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币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下作简介。
1、中原地区即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币。布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装柄的空心銎。而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对“空首布”而言,已无装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铲状铜片,布币形制大致分平肩,耸肩,圆肩和方足,尖足,圆足等类别,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演化,地区后扩展到楚国和燕国等地。
2、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3、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壁演化而来。环币分圆形圆孔和方孔两种。战国时期即较早铸行的是圆形圆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铸圆形方孔“半两”钱。圆形环钱是方孔钱的原始状态。
4、南方楚国铸币铜贝称蚁鼻钱,由贝币演化而来。铜贝钱文“”形似鬼脸,为“贝化”二字组合。蚁鼻喻小,意即小钱。楚国有文铜贝铸币俗称“鬼脸钱”、“蚁鼻钱”。楚国除蚁鼻钱外,还有黄金称量货币,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当时各地征战、渔猎、制陶,纺织与贸易往来等经济生活地区特色与社会风貌。同时形成四大货币区也是诸候割据的产物。随经济与商品交易发展。各国货币互相流通,要求并相应促进币制出现统一与标准化趋势。
三、历朝纲钱沿革
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纲举目张,构成钱币的统系。以纲钱为线索可了解货币沿革史;以目钱为线索可涉足古钱币鉴赏与考古。下文主要由历朝纲钱沿革解读古代相关政治,经济与历史变幻。
纲钱体系从秦汉到明清可分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秦汉与隋唐以铜铸币为主,是以秦“半两钱”和汉“五铢钱”为主干铢两体系阶段。第二阶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铸币出现年号,宝文体系有别于前铢两体系外,还出现纸币与银本位体系,下分叙。
(一)秦汉“半两钱”
秦统一六国后,政治统一要求经济统一作基础,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统一文字,度量衡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为何取这种形制呢?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绳索铜钱不易旋转,可防磨损。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币钱文“半两”为小篆。相传秦币由宰相李斯所书。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宋朝还出现皇帝御书钱。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之一是中国古钱版面以钱文为主,流通币极少有图案为主的,而西方货币则以动植物,人象等图案为主。古钱上的书法艺术为另一话题当别论。
据说秦始皇为防备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极高,货币流通量不足,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初发生“秦钱重(价高)难用”问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刘邦当皇帝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先后出现“榆荚半两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一两为二十四铢,因对秦半两大幅减重,“半两”名实不符。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汉还允民间私铸与郡国铸币,引起币制紊乱与通货膨胀,至汉武帝大改币制。
(二)汉“五铢钱”与沿革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戊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东汉恢复西汉以来的五铢钱制度,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毁五铢钱,更铸小钱,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制度再陷混乱。
3、“六朝五铢”劣钱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分裂时期,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社会经济遭破坏,史称此时“钱法大坏”。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一时期五铢钱除铸造粗劣且钱文革率、笔画不全。有将“五铢”写成“五金”者,也有写成反文“铢五”的。但期间五铢钱也有个别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史称“重如其文”,质量上乘,不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铢钱”与传闻。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隋炀帝**,有人辩认隋“五铢钱”五铢的“五”即“X”字左边加竖|为“|X”,放倒后似为“凶”字。于是有人说是隋的凶兆,预示其灭亡为时不远了。故隋朝“五铢钱”较好辩认。其实这种写法北魏也曾有过,这不过是老百姓借此诅咒隋**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圆钱由铢两体系转变为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沿革两宋至清,这是货币发展的第二阶段。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
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
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二、刘耀文称三周年后会发单曲,这是送给粉丝的惊喜,你都听过他的哪些歌?
