪里红
豆芽炒鸭丝
香菇建兰菜
饭
蚕豆香谷米饭
菜蕊稀饭
甜小菜
虾瓜
酱瓜对镶(缺)
注:以上菜名不是绝对的.视时节转移可以掉换.如春末无冬笋时可用春笋代替,但某单样数则是固定的。
三、川菜名厨有那些!!
哇,四川的老百姓都是名厨!这里不谈民间的了,就是官方承认的也实在是太多了,随便列举几个吧。
一代圣手宋驼爷,贵州人,清朝四川总督丁宝祯的家厨,代表菜品 宫保鸡丁
王海泉(大王师傅)约1858—1930年,四川省新津县人。成都饮食行业中尊称为“大王”。早年在贵州一满清官员家做厨师,徒弟中有王金廷和黄绍清。
蓝光鉴,现代川菜开山开山祖师。在成都创立“川菜革命的延安”荣乐园,。蓝光鉴创立了现代川菜宴席的程序,一直沿用到现在:先上冷盘、再大菜、继而点心,最后水果。 徒弟有张松云、孔道生、刘读云、刘建成,朱维新、曾国华、华新仓、毛齐臣、周海秋等。
黄敬临,他出身名门,还考取过清末秀才,受到慈禧太后赏识,曾在光禄寺供职,得四品顶戴,被称为“御厨”。 开水白菜的发端。家名叫姑姑宴的餐馆。被聘为省立成都女女师范的烹饪课教师,把课程分为熏、蒸、烘、爆、烤、酱、炸、卤、煎、好十门。开发了樟茶鸭,独创了“青筒鱼。
黄绍清,鱼香肉丝
罗国荣,先后师从王海泉,黄绍清,国民党元老林森称其川菜圣手。代表 开水白菜,肝膏汤和鸡皮冬笋汤。有徒弟白茂洲,黄子云,王跃泉等都为名厨。
范俊康,罗国荣之师弟,代表菜 樟茶板鸭,深受卓别林喜爱。
陈松如 曾任北京四川饭店总厨1987年,率6名弟子赴新加坡进行为期20天的烹饪表演,轰动整个狮城,被誉为“国宝”川菜大师。如孔道生、曾国华、刘建成、吴万里等老一辈名厨。 肖见明、罗远义崔玉芬、于凤仙、孙绵建、张桂云于建民、刘自华、郑绍武、姚玉福、侯兴林
刘建成 师从厨陈吉山兄弟,1980年四川省蔬菜饮食公司与美国纽约健康食品公司合资经营,在纽约开了家“荣乐园”餐厅,派他任厨师长,他先后做了80多种川味名菜,在美国引起轰动,十多个国家的首脑人物和外交人士都到那里宴请宾客,美国许多上层人士和各国驻联合国代表,华侨和外籍华人更是那里的常客。徒弟徐应勤叶兴东,刘德源等五人。
史正良,师从蒋伯春、唐克明
陈建一:东京“四川饭店”主厨、其父陈建民于1987年当选为日本的“现代名匠”。麻婆豆腐就是在他的推广下流行全日本的。
四、中国最有名的川菜大厨叫什么名字
刘钵钵鸡肉外孙子一一夹江王汁水,刘钵钵鸡肉1996年改为:夹江王汁水.王鸡肉(王氏白宰鸡)。郑重权威回复各位网友,愿承担法律责任。中国近代厨师先驱者之一,一一著名蓝光鉴大师。中国最出名,最有影响力的川菜厨师之一,他一生为川菜培养烹饪技术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为促进川菜的革新发展,博釆南北之长,吸取各派之精华,对川菜进行了改革和提高。蓝光鉴大师曾三次叁与满汉全席制作,所以八十后的名厨请靠边,请空了吹。没有前辈,就没有完善的中国饮食文化。他一生为中国烹饪文化及研究川菜文化命名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近代中国川菜名厨五六十年代特级厨师孔道生.朱维新.曾国华,毛齐成,王汁水外公刘独云等等。都是出自蓝光鉴大师名下。谢谢。
五、我是食客研究爱好者网友,请问王汁水你外公刘钵钵鸡肉是荣乐园德高望重蓝光鉴的名徒吗?
