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太监,究竟指的是什么?
三宝太监指的是明成祖时期下西洋的郑和,因为他的伟大贡献,他被称为三宝太监
郑和被称为三宝太监,那三宝是什么?
所谓的“三宝”其实是他的本名“三保”明朝年间的大太监郑和,可谓是古往今来最富盛名的宦官。他不仅是一位宦官,还是一位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郑和下西洋”更是我国人尽皆知的历史典故之一。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知道,郑和还有一个外号,叫做“三宝太监”,为什么他会有这么一个看似莫名其妙的外号呢?所谓的“三宝”又指的是哪三宝?
三宝背后的故事其实很简单:郑和原名马三保。有一些学者认为,郑和的“三宝”太监是源于佛教的“三宝”也就是:僧,法,论,说实在的,这实在是“史无所载”。我们翻阅一下《明史》,就知道郑和是正统的回族人,他的宗教信仰也不可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佛教,而是伊斯兰教。身为穆斯林,他起一个“佛家韵味”的名字是想说明什么?郑和虽然也有过法号,但是他的法号辗转更改三次,之所以起法号,其实都是为了明朝年间“迎回佛牙舍利”所做出的政治举动而已。
在明朝的一部分民间资料和野史中,其实所谓的“三宝”太监是“三保太监”,此“保”非“彼保”。我们翻阅一下当时的县志资料,就能发现郑和的原名:马三保。根据史料记载,他所在的回族军队在洪武17年被明军所击败,从此被蓝玉等人带回朝廷作为俘虏处理。可能因为他在某方面有着“杰出天赋”,他就被净身入宫,久而久之成了朱棣最信任的得力助手之一,我们熟知的“三保太监”。后来以讹传讹,变成了什么“三宝太监”。
综上所述,其实所谓的“三宝太监”原本应该叫做“三保太监”,这个称谓源于郑和的原名:马三保。
什么是三保太监?
明成祖时,大航海家太监郑和,小字三保,故称“三保太监”。
郑和(1371年? - 1433年?),回族,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 )人。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扩展资料:
“三保”二字,并不是郑和的专名。与郑和同时代的,尚有“内官三保” 、“杨三保”、“王三保” 等。
严从简已对“三保”二字的含义产生了怀疑,提出了“郑和旧名说”与“三太保之简称说”(即认为郑和、王景弘、侯显三人享有“三太保”的尊称,后简化为“三保”)两种观点。
后世考证郑和的历史信息时,就“三保”有“小字”、“原名”、“法名”等多种说法,其中一说“三保”为阿拉伯语“撒尔宝”(Shaban)的音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