刘耀文在最近的直播当中向粉丝们表示在三周年后会发行单曲,这是送给粉丝们的福利,更是他给粉丝们的惊喜。说到刘耀文这个男孩,估计00后对他是最熟悉的,因为他是时代少年团最小的一名成员,现在来讲,他的热度也是非常高的,由于他的长相和身材都非常的出色,正因为这样的加分项也让他在时代少年团中圈粉无数,除此之外刘耀文的舞台表现能力也是非常强的。
虽然他今年才16岁,但是他每次出场舞台的气场都十分的成熟霸气让人看了都不相信这是一个16岁的少年。刘耀文虽然才16岁,但是他已经退去了,婴儿肥加上他整个人的五官骨相非常的优越,也为他上镜增加了满分。
在舞台中表现的他还有着港风美男的即视感,给人一种清冷霸气的感觉,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男生如果留厚重的刘海会感觉没有气质,但是刘耀文也是这样的装扮,却让粉丝觉得耐看养眼,他精致的五官是是非常吸粉的。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颜,都让人感觉有一股欧美明星的特色,鼻梁高挺,还有立体感的混血帅气。年仅16岁的刘耀文就已经拥有了1米83的身高,让他能够轻轻松松的get到强大的气场。
那你都听过哪一些刘耀文的歌曲呢?
刘耀文从时代少年团出道以后,发行了《彩虹的微笑》《7个少年的梦》《如果我们不曾相遇2017》,一些值得关注的事,刘耀文还亲自作词作曲的一首《got you》是他告别15岁的一首歌,他不断突破自我,磁性的嗓音结合迷幻的trap风格,编织出专属的缱绻氛围,温暖的softpad和听感轻松的pluck完美适配,加上满分律动的trapbeats,点缀略带摇晃感的e"piano,不经意间流露的浪漫,是只属于歌 者和听众的甜蜜派对。
三、有什么“刘"姓的古代名人?
一、刘姓的历史名人:
1.文学家
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 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 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姓刘的名人大全
2.数学家
刘徽,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3.文学批评家
刘勰,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曾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钱氏的历史名人大全
二、历史上姓刘的皇帝:
1.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李姓的历史名人
2.西汉第七位皇帝
刘彻,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学家。在位期间,对内,大兴各种措施,造福百姓;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 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3.东汉王朝建立者
刘秀,东汉光武帝,东汉王朝建立者,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在位期间,尊奉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于洛阳。政治上,改革官制;经济上,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 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 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四、从少年秦王到称霸天下,子弱母壮下秦始皇嬴政怎样实现突围亲政
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嬴政接任秦王之位。因为年纪太小,自然而然秦国政事实际上主要由辅臣们解决处理。在当时文信侯吕不韦为丞相,将军有蒙骜、王龁、麃公等人。
嬴政的母亲赵姬热衷风花雪月胜过前朝政治,和丞相吕不韦一直有着见不得光的联系。丞相吕不韦还为秦国大业招揽天下诸多的宾客,在秦国不但身居高位而且已形成势力,名声在外。
少年继任的秦王嬴政的朝堂有个权倾朝野的精明大臣吕不韦,有个不帮忙又总给儿子添乱的糊涂妈赵姬,还有两个太后奶奶--华阳太后和夏太后。汉武帝说"子弱母壮,必乱天下",于是杀了钩弋夫人,当时十三岁的嬴政需要突破的是比一百多年后刘弗陵更厚实的围城。
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如何联合朋友?如何消灭敌人?…年少的嬴政面临的是一连串的问题。
然而历史上秦王嬴政在二十三岁的时候成功收回相权重新掌握了君权亲政,而且公元前221年还统一了六国称霸天下。
那么,秦始皇嬴政是如何突围的呢?
