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话妈妈头是什么意思

山东话妈妈头的意思:

是看到或遇到不高兴的时的一个口头语,有感叹,气愤的意思,也算脏话,有点像“他妈的!”意思

二、广西人说妈妈头是什么意思?

那是骂人的话,但很多时候没有具体对象,像是自言自语,有点像阿Q常挂在嘴边的“妈妈的”,或者北方人说的“他奶奶的”。

三、阜阳话的词汇

阜阳方言有自己的特色:至今沿用着一部分在今天普通话中已不能独立使用的古代汉语单音词。如“他仿他爸的脸面儿”中的“仿”。有些方言词在词形上与普通话的词完全相同,却表示不同的意义,如方言说的“晚上”是指下午。“呐扁”作为方位短语,而“灯下”它的含义与普通话相同。但“灯下

”还可以作为时间词使用,表示“晚上”,而普通话中就没有这种用法和义项。有些方言词在词形上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却可以表示完全相同的意义。如方言说“撑杆子”,“雨淋子”,都与普通话的“伞”同义。有些词语是方言中独有的,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应的表达形式。如“干店”是指临时租给过路人宿夜的小店,只提供空房。又如惯用语“揽满食”,是指见到对自己有好处的活儿就拼命揽过来抢着干,含贬义。有不少量词都富有方言色彩,如“一坨”儿。是指“一块儿”“二棚(楼)”是指“二层(楼)”。方位短语也有一些自己的独特的说法,普通话中有一个“四下里”,方言里,除有“四下里”外,还有诸如“八下里”、“几下里”、“两岔里”等:方言语汇的系统性很强。方言里有称“老板”为“老白的”,称“老极娘”就叫“老白娘”;方言里称“岳母”为“老丈母娘”,称“岳父”就叫做“老丈母爹”,也有叫做“老丈人”的。方言经常把“可以”或“行”说成“管”或者“照”,也有方言中个别词语受到外地方言的影响:方言称“表兄弟”为“老表”.是受到江西话的影响;方言中原有一个与普通话“撒娇”意义上大致相当的词,叫“景”,但有时说成“嗲啦”。这是60年代末上海知青来此插队后逐渐说开的,系受上海话的影响。 本部分收录的词语按意义分类,有些词语意义相同,但说法不一,为便于比较,也一起收录,其间以斜扛分开;可有可无的语素加括号。 形容词

锅(第3声)脑子——形容声音非常大,震人;

可嗓子嗡——形容声音、水流等达到最大(流)量;

怪粘弦-----------形容挺厉害;

俺家---------我们家

嫩-------那么

嫩远-------那么远

fuo话---------说话

晚上回来——下午回来(与普通话不同)

匪----------水

匪桶--------水桶

喝茶--------喝白开水(晚上指吃晚饭)

