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的肖像不出彩,不过是少了眼神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想法和性格,是可以透过眼睛看出。眼神更能传达出这个人此刻的心情状态等很多信息。
在摄影中,眼神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重点。
一方面,我们要引导拍摄对象,让拍摄对象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呈现出放松的心情状态;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设法为拍摄对象的眼睛内添加眼神光。
那么,什么是眼神光呢
所谓眼神光,就是在拍摄时光照射在在拍摄对象眼球上反射形成的微小的白色光斑,眼神光可以使人物的眼神更加生动形象,刻画人物神态,是拍摄人物肖像时重要的点睛之笔。如果没有眼神光,拍摄出来的人物眼睛里就是一团死黑,没有任何神态和立体感可言,眼神也会十分空洞无神。
各种眼神光的效果是各不相同的,如果眼神光,范围细小,清晰明亮,则可以表达出一个人开心,高兴,愉悦的神态;如果眼神光范围很广,则会显得十分柔和。
如何给人物的眼睛增加眼神光呢
如果是在棚内拍摄,我们可以试着让拍摄对象处于,靠窗位置,顺光拍摄,让自然光透过窗户照射到人物眼睛上形成眼神光,这种光要高一些,要越过人物肩膀。如果是逆光,也可以使用我们摄影灯照射人物面部的眼睛部位,使其产生眼神光。
如果你的布光方式是摄影灯照射方向不是人物面部方向,我们可以用补光棒、手电筒的光在人物正方向的面部补上一些光亮,是其产生眼神光。如果想要自然柔和一些,还可以使用立式反光板放置于人物面前,调整好角度,使对侧摄影灯的光照射至反光板上以后能够折射至人物面部从而产生眼神光。
如果我们是在户外拍摄,自然光非常充足,那我们完全可以不使用人造光线,充分利用这大自然的恩惠,使用一个外拍反光板就可以了,不过注意调整好我们反光板的角度,放低一些,让折射出来光刚好落在人物眼睛位置,产生眼神光。
当然在户外也有光线不足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外置闪光灯了,需要注意的是将灯光的照射方向是反光板而不是直接照射向模特,那会破坏你所有的拍摄的。
“单反毁一生,摄影穷三代”,这是摄影圈里的一句玩笑话,可也体现出摄影的成本大,如果你目前还没有足够的预算添置一些配件设备时,或者忘记带其他配件设备,手里就只有一个相机时,我们又该如何为模特添加眼神光呢。
答案是内置闪光灯,但是由于内置闪光灯无法调整其功率,位置,和方向,需要我们反复尝试,包括相机的参数,我们的机位,和距离拍摄对象的距离,即使我们的方向和参数没有问题,与拍摄对象离得太远,光照射不到拍摄对象的眼睛,起不到添加眼神光的作用,如果离得太近,眼神光是有了,却又十分生硬。我们可以试着用一张白纸或者透明塑料袋遮挡住我们的内置闪光灯,能够起到一点柔化的作用。
当我们拍摄完毕,导出照片时,发现一些照片很好,可单单缺了眼神光时,我们又该如何呢?用强大的后期呗。
将照片放入Photoshop软件中,放大照片,确定好眼神光应该在眼睛内的所在部位,将前景色设置为白色 。
使用椭圆工具或画笔工具,画一个眼神光出来,如果用椭圆工具,我们画一个小小的圆形出来,之后调整羽化值,不透明度和填充度。
画笔工具和椭圆工具
如果使用画笔工具,我们就画一点眼神光出来,而后使用高斯模糊效果,最后调整不透明度和填充度,最后缩小画面,看看我们画的眼神光在照片整体中有无违和感,再根据情况做些调整。
椭圆工具的羽化属性
高斯模糊功能
在拍摄时,我们的眼神光一定要平衡。不能出现一个眼睛有眼神光而另一个眼睛没有眼神光或者一个眼睛眼神光特别明亮而另一个眼神光又特别暗淡的情况出现。
眼神光一定要随着人物面部的移动而移动,当拍摄对象的脸转动,眼神光也一定要跟着转动。
作为眼神光的功率并不需要太大,但要注意和周围环境的融洽。
我们来看看一些摄影大师作品,通过他们拍摄的肖像照片,我们注意观察眼神光的用法
1.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
安妮·莱博维茨可以说是美国最着名的肖像摄影师之一,以拍摄名人肖像的出色作品而闻名。她曾在“滚石杂志”,“名利场”以及其他一些时尚和流行文化出版物上工作过
她使用大胆的色彩,迷人的光线和独特的姿势,最终帮助她的作品获得曝光。
这是安妮·莱博维茨拍摄的“X教授” 帕特里克·斯图尔特(Patrick Stewart)”和“万磁王”伊恩·麦克莱恩( Ian McKellen)
