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赫鲁晓夫什么时候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哪些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1956年,结束于1964年
政治方面: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以扩权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计划体制改革;以提高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农产品采购制度改革;积极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制度。
工业方面: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管理改组为地方国民经济委员管理,即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政治方面
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是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限,以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原则改组党和政府机构。
2、农业方面
种植玉米运动,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年2月,党中央全会在听取了赫鲁晓夫的报告之后通过决议,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
农庄改革,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赫鲁晓夫强调要扩大对集体农庄的帮助。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
3、工业方面
苏联工业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中管理。1936年,中央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控制,受政府有关部、局的领导。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扩展资料:
将中央部门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获得较大的自主权。此举便把斯大林时期的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管理企业的比例,倒转了过来,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次,经过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 的批准,赫鲁晓夫在1955—1960年不断扩大苏联各部部长、地方领导人、企业经理、厂长直 至工段长和工长的权力。
还批准各加盟共和国拥有对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基本建设、物 资供应、劳动生产率、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劳动工资、工农业产品价格、运输费、劳务费标 准等方面的决策权,使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指标作出修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赫鲁晓夫改革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背景是斯大林的许多政策出现弊端,主要内容是批判斯大林错误思想,实行集体农庄,进行经济改革,加强国家管理。
背景:
1953年,斯大林突然去世,这对于苏联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这也给苏联人带来了改革的良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斯大林模式对于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到50年代,斯大林政策的弊端逐渐显现。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已经得到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之后,仍继续沿袭这种体制,显然是战略上的失策。
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对很多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这却让很多斯大林的拥护者记恨他,也让很多东欧国家思想出现混乱。赫鲁晓夫推行干部轮换制度、取消红包制度、降低高级干部的工资水平,这使他成为了所有既得利益者的眼中钉。
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实行义务交售制、集体农庄的制度。
经济方面,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
工业方面,苏联工业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中管理。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扩展资料:
赫鲁晓夫改革评价
赫鲁晓夫的新政策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也有史学家认为,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才有了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短暂繁荣。
但是,赫鲁晓夫改革不从总体上把握斯大林时期体制的弊病,对症下药,而是搞应付式的改革,使改革 失去始终如一的方向。
此外,他过分偏重改革实践,轻视改革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只注意基本方针政策的变动,忽视具体政策的调整,使改革得不到很好的巩固。
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下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曾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被迫下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赫鲁晓夫改革
百度百科——赫鲁晓夫
四、评论赫鲁晓夫改革
对于赫鲁晓夫改革,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改革没有超越斯大林体制,只是小修小补,因而是失败的改革。另一种观点认为应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赫鲁晓夫改革,予以必要的理解和尊重。究竟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我们认为,对任何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评价都要一分为二。对赫 鲁晓夫改革也应如此,既要肯定赫鲁晓夫改革积极的一面,同时,又要看到改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有消极的一面。下面简要分析: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积极作用
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背景下,赫鲁晓夫对现行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一定成效。
1、赫鲁晓夫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也推动了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农业政策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截至1962年,全国开垦荒地达4200万公顷,播种面积扩大30%左右,谷物播种面积扩大70%左右。开荒运动不仅缓解了国家粮食问题,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为改善农业结构创造条件。
3、在工业方面, 把管理权力下放到地方,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留下宝贵的经验。如1952年国家对企业指令性计划减少52%,1955年减少70%。这些改革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和地方权力,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年均10.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而1955年苏联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产量仅为美国的35%。
4、其它方面成就。外交上,调整美苏关系,由冷战逐步发展到争霸格局,使世界长期维持了一种武装的和平局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文学上,出现真实反映现实和展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解冻文学”。科技上,1954年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61年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等等
5、苏联的改革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些国家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有利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消极作用
1、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赫鲁晓夫对根深蒂固的“ 斯大林模式 ” 缺乏科学认识,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 从根本上破除。如在农业方面,改组拖拉机站为技术修理站,把全部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种结构改革本身具有积极意义,使劳动者与先进技术、先进工具结合起来。但是由于在拖拉机站工作的技术员,不愿从国家工作人员变为农庄庄员,结果,农庄购买了大批机器,却不能充分利用它。
2、缺乏全面和 一贯的战略方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在庆祝十月革命 40 周年时,赫鲁晓夫 提出“ 15 年内人均产品和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 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 20 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在改革农业过程中,他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很大,就不顾苏联的客观条件,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事实上,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庄员消极抗拒。赫鲁晓夫下台后,一些有种玉米传统的地区也拒绝种玉米。
3、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而造成混乱。如,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 却急于求成,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在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因产生新的矛盾又马上把权力收归中央。
4 .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在斯大林时代,全国大报刊登他的巨照一年不过 10—15次 ,而赫鲁晓夫在 1964年头9个月竟 达 140 次。 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大权独揽,听不进任何人意见,甚至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皮鞋大敲桌子,损坏了苏共领导人的形象。1 964年,由于党内斗争激烈,赫鲁晓夫下台,其改革也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