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人陪葬是哪个朝代的事

明朝

明英宗在死前下了命令取消这项流传了千年的残忍制度

殉葬历史

======================

所谓殉葬就是用活人陪葬。陪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品。

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中国的殉葬制度,就考古发现,最早始于殷商时期。商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奴隶主贵族死后,都用奴隶为之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奴隶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几个、几十个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人殉葬。有的骨架旁放著刀剑,是武士奴隶;有的骨架旁摆著车马,是驾车奴隶;有的骨架残存有狗骨,是养狗奴隶;有的骨架旁没有头骨,头骨在另一边,是被杀后殉葬的奴隶;有的骨架上手骨还被反绑在背后,并有明显的挣扎痕迹,是被活埋殉葬的奴隶。

商以后,周、春秋、战国、秦朝皆有殉葬习俗,《墨子·节葬》篇说:「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西京杂记》载:「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唯一男子应是幽王,百余女子应是殉葬的宫婢、妃妾。

秦国用活人殉葬始于秦武公,《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卒,葬雍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用人殉葬的数目更大,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十九年,缪(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陕西凤翔发掘秦景公墓,发现有一百多个殉葬的奴隶。秦国是在公元前三八四年废除人殉制度的,《史记·秦本纪》说:「献公元年,止从死。」但实际并非如此,秦始皇死后,为之殉葬者人数之多,为历史所罕见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死,秦二世下诏令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后宫嫔妃未生子女者一律殉葬,故从死者甚众。《史记·秦本纪》还说:「葬既下,或言工匠为机,臧(按指奴隶)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为了担心这些工匠泄漏墓中的机密,便将他们置于死地,估计秦始皇墓中为之殉葬者将以万计。

汉、唐两朝皇陵的重要特点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宦死后陪葬皇陵。

宋代开始,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边疆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均有人殉的传统,促使中原人殉再度兴起。宫人殉葬,到明、清两代又开始实行,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称:「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宗、宣宗皆然。」明成祖朱棣崩逝,当时殉葬者共三十余人,据《李朝实录》载:「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明宣宗死时,仍有十个妃嫔殉葬,当时有一个名叫郭爱的宫女,入宫不足一月,宣宗死,当她被告知列入殉葬之人后,悲愤填膺,写绝命诗云: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失吾亲而归兮,惭余之不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己兮,是则可悼也。

明朝周王朱有炖死,明英宗指示说:「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可惜英宗的指示未到,王妃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等七人已从死殉葬。明英宗是反对以人殉葬的,他临终时遗命:「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同时他对从殉的宫人追赐封号,其册文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微称,以彰节行。」英宗给为周王朱有炖殉葬的妃子封号是「贞烈」,夫人的封号是「贞顺」,表彰她们忠贞、刚烈、顺从的美德。自英宗开始,明朝就再没有以人殉葬了。

《中国古代殉葬考》说:「清世祖卒,犹命后宫三十名殉葬。」其实满清未入关定鼎中原以前,已有人殉之例,清太祖努尔哈赤死时,就以大妃(多尔衮之母)和二庶妃殉葬。王先谦《顺治东华录》载:「天命十一年八月庚戌未刻上崩……先是孝慈皇后崩后,立乌喇国贝勒满太女为大妃。辛亥辰刻大妃以身殉焉,年三十有七,遂同时殓……又有二妃殉焉。」谈迁《北游录》说:「昭陵(应是福陵)之殂,故事殉葬。摄政王母宜从而不欲也。 宗室大臣勒令自尽。后修实录,刚林书云:自愿从死。」可见大妃之殉是被迫的。天聪三年八月,《天聪东华录》记录著一个预定要殉葬的奴隶逃跑未遂而被杀的事:「雅荪出微贱,因叶赫兵临兀扎鲁城时,有大功,太祖擢为大臣,宠任独优,尝以殉葬自矢。后太祖崩,不殉葬且轻慢丧礼,至是复欲逃,故杀之。」《顺治东华录》记载有清太宗皇太极死后用男奴殉葬之事:「崇德八年八月庚午,太宗文皇帝宾天。时章京敦达里、安达里二人愿殉。敦达里满洲人,幼事太宗……及太宗宾天后,敦达里以幼蒙恩养,不愿永离,遂以身殉。清王贝勒等甚义之,以敦达里志不忘君,忠忱足尚,赠甲喇章京,子孙永免徭役,傥犯重典,应赦者即与开释,不应赦者应减等,官爵世袭勿替。安达里,叶赫人,自来归时,先帝怜而养之,由微职沐殊恩,受官职,亦请殉。诸王贝勒等亦甚义之,予衣一袭豫议恤典,加赠牛彔章京,子孙世袭,其免徭宥罪一如敦达里例。既定议,召安达里谕之。」