2.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
史蒂夫·麦凯瑞是一名美国摄影记者,曾为国家地理工作, 并因其新闻摄影和历史上各种战争的报道赢得了无数奖项。有史以来最着名的肖像之一就出自史蒂夫·麦凯瑞之手。被称为“ 阿富汗女孩 ”,它通常被比作蒙娜丽莎和其他著名的艺术作品。
史蒂夫麦柯里拍摄的“阿富汗女孩”
3 安格斯·麦克贝恩(Angus McBean)
来自南威尔士的肖像摄影师安格斯·麦克贝恩因其20世纪初的名人肖像摄影而被人们记住。他在复古电影时代和电影的兴起中非常有名。他最着名的科目包括奥黛丽赫本,费雯丽和甲壳虫乐队。
安格斯·麦克贝恩拍摄的甲壳虫乐队
4. 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
优素福卡什是一位亚美尼亚裔加拿大肖像摄影师,因其客户而得到最广泛的认可。谈到人像摄影,他拍摄了世界上所有顶级人物。从名人到政客,再到世界领袖和思想家,优素福卡什拍摄了他们最好的一面。优素福的一些主题包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温斯顿.丘吉尔,欧内斯特.海明威,巴勃罗.毕加索,海伦.凯勒,格蕾丝.凯利等等。
优素福卡什拍摄的爱因斯坦的经典肖像
这些摄影大师,即使在拍摄条件特别差的情况下,仍然创作出经典的作品,仍然没有抛弃眼神光的使用,将细节完善,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现在你会使用眼神光了吗,学会这些方法,拍出来的照片再也不会被人说人物眼睛无神了,勤加练习哦。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二、求助帮忙找下图片
这幅照片就是鼎鼎有名的“阿富汗少女”,由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摄於1984年,地点在巴基斯坦,白夏瓦(Peshawar)附近的难民营;照片中的女孩-莎尔巴特;古拉(Sharbat Gula),直到2002年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重新找到之前,浑然不知自己的肖像引起世人广大的回响。
史蒂夫•麦凯瑞一九五○年出生於美国的费城,一九七四年毕业於宾州州立大学历史与电影制片艺术专业,取得摄影及历史学士,完成了学校教育。毕业後在宾城的报社担任了二年的摄影工作,便开始了他的自由摄影生涯。 史蒂夫•麦凯瑞在1978年正式展开自由摄影生涯,首先前往的地点便是战事爆发前的阿富汗,凭著过人的勇气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战事爆发之後他的独家照片受到国际媒体争相采用,更赢得了象徵勇气过人、富有冒险精神的Robert Capa金牌奖。
1984年12月史蒂夫.麦凯瑞在巴基斯坦难民营中拍下了那幅著名的照片《阿富汗少女》。
1985年6月号的《国家地理》用这张照片做了封面,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位名叫莎巴特.古拉的“阿富汗少女”。17年後,史蒂夫.麦凯瑞突然产生了一个愿望:前往阿富汗寻找17年前拍摄的那个少女。
2002年1月,史蒂夫.麦凯瑞和《国家地理》的一组工作人员重返巴基斯坦,试图寻找这位有著摄人眼神的神秘少女的下落,瞭解这些年在她身上发生过的故事。
但是这茫茫人海,哪里找去?您想想17年过去了,那女孩一定变成妇人了,况且在那个充满战火的地方,这女子是死是活?这些都是疑问。可是史蒂夫.麦凯瑞偏偏不放弃,他奔赴阿富汗,联系了当地熟人,寻找当年阿富汗少女的学校,用美国联邦调查局分析案件的手法分析真伪。虽然他三番五次找错了人,但最後史蒂夫.;麦凯瑞终於找到了那个少女。当他见到少女的时候,发现这少女变了:苍老了很多,眼睛也没有那麼清澈了,可有一点却没有变:她的眼神中依然还带著原来的惊恐!少女说,17年前,她之所以惊恐是因为,在拍这张照片的几天前,她家的房子被战机轰炸了,父母被炸死了。祖母带著她和哥哥趁天黑把父母埋葬了之後,就开始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冒著被轰炸的危险投奔难民营。他们到达难民营以後,就遇上了史蒂夫.麦凯瑞。现在她的日子依然不好过,孩子没机会上学,生活依然饥寒交迫。
“我一看到她,就知道她正是我们要找的‘阿富汗少女’,”史蒂夫.麦凯瑞说,“她也认出了我,因为她一生中只照过那一次相。然而她却没见过那张照片。当然,她也从不知道这个地球上,有无数人看过她的照片。”
