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贝多芬是哪个国家的人?

贝多芬是德国人

公元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唱歌教师,因嗜酒影响全家生活。1792年11月,22岁的贝多芬在海顿等人的鼓励和支持下离开故乡,拜海顿为师学习作曲,定居于维也纳。

贝多芬33-34岁的时候(1803年至1804年间),创作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创作特点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贝多芬是哪国人呢?

贝多芬是德国人。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兼演奏家,出生于德国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其享誉世界的作品有:《月光奏鸣曲》《田园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

贝多芬对于交响曲的贡献

贝多芬的交响曲大大扩展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

节奏上:节奏有时不按小节节拍,出现切分音,弱起,强弱对比强烈,这些都是贝多芬在节奏上的创新,不再严格遵守严整的节奏,而是随音乐的要求而相对自由。

歌唱性的管弦乐:贝多芬有着出色的旋律天分和技巧,善于创作如歌般的旋律。他丰富的配器也大大提高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

和声技巧的革新:贝多芬的交响曲中使用了不协和和弦和非常规和弦,进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也是古典主义的规范中不可想象的。

三、贝多芬是哪个国家?

贝多芬是德国的。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贝多芬把退隐、逃避抛在了脑后,外来的灾难激发了贝多分内在的力量,他继续追求自己热爱的音乐,并完成了著名的 《第二交响乐》、《英雄交响乐》等钢琴曲 。

贝多芬的故事:

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仍然由他亲自担任指挥。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贝多芬却丝毫听不见如山似海的掌声和欢呼声,直到女歌手温葛尔把他的身子拉向观众时,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终场后贝多芬感动得晕了过去。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作为一个音乐家却失去了听觉,为了挚爱的音乐他终身未娶,但他却为这个世界创造了快乐。

四、贝多芬是哪个国家的人

贝多芬是德国人。

拓展: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