清世祖福临定鼎中原以后,皇室与贵族仍实行人殉制度。《顺治东华录》就记有顺治六年三月丁丑,豫亲王多铎死后有两个福晋殉葬的事:「摄政王师次居庸关,苏克萨哈等以辅仁德豫亲王多铎讣至,王去缨易素带泣。是日暮,驰入京师临丧。德豫亲王二福晋请殉,摄政王再三慰解,请益力,遂许之。」 摄政王多尔衮死时也有侍女殉葬,《顺治东华录》是这样记载的:「顺治八年二月癸巳,苏克萨哈、詹岱、穆济伦首告:睿王薨于出猎之所,侍女吴尔库尼将殉葬时,呼罗什、博尔惠、苏拜、詹岱、穆济伦五人属之曰:『王曾不令人知,备有八补黄袍,大东珠数枚,黑貂褂,今可潜置棺内。』」谈迁《北游录·纪邮》也载有顺治十二年五月,辅政王济尔哈朗死后用妾婢殉葬的事:「辛卯,是日辅政王卒,勒嬖姬五人殉焉。」史书上也有两则记载清世祖死后以人殉葬的事情,王先谦《康熙东华录》说:「顺治十八年二月壬辰谕礼部:『妃董鄂氏,赋性温良,恪共内职,当皇考上宾之日,感恩遇之素深,克尽哀痛,遂尔薨逝……追封为贞妃。』」又载:「顺治十八年夏四月壬午,以一等阿达哈哈番侍卫傅达理随殉世祖,予祭葬,谥忠烈。」从此以后,史书上就不见有关以人殉葬的记载了。

以人殉葬的制度是终止于清代康熙年间的,王士禛《池北偶谈》说:「八旗习俗,多以仆妾殉葬。朱御史小晋(裴)始建议禁止,得旨允行,朱历官至户部侍郎。」王熙撰《朱裴墓志铭》谈及有关上疏奏请禁止殉葬的内容:「有请复詹事及禁殉葬二疏,而禁殉一疏尤持大体。大略谓『屠残民命,干造化之和。僭窃典礼,伤王制之巨。今日泥信幽明,惨忍伤生,未有如此之甚者。夫以主命责问奴仆,或畏威而不敢不从,或怀德而不忍不从,二者俱不可为训。且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捐躯轻生,非盛世所宜有。』疏上,报可。

二、【读书打卡】史记秦本纪第五-秦武公-比肩秦始皇

【读书打卡】史记秦本纪第五-秦武公-比肩秦始皇

秦武公赵说

嬴姓赵说,秦宪公(秦宁公)长子,母鲁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兄长,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在位

秦武公初立太子。秦宪公死后,弗忌等三庶长另立秦出子为秦国国君。后秦出子被弗忌等杀,他才得以即位。诛弗忌等三族,集大权于王室。秦武公在位时,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传位于同母弟秦德公

秦宪公离奇死亡之后,秦国掌权的弗忌、威垒、三父三位大庶长,为了进一步控制朝政和军队,废秦宪公的太子(秦武公),立王姬之子出子为国君。

秦宪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武公和次子秦德公都是鲁姬(鲁国公主)的儿子,秦出子则是王姬(东周公主)的儿子。

