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巡抚在历史上的官位大吗?和总督比起来哪个大?
在清朝,是总督权力大,还是巡抚权力大?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看级别就可以了
总督如果不加兵部尚书衔的话,是正二品,加衔的话是从一品。而巡抚(不包括山东巡抚)不加兵部侍郎衔,是从二品,加了衔是从一品。
除了四川总督,其他总督都管着至少两个省。比如两江总督就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闽浙总督管福建、浙江两省,两广总督管广西、广西。巡抚呢?只能管一个省(山东巡抚只管山东,但和总督平级)。
看上去,自然就是总督权力比巡抚大了。
但是,有句老话: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如果该总督驻地,和某省巡抚的驻地在同一城市,那就热闹了。总督和巡抚同驻一城,在全国有四例,分别是:
福州,驻有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
武昌,驻有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
昆明,驻有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
广州,驻有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
有人说两江总督不是驻在南京吗?没错,但问题在于,驻在江苏南京的,是安徽巡抚(1760年以前)。而江苏巡抚,驻在苏州。所以,当两江总督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不用把精力放在和巡抚无休止的勾心斗角上。
以两广总督为例。
两广总督衙门在广州,广东巡抚衙门也在广州。那么,在广州城,谁的话语权更大呢?总督说我级别高,当然要听我的。巡抚则冷笑:宛平县都能管朝廷,广州首先在广东巡抚治下,其次才轮到两广总督管,当然要听巡抚的。
嘉庆九年,1804年,那彦成出任两广总督。那彦成的家世可不简单,他的祖父是乾隆朝大学士阿桂。不久后,原广西巡抚百龄调到广东任巡抚。
那彦成和百龄向来不对付,二人管理区域在广州城重叠,争权夺利,斗得脸红脖子粗。那彦成级别高于百龄,可在广东地面上,他说的话,还真不一定有百龄管用。那彦成要想管好两广,必须扳倒百龄。
百龄为人正直,但有时用刑过猛,出过人命。那彦成就以此事攻击百龄,说他法外用刑,给朝廷抹黑。嘉庆帝是百龄的政治恩人,但百龄毕竟做错了,不好护短,就罢掉百龄职务,到实录馆抄书去了。那彦成以为自己在广州可以呼风唤雨了,可新来的广东巡抚孙玉庭同样不是省油的灯。孙玉庭清楚,不搞掉那彦成,自己就是百龄第二。孙玉庭开始搜集那彦成的把柄。有吗?还真有!
那彦成在两广政绩卓著。但是,他却和百龄相反,滥赏无度。在剿灭了广东海域的海盗后,为了收服这些人,那彦成花钱或以许官的方式,招降五千多名海盗。这本来不算坏事,毕竟平定海盗事大。可是,孙玉庭却抓住这件事,猛攻那彦成慷朝廷之慨,为自己捞好名声。孙玉庭知道嘉庆心疼钱,火上烧油的说:这些冥顽不化的海盗不是真心悔过,而是贪图朝廷的血汗钱。嘉庆帝觉得孙玉庭说的有道理,就把那彦成给罢免了,发配到新疆伊犁。虽然不久后,那彦成又升了官,但却没有再回两广。
两广总督是谁呢?吴熊光、永保之后,竟是百龄。按理说,那彦成搞掉百龄,孙玉庭又搞掉那彦成,百龄应该感激孙玉庭才对。不好意思,百龄是总督,他必须搞掉巡抚,否则自己坐不稳。百龄攻击孙玉庭对朝廷不说实话,结果,孙玉庭被罢了官。
客观讲,不论是那彦成,百龄,还是孙玉庭,都是能员干吏,对朝廷都很忠诚。但他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在总督位置上,必须搞掉巡抚;在巡抚位置上,必须搞掉总督。
这样的督抚恶斗,在这四个省城经常上演。还有一例,湖北巡抚胡林翼是科甲出身,瞧不上内务府出身的湖广总督官文。胡林翼暗中收集了很多对官文不利的证据,比如军费支出不透明。胡林翼有曾国藩等人支持,只要奏折递到皇帝手里,就是官文不倒,也够他喝三壶醋的。
在奏折递出之前,幕僚劝胡林翼冷静。说就算你赢了如何,万一皇帝再派其他旗人官员呢?你接着弹劾?你忙得过来吗?有官文在你头上,出了什么事,你可以拿他当挡箭牌。
听人劝吃饱饭。胡林翼这才明白自己做得有点激进。于是折节,与官文成了好朋友。官文知道胡林翼官场朋友多,为了能干点实事,还得让胡林翼多出头。胡林翼在官场上给足官文面子,官文也不利用总督权力卡胡林翼,二人互相利用,效果竟然不错。
这位幕僚是谁呢?阎敬铭,当过户部尚书,是有名的“铁公鸡”。慈禧不顾北洋水师发展,要挪库银修建清漪园,被阎敬铭强硬拒绝:臣没钱! 慈禧大怒,说没钱?那你滚!阎敬铭站起来说:臣是人,不会滚,会走!说完拂袖而去。
总督和巡抚不对付,主要是权力边界没有划清,模糊空间较大所致。
二、总督和巡抚哪个大
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但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亦有总督兼巡抚者;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
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
三、总督和巡抚哪个大?
总督和巡抚,总督的权利大。
以清朝为例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
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这就不难看出浙江事实上是归闽浙总督管的。李沛诚所著《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其他
总督对巡抚可有节制权,虽然不是直接领导,但“节制”这就够了,所以总督往往会不甘寂寞干预地方政府。当然了官面上出发点都是为了大清王朝更好地蓬勃向上。
总督这一伸手,就能碰到巡抚及以下地方官员之肉,巡抚之下藩、臬两司(布政使和按察使)不过正三品,自然不敢直接同从一品甚至是正一品(大学士衔)之总督较量,但是巡抚们可就有不甘当“软柿子”之辈。上文之例,已然说明一些问题,沈葆桢乃晚清之能吏,为了朝廷和个人发展不惜与恩人曾国藩绝交。督抚之关系,可见一斑。
四、总督和巡抚谁官职高?
总督的权力比巡抚大,但是,官阶的话,在清朝规定,总督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总督为正二品官,加右都御史衔升格为从一品;
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巡抚为从二品,加右副督御史升格为正二品。
总督管辖一省或二至三省的行政;巡抚总管一省地方政务。
无总督省份,由巡抚代行总督职权。
所以,总的来说,总督的官阶比巡抚略高一点。
五、总督与巡抚哪个大?
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
1、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
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
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
2、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总督,通常指一个国家的某片相对自主的区域中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许多国家都有或曾经有设置总督职位。清朝时对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
扩展资料:
总督之“督”可见,在名义上不是地方官,是中央差遣的“派出”性质,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地方没有名义上的大员,提督、知县等也皆属于中央官。
与只掌握一省行政事务的巡抚不同,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此外明清也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专管某项政务的总督官职。
明代巡抚的设置,有其明显的阶段性,总的趋势则是逐步地方化和制度化,即由中央的派出大员向地方的军政长官转化,由临时性的差遣向永久性的机构转化。
景泰至正德,是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时期。英宗复辟后,镇、巡合一,并保留了镇守久驻一地及更代原则,使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前进了一大步。 巡抚编制的归属从景泰开始趋于划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ー总督 百度百科ー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