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妇女妆容,真正的唐朝是怎样的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

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

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

扩展资料

唐代服饰图案的设计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唐代服饰图案,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而改以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唐代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代服饰

二、古代女子的化妆经历了哪些不同的阶段?

古代女子妆面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华美的阶段,要论化妆技术最高的,还数繁盛的唐朝。

商周时期的面部妆容,据史料记载,古代女子化妆最早在夏商周的时候已经有了,那时候女子化妆用铅粉(是一种重混合重金属的化妆品,能使人皮肤白皙,长时间使用致癌和长斑、发黄)或是米粉敷面,涂抹工具一般用丝绵、或绸等柔软物质组成,而女子妆面比较简单,“粉白黛黑”,看来自古以来都是以白为美,以粉敷面,以脂扫颊,但这个时期的化妆仅限于宫廷女子,直到战国时期才在平民中流传起来。

脸颊两边涂抹胭脂可谓历史悠久,胭脂源起于纣:“以红蓝两花汁凝成脂,涂在脸上做桃花妆”,因为这种花源于燕国,因此也叫燕脂,后成为胭脂。大多史料显示,胭脂多用红蓝两种花,而这两种花都非中原所有,是张骞出塞带回来的,而在红蓝花引进值钱,我国古代女子多以朱砂作为红妆颜料。而在额上涂黄贴花这种妆面是在南北朝时期才流行起来的,说起额头涂黄贴花,相信最近《花木兰》里刘亦菲的妆容就出现在脑海里了。但在《中华古今注》记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花子。

隋朝时期女子妆容朴素,再到了强势的唐朝,有了成熟的上妆顺序,有了先敷粉、再涂胭脂、画眉、贴花钿,还有人会点面魇、描斜红、画唇形、涂唇脂。

在宋辽金元时期,女子开始在面上用珍珠做一些装饰,明清时期的妆面没有突出部分。

三、唐朝女人头上贴的花是什么?

花黄、花钿

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

这种化妆方式起自秦代,至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额黄。

北朝民歌 〈木兰诗〉中就有对镜帖花黄一句。到唐朝时额黄更加盛行。

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常将梅花贴在前额,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所以唐代贵妃的“梅花妆”绝不可能被称为“花黄”,皇妃以是皇帝妻子,“花黄”是未出阁的少女所化的妆,不能等同。所以,唐朝皇妃的红梅妆称之为“华的”。

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亦真亦假的美丽传说:南朝《宋书》中写,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日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遂争相效仿,当然她们再也没有公主的奇遇,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一种新的美容术从此就诞生了。这种梅花妆很快就流传到民间,成为当时女性争相效仿的时尚。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到了隋唐一代,花钿已成了妇女的常用饰物。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

从形象资料看,花钿的质地形状千差万别。最简单的花钿仅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种花朵形状,其中以梅花最为多见。这可能是承寿阳公主梅花妆的遗意。五代后蜀孟昶妃张太华《葬后见形》写“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细”,诗中的翠钿是用翠鸟的羽毛制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异录》中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

此外,花钿还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地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近来反映唐宫生活的电视剧不少,无论是高阳公主、太平公主、武则天还是杨贵妃,在前额上都有一个红色或金色的小饰物,有的就像用颜色点了个花点,那就是所谓花钿了。

花钿的颜色丰富多彩,其颜色取决于花钿的质料,如金箔片为金色,闪烁反光;黑光纸为黑色,烟烟闪亮;鱼腮骨为白色,洁净如玉。其他根据图案需要绘上各种颜色的,更是争奇斗妍,绚丽多采。最为奇特的是一种“翠钿”,它由各种翠鸟羽毛制成,整体花钿呈青绿色,晶点闪闪,清新别致。唐温庭筠《南歌子》词“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五代后蜀张太华(孟昶妃)《葬后见形》诗“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细”,都是指的这种希罕饰物。

有趣的是粘贴花钿的胶是一种很方便的呵胶,此物一经呵气便发粘,相传是用鱼瞟制成的,粘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妇女用之粘贴花钿,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唾液,便能溶解粘贴。卸妆时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其方便程度直比现在用的不干胶,但却比不干胶的粘贴强度高。

理解了花钿为何物,回头看白乐天的诗句就更显凄凉,花钿虽然是用胶贴在额头上的小饰物,本不应该惹人注意,轻易也不会自己脱落,那么为什么会“委地”呢?显然贵妃在被勒死的过程中是有过挣扎的,死的过程应该是惨不忍瞩,诗人像是轻描淡写地写上一句“花钿委地无人收”,其中隐含着无比的凄惨,不晓得花钿为何物,就不会对这句诗有更深的理解。

四、唐朝花钿的种类

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尝暂去”。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从出土传世文物图像材料所见,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和喝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

五、曾在唐代备受追捧的面靥妆,真的很丑吗?

唐朝是古代中国最繁盛的朝代之一,而在包容性和开放性极其高的大唐,任何事物都比较被人们接受,其中就包括了以现在的审美看来不好看甚至有些丑的面靥妆。面靥妆在现代经常在影视剧中出现,但却经常被观众们嫌弃这个妆容太丑了,面靥妆真的有那么丑吗?从现代审美来看,面靥妆真的不好看,但是在唐朝的审美中,面靥妆可以衬得女子活泼可爱,是一种美丽的妆容,而审美的不同,对于美与丑的定义也就不同,所以这样说,面靥妆并不丑,只是在现代人的审美中丑罢了。

唐朝盛行的面靥妆顾名思义,特点就是在两边脸颊的酒窝处加以点缀,一般是一边一个红点胭脂,但也不只是用胭脂点缀,在盛唐后,面靥妆的点缀就变得多种多样了。面靥妆的诞生原因并不与现在的“微醺妆”一样是为了让女子的容貌更加美丽,它只是一种被后宫妃子们向女史们用来暗示自己无法侍寝的妆容,但这种妆容流行后也受到了宫外平凡百姓家女子们的喜爱,受到她们的追捧。现在看来,面靥妆可以说是唐朝女子的代表妆容。

面靥妆原是宫中妃子的特别妆容,后来又成了平凡女子喜爱的妆容,但到至今却成了被人们不喜的古代妆容。在一些还原古代妆容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唐代的面靥妆一般都不被人喜爱,短而粗的眉毛,酒窝处的点缀,都显得特别奇怪,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面靥妆很丑。

可是,不仅是面靥妆,任何时代的妆容都不应该被认为丑。每个时代都有着当时人们的审美,我们认为丑的事物到了他们那个时候或许是美,我们认为美的事物,他们或许认为是丑,美与丑的边界是模糊的,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事物是丑还是美,就像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女孩子们涂口红大概会被许多人戳脊梁骨吧,但到了现在,那便是件平常的事。所以说,面靥妆是否丑,那只与审美有关。

唐朝时期面魇和花细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