得(dei)----------对

白----------别

白客气----------别客气

白管我----------不要管我

白徐叼————别啰嗦

福(上声)--------------书

福包------------书包

怪----------挺 、非常 、非一般

粘弦--------厉害

不管、不粘----------不可以 、不行

切个(两个字要儿化音)----------前天

夜个------------昨天

争-------少

些------多

还争嫩些啊-------还少很多啊

今(jin r)个------------今天

明(ming r)个-------------明天

后(hou r)个-------------后天

口头禅----------------乖乖 、我地乖

问候语-------------------吃过蛮

盖体(发:tei音)页(三声)子、盖里页子——夏天睡觉时盖身体用的布单,也可用被单代替。

铺体(发:tei音)、铺里——铺在被单下的垫被、草褥子等物品。

枕头皮子——枕巾。

枕头瓤子/枕头胆——枕头芯儿。

锅拍子——锅盖。

锅壳啷子/地锅———一种泥制的烧柴禾的灶。

锅脸——灶洞上方的熏黑的地方,呈方形,火头从这儿冒出。

鼓顶拍子——蒸馒头用的顶部隆起的锅盖,用草编成。

水筲——水桶。

胰子/洋碱/本碱——现叫肥皂。本洋碱(面子)是本地产的。

牙子碱——以前用的一种土制碱。

油舀子/油递子——从油坛里打油用的器具。

你头哩走——你走在前面,或,你先走。

末了(liao) ——最后。

衣食住行

饭结包、饭结巴、饭疙巴——米饭在锅底结的锅巴。

二米(子)饭——大米和小米掺和着做的饭。

二模头饭——半稀不干的饭。

米油子——做米饭时取出的稠米汤。

猫耳朵——馄饨。

(面)糊涂/面糊儿——— 一种稀饭:水开后,拌上干面粉,搅成糊状烧开即成。

面疙瘩(茶)/疙瘩汤/面鱼茶——— 一种稀饭:先把面搅成面筋泡上水,约半小时后,倒出水,把面筋选搅边空入开水中,使之形成许多象鱼苗似的细长条,烧开即成。吃馒头时喝。

麻糊——米粉和鲜豆浆调和成糊状中火煮沸即可。

油茶——用豆芽、千张丝、豆子、海带勾芡烧成的汤,微带辣味,可当早餐的稀饭。

米茶——用少量大米烧的茶,代稀饭。吃馒头时喝。

猪尿(shui)脬——猪膀胱。

灌肠——名词。香肠。

(猪)晃子—半熟的猪血。

叶子——(1)指一般植物的叶子;(2)专指茶叶。

莲花豆儿/开花豆儿——炸蚕豆(蚕豆剥皮后经油炸,谓之)。

斯气了——(食物)馊了。

煳了/糊了——食品或衣物等经火烧焦变黑。

(1)糊状物或胶状物由稠变稀。例:浆糊~了。(2)干饭加入水,由干变稀。

将面饽/将面——述宾短语。面和稀了,放些干面,使之变稠,谓。

抻剂子——和。例:抻好面剂子,才能擀面条。

茅坑——供人大小便的粪坑。

家≤后一屋侧或村外的大小的便处,极简陋。

坎肩(儿)/坎夹子——背心。多指夹的或棉的。

汗子——(1)农村人夏天贴身穿的中式小褂;(2)汗衫(很薄的针织品)。

岔裤/马岔裤——冬天里为了走路或干活方便穿的一种“裤子”,实际上不成裤子,只是从底下套到大腿根的两只裤脚筒。上端用带子栓到腰上。

腿裤子/裤——开裆裤(小孩穿的)。

褯jiè子——尿布。

苇瓮子—— 一种用芦苇花、苇毛编成的鞋,很暖和,冬天穿。

木屐子/泥屐子——木制的一种雨鞋代用品,鞋底用木脚垫高,穿时用绳子系住。

(鞋)靸子/鞋呱搭子——拖鞋。

帽壳子——用高粱莛子编的帽子,可遮阳,还可挡雨。呈圆锥形,下部一同有帽箍固定。

圈—金属制成的项圈。

手箍子——手镯。

佛(发三声)子/毛付(发一声)——梳子

脸布/(洗脸)手件——毛巾。

泻酒——(口)斟酒。

作zuǒ假——客气。

铰——裁剪。

搓板/洗衣板子一一洗衣板。

动物、植物

麦秸莛子——麦莛儿。

江米/酒米——也说糯米。

玉榴/苞谷——也叫玉米。

糁子——谷类磨成的碎粒。

秫秫——高梁。

倭瓜/倭倭——南瓜。

拐子/生姜——姜。

秦椒/辣子/大椒——辣椒。

白子一葱白。

莴笋/莴瓜/笋菜——莴苣。

药芹——芹菜。

辣(菜)疙瘩——芥菜。 撇拉(子)——块根既像萝卜叉像芥菜,也即苤蓝。

可要佛(发二声)子?——要不要勺子?