由于王姬是周朝的公主,比鲁国公主鲁姬更为龙血凤髓,三位大庶长立王姬的儿子为国君,虽然违背了秦宪公的旨意,也没在秦国激起多大的反对声音。

公元前703年,三朝元老弗忌、威垒、三父正式立鲁姬的儿子为国君,是为秦出子,这一年他只有五岁。(鲁姬的两个儿子也只有八岁和七岁)三位大庶长考虑到周朝比鲁国更权威,才立秦出子为国君。

不过让三位大庶长感到意外的是,秦出子的母亲王姬对于他们的“帮助”却并不领情,对于王姬来说,夫君的性命比什么都重要。面对这三个杀夫仇人,王姬依仗自己东周公主和秦国太后的身份,采取严重不合作的态度。

秦国历来有太后权力巨大的传统,战国后期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权力都大的惊人,这是母系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

王姬与三位大庶长唱反调,秦国的大发展停滞下来,尤其是对外征战没有什么进展。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权力滔天的三位大庶长,最终杀了秦出子这个国君,春秋时代的弑君名单上又增添了一个。

公元前697年,秦出子当了六年国君被弑,三位大庶长改立原太子为国君,是为秦武公。这时候的秦武公,十四岁光景,没有人料到,这是一个可以比肩秦始皇、康熙皇帝的伟大国君。

少年秦武公即位之初,对三位大庶长言听计从,百般示弱,避免重蹈弟弟的覆辙。秦国权力最高层又紧密团结到了一起,至少表面上是如此,秦国这辆雷霆战车,又将隆隆开动。

就在秦武公即位第一年,他与三位大庶长统兵东进,攻打关中东北的彭衙戎。彭衙戎也是犬戎的一个分支,他们的势力范围在洛水中上游。

当彭衙人以为秦国刚发生弑君事件,还会动乱下去的时候,秦军却攻到他们的地盘上。彭衙一战,毫无悬念,首战即决战,秦国一举拿下彭衙。

战场之上,秦军胜利之师,人人手持兵器,个个精神抖擞,少年秦武公更是披挂金盔银甲,骑高头大马,威风凛凛。

按照惯例,攻灭一个大国,秦军应该休整一段时间,秦国应该举国庆祝。但是秦武公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便一发不可收拾,他绝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欲与天公试比高’,不断挑战那些伟大的事业,才是这位国君的性格

秦武公这次没有按照惯例出牌,继续领兵南下,沿途见到小城就攻占,见到小股戎人就斩杀,一直到达华山脚下才让秦军歇气。

秦武公是如此与众不同,他即位第一年就取得宏大战果,实在让人钦佩。不过别人都不知道,少年秦武公的心中,隐藏着一个惊天秘密,或者说一块心病。

父亲离奇去世,弟弟又被三位大庶长所杀,秦武公虽然在三位大庶长的“扶持”下即位,但他却对三位大庶长怀有强烈的仇恨之心。

此次伐彭衙戎,秦武公是把彭衙人想象成三位大庶长,满怀仇恨,他甚至亲自跨骑上阵,勇猛作战。攻打彭衙戎,秦人被秦武公的神勇所鼓舞,秦武公在秦军中的影响迅速形成,秦武公得到秦军广泛的拥戴。

在南下到华山的过程中,秦武公更是指挥若定,上万大军如臂使指。由于南下华山这一战拓地很广,秦武公的战术为秦人津津乐道。

从父亲和弟弟的悲剧中,秦武公意识到,只有掌控兵权,才能与三位大庶长叫板,否则肯定又重蹈前人的覆辙。在这一年的战斗中,秦武公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精湛的战术素养。

经过一番雷霆攻势,秦国基本控制除河西外的关中,占据西周在关中的所有区域。这个时候,秦国的外部形势也相当不错。

楚国,虽然楚武王在前几年称王,但楚国还在与汉阳诸姬纠结,也还没有灭掉南阳的申国,楚国实际上是陷入到持久战的泥藻。

齐国,齐襄公即位,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国君,虽然拓展了一些领土,但是与妹妹乱伦,与鲁国结怨,齐国的国际形势不妙。

