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时候太师是什么官?

1、最高武官

西周时设此官,为最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等国沿用,战国时废。

2、辅佐国君的官,为三公之一。

《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注:“师,天子所师法。”贾谊《新书·保傅》谓指师道之教训。

秦不置太师。

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掌导天子、议朝政,无所不统,故不一职为官名。西汉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居三公之首,位上公。王莽时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为四辅,位上公。东汉省太师、太保,只置太傅,掌导天子。《后汉书·献帝纪》:“二月丁丑,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王莽使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守洛阳。”

晋朝避司马师讳,设太师为太宰,以后各代仍称太宏哗滚师。

见《通典·职官二·太师》。

3、蔽余指太子太师,是辅导太子的官员。

此官商周已有。

西晋设太子太师,北魏、北齐也设此官,隋朝以后历代多沿置。明、清两代以朝臣兼此官,实为虚衔。

参看《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六傅》。

师、傅、保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负有辅导之责。

据《大戴礼记》,师是传芦喊授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负责天子或太子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4、表示恩宠的加衔。

历代大官的加衔,多以太师为最高加衔,表示恩宠至极,但无实职。

唐代本无实任太师,而宋朝的藩镇纷纷加官,加至无可再加,就都称太师。

辽人见唐宋皆以太师为贵,便以太师为最高官的泛称。

宋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宰相亲王的加官,皆为正一品。

5、古代乐官的长官。

《荀子·乐论》:“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二、太师是什么职位

古代的太师职位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汉东京又废。献手歼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漏启公”。

太师和太子太师的区别

太师属“三公”之列,隋唐时“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初只设有东宫“三师三少”未设“三孤”,“三师”为贞观11年复置。宋朝复称“三公”但并未设“三孤”。明时复置“三孤”。

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明史官职志载: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毕搜冲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

可见太师和太子太师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也不能简称太师,观元、明、清三朝太师都是正一品衔,而太子太师只有从一品衔。

三、太尉、太师在古代是什么职位?

1、宋代“太师”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正一品,高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所以相当于宰相。但当初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不利于皇帝专制,因而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

2、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显然,这个职位比宰相、枢密使要低一级。如果把枢密院比作中央军委的话,那末,不妨亮吵先把“太尉”的职权比作今天的国防部长兼总基键春参谋长。但是,他又比现在的“防长”、“总长”的权限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权随意调动全国各地的军队。

扩展资料

古代常见官职:

1、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2、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3、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4、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5、御史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6、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搏耐为“枢密”。

7、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8、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9、太史西周

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10、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师

百度百科-太尉

四、太师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一、太师是古时三公之首,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秦废。汉复置。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晋之后复称太师,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或者全国政协主席。

二、太师的历史沿革

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

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周时为“三公”。

汉代,太师尊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后魏、晋、均随称“上公”,晋代避司马师讳,曾改作太宰。

隋时依前朝称“三师”,唐依隋制亦称“三师”。

扩展资料

历史上著名的太师

一、商代太师——箕子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贵族,是商纣王的叔父,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官太师,因其封地与箕,故称箕子,他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

二、周代太师——姜子牙

姜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三、东汉权臣——董卓

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启盯猜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四、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则神,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悄型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五、宰相、书法家——蔡京

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西方出现彗星,尾巴很长。宋徽宗因言者指责党人碑,于是,凡是蔡京建置的事物都罢去。蔡京免官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使。蔡京的党羽暗中在宋徽宗面前推举他,大观元年(1107年),又拜他为左仆射。因南丹纳土,他一跃而为太尉;接受八宝,拜为太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师 (中国古代官名)

五、太师 是个 什么样的官位?

太师的官位是六卿之首。

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周公薨,毕公代之。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

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扩展资料:

秦以后太师只是表示地位高无实权,基本上都是死后追授,生前称太师的不是快退休了,就是快死了。

太师在晋时避司马师讳曾改为太宰,晋后又恢复,与太傅、太保一起则渗被称为三师或三公。地位高于太尉、司徒、司空所谓的三公,所以也叫做上公。

单从字面孝迹就可以理解,太师是皇帝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并指导巧盯并君王如何治国的那种,而非只是给皇帝讲讲课的老师,所以太师从出现起,更多的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而不是厉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