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

《论语·学而》第七句,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除了第一句”贤贤易色“,其余句子容易理解,事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为君主办事,能够全身心投入;与朋友交往,能够信守承诺。做到了以上几点,即使没有学习,我也认为他学习过了。

“贤贤易色”说的是什么呢?普遍的说法,第一个“贤”是“以……为贤”的意思,第二个“贤”就是“贤德”的意思,“易”是轻视,“色”是“美色”。整句话的意思是说,重视贤德,轻视美色。

这样的解释有两个疑问。

第一,孔子曾经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说从没有见过喜欢德行像喜欢美色一样。那么,有谁能做到敬重贤德的人,而轻视美色呢?

据说有一次,一位友人问革命家孙中山,你最喜欢什么?孙中山回答,喜欢革命。友人又问,除了革命还喜欢什么?孙中山直言不讳的回答:喜欢女人。

如果我们把干革命,拯救处于危难中的中华民族视为大德行的话,那么,这样大的德行也不影响革命家喜欢女色。如果大家有心的话,会发现,凡大革命家必好色。就比如孙中山,在老家有老婆,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还搞了个日本女人,据说还生了个私生女。他的好朋友、大资本家宋查礼不仅资助他革命,还安排他的女儿宋庆龄帮孙中山整理文字资料,孙中山老眼识“色”,纳了宋庆龄做二房……

这样的故事很多。道理很简单,搞革命的人,大多精力充沛,干革命还不能完全消耗他们的精力,留下一点精气谈情说爱,与干革命相得益彰。

可见,好德不影响好色。而孔子既然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说明至少在孔子看来,就常理而言,色的需求显然高过德的需求。

如果把“贤贤易色”解成敬重贤德的人,而轻视美色,实在与常理不符,也不符合孔老夫子对人性的看法。

第二,如果“敬重贤德的人,而轻视美色”是正解,那么,整句话出现的人物依次是:贤人、父母、君主、朋友。这种排序显然是匪夷所思。就血缘关系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父母之前?就重要性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君主之前?就亲近程度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朋友之前?

可能有人会说,就道德修养而言,贤人不可以排在父母、君主、朋友之前吗?当然可以,但有一个问题,贤人一定比父母、君主、朋友修养高吗?

我们再看《论语·学而》第六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告诫弟子的话,这句话与子夏的话有相同的重点。孝悌排在前,守信排在中,泛爱众排在后,亲近仁(者)排在最后。也就是重视德行的培养甚过知识的教育之意。

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孝的是父母,悌的是兄长,信的是朋友,爱的是众人,之后才是亲近仁(者)。仁者与贤者意思相同,仁者排在最后。但如果把子夏说的“贤贤易色”解做尊重贤者,贤者反而排在最前了。这不是与孔子的排位法完全相反了吗?

如果以上两点疑问成立,“贤贤易色”就不能解做尊重贤者。那么,这句话应该怎样解释才合理呢?

《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在《周易》的这段话中,人伦关系最初的是夫妇关系,因为有了夫妇关系,才有了父子关系,才依次出现了君臣关系、上下关系、礼仪制度。

“贤贤易色”这一句,可能最合理的解释是,重视妻子的贤德而轻视其容貌。这么解释全句就非常顺畅了,先谈夫妇关系,再谈父子关系,再谈君臣关系,再谈朋友关系。

不管怎么说,子夏这句话,道出了儒家的特色,就是重视人的品德教育甚过知识的教育。

人这一辈子过得怎么样,与德行有很大的关系。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学习,甚过人品的教育。这可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压力巨大,活都很难活,还谈什么礼义廉耻?活着才是王道。二是传统的人品教育的内涵可能不大适合今天的社会,而适合今天社会的道德内容可能与传统存在着抵牾。为什么这么说?传统的道德是一种为了集体而放弃个性与自由的道德观,但在今天,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很难被年轻人接受。

二、《论语》中“贤贤易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选择妻子的时候,不应该只看重她的容貌,要以女子的贤德为重,品德一定要好;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特别好,一个人的容貌是并不重要的,如果人品不好,不贤德端庄,那么这个人存在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三、“贤贤易色”怎么解释?

详细释义 贤贤易色,出处:孔子与弟子子夏对话。 “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引申含义是指看到比自己贤能的人,心里充满了恭敬

四、“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都教给我了我们哪些道理?

如做到这样了,则这个学习圣贤之道的人,哪怕别人和他自己都还在说自己没有学习好,则子夏必定会说“虽曰未学,我必谓之学矣!”如能这样讲,我到完全赞同!诸儒均认为此“色“为”女色“之”色“。何谓“色”?《说文》曰:色,颜气也。人之忧喜,皆着于颜,故谓色为颜气。《汲冢周书》曰: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道德好的人,就有亲近他,态度要肃然起敬,要仔细观察深思他的一言一行,有所领悟之后,自己也要跟着学。

这章翻译成白话文是说,子夏说,对妻子,重视品德,不重视容貌;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与朋友交往,能够诚实有信。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子夏说:“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邢昺《论语注疏》曰:此章论生知美行之事。"贤贤易色"者,上"贤",谓好尚之也。下"贤",谓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悦之,故经传之文通谓女人为色。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故曰"贤贤易色"也。完整的句子是这样的: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对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今古两个侧面来评点。父母老了,没力气了。到朝廷为君主做事,就是为国家做事,因为君主代表国家,所以对君主要有理解,感同身受。唯有如此,才能配合默契。与朋友交往,诚信最重要,否则哪里是朋友呢?

五、《论语》中“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

“贤贤易色”:含义是指看到比自己贤能的人,心里充满了恭敬.第一贤是动词,表示尊敬、恭敬;第二个贤是名词,表示有才德的人.

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六、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 贤贤易色的意思

1、贤贤易色,汉语成语,拼音是xián xián yì sè,意思是指关注内在的东西,内在美,易色是指换掉,外在的关注。比如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人喜欢用外部的东西来评判别人。第一个贤是动词,第二个贤是名词,易也是动词,色是名词。出自《论语·学而》。

2、《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