晋国,此时还处于分裂状态,仍然是对秦国毫无威胁的一个诸侯。

于是没有任何强敌,能对秦国在关中的军事行动进行干预,秦国得以快速扩张。春秋战国的列强,在兼并周边诸侯的时候,不但自身要有实力,还得其他强敌不来干预,才有可能完成扩张大业。

秦、晋、楚、齐这四大国,在扩张的时候,都是赶上了好时候,没有其他诸侯干涉,等到四强格局形成,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四个大国扩张的领土就相当有限了。

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兼并宋国之后,引来了其他诸侯强烈不满,两年后就来一次五国伐齐,彻底打残齐国。

可见,没有列强干涉的时代,是多么难得!

秦国在秦文公、秦宪公、秦武公统一关中的时代,东方诸侯基本无力干涉,这一时期是秦国的幸福时刻。

秦武公即位第一年,秦国的疆域就达到了一流强国的水准,在四大强国中面积仅次于楚国。

秦国不声不响控制了关中大部分地区,接下来秦武公开始着手解决内部矛盾,他所面临的的环境,与四百多年后秦始皇面临的情况非常类似。

少年秦始皇头上有三座大山: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和长安君成蟜,始皇在二十二岁冠礼之前,拿这三座大山毫无办法。

在对付内部矛盾方面,始皇的先祖秦武公,也很有自己的方式。十四岁的秦武公,在秦军中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秦武公虚怀若谷,他懂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

秦武公平日对弗忌、威垒、三父三位言听计从,三位大庶长还乐滋滋地以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那时候还没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词。

对秦武公完全没有戒备之心的三位大庶长,终于付出无比惨痛的代价。公元前695年,十六岁的秦武公,以雷霆之势将三位大庶长一网打尽。

一网打尽,这一点很了不起,后世秦始皇铲除三座大山,是一年铲一座。第一年先利用吕不韦和嫪毐干掉成蟜,第二年利用吕不韦干掉嫪毐,第三年再废掉吕不韦。

等秦始皇废掉吕不韦,已经二十有五,而当时的秦武公,却只有十六岁,在这个年龄干掉辅政权臣的,大概只有清朝康熙皇帝干掉鳌拜这个案例了。

康熙皇帝擒拿鳌拜之后,将其关起来直至老死,而眼下这个秦武公,可没有康熙皇帝那么仁慈。想起父亲的离奇死亡,兄弟的被弑身亡,秦武公要与三位大庶长算总账,他下令:斩杀三位大庶长,并且诛三族!

在春秋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不但充斥着弑君事件,反过来国君对于公卿的报复更是凶狠而彻底,灭族这个词常见于春秋史书。

春秋时代被灭族的氏族数不胜数,他们都随那段历史而烟消云散,被灭族的家族中唯有晋国的赵氏家族死里逃生,仅依靠最后一个孤儿赵武,还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十六岁的秦武公,完成二十五岁的秦始皇所做的事情,内部矛盾彻底摆平。

秦国解决了权臣的问题,但是秦国国土扩张过快,内部还有很多棘手的事情,其中最麻烦的就是四个国中国的问题。

秦国的四个国中国,从西往东依次是冀戎、邽戎、小虢,小郑。

当年秦文公从秦国发源地甘肃天水附近抽调七百男丁,向东走下高原建立崭新的秦国。那七百男丁,是秦人的核心战斗力量,此后秦文公为了巩固关中的领土,又数次调遣秦人东迁下山。

秦国留在高原上的人口就日渐稀少,犬戎部落邽戎、冀戎趁机侵占秦人的领土。当关中的秦人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留在山上的秦人其实活的很艰难。

