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我国古代计量单位有很多种类,具培返梁体来说,长度计量单位包括:毫、厘、分、寸、咫、尺、丈、寻、常、仞、武、步等,体积计量单位包括:合、升、斗、斛、豆、区、釜、钟、溢、掬、龠、石等。重量计量单位包括:铢、锱、两、斤、钧、石、镒、引、圭等。面积计量单位包括:顷、亩、角、步等。
在发展早期,古人用黍作为度量衡定制的基本依据,一百黍重量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用百粒黍排列起来,这个长度就作为一尺的标准,叫做黍尺,各个朝代在演变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不同的计量单位,方便人们日常生活。
在我国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中,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铢=10圭。除了用钧、圭、铢、斤、两代表重量外,较重、较多量的物的多少更多的是采用容积来代表,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体积计量单位演变过程大致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有着自己的度量衡制度,互不统一,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后,体积计量单位也得到了统一,秦朝实现的容积计量单位换算成现在常用的体积单位,大概是1斛=20000毫升,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汉承秦制,并且有所发展,增加了合、龠、撮、圭等单位,其中1升=10合,1合=2龠,1龠 =5撮,1撮=4圭。从宋朝开始,我国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固定位石、斛、斗、升、合,之间的换算为1石=2斛、1斛=5斗、1斗=10升、1升=10合。
在长度单位上,古人常用毫、厘、分、寸、咫、尺、丈、寻、常、仞、武、步作为长度计量单位,成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咫尺天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讲述的都是与长度有关的故事。古人有时候也会以人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单位的依据,比如《孔子家语》就记载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正字通》中记载: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这说明周代八尺为仞,然而到了汉代,又改为七尺为仞。半步为跬,三十里为一舍,1尺=10 寸, 1寸=10 分,1分=10 厘, 1厘=10 毫, 1毫=10 丝, 1丝=10 忽
在面积上,我国古代采用顷、亩、角、步作为计量单位,具配运体来说1顷=100亩,1亩=4角,1角=60步。
为了规范日常经济生活中计量物体的长度、体积、重量等,古人先民们就创制了度量衡制度,我国度量衡历史悠久。根据历史记载:自夏代以来,不仅有了度量衡器具,而且还建立了度量世行衡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度混乱, 战国后期,度量衡制度开始有了由混乱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秦隋两个经长期混乱后形成的大一统王朝在统一全国后,都采取了统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 特别是秦朝建立的度量衡制度,对我国以后各代的度量衡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都建有度量衡制度,而晚清和民国时期,度量衡单位制极为混乱。民国虽曾颁布《度量衡法》,统一度量衡,但全国度量衡单位制终未统一。
二、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1、寸
这是小篆中“寸”的写法,“寸”字的上面是“又”,即一手,“又”下一小横为指事符号,指出中医学上诊脉之处,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长度单位“寸”就是古人根据这一距离来确定的。
“寸”在长度单位中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因此又引申出“极短”或“极小”的意思。如“寸步难行”的“寸”,就是比喻“极短”的意思,还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里的“寸”都是短小的意思。
2、尺
尺的长模卜搭度是伸开右手,张开拇指与食指后其间的距离。许慎则认为“尺”是在“寸”的长度基础上确定的。《说文解字•尺部》:“尺,十寸也。”一尺等弊察于十寸,所以尺大概是二十厘米到三十几厘米的长度。
3、寻、仞
“寻”也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说文解字•寸部》:“度人之两倍为寻,八尺也。”这是说“寻”相当于一个人两臂张开所示的长度,一寻等于八尺,大概是一米五六到两米四五的长度。《说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寻。”说明仞和寻的长度是一样的。
4、丈
《说文解字•十部》:“丈,十尺也,从又,持十。”其中的“又”就是“手”,手持“十”,表示十尺就是一丈,旦拿所以一丈就是两米到三米多的长度,根据古代的尺码,一个成年的男子约有一丈高,所以古人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而称那些身形高大的男子为“大丈夫”。
后来妻子称自己的男人也叫“丈夫”,其中自然有褒称之意。但是实际上古代很少有人能长到两米,所以这是一种略为夸张的说法。
5、常
常与寻有关,“寻味八尺,倍寻以常”,因此,常是寻的两倍,大概是三米到四米多的长度。正是因为寻与常有关,后来,它们就经常被用在一起,组成“寻常”,意思就是平常、普通。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写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除此以外,毫、厘、跬、咫、里等长度单位也是古代常用的,例如“咫尺天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这些在使用古代长度的同时,还对它的意思进行了引申,表达了更加深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