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原因: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旅游是一种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最好的方式;旅游是放松紧张工作压力的最好出口;旅游是一种向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的,从小到游公园,大道游各自的省会城市,再到跨省旅游,到出境游。

消费群体的日益壮大。消费群体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国外的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不久,许多人未到过中国,认为中国很神秘,中国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国内的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高收入群体的壮大,更是旅游消费的主力。

国家的鼓励和支持。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它的发展,对于扩大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具有极大的意义,所以国家大力支持。有了国家的支持,企业自然争着投资开发。

扩展资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中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

1、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技术助推生产工具变革。改革开放前,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背景下,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社会分工相对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以及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了过去以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分工为主要基础的生产、生活和劳动方式,推动人类社会逐渐走向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时代。

2、城乡劳动方式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区域之间的流动,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就业。

当前,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的背景下,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工回流现象普遍出现,本地就业成为农民新的选择,城乡劳动方式日渐趋同。

3、发展方式变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前提。40多年来,人们从观念到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依靠粗放式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进步,致力于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共享美好生活的增长点。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人们追求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4、消费方式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取消了消费品的票证供给制度,引发了城乡居民的第一次消费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历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再到“吃出文化”“吃出品位”的消费层次变迁。

当前,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的出现,使人们在消费方式上达到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个性化满足,人们在精神文化生活、教育、旅游、保健等方面呈现消费热点,品质型、发展型的消费观念和方式成为趋势。

5、消费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等成为消费增长最快的领域;食品、衣着、交通等则是农村居民增长最快的消费领域。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新中国的旅游业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有

(一)开创阶段(1949年-1977年)

标志:

1、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是以“华侨服务社”

和“中国国际旅行社”这两个旅游机构的建立为标志的。

2、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是以“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的建立和中国客源市场的转移以及旅游者构成的变化为标志的。

(二)改革振兴阶段(1978年-1989年)

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系列正确的旅游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不断改革,突破了我国旅游业长期以来基本属外事接待的模式,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经济事业的性质得到肯定,一种具有较强活力的新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 )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居世界的第4位和第5位,成为亚洲第一旅游大国。

我国旅游业进入三大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

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星级饭店12751家,旅行社17957家,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在校学生73.49万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71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