在秦文公时期,山上的秦人养肥一批批牛羊骏马,再成群结队驱赶下山支援新秦国的建设。秦宪公时期,山上的老秦人又多次组织青年壮丁下山,补足秦军与荡社戎作战损失的缺额。

可以说山下秦人取得伟大的战果,有山上默默奉献的老秦人一份功劳。

如今冀戎、邽戎侵占山上老秦人的牧场,抢夺他们的牛羊。留守高原之上的老秦人,不但要做不求回报的老黄牛,还要时刻堤防野狼群般犬戎人的袭击。

秦邑附近的黄土山坡之上,年过八十的老庶长,带领几个同样头发胡子一片白的族人,正警觉地观察着山坡下的动静。

只见那不远处的沃野之上,一群人正赶着大批的牛羊在放牧,不过放牧的人却不是秦人,而是邽戎人。

高原戎人之间,其实并无明确的领土划分,谁强势谁就占据适合放牧的好去处,其他小部落只得迁徙。

可是在强势的邽戎面前,老秦人却绝对不能迁移走,因为自周天子将秦邑封给秦非子,这里便成了老秦人心中的圣地,让老秦人迁走,还不如杀了他们。

执着的老秦人,没有因为外族的侵入而迁走,他们在戎人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他们心中一直有着一个信念,他们坚信山下的秦人终有一天会回来!

老庶长每天带领族人监视戎人的动静,待戎人来便将牛羊迅速隐藏起来,戎人一走便见缝插针地放牧。宁愿夹缝中求生存,老秦人苦苦守望,决不放弃这片祖宗留下的土地。

就在这时,东方天际之处,尘土遮天,似有大批人马到来。

山坡下的戎人,也注意到这一景象,不过他们并没有撤退,因为秦邑附近,戎人有兵数千,很有可能是戎人的主力过来了。

老庶长和他的几个老兄弟想法略有不同,虽然戎人出现的概率很大,但是老秦人从来没有放弃山下秦国大军上山的希望,这也是支撑他们一直留在秦邑的重要原因。

大军越来越近,黑茫茫一片,老庶长惊呼:“回来了,回来了。”

是的,秦国传统的颜色便是黑色,不华丽不浮夸,这也是老秦人务实性格的体现。

秦国大军迅速包围了山坡下的戎人和他们的牛羊,只见秦军旌旗蔽日,剑戟如林,将士一个个顶盔贯甲,各执兵器,张起弓弩。

老庶长早已老泪纵横,他在几个老兄弟的搀扶下,招呼秦邑的留守老秦人,去迎接那山下反攻祖地的秦国大军。

二十三岁的秦武公,在一队秦军人马簇拥下稳稳驰来,气象真是威武英明。

老秦人个个热泪盈眶,喜极而泣,心中多少年的压抑化作激情,如泉水般涌出。

很快老秦人被人数更多的新秦人围住深情相拥。的确,关中的秦人,应该感谢这些留在高原的老秦人,没有他们的默默付出,就没有秦国的今天。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亲自领兵反攻秦邑,灭犬戎的部落邽戎、冀戎。

同年,南方的楚国在楚文王的统治下,挥师灭了申国和邓国,震动中原。楚国这个巨无霸,终究还是突破了汉阳诸姬的封锁,不知道何时秦楚之间将会有一场大战到来。

秦国肃清了老家的戎人之后,还有两个国中国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小虢,一个是小郑。

小虢又称西虢,就是当年虢国东迁之后留下的宗室,这个小虢占据着关中西部最好的一块土地,从位置上来说绝对是秦国的腹心之痛。

不过小虢的实力很弱,从来没有真正威胁到秦国,秦国自秦文公时代就完全可以灭了小虢。秦国一直不灭小虢,主要原因是虢国是周朝的公爵国,从法理上来说秦国不能灭小虢,何况秦国还要拉拢周朝在关中的遗民,因此必须保留小虢。

到了秦武公这个时候,关中已经是秦国的,小虢的存在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公元前687年,秦武公驱兵灭小虢,结束了这个公爵国在关中的小宗。

另一个国中国小郑,在华山以西,也是当年郑武公东迁时留下的小宗,在秦武公攻下整个关中之后,这小郑也成了秦国的国中国。既然小虢都灭了,小郑就更没有存在的理由了,秦武公一并灭之。

干净利落,秦武公解决了秦国所有国中国的问题,这位年轻的秦国国君才堪堪二十四岁。

秦武公在灭了小虢之后,就有在小虢故地建造新都城的打算。虢国的都城当时在汧河、渭水之间,这里三面环水,防守位置极佳。而且秦人的先祖非子也曾在这里牧马,秦人对这片肥沃的土地很有感情。

