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震是谁?在哪里?
原名刘幼安。湖北省孝感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一九八五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二、刘震是哪一年出生的
刘震是1915年出生的。
刘震:1915年3月3日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孝昌县。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奠基人之一。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
三、刘震是什么时候出任空军司令的?
1950年11月4日,刚上任不到20天的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刘震乘专机从武汉飞到北京。
从武汉出发时,没人告诉他此行的目的是什么,但凭着多年的战争经验,刘震敏锐地意识到,一定会有重要任务落到自己的身上。
刘震是人民军队中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1931年参加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连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部队实行整编,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尔后,由一名政工干部转为军事指挥员,任独立团团长、旅长……是一位军政素质兼备的优秀指挥员。
下飞机后,刘震直奔刘亚楼的住处。
一见面,刘亚楼就开门见山地说:调你去东北军区空军,是让你组织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你将担负志愿军空军司令员职务。
刘震不明底里,对此颇感意外,中央军委不是还在讨论是否出动空军吗?
他说:搞陆军我还有点办法,搞空军却毫无经验。我看,还是让我回中南空军熟悉一段空军生活,等空军正式入朝后,我可随时到前线继续学习。让有经验的同志先干吧?!
刘亚楼坚定地说:这个安排,是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和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提议的,毛主席已经批准了……
话已至此,刘震不好再推辞。既然军委和主席已经定了,我只好试试看!
刘亚楼点点头,鼓励刘震说:你我都在四野工作过,我了解你。相信你肯定能够干好!
刘震还是有些担心地说:搞空军我是外行,所以需要一些懂业务、个人素质好的优秀空军干部协助我工作。
已经为你想好了!说罢,刘亚楼将事先拟好的志愿军空军领导干部名单,递给刘震。
刘震认真地看了一遍,挥了挥握紧的拳头:太好了!有这么多空军干部来帮我,特别是常乾坤同志,他是搞航空的专家,又是我党学飞行的老同志,他来兼任副司令员,我心里就踏实多了!
就这样,刘震接受了重任,第二天便启程去沈阳,进行组建志愿军空军的筹备工作。
从1950年8月到10月,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空军混成第四旅4个团增补了7个航校新毕业的学员;空军并像滚雪球一样,很快便组建了空二师、空四师、空五师、空八师、空十师;各军区空军也相继诞生。
1951年3月15日,经4个多月的紧张准备,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部暨中朝人民空军联合司令部在辽宁省安东(今丹东),宣告成立。刘震被任命为司令员兼党委书记。
司令部设在安东四道沟,指挥部设在一个山沟的坑道里。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就是从这个坑道里,刘震发出了一道道作战命令,开创了我军指挥现代化兵种作战的先河,并成为我军第一个指挥空中作战的司令员。
四、55上将都有谁?
开国上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55位将领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代表红军、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有杰出贡献的将领。他们是:
萧克(1907.07.14-2008.10.24),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达(1905.04.19-1993.07.12),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宗逊(1908.02.07-1998.09.14),时任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克农(1899.09.15-1962.02.09),时任副总长兼外交部副部长。
王震(1908.04.11-1993.03.12),时任副总长兼铁道兵司令、政委。
许世友(1905.02.28-1985.10.22),时任副总长兼南京军区司令。
邓华(1910.04.28-1980.07.03),时任副总长兼沈阳军区司令。
彭绍辉(1906.09.06-1978.04.25),时任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爱萍(1910.01.09-2003.07.05),时任副总长。
杨成武(1914.10.08-2004.02.14),时任副总长兼北京军区司令、防空军司令。
韩先楚(1913.02.-1986.10.03),时任副总长。
李涛(1905.09.04-1970.12.20),时任总参谋部三部部长。