首先,蛰伏。
刚继任的少年嬴政对担任相国之位的吕不韦的态度是很恭敬的。
秦庄襄王当年是受了吕不韦的恩惠才登上王位,于是回报吕不韦以秦国丞相之位,并且封作文信侯,将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封地。少年嬴政在刚继位的时候没有收权,而是恭恭敬敬地放权给吕不韦,继续让他做相国,并且尊称他为“仲父”。
嬴政对母亲赵姬的男宠嫪毐也是捧着的态度。
据《史记》记载,随着秦王嬴政的长大,吕不韦怕自己和赵姬的私通关系会惹祸上身,所以专门挑选了一个男宠献给赵姬,男宠的名字叫嫪毐。
赵姬很喜欢这个男宠甚至于怀了这个男宠的孩子,就和男宠搬到雍宫厮混,偷偷生下两个孩子。母亲动静之大,嬴政不可能丝毫不知,更可能是秘而不宣。
吕不韦可能没有意料到的是,嫪毐并不是提线木偶而是渴望政治的野心家。
秦王嬴政二十一岁时,命令他的弟弟长安君率军攻打赵国,没成想长安君在屯留背叛秦国。这里有一种说法是,秦王嬴政和长安君赢成蟜自幼不合,在屯留时樊於期将嬴政实为丞相吕不韦之子的消息告诉了长安君,于是长安君决定谋反。成蟜谋反失败后,接着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一说嫪毐可能对镇压成蟜之乱有功,依功封侯;一说是嫪毐说服赵姬得来的官位。
秦王嬴政是如何对待赵姬新宠这个野心家呢?
嫪毐的封地是整个山阳地区,衣食住行只要开口就会被满足,有权可以决定大小事宜。显然是在鼓舞着这个野心家在政坛粉墨登场。
其次,制衡。
相国吕不韦和新封侯的嫪毐相互争权制衡。
中国古训有言“天令其亡,必令其狂”。嬴政谦卑的姿态背后悄悄进行着另外的打算,对吕不韦如是,对嫪毐亦如是。
嫪毐被封侯之后,上门拜访的宾客也迅速多了起来,多到上千余人,势力迅速拔起。可以说一时朝堂之上的势力吕不韦和嫪毐分庭抗礼。
《战国策》中有故事印证了制衡的结果。秦始皇八年,秦国想要攻打魏国,魏国有人提议割地以谋求和平时提到秦国的政治情况:
秦自四境之内,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故毕曰:‘与嫪氏乎?与吕氏乎?’虽至于门闾之下,廊庙之上,犹之如是也。
整个秦国,从普通老百姓达官贵人都要考虑是当嫪派还是吕派,可见一斑。
再次,发展。
秦始皇七年,嬴政二十岁的时候,他的两个奶奶——华阳太后、夏太后逝世,而外戚势力并未消亡。朝堂上的昌平君、昌文君是华阳太后楚国宗族的外戚,为秦王嬴政所用。
另一方面,嬴政自身独立处理政务的能力也在快速成长。
最后,株连。
秦始皇九年,嬴政二十二岁的时候,有人(初看偶然,实则必然)揭发嫪毐秽乱宫闱,秦王嬴政便正式下令严查。嫪毐也未坐以待毙任人鱼肉,决定冒死一搏。他跟赵姬密谋造反让他们的私生子取代嬴政为秦王,接着伪造诏令偷用秦王的玉玺发动政变。
秦王消息灵通,先发制人,派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去制服了嫪毐的叛军。嫪毐一党被彻底消灭,连同家族也被株连。
因为嫪毐是由吕不韦引荐给赵姬的缘故,平定叛乱之后吕不韦也被贬黜到封地。到封地之后吕不韦又收到一封秦王写的指责信,暗示其自裁,为了不牵连其家族于是饮鸩自尽。
至此,秦王嬴政从继任开始用了十年的时间,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所有的政敌。
显然,原本的稚嫩小儿此时羽翼已成,即将踏入一段新的历史征程。
五、各历史时期商人如何自称,如何称呼买家
叫商贾。
商贾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 ,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历史沿革:
商朝时期,已有专门做买卖赚钱的群体。
周朝灭商后政府允许商朝遗民继续做买卖,并称之为商人,当时商人受严密监视。其后商人地位一度有提高,但商鞅变法时期,秦国严厉打击商业,借此提高农业的地位,后来历代封建王朝沿用重农轻商的政策。
唐朝时期,由于国家开放,商人地位再度提高。其后商人地位再次受打压,并形成“士农工商”的职业排名,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令商人地位严重受打击。中华民国时期,政府鼓励工商,商人地位大幅提升,更成为爱国救亡的主力军,至今商人已属于社会较上层的人物。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十大商贾,个个都是富可敌国,马云根本不算啥!
