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山下乡是哪一年?
上山下乡是从1968年12月开始
上山下乡运动是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之后大量的城市知识青年大规模地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定居并参加劳动,即“插队落户”,以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
上山下乡结束时间
进入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
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也有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二、知青上山下乡在什么时候发生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maozhuxi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开展了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几乎全部前往农村.wenge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共有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三、知青下乡是哪年开始?
知青下乡是1968年开始的。
1968年,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下,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次大迁徙既不是发端,也不是结束。
实际上,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于70年代末,总共涉及到1700万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
知青的相关小说
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
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青年网-1968年知青下乡
四、上山下乡是哪一年开始?
上山下乡是1955年开始的。
“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这年的8月9日,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批准与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
后知青现象
知青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知青的故事已经被年轻一代称为“古”时候的事,有过知青经历的一代人也不寻求任何理解,因为寻求理解是弱者无可奈何地叹息,但是,知青的起源、发展,必定成为史学家们不能不关注的课题。
后知青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北京很红火的老插餐厅、红土地餐厅、黑土地餐厅、黄土地餐厅、老三届餐厅及云南知青旅游节的出现,也是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