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联解体成了几个国家

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立陶宛、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塔吉克斯坦、拉脱维亚、亚美尼亚、乌克兰、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

1991年9月6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苏联解体历史背景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

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万人-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3]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二、前苏联哪一年解体的,被分为哪几个国家?

我们知道,苏联曾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是在列宁十月革命以后,经过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才形成十五个国家的大国联盟。

不过,它最终也没有逃脱解体的命运,1991年12月25日,总统戈尔巴乔夫将权力象征的核按钮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苏联从此分裂成15个大大小小的独立国家,而原苏联大国所遗留的众多国有资产如何划分,前华约数百万的庞大苏联军队何去何从呢?

(1991年苏联解体)

遗留债务和海外资产

由于前苏联时期,经济低迷,债台高筑。在讨论分配方案时,不愿承担债务的乌克兰等其它加盟国均同意“俄罗斯是苏联天然继承者”的决议,因此俄罗斯承接了苏联高达213亿美元的海外债务,继承苏联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

2006年,俄罗斯还清了前苏联所欠的所有外债,开始清算办理前苏联的海外债权,这时乌克兰站出来要求分配,乌财长菲利普丘克表示,俄罗斯自愿偿还外债并不证明它能完全继承前苏联的海外遗产,乌克兰等加盟国有权继承瓜分。

对于乌克兰这种不愿承担债务,只想争夺资产的行为,俄罗斯当然是没有理睬。

(分拆后的设备场)

国有固定资产

原苏联在各个共和国内都建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农业及军事固定资产,实行所属地继承的方式,当年的乌克兰是苏联时期的重工业和军事制造基地,包括潜艇坦克军舰等工厂都被乌克兰揽入怀中。

当年的苏联空军共有25架“图-160战略轰炸机,有19架在乌克兰境内,归乌克兰所有,俄罗斯以抵乌克兰债务的方式取回了8架,还有11架约定出钱购买,可惜由于当时俄罗斯财力不足,一直没有完成交易,后来不知被乌克兰倒腾到哪去了。

(辽宁舰)

当年的瓦良格号军舰也是停在黑海造船厂归了乌克兰,同样是俄罗斯拿不出钱,被咱们捡漏变成了今天的辽宁舰。

作为曾经的核超级大国,巅峰时期的苏联拥有的核弹超过3万枚,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国境内。而15个加盟国里,只有俄罗斯有能力保存这些核弹,其它国家要嘛转交给俄罗斯,要嘛销毁,由于苏联解体时军队一片混乱,甚至发生向中东倒卖核武器的事件发生。

(分配的武器装备)

乌克兰的核弹头虽然没有俄罗斯多,但在独立之初依然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拥有国,仅次于俄美,为了防止核扩散,美国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要求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销毁境内核武器,为了得到美国的援助,两国的核武器在西方国家监督下全部销毁。

民族和军队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类似波罗的海三国这样二战时被胁迫加入的民族,一直怀有反抗对立情绪,为了同化和渗透,苏联曾将俄罗斯民族不断向各加盟国掺入。

(前苏联军队)

对于各个国家的人口,无论你是哪个民族,均采用住所和户籍归属原则。不过一些加盟国独立后推出一些同化政策,导致大量俄罗斯人离开返回俄罗斯。

至于军队方面,在苏联解体时,大约共有370万名军人,这些军队分驻在各加盟共和国边境或是海外基地,苏联当时为了同化和整合各个民族,采用的是异地服兵役法则,即每个国家的兵源被派往不同的国家服役。

在分配军队时,首先遵循国籍划分原则,士兵既可在现驻地服完役返回原籍生活,也可以直接回到家乡继续未服完的兵役。也可以选择直接在现驻地生活。

(撤回的苏联海外驻军)