傅秋涛(1907.08.03-1981.08.25),时任总参队列部长。
王平(1907.10.12-1998.02.08),时任总参动员部长。
吕正操(1904.01.04-2009.10.13),时任总参军事交通部长。
傅钟(1900.06.23-1989.07.28),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肖华(1916.1.21-1985.08.12),时任总政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
甘泗淇(1903.12.21-1964.02.05),时任总政副主任。
宋任穷(1909.07.11-2005.01.08),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
赖传珠(1910.04.03-1965.12.24),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
洪学智(1913.02.02-2006.11.20),时任总后副部长。
周士第(1900.09.09-1979.06.30),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长。
郭天民(1905.08.-1970.05.26),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长。
周纯全(1905.10.08-1985.07.28),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杨至诚(1903.11.30-1967.02.03),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陈再道(1909.01.24-1993.04.06),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湖北军区司令员。
陈奇涵(1897.09.23-1981.06.19),时任军事法院院长。
王宏坤(1909.01.22-1993.08.20),时任海军副司令。
苏振华(1912.06.02-1979.02.07),时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亚楼(1910.03.12-1965.05.07),时任空军司令。
刘震(1915.03.03-1992.08.20),时任空军副司令。
陈锡联(1915.01-1999.06.10),时任炮兵司令。
韦国清(1913.09.02-1989.06.14),时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公安军副司令。
陈士榘(1909.04.14-1995.07.22),时任工程兵司令。
陈伯钧(1910.11.26-1974.02.06),时任军事学院副院长。
钟期光(1909.01.02-1991.05.22),时任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宋时轮(1907.09.10-1991.09.17),时任总高级步校校长。
朱良才(1900.09.27-1989.02.22),时任北京军区政委。
董其武(1899.11.27-1989.03.03),时任69军军长。
唐亮(1910.06.13-1986.11.20),时任南京军区政委。
叶飞(1914.05.07-1999.04.18),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兼福建军区司令。
杨得志(1911.01.03-1994.10.25),时任济南军区司令。
王新亭(1908.12.23-1984.12.11),时任济南军区政委代司令员。
黄永胜(1910.11.17-1983.04.26),时任广州军区司令。
李天佑(1914.01.08-1970.09.27),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兼广西军区司令。
陈明仁(1903.04.07-1974.05.21),时任55军军长。
贺炳炎(1913.02.05-1960.07.01),时任成都军区司令。
阎红彦(1909.10.26-1967.01.08),时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
谢富治(1909.08.-1972.03.26),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兼政委。
陶峙岳(1892.9.18-1988.12.26),时任新疆建设兵团司令。
乌兰夫(1906.12.23-1988.12.08),时任内蒙古军区司令、政委。
周桓(1909.02.22-1993.10.27),时任沈阳军区政委。
杨勇(1912.10.28-1983.01.06),时任志愿军司令。
李志民(1906.07.09-1987.11.16),时任志愿军政委。
赵尔陆(1905.06.04-1967.02.02),时任二机部长。
五、他是四野头号虎将,40岁授开国上将,两个儿子都是将军
55年授衔仪式上,能够获授将衔的开国功臣,每一位都非等闲之辈。他们早在红军时期就投身革命,血雨腥风几十载,经历无数次战斗,身上也留下很多战争带来的印记,幸运的是他们等到了革命胜利那一天。
55位开国上将中,最年轻的是萧华将军,当年他只有39岁,另两位最年轻开国上将,则是40岁的陈锡联和刘震,三位年纪轻轻就荣获如此荣耀,令人致敬,今天我们说得就是40岁获授上将的刘震将军。
刘震1915年生于湖北孝感一个农民家庭。儿子降生时,父亲刘德显希望儿子能像辛弃疾一样,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就以辛弃疾的名字(幼安),给儿子取名刘幼安。
