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饿其体肤的饿意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

拓展资料

一、出处:出自孟子所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孟子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1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白话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四、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

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二、饿其体肤是什么意思 饿其体肤的含义

1、释义:使他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

2、出自《孟子》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代表作《孟子》。

3、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释义: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这个是什么意思

百度百科没有吗?

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四、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是什么意思

“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意思:必定会先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然后折磨他的意志,使他的身体肠胃忍受饥饿之苦。原文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语句出处

这句话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节选自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孟子·告子下》一书中。

《孟子·告子下》简介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五、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意思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什么意思

1、释义: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使他的身体肠胃忍饥饿。

2、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该句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