秦武公一向做事雷厉风行,很快秦国就开始在汧河、渭水之间修筑规模宏大的都城。

秦国的都城雍都(今陕西省宝鸡市),其造型异于东方各国的都城,秦人并未一味模仿东方诸侯建造城邑,而是推陈出新,很有创意。

东方各国的都城,一般由城和郭两个城池组成,城是国君和宗室所在的城池,郭是贵族和百姓以及市场所在的城池,郭比城大得多,而且城郭是分开的两座建筑。

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邯郸,燕国下都武阳,齐国都城临淄,其郭的面积都在城的四倍以上,可见当时的理念是将国君和百姓分开保护。

秦国雍都则分为内城和外城,外城围住内城。内城是皇城,外城是贵族所在,百姓和市场所占比例很小,外城与内城的面积相当。

雍都这种内外城结构,避免了战争时期,城和郭都置于对方攻打的范围内,这样更可以集中兵力进行外城的防守。

另外雍都外城中百姓和市场的比例很小,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将百姓居住地和市场迁至城外,缩小外城的规模,也有利于防守。

秦国都城全新的设计显然是成功的,后世从汉朝起,所有朝代都继承了秦国都城的这种设计,即内外城结构,大皇城,守外城。

秦武公创造的历史,不仅秦国受益匪浅,甚至对后世几千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678年,三十三岁秦武公还没来得急迁到新都,就走完其威震关中的一生,不过他的故事却还没有结束。

秦武公是个以‘武’而著称的英雄人物,他对权力极其渴望,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也有极为深明大义的一面。

秦武公对后事的安排,体现了他思维的全面性和毫无私心的伟岸人格。秦武公是在父亲离奇去世,兄弟被权臣所杀的情况下即位的,他对于国家内耗给秦国带来的伤害,比谁的体会都要深刻。

秦武公有一个嗣子,他就是“公子白”,公子白就是秦国嬴姓白氏的得姓始祖,所谓嗣子,就是接班人的意思,

弥留之际,秦武公竟然没有宣布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他立自己的弟弟(秦德公)为新的国君。秦武公的这个英明神武的安排,让秦国的最高权力层平安过渡。

秦武公死后,他的故事仍然在上演。

秦武公生前,指定了六十六个人陪葬,选这么个数字,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陪葬又称人殉,上古时期就有了,只是在周朝,各诸侯国一直都讲礼制,很少有诸侯大规模进行人殉,一般情况是找几个最宠爱的妃子和仆人作为人殉的对象。秦武公这次一口气就是六十六个,再次让天下人感觉到,西北凉风嗖嗖催人冷。

秦武公来的时候那么威风,走的时候依旧那么拉风!

十四岁霸道伐彭衙,十六岁霸道将三位大庶长灭三族,二十三岁霸道灭邽戎、冀戎,二十四岁霸道灭小虢、小郑,三十三岁霸道拉六十六个人殉葬,秦武公的一生,就是霸气十足的一生,他绝对对得住自己的谥号‘武’。

秦武公的一生,历经无数次战役,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杀人如麻,而白公胜与之相比,白公胜就有些盛名之下功业不足输在耐力,如果秦武公真是白起的先祖,那也难怪白起为什么如此的战无不胜、杀人如麻了,因为白起的偶像就是他的先祖秦武公。

三、秦武公的墓在哪里?

秦武公 (?—前678年)

秦宪公的大儿子,母为鲁姬子,秦穆公的伯父,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697年—前678年在位。初,为秦宪公太子。宪公卒,弗忌等三庶长另立秦出子为君。后出子被弗忌等杀,他才得以即位。诛弗忌等三族,集大权于王室。秦武公在位时,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死后葬于雍邑平阳,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传位于同母弟德公。

如果觉得我回答的好请给我加分谢谢

四、一种残酷的陪葬,活人殉葬都出现在哪些朝代?