当时军队中的绝大部分武装力量均来自于俄罗斯,因此凡是其它贫穷加盟国不愿接收的,一概被俄罗斯收于麾下。总共有200万苏军转换成为俄罗斯军队,原苏联的海外军事基地也全部由俄罗斯接管。

这种灵活方式有利于苏军战斗力的保存,尤其是军官阶层,更愿意留在俄罗斯军中继续服役,不愿回到家乡,所以即使到了今天,俄罗斯军队中仍然有原来各个加盟国的军官存在。

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的冷战局面得以瓦解,没有了针锋相对的军备竞赛。世界更加趋于和平。俄罗斯和东欧的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不过,向西方主动示好的叶利钦,并没有等到渴望的美俄亲密合作出现。

面对继承前苏联大国地位和军事核威慑的俄罗斯,美国仍然将其视为头号国际威胁,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发动颜色革命,战略上重重封堵俄罗斯,后悔不迭的叶利钦终于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起用普京。

如今的俄罗斯在普京带领下,吞并克里米亚,搅动东乌局势,彰显了高超的政治手段和智慧。俄罗斯正一步步重现苏联当年的国际威望。

参考史料:《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三、苏联解体分成了多少个国家

苏联解体分成15个国家:

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共和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苏联正式解体,由苏联便成了综合体,由俄罗斯、白俄罗斯、苏联的东欧剧变开始,慢慢划分为十五个国家。

苏联解体后分为十五个国家,由于苏联的面积太大,横跨了欧亚大陆,因此国际上大致将苏联分为四个区域,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东欧三国,高加索地区,中亚五国,还有波罗的海区域。

1、东欧三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2、波罗的海区域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3、高加索地区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4、中亚五国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5、其他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扩展资料:

苏联解体的时间标志:

1、一九八六年东欧剧变开始,执政党和工人党开始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种种问题,贪污腐败和践踏法律的事件屡屡发生,国家的公信力开始下降,民主化浪潮随着戈尔巴乔夫开始涌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国内开始出现了民主党派,共产党一党专政的局面被打破。

2、八十年代初的波兰团结工会上台,为了摆脱波兰境内物价上涨的困境,工人开始大罢工,团结工会随风而起,在背后西方主义的支持下加入到反对共产主义统治的队伍中,波兰政府虽然做出了努力维持国内和平,但是团结工会还是获得了大多数工人党的支持,登上了波兰历史舞台。

3、苏联共产党生命的终止,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夜,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发表了辞职演讲。当晚十九点二十五分,克里姆林宫的旗杆上,镰刀锤子旗缓缓飘下,换成了三色的俄罗斯联邦旗帜。

苏联解体历史背景:

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

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万人-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

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贪污腐败的盛行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共党风以及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

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苏联解体影响:

1、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结束,终结两极格局局面,让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元化。战后苏联美国冷战两国争霸的政治局面也相应的被打破。

美国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强,苏联不复存在,继承苏联最多的俄罗斯勉强跟美国站在同一梯队,资本主义世界的凝聚力也慢慢下降,内部铁板一块的局面不复存在。

2、苏联解体让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矛盾和摩擦也慢慢从内部开始走向表面,美国开始加强对世界的控制,包括干涉他国内务。

美国更加霸权强权的奉行单边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向心力也开始分散,政治军事矛盾慢慢出现,比如说二零零三年的伊拉克战争就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一种体现。

3、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地区动荡,东欧地区突然出现十五个国家,内部的反叛势力也趁机而出,比如车臣独立。由于民族宗教等矛盾加上大国干预,东欧地界出现了很多流血战争,国家间的关系再慢慢调整。

4、社会主义遭到重创,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考虑改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低潮,苏联解体给很多国家深刻的反思,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适用性开始调整,让社会主义更加符合国情。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苏联解体

四、苏联解体时间

苏联解体时间是1991年12月25日。

苏联解体于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

1991年9月6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扩展资料:

解体原因

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思想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知识分子没有表达意见的自由,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

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

在经济发展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

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