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在曹营心在汉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
1、身在曹营心在汉指徐庶。
1、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演义记载
《三国演义》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而且此语可以指徐庶,也可以指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刘关张三人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志》里关羽投降变节之说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个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将关羽讲义气的形象推向极致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一幕,更令无数人荡气回肠.
徐庶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但徐庶却是比关羽更合成语意义的人物,他在被迫“弃刘归曹”后,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在曹营却“终身不设一谋”,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光辉典范.
通读本《三国演义》上说,徐庶化名单福,闻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为军师,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还袭取了樊城,使刘备声名鹊起,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可是好景不长,其身份被程昱识破,并设计将徐庶老母赚至许昌,又假借徐母家书逼徐庶就范,这就是俗语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徐母被捉,史籍与演义皆同,所不同的是细节,《三国志·诸葛亮传》曰:“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这段记载与“演义”有两点不同.第一点,这时的诸葛亮已经在刘备阵营,说明“三顾茅庐”在徐庶辞刘之前.第二点,徐庶的母亲并非曹操用计捉取的,而是在追击刘备时俘获的,说明此时的徐庶已经将老母接至刘备军中或安排在樊城、新野居住,只是当时刘备的力量薄弱,实力不足以保护部下及家小,甚至连自己的家眷都差点被捉.
另外,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说明单福也不是化名,而是本名.单也不是姓而是出身寒门的意思,《三国演义》正是采用了《魏略》的记载将其化名单福,显然是以讹传讹.徐庶的原名应该叫徐福,因行侠仗义不得已改名,信史中也无曹操伪造徐母家书的记载.
徐母被捉后,徐庶急忙辞别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看来,徐庶侍母至孝,为了尽孝连王霸之业都可以抛弃,说明徐庶是个视家庭比事业更重要的理智之人,只是可惜了徐庶的满腹经纶.
徐庶是位足智多谋又文武双全的人物,年轻的时候,他只身闯入仇家手刃仇人,武功可谓了得.后弃武从文,虽然出场很少,也是屡有建树,曹操的顶级谋士程昱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当是肺腑之言.曹操正是看中徐庶的聪明才智可以为己所用,才想方设法将其赚至自己门下,曹操爱才心切,但是却忽略了徐庶是一位真正的忠义之士.
徐庶投奔曹营后确实谨记诺言恪守诚信,即使在曹操将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时候,也不愿透露机密,只是采用了庞统的计谋避之而去.据《三国志》记载,当时与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还有一位石韬,诸葛亮北伐时,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徐庶字)、广元(石韬字)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徐庶至曹营后的确没有进献任何针对刘备的计谋,诸葛亮之叹恰好为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作了有力注脚.
另外,刘备是蜀国而不是真正的“汉”.关羽“降汉不降曹”只是“降”而不是“心在”.他心在刘备的“汉”,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汉.
三、人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谁?
人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关羽。
《三国演义》中没有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可以指关羽。关羽与刘备失散后,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对关羽优礼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
但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是民间流传的俗语,在戏剧曲艺中能听到。后来这句话常用来比喻人在某地心却怀念异地的亲人,也常用来比喻人在敌对双方的某一方挂职,心却向往另一方。
人在曹营心小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夫人被迫投降曹操。曹操对关羽关怀备至,送他宅院、美女、战袍及宝马,关羽还是无动于衷,一心想打听刘备的下落。张辽问他为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说他与刘备有过生死誓言。
四、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哪个人物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哪个人物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哪个人物,身在曹营心在汉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身处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出自三国演义。那么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哪个人物?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哪个人物1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这句话大多用来形容,在这边工作的.人却想着另一边的事情,这个说法起源于三国时期,一种说法是关羽,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徐庶,两种说法都有着一定的论证基础,两种说法都可行。
身在曹营心在汉
说的是武圣关羽话说三国时期,关羽在战乱中与刘备走散,他一路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不得已降了曹操,留在了曹营。
曹操高兴万分,为了让关羽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对关羽十分优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但身在曹营的关羽始终心系刘备,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
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最后,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于是挂印封金告别曹操。曹操设下多道关卡,关羽不畏艰险,过五关斩六将,排除万难,与刘备张飞相聚。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出自徐庶,本来徐庶辅佐刘备,但是曹操却将以他的母亲为威胁,让徐庶转而投向了曹操,徐庶向刘备介绍了诸葛亮这个人才之后就去了曹操那边做事,后来发生了很多事,蜀汉成立,而徐庶却只在曹军担任普通的官员,没有为曹操付出太多的贡献,这就是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两种说法都可圈可点,但是前者却存在不少一点,关羽在曹操帐中,以那个时间点来说,当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才是真正能代表“汉”的人,他的狼子野心也并没有暴露太多,那个时候的刘备根本就没有组成属于自己的班底,蜀汉的影子根本就看不到。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哪个人物2
是指徐庶。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扩展资料:
1、折节学问
徐庶少年时喜欢练剑行侠仗义,后来为人报仇被官府抓,逃脱后改名换姓前往儒家的学舍去学习儒学。但是同舍的学生们都嫌弃徐庶先前做贼,凡事都不肯与徐庶一起。徐庶于是每天都起床的特别早,一个人打扫卫生,不管什么事都先问问别人的意见,认真学习儒学,渐渐的,徐庶对于儒家的经义学问都非常精通,而且还结识了同郡的石韬,俩人胶漆相投 ,后来一起在魏国做官。
2、方寸大乱
建安十三年,徐庶在跟随刘备逃亡的过程,母亲被曹操掳获,徐庶向刘备辞行,刘备不忍,徐庶对刘备说道:“我本来想和将军一起创造王霸之业,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但是现在我的母亲被曹操抓去,我现在方寸已经乱掉了,对将军也没什么帮助,所以我请求从此与你告别。”刘备只好答应,于是徐庶为了保全母亲前往曹营,同郡石韬也和他一起前去。
五、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人公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意为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谚语是我们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谚语之一,那么你知道这句谚语出自于谁吗?来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详细内容
01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02
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03
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东汉末年,曹操征召徐庶到许昌,由于其母在曹操手上而徐庶又是一个重孝之人不得不从,便离开刘备跟随曹操。身在曹营却不为曹操出谋划策。
六、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谁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武圣关羽。话说三国时期,关羽在战乱中与刘备走散,他一路保护刘备的两个夫人,不得已降了曹操,留在了曹营。
曹操高兴万分,为了让关羽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对关羽十分优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
但身在曹营的关羽始终心系刘备,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
最后,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于是挂印封金告别曹操。
曹操设下多道关卡,关羽不畏艰险,过五关斩六将,排除万难,与刘备张飞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