分格子————硬币 日头——太阳。

泥巴蛋(子)/土垃——主土块儿。

日头地儿——太阳照到之处。

走水了——忌讳语,指失火了。

盐子子/雪子儿——霰。

洋铁——马口铁。

冰凉(块)/冬笼——冰。

龙黄——琉璜。

冰凉条子/冬笼条子/冰凌条(儿)——檐前垂下的冰条,即冰锥(儿)。

前个/前儿个———前天。

夜儿个/昨儿个———昨天。

今儿/今儿个——今天。

明个/明儿个——明天。

后个——后天。

年时个——去年。之前,多指去年腊月里。

上冻——结冰。

(土)坷拉/坷拉头子/头子

雨头里——一指下雨前。

年头里———说话与叙述所发生的事

愿月儿———述宾短洛。指中秋节那天,时间间隔短。一般都是在年初说的,指过年。给月亮摆供,中向月亮许愿。 毛团/毛娃/胎孩/(小)毛孩/(小)毛头/(小)毛毛/毛头孑一——婴儿。

小妮(子)/小妮儿/(小)闺女——小姑娘。

半拉橛子/小半拉橛(儿)——喻称小伙子或男孩。

老拐子——人贩子。

扒蹅子命——称生来好整天操劳的人。

全乎人——指有才干的,多少带有一点歪才的人,略带贬义。

皮儿/皮的一养子的背称,含贬义。

皮(闺)女/皮的——养女的背称,含贬义。

双身子了——怀孕了。

衣胞/衣——眙盘。

双生(子)——双胞胎。

背生子儿——遗腹子。

老生子——父母40岁之后再生之子。

吃妈/吃妈头——吃奶。

妈头/妈头(穗)子/奶穗———乳头。

认生——小孩子怕见生人,即怕生。

老了——忌讳语。指老人死。

走了/不在了/过去了——忌讳语。指死了。

送东米——述宾短语。给产妇送礼。以前包括送大米或面粉,以及鸡蛋等。

冲喜——人老有病,给他做好寿材、寿衣等,指望病会好。

解灵柩——述宾短语。人死在外地,入碱后送回原籍,谓之。

打墓——根据棺材的长度、宽度,地上挖一个坑,以便埋入棺材,谓之。

圆坟——出殡后第三天,给坟添上土。

包坟——“圆坟”之后,再给坟添上土。每年清明节去上坟时,都要包坟。

囟门子——婴儿头顶跳动之处。顶门儿头顶。

后脑勺/脑袋瓜子/脑袋瓜儿/头后巴子——后脑。

后脑窝子/脑膜勺——婴儿、幼儿颈子后部的凹下去的窝。

脑门子/额勒头子/额勒盖子/天灵盖/页了盖子——额头、脑门。

腮帮子/腮鼓肚子——指嘴内的两侧,也指脸两侧的下部。

枯头纹——脸上的皱纹。

眵目糊/眼屎——眼睑分泌出呆的黄色液体。

眼眉毛/眼帘子/眼檩子——眉毛。

耳喽/耳头——耳朵

耳朵边子——耳轮。

耳朵唇子——耳垂

耳-茸垢。

(嗓)葫芦管儿———(1)喉结;(2)食管。

可嗓子嗡——连谓短语大声嚷。

手脶脶——指纹,也包括手心的纹

淋肩子——两肩下垂的人。

脊梁沟子)——脊骨。

胳膊拐子——胳膊肘儿。

胳肢窝/胳拉肢/胳拉窝——腋。

胳·跛/劓/哈痒——动词。人身上抓挠,使发痒。

肚(目)脐子/肚(么)脐子/肚跻子——肚脐(眼儿)。

咕哝咕哝——(1)引申义:活动活动。(2)引申义:不断蠕动。

叨咕叨咕/喃喃咕咕/喃咕嘀咕——背后多次说别人坏话。

哽声/吭声——出声,说话。多用于否定式。

褊biǎn——向上卷起。

攉huǒ——倒掉。

胡拉——不限于在一个平面上,而是用手前后、左右、上下地移动东西。

扒蹅—(1)本义:翻动东西;(2)引申义:劳碌。

作zuǒ心——恶心。

干哕—想吐又吐不出来。

黑雀子/黑搓子——黑痣。

麻雀蛋皮子/麻雀蛋皮儿——脸上较多的雀斑。

老鸹蛋皮子——脸上有大片的雀斑,比“麻雀蛋皮子”还要多。

打老瘴——疟疾发病