1、富甲陶朱——范蠡。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2、营国巨商——吕不韦。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就谋略而言,吕不韦不仅谋得深、算得远,而且谋得全,算得广,他共分了四个步骤来进行谋划:
其一,当他看到公子异人时就觉得奇货可居,是一个能够赢得整个未来的上佳投资项目,于是他说服异人听他指挥。
其二,这个“奇货”要想推销出去、这份投资由风险转化为巨大利润,还是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和费力的工作。他不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计到华阳夫人及其弟弟的潜在的、迫切的需要,使华阳夫人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为异人奔走,使秦国开始向赵国要人。
其三,他又游说赵王,以长远的利益说动赵王送归异人。
其四,人接回后,为更上一层楼,他在异人身上下了点工夫,使秦王最终立异人为太子。吕不韦在两国间穿针引线、巧妙安排、运筹得当、步步迭进,他真是一个一流的策划家、设计家。
完成他的这次交易,实际上是个大工程。要调动事主、接人的秦国、放人的赵国、认儿子的王后、立太子的秦王等等,庞大而复杂,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细致不可。
3、官商大鳄——桑弘羊。
在中国历史上,桑弘羊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历史人物。作为著名的理财家,在长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秉持工商富国思想,极力主张和践行工商官营,主持或参与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和制度,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作为出色的政治家,他对政府管理和军事外交亦作出过较大贡献。
根据《汉书·食货志》,盐铁官营等政策在西汉后期基本沿袭未变,只是在汉元帝时一度废除。桑弘羊尽管被杀,他的财政措施依然被继续推行。到了成哀时期,随着官营垄断政策的控制逐渐松弛,对桑弘羊及其理财措施的评价越来越趋于完全否定。
桑弘羊之所以受到许多谴责,除了“榷利”政策的影响,还在于他的理财措施极大损害了贵族官僚和商贾的利益。他许多政策不仅在西汉中期垄断了工商业经营,堵塞了许多人的财路,由于他为后世树立了“言利”的榜样,其理财措施也被历代王朝纷纷效仿,因而招致后人责难就不足为怪了。
4、实业巨子——张骞。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5、商界巨擘——盛宣怀。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又字幼勖、荇生、杏生、号次沂、又号补楼、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汉族,祖籍江苏江阴,出生于江苏常州,死后归葬江阴。
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
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
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
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
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
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
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
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
第一个勘矿公司;
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
6、第一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
7、火柴大王——刘鸿生。
刘鸿生(1888—1956),中国近代实业家。祖籍浙江定海。1888年农历三月初五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清末为开平矿务局上海办事处买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刘鸿生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被称为“煤炭大王”。
此后,刘鸿生将其资本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业。1920年起陆续创办上海水泥厂、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等企业,还投资码头、搪瓷、航运、金融及保险等业。到1931年投资额已达740余万元,被称为“中国火柴大王”和“毛纺业大王”。
抗日战争时期,刘鸿生在香港、重庆和兰州投资创办中国火柴原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毛纺织公司、西北毛纺公司等,一度任重庆国民政府火柴专卖公司(后改火柴烟草专卖局)总经理。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执行长兼上海分署署长、轮船招商局理事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鸿生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等职。
8、家族首富——孔祥熙。
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字庸之,号子渊,山西省太谷县人,祖籍山东曲阜,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孔子的第75世孙。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亦是一名银行家及富商。
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岳父是宋嘉树。孔祥熙与宋子文、蒋介石为姻亲关系。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
9、地产大王——徐润。
早在宝顺洋行上堂帮账时,徐润就自己经营茶叶等生意。他与人合作开过一家“绍祥”商号,从内地收购茶叶、生丝等,转卖给上海各洋行,这既为宝顺洋行提供了合适的货源,又为自己赚取了差价。
1868年,徐润脱离宝顺洋行后,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宝源祥茶栈,随后又在湖南、湖北产茶区增设了多处茶栈,并选用一批得力商友管理,从而形成一个茶业网络。
由此,他可以清楚地了解各茶区的收成,掌握多条供货渠道,并针对英、美、俄等国消费者的不同喜好,源源不断地向各国洋行提供合适的出口货源,而且根据行情随时调整茶价,谋取高额利润。徐润和唐廷枢等人一起创办了上海茶业公所,对上海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茶叶贸易进行控制。
茶叶是当时中国的四大出口产品之一。1868年至1888年正是近代中国茶叶输出最兴旺的20年,其中1886年输出量达268万担,创茶叶出口的历史最高纪录。
这个纪录直到整整100年后的1986年才被突破。当时上海的茶叶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3以上,而宝源祥茶栈又是上海最大的经营出口茶叶的茶栈。因此,有人将徐润誉为“近代中国的茶王”。
10、双栖勇士——章乃器.