首先,谢谢食友爱好研究者的关注。是的,二十年代,为谋生,外公刘钵钵鸡肉一一刘独云独自去成都荣乐园当“堂小儿”。由于外公勤快,聪明,好学受到荣乐园(成都著名餐厅)声著名卓的蓝光鉴大师(三次满汉全席制作)的喜欢。通过几年努力,很快成为蓝光鉴大师名下的一名得力厨师。(最喜欢的徒儿之一)外公代表作有:虫草鸭子,干烧鱼翅。外公不仅继承发扬了川菜文化,还培养出来一批烹饪技术人才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由于重重原因,各派争论四川名菜起源地棒棒鸡,鱼香肉丝。虽是重庆说是成都。白宰鸡起源地乐山又说成是重庆。最终白宰鸡起源地还是我们家乡一一乐山。自豪啊!白宰鸡是我们乐山一张知名名片。菜的取名上又看法不一,如虫草鸭子要改成虫草全鸭。外公强烈提出起草中国名菜录中日文化交流一书受到阻碍...伤心提出来他又未写成..唉...遗憾就是1981年日本东京发行日文版一书。1984年又在东京发行中文版。中国名菜录锦共九份。广东2份,北京3份,四川2份,上海2份。外公受阻原因是1929年一1930年留学日本炼瓦亭一一求东洋烹饪文化。那个年代硬说成是日本亲密接触者....回国一年后,1931年抗日发动一37年全面抗日一1945年抗日胜利。多年后,1946年春外公含泪...离开了多年的荣乐园。为了生活,1946年冬外公卖起了钵钵鸡肉,取名为:刘钵钵鸡。三分钱一大片,正宗的土鸡虽没有鸡精,但那味儿好香呢,旧时的童年味儿,吃后难以忘怀的正宗乐山味道。外公鸡肉最大的特点是:色,香,味,形,质突出,麻辣浓郁,鲜香纯正,味道特别正宗。很快外公的钵钵鸡肉就遐迩闻名,不久在乐山一带巳享有极高的声誉,由于历史原因...1966年外公逼迫暂停营业。可惜刘钵钵鸡肉就成为上一代乐山人的历史记忆。解放前虽有才无用呀,多灾多难,不幸的一生,流离颠簸一生的外公。饱受艰辛...多年过后,刘钵钵鸡肉的外孙子王汁水1996年在乐山夹江东门口从新开业至今....原刘钵钵鸡改名为一一夹江王汁水.王鸡肉(王氏白宰鸡)迎春饭店。饭店祖传私房菜最为著名地方名菜代表作:王钵钵鸡鸡肉,椒麻鸡,香油兔丁,风爆鱼。每逢佳节,王钵钵鸡肉遍迹川内外,港.澳.台等地。久负盛名,还有专业的成熟的技术如白宰鸡(棒棒鸡,钵钵鸡)汁水,鱼.火锅.卤肉汁水,红油等27个糸列成熟产品起源地原创一一乐山,汁水的摇蓝是乐山,夹江王汁水一一汁水“鼻祖",专业汁水四川首创。多年来一直受到食友及知名人士一致好评推荐。给川内外食友留下美好的印象。后人王汁水自立.自信.自强,深深的知道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勤奋,热情,虚心.不骄.不躁才创造出来之不易的知名老店一一夹江王汁水(风风雨雨走过74个春秋),这是川内外人对老店的一种信赖,更是对热情.好客,虚心的乐山人民的一种肯定,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乐山味道,后人更加懂得珍惜,发扬光大....为了保护这块知名老牌子,2020年王汁水向北京国家知识产权局再次递交。(商标申请图案加文字)注册之中...做乐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正宗白宰鸡。说明:此文已多次修改,根据母亲及母亲大伯伯舅舅的后人,外公同仁.徒弟的后人....荣系后人及川菜烹饪文化学者亲人及亲人后人,社会知交友人后人,日本炼瓦亭外公学友后人(指1929年一1930年外公在日本求学西点.烧烤烹饪文化时认识的同窗学友的后人)及努力餐外公朋友的后人等等的大力支持,对外公生前支持过为外公深感不幸一生的所有:故人.友人及友人后人再次表示感谢。部分材料由家族祖谱提供。侵权必究,由四川夹江王汁水原著。
六、中国最出名的厨师是谁?
卢永良
1954年生,1971年参加工作,拜鄂菜大师黄昌祥门下,现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任教。1987年毕业于江苏扬州大学中国烹饪系,大专文凭。全国十名“最佳厨师”之一,曾获“中国烹饪大师”、“高级烹饪技师”、“高级经营师”、“全国百名技术能手”、“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去法国、韩国与同行切磋烹饪技艺,法国巴黎市市长亲自颁发了特别荣誉证书,赴欧洲三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进行中国烹饪技术表演。此外还担任了中国烹饪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烹饪协会副会长,鄂菜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精通“湖北鄂菜”,旁通其他菜系,特别对淡水鱼菜肴制作上有较深的研究,其代表菜有“海参武昌鱼”、“灌汤鱼圆”、“脆炸鳜鱼块”、“撒子糊蟹”“高丽参炖鲍翅”、“碗烧海参青鱼”、“梅菜螺丝五花肉”、“橘瓣鱼汆”等。
1987年在《中国烹饪研究》发表“鳝鱼宰杀技术”、“橘瓣鱼汆制作技术”、“清蒸回鱼制作技术”;1989年在《中国烹饪》发表过“蟹酿橙与橙香鱼汆”。1996年参加高等院校教材编写《餐饮管理》一书,参加《武昌鱼菜谱》、《大中华菜谱》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