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介子推

介子推。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清明节前一天叫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设的。

介子推曾跟随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列国,还救过晋文公的命。晋文公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后,介子推就和母亲隐居到了绵山。晋文公派人去请,可他始终不肯相见。于是,晋文公就想了个办法,下令放火烧山,想用这个办法逼介子推下山。可介子推依然不肯下山,和自己的母亲死在了一棵烧焦的柳树下。晋文公大哭一场,将介子推母子葬在柳树下,然后下令将烧山的日子定位寒食节,每年这天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冷食。

——以上内容摘自米莱童书《田野里的自然历史课》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而专门设立的节日?

寒食节是在夏历冬至后105天,也就是在清明前的一二日。在这一天,人们要进烟火,只能吃冷食,在后来的发展当中,慢慢在就增加了祭扫,踏青,千秋,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历史悠久,前后绵延近两千多年,可以说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进行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节日之一,起源于祭祖,沿袭了远古,改火旧习。因为以前每到初春时期,天气干燥,人们保存的火种很容易会发生火灾,再加上春天里的雷声频发,容易引起山火。

而古人在这个季节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就会把上一年取出来的活动全部进行熄灭,这就是“禁火”,然后再重新转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的生产和生活起点,被称为“改火”。而改火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因为禁火和改火之间有时间间隔,所以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食物,这些熟食大多不会慢慢冷却,等到吃的时候就变成了冷的食物。也就有了后面所称的“寒食”。

而春秋时期,禁火节又变成了寒食节,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时,介子推曾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充饥。而晋文公回到自己国家后,成为了君王,于是就奖赏当初帮助过他的人。大家都得到了晋文公的奖赏,成为了他的群臣。只有介子推不愿受赏,并且带着他的老母亲居住到绵山当中。

晋文公知道这件事之后,亲自去到绵山,请介子推出来围观,但介子推不愿为官,就躲到山里,晋文公的手下见状便下令放火,坟山本来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自己的母亲,被活活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从这以后,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许生火做饭,要吃冷食,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从而被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曾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备尝艰难险阻,曾有“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为晋文公重耳尽了犬马之劳。介子推去世后,重耳改绵山为介山,立庙祭祀,遂产生寒食节,为世人怀念

古代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很多人并不知道十月初一是寒衣节,那么这个寒衣节为了纪念谁创立的呢?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冥阴节”,“鬼头日”等,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北方百姓祭扫祖先送寒衣的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实际形成不早于宋代。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我国北方地区民众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那寒衣节是为了纪念谁呢?民间流传最广的是孟姜女哭长城的说法,因此主要是为了纪念孟姜女;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寒衣节的传统食物有糍粑、饺子、面条以及红豆饭,“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是一句客家俗语,说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糍粑。十月初一恰逢秋收完毕,勤劳的客家会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以糯米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馅料,做成应节食物糍粑,以慰劳一家老少,庆贺丰收。

寒食节是为纪念谁?为什么?

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