婵的古诗虞世南

《蝉》

作者: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赏析

1.垂緌饮清露

古人戴帽需用绳子固定,我们把这根绳子叫作帽带,而“緌”即帽带的下下垂部分。因为“緌”是垂在头颅下面的,所以叫“垂緌”。蝉须与垂緌相像,所以这里的垂緌其实喻代蝉须。

“饮清露”是蝉的习性,义为干净之水,这里一语双关,暗指清高之人。

所以说,高贵和清白并不矛盾,这两种可贵的品质在蝉的身上得到了统一。这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个道理。

2.流响出疏桐

蝉声之“流”,有三层含义:一指声音之悠扬婉转;二指其穿播之远;三指其悦耳动听。

桐树点明了蝉的栖息地,“疏”形容桐树的枝干粗壮。

3.居高声自远

桐树是高树,所以“居高”。“居高”方能“声远”。这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4.非是藉秋风

这里的“藉”同“借”,告诉我们蝉声悠远并非借助外物,其深层含义是说为官最重要的是清白,而不是操弄权势作威作福。

虞世南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被封为永兴县子。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致敬!

蝉古诗虞世南诗

《蝉》古诗意思:蝉将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垂下,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它的叫声不断,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它的声音之所以传得远,是因为它在高处,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诗的首句表面上是在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疏”字显示出树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最后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全诗蕴含着一个道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蝉的古诗虞世南

《蝉》。

作者:唐代虞世南。

全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垂緌(ruí):低垂着触须。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2、流响:传播响声,亦指传出的声响。此处指蝉长鸣不止。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靠。

5、秋风:暗指帝王的权势。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主题思想:

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托物比兴,诗人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深长,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

虞世南的蝉全诗

虞世南的蝉全诗如下:

《蝉》是唐代文学家虞世南所作,全诗原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话文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虞世南·蝉》的全诗是什么?

1. 译文:

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2.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