截老瘴——述宾短语。止住疟疾再发。

躲老瘴——述宾短语。以前,预计某日又要发疟疾,患者在那日天亮前走到离家远的地里蹲下来,以求把疟疾躲掉,称之。

送老瘴——述宾短语。以前,别人在前面走.疟疾患者在他后面叩个头,指望能把疟疾转让给他。

胳老败子——膝盖。

哕yuě/yuǎi——呕吐。 (被)褡子———种装被子用的布套子。

被褥(子)/盖体被子——包括被面、被里、被絮。

盖体(发tei音)页子——夏天睡觉时盖身体用的布单,也可用被单代替。

铺体(发tei音)——铺在被单下的垫被、草褥子等物品。

枕褡布子——枕巾。

枕头瓤子/枕头胆——枕头芯儿。

锅拍子——锅盖。

锅壳啷子/地锅———一种泥制的烧柴禾的灶。

锅脸——灶洞上方的熏黑的地方,呈方形,火头从这儿冒出。

鼓顶拍子——蒸馒头用的顶部隆起的锅盖,用草编成。

水筲——水桶。

胰子/洋碱/本碱——现叫肥皂。本洋碱(面子)是本地产的。

牙子碱——以前用的一种土制碱。

油舀子/油递子——从油坛里打油用的器具。 干饭疙巴——米饭在锅底结的锅巴。

二米(子)饭——大米和小米掺和着做的饭。

二模头饭——半稀不干的饭。

米油子——做米饭时取出的稠米汤。

猫耳朵——馄饨。

(面)糊涂/面糊儿——— 一种稀饭:水开后,拌上干面粉,搅成糊状烧开即成。

面疙瘩(茶)/疙瘩汤/面鱼茶——— 一种稀饭:先把面搅成面筋泡上水,约半小时后,倒出水,把面筋选搅边空入开水中,使之形成许多象鱼苗

似的细长条,烧开即成。吃馒头时喝。

麻糊(汤)——用豆芽、千张丝、豆子、海带勾芡烧成的汤,微带辣味,可当早餐的稀饭。

米茶——用少量大米烧的茶,代稀饭。吃馒头时喝。

猪尿脬——猪膀胱。

灌肠——名词。香肠。

(猪)旺子—半熟的猪血。

叶子——(1)指一般植物的叶子;(2)专指茶叶。

莲花豆儿/开花豆儿——炸蚕豆(蚕豆剥皮后经油炸,谓之)。

斯气了——(食物)馊了。

呕了/煳了/糊了——食品或衣物等经火烧焦变黑。

澥(1)糊状物或胶状物由稠变稀。例:浆糊~了。(2)干饭加入水,由干变稀。

将面饽/将面——述宾短语。面和稀了,放些干面,使之变稠,谓。

抻剂子——和。例:抻好面剂子,才能擀面条。

茅坑——供人大小便的粪坑。

家≤后一屋侧或村外的大小的便处,极简陋。

坎肩(儿)/坎夹子——背心。多指夹的或棉的。

汗子——(1)农村人夏天贴身穿的中式小褂;(2)汗衫(很薄的针织品)。

岔裤/马岔裤——冬天里为了走路或干活方便穿的一种“裤子”,实际上不成裤子,只是从底下套到大腿根的两只裤脚筒。上端用带子栓到腰上。

腿裤子/裤——开裆裤(小孩穿的)。

褯子——尿布。

苇瓮子—— 一种用芦苇花、苇毛编成的鞋,很暖和,冬天穿。

木屐子/泥屐子——木制的一种雨鞋代用品,鞋底用木脚垫高,穿时用绳子系住。

(鞋)靸子/鞋呱搭子——拖鞋。

帽壳子——用高粱莛子编的帽子,可遮阳,还可挡雨。呈圆锥形,下部一同有帽箍固定。

圈—金属制成的项圈。

手箍子——戒指。

脸布/(洗脸)手巾——毛巾。

泻酒——(口)斟酒。

作假——客气。

铰——裁剪。

搓板/洗衣板子一一洗衣板。

动物、植物

麦秸莛子——麦莛儿。

江米/酒米——也说糯米。

玉榴/苞谷——也叫玉米。

糁子——谷类磨成的碎粒。

秫秫——高梁。

倭瓜/倭倭——南瓜。

拐子/生姜——姜。

秦椒/辣子/大椒——辣椒。

白子一葱白。

莴笋/莴瓜/笋菜——莴苣。

药芹——芹菜。

辣(菜)疙瘩——芥菜。

撇拉(子)——块根既像萝卜叉像芥菜,也即苤蓝。