要说刘震的童年经历还真是不容易,他五岁时,母亲就病逝了,父亲又当爹又当妈,既要侍候双亲,还要照顾年幼的刘震,地里的活也不能停,一年到头得不到停歇。
刘震10岁那年,父亲患上哮喘,干不了重活,年幼的刘震挑起生活的重担,早早尝尽人间的疾苦。
15岁那年,红军来到孝感,带领大家开展土地革命,穷苦百姓翻身过上了好日子,刘震也响应号召参加了赤卫队,两年后红军扩编,他也跟随赤卫队加入红军,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
这一年,刘震也只有17岁,年纪不大,胆子也不小。刚参军不久就随部队参加了战斗,第一次上战场的刘震一点不害怕,还靠手里的大刀俘虏的两名敌军,让他一下子出了名。
正因为他这份胆识,几个月后,他被分到鄂东北道委特务四大队一分队一班,这个班后来走出三名开国将军,班长陈先瑞是中将,战士刘震和韩先楚是上将。
1932年,由于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向川陕地区转移。刘震所在的鄂东北道特务第四大队改编为红25军手枪队,成为鄂豫皖仅有的留守红军。
虽然他们兵员少,但在徐海东、吴焕先的领导下,抵制住敌人的多次“围剿”进攻,肩扛红色旗帜屹立不倒。到了1934年他们还打了一次大胜仗。
1934年5月6日,手枪团在徐海东带领下,偷袭了位于罗田县城的敌军后方仓库。当时徐海东与吴焕先分兵两路,从西门和北门两个方向进攻,城内守敌两面守敌,很快支撑不住,最终被我军攻入,县长吴炳忠见大势已去,带着家人和残余兵力逃出城外。
这一战可真是大丰收,缴获了银元7000多枚,以及大量武器弹药,这也是红25军一年多取得的首次大胜仗,丰厚的战略物资对陷入困境的红25军,可是解了燃眉之急。
回到根据地后,徐海东按照惯例开了党支部总结会议,刘震作为党员当然也参加了。会议上徐军长让大家积极发言,总结一下这次战斗的经验和教训。
难得有这么大的战绩,当然大家都是说取胜经验,不过轮到刘震发言时,他却说:
“军长,我认为这次战斗的指挥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要是没有这些失误,战果可能会更大”。
此话一出的,所有人不说话了,这次战斗就是军长和政委指挥的,要说失误,就是批评两位首长了,刘震的胆子可真大。
徐海东也认识刘震,知道他是手枪队的副班长,没想到这个小班长倒有些不同见解,就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让他说下去。
没想到刘震一说就是三条:
先是战术有问题,开始进攻山头时,咱们的火力没安置好,机枪没起到掩护作用,要不可以减少一些伤亡。
其次,安排人员进仓库搬运物资时间不及时,要是再早半个小时,那缴获的物资还要多。
最后就是我们退出城时,秩序有些混乱,幸亏敌人援军还没有赶到,要不然就麻烦了。
徐海东一听,这分析得头头是道,有些连自己都没想到,这可是个人才啊。当时他称赞道:“刘震同志讲得不错,很有远见,肯用脑,以他的能力我看能当指导员了”。
大家以为军长说笑,就都笑了起来,没想到几天后,刘震还真升为连指导员,大家都说刘震,说了三句话就官升了两级半。
抗战胜利后,刘震调任东北,1946年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队司令员,纵队政委是吴法宪,两人当年在新四军是上下级关系,如今成了搭档,合作自然没问题。
刘震打仗很有一套,但是会议上讨论任何问题,都会先询问一下政委的意见,领导班子和气,队伍战斗力自然上得去,在两人带领下,二纵迅速成长为以打大仗、硬仗而闻名的“东北猛虎军”,与一纵、三纵、四纵、六纵同为东北野战军主力。
不过在野司眼里,属二纵最能打,尤其二纵五师,被野司称为东北部队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能力强,进步快,战斗力丰富,能攻能守,善于运动夜战,攻坚能力也很强,是东北部队的头等主力师。
有这样的部下,刘震的二纵自然属于东野头号主力部队,他也被称为四野头号虎将。
建国后朝鲜战争爆发,志愿军入朝作战,当时在彭老总提议下,刘震担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此时中国空军刚组建不久,仅有作战飞机一百多架,驾驶员飞行时间还不到20小时,无论什么方面都无法与联合国军相比。
不过在刘震的带领下,志愿军空军是边学边战,十个团按计划进行论战锻炼,先后击落敌机123架,击伤41架,志愿军被击落84架,击伤28架,一个新成立的空军部队,取得这样的战绩非常了不起。
刘震将军这么厉害,他的后人也毫不逊色,三个儿子有两人是将军,一家人竟走出三位将星。
六、刘震的人物评价
刘震上将是我军一员能征善战的猛将,素以勇挑重担、敢打恶仗、敢啃“硬骨头”的顽强战斗作风而享誉军内外。尤其是在东北战场上,他率领的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打得敌军望风而逃,被誉为“东北猛虎军”。抗美援朝战场上,刘震指挥年轻的志愿军空军重创水平一流的美国空军,引得美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将军不由惊呼:“中国共产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徐海东)
刘震同志戎马一生,战功卓著。他虽然和我们永别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他的功绩将永垂青史。人民不会忘记这位百战功高的战将。(人民日报)
刘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他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担任团政委,21岁担任师政委,30岁被任命为纵队司令员。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年仅40岁的他成为当时57位上将中最年轻的一位。(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