章乃器(1897-1977),汉族,浙江青田人,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和收藏家,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爱国民主先驱。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资信业第一人。
曾任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创办《新评论》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任安徽省政府委员、财政厅厅长等职。1945年底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中央常务委员。
1949年9月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部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
章乃器将收藏的1192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名留故宫博物院景仁宫内的“景仁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贾
六、尼姑杀人后潜逃,21年后被警方抓获,法律将如何定性这件事?
尼姑杀人后潜逃,21年后抓获,法律将如何定性这件事?看到僧人,尼姑,道士,我不由就想起《诗经、伐檀》中的那句: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年仅27岁的女生刘某杀人后潜逃,在重庆,刘某被依法抓获归案,而此时的刘某,已经化身一名尼姑,在当地一尼姑庵被抓获,被抓获时,刘某便承认了21年前犯下的事情。刘月亭和王忆的身份很特殊,刘月亭是一名尼姑(法号正静),王忆是一名和尚(法名智作、清莲),死者生前为九华山龙池庵尼姑,经调查后发现,受害人是跟随刘月亭和王忆从重庆来到涟水的。后不知什么原因,刘月亭和王忆与被害人发生冲突,遂将其勒死后抛尸河中逃亡,知道为什么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为什么一人不能进庙?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藏得再深也会露出尾巴!进寺庙道观要谨慎,想想里面的人他们为啥要来这?外面待不下去了,精神或经历异于常人,不想待了或待不下去了。对于这件案子怎么定性,首先根据危害性定位,社会危害性小的,法定最高刑期相应较短,追诉期也就比较短,社会危害性大的,法定最高刑期长、甚至是死刑,追诉期限就长,比如,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不再追诉。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C院核准。本案中,女法师与和尚于21年前杀害尼姑时,当地机关就已经立案侦查。因此,即便该女法师及和尚逃亡21年后,仍不会因超过20年而不会被追诉。
刘某与另外一名僧人将被害人杀害后,又有抛尸的行为,在《刑法》规定中,故意S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而抛S这个行为,并不会单独构罪,比如侮辱S体罪等,而是在故意杀人罪这个行为中作为一个量刑情节予以考量,即抛尸逃避法律追究以及毁灭罪证。
自古有句话,无事不入佛门,有些人因为惹了事才入佛门,所以一两个人最好别去逛庙,在庙里别看见不该看的东西,古代寺庙一般都挨着尼姑庵,出家人除了非常虔诚的信徒之外,更多的是违法犯罪之后,购买度碟,出家为僧,漂白身份的法外狂徒。像古代一样,罪犯犯法后,都遁入寺庙隐身,以逃脱法律制裁,所以说,要对寺庙来一个彻底清查,别让寺庙成为罪犯的窝藏之地,寒了香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