树桠子/树权子——树杈。

秫秸/甜秫秸——甘蔗。

骚马——公马。

骒马一母马。

牤牛/老犍——公牛。后者多指骟过的。

(老)叫驴——公驴。

草驴——母驴。

骟羯子——公羊。

水羊——母羊。

牙狗———公狗。

郎猫——-雄猫。

米猫——雌猫。

恶水——总称淘米、洗碗、刷锅等用过的水,可喂猪。

贩蛋——下蛋。

亡蛋——孵小鸡未成的蛋。

孵小鸡儿——指老母鸡焐小鸡。

虫蚁子——飞禽总称,鸟。

小小虫——麻雀。

老洼子——白鹭。

鳖虎子/夜蝙蝠子——蝙蝠。

蝎虎子——壁虎。

虼蚤——跳蚤。

狗鳖'pi8子——狗虱子。

蠓虫子——水里或醋缸里的一种很小的虫子,可作金鱼饵。

秃叉子/蛐蛐儿/促织——蟋蟀。

油子——纺织娘。还可喻称油腔滑调整天不安稳的人。

刀刀——螳螂。

火明虫——萤火虫。

蜗拉头儿/蜗拉头子——螺蛳、田螺。 拍/喝/舔肥——拍马屁。 巴不留得——巴不得。

恶诉/烦——讨厌。

拿捏——刁难,使人为难之意。

拿糖作醋——喻实能办成却故意表示为难。也说“拿糖”。

崴(老)/踒———手脚等因猛折而筋骨受伤。

摊——轮到。

毁——(⊥)制裁、打坏等。(2)坏了,糟了。

脓一动词。将就。

抬杠——喻指争论。

楔——打、捶。

膏——涂抹。

撩——逗引。

中/管(弹)/沾(弦)—行、可以。

真沾/真管/真管弹—真行。

矬——指矮或过于短。

糨——指干硬。

炯——形容老人身体硬朗或干活棒。

得劲—舒服。

(橡)皮脸/滑蛋—调皮。

抠/尖—吝啬。

猴头—形容词。调皮。

粘牙—缠人、淘气。

诘(款)牙—扎手,不如意。

二胡—冒冒失失,什么都不怕的样子。

麻溜/利亮—麻利。

楞拉瓜哜的一楞拉巴哜的。

傻不愣登的——傻。

黄不哜的——黄。

黄不哜哜的——黄。

膀——因水浸泡或水肿而变胖。

胖臭一上非常臭。

溜光——什么也没有,光也。

推板/差气/差劲——表质量不好:本领不大或为人风格不高等。

倒劲——差极了。

匀(溜)/匀和——大小匀称。

月白—(1)本义:淡蓝;(2)引申义:含胡。

静板—安静。

景/嗲—撒娇。

筋壮/有嚼头—指食物咀嚼时给人一种有弹性的感觉。

枯缩——皱。

横—蛮横。

四、固始方言的光州固始

固始在今河南省的最东南部,全县在淮河以南,东境与安徽六安邻近,地理位置特殊。按照古代广义的“中原”概念,光州已不属于中原,但今天它是河南省所属的一个县,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妨仍然把它看做中原的一部分。历史上,光州是中原人渡淮之后向东南前往庐州、安庆、徽州直至浙闽的必经之处,是历代中原民众南迁的集散地。对于南迁至闽台的中原姓氏后裔来说,固始不是这些姓氏最早的本根所在,但它却是在姓氏寻根过程中必然会探寻到的较近的根源。因此可以说,光州固始寻根是独具特色的。固始成为闽台一带许多姓氏近根集中的地区,与中国历史上中原民众三次大规模地向东南迁徙有直接的关系。第一次是西晋末年随着晋朝皇帝的南渡而出现的移民潮。《闽书》记云:“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福建通志》、《福州通志》及福建的杜黄陈郑等大姓的家谱族谱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这八个姓氏的原始祖根皆在中原,但他们大规模南迁的始发地却未必都起于光州固始,只有福建客家人的林氏原曾“聚族于淮南道光州”。