事隔17年,史蒂夫.麦凯瑞再次为她拍下一组照片。莎巴特.古拉的经历被作为《国家地理》4月号的封面故事。寻找、确认其身份的过程也拍摄成为纪录片,在国家地理频道做全球性播出。
“莎巴特.古拉的故事促使《国家地理》杂志成立了‘阿富汗女童基金’。”史蒂夫.麦凯瑞说,“通过各种渠道捐来的款项,再加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一些捐助,总额达到150万美元,她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大部分钱用来资助那些失学的女童。比如,我们以她的名义在她居住的村庄建立了一所小学。同时,我们也用这笔钱在阿富汗的许多村庄建立了小学和诊所。”
下边的这幅照片是17年後的阿富汗少女,和17年前相比,明显苍老了很多,眼睛也没有那麼清澈了,可有一点却没有变:她的眼神中依然还带著原来的惊恐!事隔17年,史蒂夫.麦凯瑞再次为她拍下一组照片。莎巴特.古拉的经历被作为《国家地理》4月号的封面故事。
三、阿富汗少女的简介
《阿富汗少女》(又称《绿眼睛姑娘》)由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摄于1984年,地点在巴基斯坦,白夏瓦(Peshawar)附近的难民营;照片中的女孩-莎尔巴特‧古拉(Sharbat Gula),直到2002年被《国家地理》杂志重新找到之前,浑然不知自己的肖像引起世人广大的回响。
1984年12月史蒂夫·麦凯瑞在巴基斯坦难民营中拍下了著名的照片《阿富汗少女》。
1985年6月号的《国家地理》用这张照片做了封面,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位名叫莎尔巴特·古拉(Sharbat Gula)的“阿富汗少女”。17年后,史蒂夫·麦凯瑞突然产生了一个愿望:前往阿富汗寻找17年前拍摄的那个少女。
四、一双眼睛征服全世界,多年后,摄影师再次见到她后发现了什么?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艺术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现如今中国很多的艺术,都有着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比如绘画、书法、戏曲等等,这些艺术能流传至今已经非常难得了,但即使是这样,在古代还有很多艺术,在战乱中被破坏,甚至连一些照片都没有流传下来,这无疑是非常可惜,但很多网友也表示正常,毕竟在古代并没有摄像机,后来还是国外的相机技术传到了中国,也才让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
闻名全球的“阿富汗女孩"
在清朝末期,相机就传到了中国,因此,很多珍贵的照片和视频才得以保留下来,得以让现在的人看到百年前的清朝场景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状况,而现如今,相机已经成为了记录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尤其是对于一些摄影爱好者来说,相机更是爱不释手,无论走到哪里,都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相机拍摄一些画面来纪念,所以越来越多的摄影展被举行,很多摄影作品都深深地印在了大家的脑海中,而今天要说的就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摄影作品,相信大家一定都见过,接下来就说一说吧。
这个摄影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来自阿富汗的小女孩,拍摄这个小女孩的是当时世界上著名杂志《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Steve Mccurry,他当时来到阿富汗,在当地的难民营中,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并不是什么世界名人,但奇怪的是,她的照片却流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被世界所熟知,那这个小女孩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魅力,能让摄影师忍不住拍摄,甚至让世界人们都为之振奋呢?