活人殉葬的朝代有:商朝、周朝、秦朝、明朝、清朝。

没有活人殉葬的朝代有:汉朝、唐朝、宋朝。

人殉是古代葬礼中以活人陪葬的陋俗,是阶级对抗的产物,也是一种残忍而野蛮的宗教行为,每次殉多少人,并无具体执行标准,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

1、兴盛时期(先秦)

国家产生以后,人殉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通常认为夏是中国国家文化的开端,二里头文化的人殉证明夏代有人殉。不过,人殉最兴盛的时代当是商周时期。

据考古发掘,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武官村殷墟工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1976年,在河南安阳市西北郊发掘的一座中型墓中,墓的四周密集地排列着人祭坑,共1400余个,殉葬的多数是未成年的儿童,有的被砍头或锯手、足等,许多殉者还带有刑具。

考古发掘发现西周殉人墓80余座,墓主多为贵族王侯,共有殉人200余人。从遗物分析殉者多是墓主内侍、宠妾、婢女、护卫、杂役等。

2、式微时期(汉至宋)

汉以后人殉逐渐式微,唐宋时作为普遍性法律制度的人殉消失,但是基于“自愿”的人殉的个案还是存在。

式微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一次殉葬的人数减少,二是殉葬强制力的降低,三是殉葬发生的概率降低。当然,汉以后殉葬还是存在。

至唐时,人殉很少发生,但仍然存在。唐初人殉遗风仍在,否则不会有请求死后殉葬的事发生,只是出于太宗的仁慈才避免了这次人殉悲剧。

唐武宗死后就发生了王才人殉葬的事。宋继承了唐的传统,只发生过个别的人殉,宋高宗赵构死有二才人殉葬。

3、复燃时期(辽至清)

人殉在辽金时期死灰复燃,又流行了近七百年。元代大肆鼓励民间殉葬行为。

朱元璋开明代殉葬恶例。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朱元璋死后殉葬的殡妃有46人。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死也有妃子殉葬,没有名只有姓的女子有:何氏、赵氏、吴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诸氏、李氏。

明英宗(1427-1464)将死之时事情才出现了转机。史载英宗病交代不需要殉葬,从此以后,明代王室消灭了人殉制度。明代民间也有殉葬,且其历史要比王室的强制性殉葬久远得多,明代在满人的建州府治下通行人殉习俗,满人好殉葬,上下皆然,夫死妻殉是定法。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用定法的形式将殉葬扩展到全国上下。清史载努尔哈赤、顺治、康熙年间都有殉葬。康熙12年(1674年)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至此,普遍存在的“八旗以奴仆殉葬”的制度才被禁止。

但是清民间各地官府表扬妻妾殉夫,称她们为‘烈女’、‘节妇’,并修书、立牌坊。故终清之世,实际上人殉制并未彻底根除。

扩展资料:

活人殉葬盛行原因:

1、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皇权专制社会。

2、古代帝王暴行。

3、中国西周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名目繁多的奴隶制度的残余,社会上形成了以皇帝为金字塔顶尖的不可逾越的森严等级。奴隶、农奴、奴婢则是金字塔的最底层。

4、在皇权专制制度下,历代的王公、贵族、大官僚都可以任意杀戮奴婢。

5、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奴隶主从奴隶劳动中所得的剩余产品很少,有时还不能养活奴隶自己,所以奴隶主对奴隶毫不爱惜。

6、当时人们对自然、对人自己的生理缺乏认识,认为日、月、星、辰、风、雷、雨、电,特别是对有灾害性的洪水、干旱、野火、地震等不理解,认为是上天有神,有上帝支配着自然,支配着人间的祸福;

有时梦见死去的人,就以为是鬼魂来托梦,人死了,肉体虽然消灭了,但有鬼、有灵魂。灵魂在阴间也要和在阳间一样,得到与他们活着时依据社会地位而有的相应的享受,

因此,以人祭天、神、鬼来祈福免祸。祖先死了以后,要用他生前用过的车、马、器皿和他喜爱的婢妾等去殉葬,让祖先在阴间也有人侍候,甚至可以继续左拥右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