中原大姓南迁并且起于固始的是以后的两次移民潮。第二次发生在唐朝初期。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入闽平叛,其哥哥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增援,这些人都是固始人。到陈政之子陈元光任漳州刺史时,这58姓军校便在闽地落籍,建设与开发漳州,陈元光父子因此被誉为“开漳圣王”。于是固始陈氏和固始58姓便成为福建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发生在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闽国的创建者王审知即是淮南道光州固始人。唐末大乱,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王绪率众攻占淮西光州,自领光州刺史,王审知及其兄王潮、弟王审圭阝参加了王绪的军队。不久王审知兄弟杀掉王绪,王潮代领光州刺史。王潮死后,王审知在唐末时被朝廷授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于是率部入闽,割据一方,五代初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被朱温封为闽王,945年闽国被南唐灭掉。王审知及其子孙经营闽地数十年,原来入闽时所率本部军校多为光州人,后来都在闽地落籍。随王审知入闽的光州人,有不少是中原的大姓,如郑姓等。

从以上考察可知,唐初陈元光和五代王审知两次率众入闽,在福建入籍定居,繁衍生息,构成了后世福建民众的主体,究其根源,多来自固始。今天可以看到的福建一些大姓的族谱、家谱,如王、陈、刘、黄、郑、周、许、方、曾、吴、谢、尤、施、余、颜、吕等20余种谱牒资料中,都有其祖先由固始入闽的记载。而台湾的民众又大多数都是来自福建的,因此,台湾的姓氏自然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光州。有人说,福建人来自光州的,占福建人口总数的70%左右,而台湾人来自福建的,占台湾人口总数的70%左右。由此推算,台湾人应有约半数来自光州。今见《台湾通志·氏族篇》中记载,大约有60个姓氏来自光州。这样的事实,说明光州对于闽台地区的姓氏寻根来说,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来的分析唐代由光州固始到闽地的两次移民浪潮,增加了闽地的人口数量,改变了当地居民的民族结构和文化素养,移入的中原汉人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的融合。光州人陈元光、王审知及其子孙成为唐、五代时期闽越地区的统治者,随迁的中原汉人在当地也有较高的地位。于是宋代以后,不少福建人谈及自己的祖先时,都说是从󰀂光州迁来。明清时期又有不少福建人迁至台湾。从而形成了闽、台人对光州的祖根认同,闽台一些宗庙祠堂里镌刻󰀂宗由光州,将军及泽匾额。

据有关闽台󰀂移民资料 中介绍,先祖来自光州的族谱有16部之多,分布于福建晋江、泉州、南安、安溪、永春、漳州、龙海、仙游、长乐、诏安等地。在台湾省有陈、黄、丘、宋、林等18部大姓族谱上都记载着其󰀂先祖为光州人 。

淮西光州与中原汉人的南迁入闽

据1953年台湾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记载其先祖来自淮西󰀂光州 。这63个姓氏的户数,占台湾总户数的80.9%,表明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祖地在光州。

对于这种󰀂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来的现象,南宋史学家郑樵以为,五代时王审知据有闽地,优待同乡,一些原本并非来自󰀂光州的闽人冒充固始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虽然不能排除有部分󰀂冒籍现象,但是众多中原汉人从光州迁至福建,并在这里生息繁衍,则是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否认。当然,迁入闽地的中原汉人不可能全是固始籍人,也不可能全是光州籍人,但是应以󰀂光州固始及其附近人居多。