打动全世界的一双眼睛
照片上的小女孩叫做古拉,照片中的她身上和头上披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脸上覆盖着一层灰尘,但有趣的是,她的眼睛清澈见底,正是因为和脸上的其他地方有鲜明的对比,所以更体现出了她的蓝绿色眼睛的清澈纯真,摄影师Steve Mccurry正是被她的的眼神所打动,所以就有了拍摄她的冲动,在得到了古拉的同意之后,Steve Mccurry就拍下了她的照片,并登在了《国家地理》杂志上。
古拉的照片登上了杂志之后,她的眼神迅速征服全世界的人民,尤其是她的脸庞和眼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大家似乎都能从她的眼睛和脸庞中读到很多东西,随着这张照片传播得越来越广泛,古拉的脸也风靡全球,她的爱慕者也越来越多,遍布各个艺术行业,比如画家都以绘画她的脸为荣,雕刻家也都将她的脸做成了雕塑,很多杂志报社都以她的脸作为封面和海报等等,总之古拉的脸一时间成为了全世界最火爆的脸。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好奇,这是1984年拍摄的,距离现在也已经有接近40年了,那当年那个风靡全球的小女孩,现如今怎么样了呢?虽然很多人都很好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人主动去寻找她,因为害怕一找到答案,关于她的神秘感就会被打破,或者有些人不想寻找是因为不想揭开这张脸在背后经历的悲惨的故事,不仅是普通人没有寻找,就连这张照片的拍摄者Steve Mccurry也没想过回到阿富汗寻找她。
摄影师重返阿富汗,找到古拉
不过在考察之后,很多人才知道,摄影师Steve Mccurry在拍摄了这个照片的18年后,也就是早在2002年,他就曾再次来到阿富汗再次旅行,而那次再去阿富汗,其实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幸运的是,他拿着照片成功找到了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只不过当他再次见到这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已经完全变了样,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她,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变的是眼神,她不再有那一双清澈纯真的蓝绿色眼睛,不变的是脸庞,因为她的脸上依然覆盖了一层灰尘,很多人也开始好奇她在拍完照片之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在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古拉在拍完照片之后没多久,仅仅13岁的她就无奈嫁给了当地的一个男人,所以在她的人生中,没有少女这个阶段,不过这样的命运似乎对她来说伤害并不大,因为战乱已经让她们知道,只有活着才是最大的幸运,在她艰难的婚姻生活中,她的照片已经风靡全球,甚至被很多艺术博物馆收藏,她的照片也鼓舞着很多人前进,但在阿富汗那个信息落后的国度,古拉并不知道这些。
在她的印象中,她只记得当年有一个摄影师为她拍摄过一张照片,而她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也是之后的唯一一张,而她经历的远不止这些,在之后一些年,她的丈夫因为战乱去世,女儿也紧接着去世,她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勉强撑起了自己的家庭,为了让孩子合法,她只能偷偷办理证件,但因为这个还被抓捕了很多次。
美国帮她改善生活
把世界拥抱在整个怀抱之中!战利品太沉重了——罗曼·罗兰
虽然她的照片风靡全球几十年,但她从来没有在其中获得任何利益,哪怕一分钱,她也无意获得这些利益,虽然世界改变了她的容貌,但却改变不了她坚强的内心,更无法侵蚀她的灵魂,即使她的眼睛不再那么有感染力,但仍然无法让人们忘记那双眼睛给人们带来的内心冲击,她的印象早已深深地刻在了世界人民的脑海中了,古拉不知道,她可能已经无意之间拯救了无数的百姓,但让人唏嘘的是,她的生活却依然如此的不堪。
美国广播公司在当年知道了这件事后,就打算将古拉的故事拍出一个纪录片,美国的地理协会还为古拉建立了一个“阿富汗女孩基金会”,目的就是为了能收到大家的爱心捐款,来帮助古拉以及和古拉一样的经历的阿富汗女孩们,希望她们的生活有一些改善,现在古拉的生活到底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相信她们的生活已经远比曾经好很多了,不知道大家如何认为呢?记得留言和评论哦,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雨果戏剧集》《母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