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已出炉,你知道有哪些吗?
京故宫博物院1日公布了首批18大类藏品的目录。这在中国大型综合博物馆尚属首次。据了解,故宫博物院公布藏品总目的范围,既包括故宫博物院一、二、三级珍贵文物,也包括了一般文物和陶瓷标本。首批公布的18大类藏品为铜器、金银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织绣、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共计662784件藏品。其余7大类藏品亦将在今后陆续公布。
《五牛图》,它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韩滉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五牛图》卷就是他的传世名作。而且《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画作中五牛造型准确,形态各别,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五牛图》曾是南宋皇室的收藏,此后历经赵孟頫、太子书房等收藏,明代后期为项元汴所有。清初为宋荦收藏,乾隆初年藏于汪学山“求是斋”,后进入乾隆的宫廷收藏中,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出清宫。上世纪50年代,经特批,《五牛图》从香港被回购,重归故宫。《五牛图》刚收回时伤痕累累,1977年经故宫专家重新揭裱、补笔、全色,这幅珍贵画作才重新焕发生机。故宫武英殿西配殿里展出了一张1977年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工厂的修复记录,通过展出的照片,观众可以看到《五牛图》从残破不堪到完好如初的复原过程。
正如很多名迹都有“双胞胎”一样,日本某美术馆也藏有一件传为韩滉所作的绢本《五牛图》。如何证明进贡单中的《五牛图》就是中国观众眼前的这幅《五牛图》呢?故宫专家介绍,一来此画留存的乾隆题跋落款时间与尹继善进贡时间相符。二来要收到书画名迹,除了财力,有鉴定眼光也非常重要。尹继善当时任职江南,是八旗文坛的领袖人物,与风雅名士过从甚密,他能得到《五牛图》真迹并献给皇帝,是合情合理的。
《伯远帖》的作者王珣是“书圣”王羲之的远房侄子。王珣的书法出自家学,其祖父、父亲、弟弟都擅长书法,王氏一族在书法史上占据巅峰位置。《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当年就被乾隆帝集齐了,放在养心殿的暖阁里,同时把贮藏这三件书法瑰宝的房间,特别命名为“三希堂”。有趣的是,这样一段往事在延禧宫内展出的乾隆《行书三希堂记卷》等得到了印证。
当年在这“三希”中,乾隆尤其喜爱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自从他得到这一帖后,每年入冬下雪时,他一定把帖册取出来欣赏一番,并且在裱框的四周写字赋诗。四十多年里,从未间断。此后,这“三希”也经历波折,其中《快雪时晴帖》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中秋帖》和《伯远帖》则留在北京故宫。有趣的是虽然当年乾隆帝最偏爱《快雪时晴帖》,不过此后研究表明《快雪时晴帖》其实是唐摹本,而《中秋帖》也是宋代米芾的临本。为此,此次展出的《伯远帖》特别珍贵,因为这是“三希”里晋人真迹,也是迄今为止晋人墨迹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迹。
二、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都有什么文物?
故宫的文物被分了25个大类、200多个类别。比如绘画,《千里江山图》《五牛图》还有《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这些都是重要的绘画,一共53,000件。
书法,像《兰亭序》、《中秋帖》、《伯远帖》这样的重要藏品一共有75,000件。
还有2,800 件碑帖。
这三项一共156,000件,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纸式文物最集中的一个收藏。故宫博物院是收藏铜器世界上最多的博物馆,一共16万件,其中特别珍贵的有1,670件带先秦铭文的青铜器。还有11,000件金银器、19,000件漆器、6,600件珐琅器,这些都是传世的艺术品。
玉石器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骄傲,中华5000年文明,甚至上溯8000年的历史,通过故宫的玉石器收藏,可以把它串联起来,串联一个完整的历史链条。
陶瓷,故宫是世界收藏陶瓷最多的一座博物馆,是个天文数字,一共有367,000件,95%以上都是出品于景德镇的御窑瓷器。
故宫收藏有11,000件雕刻工艺、13,000件其它工艺。在我们的藏品中要精心保管、比较难以保管的就是这种盆景,半米高,枝干是宝石做的、花瓣是玉片做的,支楞起来的那些树叶是象牙染的,染牙。
文房四宝、纸墨笔砚一共是68,000件,数量也很多。还有6,200件明清家具,非紫檀即黄花梨。
大量的通过“一带一路”的使臣纳贡、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实物保管在故宫博物院里面。比如西洋钟表,18世纪的西洋钟表收藏最多、品质最好的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着2,200架西洋钟表。
武备仪仗,太和殿前盛典、庆典使用的那些装备,包括钟和韶乐,数量也很大,33,000件。
铭刻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文物,大家知道有文字的文物,比没有文字的文物更直接述说历史。十面石鼓就是我们国家国宝中的国宝。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大家查故宫博物院的网站会知道,收藏了4,700片。实际上我们的库房里收藏了23,000片。
每一片都需要定名、需要判义,这件工作我们还在进行,大约在三年之后可以完成。古籍文献一共有60万件,其中有24万块是刷印的书版,也是世界上收藏书版最多的一座博物馆。
扩展资料:
故宫博物馆创造新价值
故宫博物馆不再只是中国第一热门旅游景点,其公共博物馆属性愈发鲜明,丰富的展览成为人们与故宫亲密接触的最直接方式;每年到访故宫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次,他们逐渐从“游客”转变为“观众”,在此感受文化、体悟传统,享受一场场文化盛宴。
1万余种文化创意产品的相继面世,更是让人们印象中的故宫从“正襟危坐”变成“萌萌哒”,故宫变得越来越亲民。
在整个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故宫有着独特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故宫跑”“故宫精神”“故宫制造”“故宫大修”等都能成为一段时间内文化领域的热点、焦点。众多走进故宫的外国政要、国际友人,在此举办的国际论坛、展览,则让故宫成为举世公认的“中国符号”。
故宫的价值早已不限于朱红高墙内的宫阙亭台,有形的故宫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和见证者;无形的故宫延续着中华历史文脉,承载着国家记忆,彰显着中华文化实力。
参考资料:人民网-故宫创造新价值
三、台北故宫博物院中,都有哪些珍贵藏品?关于这些藏品你了解多少?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有如下的珍贵藏品。
一、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翠玉白菜,与真正的卷心菜一模一样,用翠玉雕琢而成,主题亲切,洁白的菜身,碧绿的叶片,都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再加上菜叶上的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
台北故宫博物院总共有三件翠玉白菜,除了镇馆的翠玉白菜外,另一种是青黄相间的翠玉白菜 ,高13.4公分,色泽微黄,菜叶上还有菜虫,台北故宫博物院人士暱称他为“翠玉小白菜”。
另一棵也经常被冷落的翠玉白菜也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库房,这棵白菜来源是紫禁城的南库。
二、肉形石
和同为镇馆之宝的翡翠白菜不同,这颗玛瑙石之所以能成为一件受欢迎的宝物,并不是因为它的精致,而是因为它的自然,它是在地质运动过程中与其他矿物质接触转化而成。
一块天然形成的神奇石头,被大自然用一种精巧的手法处理,变成了一块色泽诱人、令人垂涎欲滴的东坡肉。
三、毛公鼎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以制器人的名字命名,在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天宝鸡市岐山县),目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馆收藏。高53.8公分、腹厚27.2公分、宽47公分、重量34.700千克。口饰重环纹一条、开口式、双立耳、三蹄足。
整体形制厚重,装饰纹饰古朴,充满了浓郁的生命气息,是西周后期鼎从宗教走向社会生活的典型代表。与此同时,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