总之,在中国古代,一方面有许多光州固始籍人氏南迁入闽,另一方面,淮南光州固始由于它的区位优势,由此成为中原人南迁的聚集地或中转站。中原汉人的南迁,大多由淮河支流汝颍河东南下进入淮河,或者从淮河上游沿河而下。这些非光州固始籍的中原汉人在固始集结、中转、出发。因为󰀂光州是他们离开故土、走向异乡的最后一站,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们将这种记忆传给后世子孙,从而形成了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来这一现象。正如明代山西大批人民迁移到河南等地,他们虽然来自山西各地,但是都在洪洞县的一棵大槐树下集结出发。于是这些山西移民后裔都称自己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有民谣说:󰀂要知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因此我们认为,󰀂闽人称祖皆曰自淮西光州固始来既是历史事实的一种真实反映,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名词光州固始县的邻县光州商城县的方言一样

俏吧------好、漂亮等赞美的意思

娘(liang)——母亲

老爹(die)——称小叔。

老娘(liang)——指小婶。

老干(gan)爷——指岳父。

老干(gan)娘——指岳母。

老憨子——小儿子。

汤罐子——指女儿。

日浓货——指不讲究卫生的人。

标枪溜溜棍——指说空话不办实事的人。

大锹把——借指“掌线的”农田犁耙手。

当家的、老头子、孩子爹、掌线的——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老妈子、屋里头——丈夫对妻子的称呼。“老妈子”称呼较广,老年妇女也自称;也指称别人妻子。

尖爪——小气人,吝啬人。

末子子——最小的孩子。

牯子——公水牛。

黄尖——公黄牛。

沙子——母水牛。

黄市——母黄牛。

牙猪——阉过的公猪。

角猪——未阉过的公猪,也叫种猪。

豚猪——阉过的母猪。

老母猪——未阉过的母猪。

癞呆猴子(癞头包子、癞黑[hie]么)——癞蛤蟆。

猫猴子——吓唬小孩的习惯用语,不特指什么东西。

斗筐——盛一斗谷物的筐。

酒撬子——开酒瓶盖的工具。

刮刀——插秧用的似锄地勾头刀。

撑杆子——雨伞。

油果子——油条。

大蒸馍——馒头。

干饭——大米饭,与稀饭(米粥)对称。

舅子头——妻兄弟。

新郎倌——新郎

俺俩倌——我们二人。

连襟——指妻姐妹的丈夫。

背锅子——驼背人。

大da(三声)——称父亲

大da(四声)——称母亲

妈头子——指乳房

寒颤人——指人小气、吝啬。

寒蛋------小气

干巴子——瘦子。

鸡宿眼——近视眼,也指夜盲症。

锉把子——矮个子。

腮泡子(sai pao zi)——腮帮子

啥家伙——指什么东西,或用骂人,鄙视人;或用探问物件。

意思皮——指行动迟缓,反应慢的人。

老鸹——乌鸦。

麻咋子——喜鹊。

黄埠虫子——萤火虫。

鳖胡子——蝙蝠。

泥巴狗子——泥鳅。

狼把子——传说中能把小孩背走的怪兽,实际上不存在。

玉娄——玉米。

甜秫秫——甘蔗。

莴瓜(wo gua)——南瓜

窝心苔——莴苣。

车板菜——车前草。

转(zuan)头——宰杀后的猪牛羊舌头。

鼻子——鼻子、鼻涕。

格巴(gie ba)——锅巴

发翻子——指中暑。

靠椅——带靠的椅子。

手巾头子——手帕。

锁耙(pa)子——钥匙。

电把子——手电筒。

夜壶——尿壶。

茅茨——厕所

水坷塘——水坑

见天——每天

今个、明个、后个、大老后个——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

晚黑(wang hie)——晚上。

白果(gu)眼子天——多云天气,阴天。

打春——立春

夜黑里——夜里。

月姥姥——月亮。

里头、外头(方位词)——里头、外面。

撑杆子 ------- 雨伞

门隔(gie)拉 ------- 门后面

浪张------- 形容什么事都想参与的态度(有贬义)

考呆------- 捉弄人

噎熊------- 完蛋

熬(ao三声)了------- 嘴馋

迟劲------- 很用力

气死猫------- 一种竹子编成的装肉类的器皿,因为盖上盖子后猫吃不到里面的肉类而得名。

确(qio)——指人流气,或指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