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也是件好事?7个问题检测你的焦虑程度,超过5分的人要注意了
【“焦虑”也是件好事?7个问题检测你的焦虑程度,超过5分的人要注意了!】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担心和体验?在职场中,担心出错;临近考试,胆战心惊;处理人际关系,纠结为难...总之,比较焦虑!这种情绪处理不好,很可能进一步导致焦虑症!
焦虑症所带来的后果很严重,不仅会心情烦躁、做事效率降低、身体极度疲劳等,不及时治疗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每个人都应该引起重视。我们怎么判断自己的焦虑程度呢?又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应对焦虑呢?
测一测你的焦虑程度
完全没有任何焦虑的人生,几乎是不存在的,专家为我们带来一个广泛性焦虑自测量表,大家可以根据7个问题来打分,评估自己目前的状态。
以下是分数的对比,凭借这些分数可以大致评估焦虑的程度:
有 5 分以上要注意,可能是已经有问题了;
10-18 分大致为中等程度的焦虑;
19-21 分则为比较严重的情况了。
此项评分只能够作为焦虑程度的判断依据,不能够明确诊断, 具体情况还需寻求专业医生指导帮助。
【注意】 以上所有问题的时间范围都是在过去 两周内 。
正确认识焦虑
焦虑分为两大类
焦虑,通俗来讲,主要指担心/害怕/恐惧的心理状态,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现实性焦虑
这种焦虑是由于现实中的一些事而来的,通常是需要的一些期盼达没达到或者对不确定事物的恐慌。当现实性问题解决了,焦虑也就自然解除了, 这种焦虑整体上是无害的 。
焦虑和我们的紧张度有关,适当程度的焦虑情绪,可以激发我们的动力和冲劲,使人的能量发挥到 更佳状态 ,有益无害。
但要注意,凡事都要适度,如果过于焦虑,不仅会失去有益无害的特质,还可能会导致精神紧绷、降低效率。
病理性焦虑
也叫浮游性焦虑,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焦虑症”,它是没有原因的、不限于特殊场景的、广泛而持久的焦虑。
此种焦虑大脑中一定会有一些 病理基础 ,并可能伴随身体方面的一些症状,如坐立不安、睡眠紊乱等,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带来极大影响,当它达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进行医疗干预。
除了焦虑症以外,其它的一些疾病也会导致焦虑,如 精神分裂症 ,这是因为焦虑的情绪在人的精神卫生问题中占比较大。这类人一定要定期去医院,做好自身病症的检查,听从专业医生的嘱咐。
焦虑症的高发时期
目前我国焦虑症患者人数在不断上升,据统计,1982年我国焦虑症的发病率还不到 千分之2 ;而2019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发布最新数字,我国焦虑障碍发病率已到达 百分之7.6 。
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 社会 的发展,焦虑症的范畴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 社会 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人都可能碰到为之焦虑的事。
其中, 25岁-30岁 的年龄段为高发时期,如广场的恐怖、社交的恐怖; 还有一种特殊的焦虑多发生在童年 ,如恐怖小动物、恐怖尖锐物。
学会4招,应对焦虑
1. 接受焦虑,倾诉并转化
焦虑,也像一枚硬币有两面,用好了,还会是动力和动机。所以,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化解它。焦虑是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一种拥抱和期待的态度来接纳焦虑,然后 “化焦虑为动力” ,更好的完成目标。
同时,如果焦虑影响到你的工作生活,可以找朋友、家人进行倾诉,把内心的想法和当前的问题表达出来。不仅身心会感到轻松、舒服许多,还能获得倾听者的支持和帮助,让你远离焦虑。
2. 坚持适当 体育 运动
利用空闲时间多跑步、打羽毛球、打太极等。运动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分泌兴奋性的递质—— 5-羟色胺 ,它能影响大脑,帮助人产生愉悦情绪,影响人的情绪调节、经历和记忆力,堪称人体内的“快乐元素”。
3. 转移注意,放松身心
可以每周选择看一部温情、 搞笑 的 电影 ,让大脑得到放松,神经得到缓解;也可以在劳累后奖励自己一份 甜食 ,甜食中含有一种可以刺激神经的物质,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情绪,放松压力。
4. 适当寻求医生帮助
当生活压力过大,焦虑肆意横生,并且自己已经无法调节好它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不要让自己深受其扰。只要积极的配合与应对,我们的情绪就可以慢慢恢复正常。
发现自己处于焦虑情绪时,不要惊慌,保持一颗放松的心,调整好自己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心态很重要。此外,在平时的生活中,要避免瞎想、乱想,保证每天睡眠充足,多与人交往,以改善焦虑状态。
#焦虑# #焦虑症# #心理# #精神卫生# #情绪#
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焦虑的症状有哪些?
焦虑症可分为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障碍,二者表现不完全相同,症状测试相同,都可使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检测。
1、惊恐发作:即急性焦虑,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突然出现强烈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同时伴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胸痛、胸闷、心动过速、心跳不规则、呼吸困难、喉头堵塞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过度换气、头晕、多汗、步态不稳、颤抖、手足麻木、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发作历时短,一般5-10 分钟,很少超过1个小时,之后即可自行缓解。发作过后患者仍心有余悸,由于担心再次发病时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因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
2、广泛性焦虑:又称慢性焦虑,是焦虑障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以经常的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心为主,这种担心与现实很不相称。整日处于大祸临头的模糊恐惧和高度警觉状态。部分患者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表现为心悸、出汗、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阳痿、早泄、月经失调等。一些患者可出现运动性不安,主要表现为搓手顿足、来回走动、坐立不安、手指震颤、全身肉跳等。由于紧张不安,以及警觉性高,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于集中,有时感到脑子一片空白。
焦虑症的症状自测(看看你有这些症状吗)
焦虑症怎么自测
常用SAS和GAD-7焦虑自评量表来自测,以及判断焦虑的严重程度。
焦虑障碍如果做疾病诊断,临床表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情感方面的,表现为焦虑、紧张不安、恐惧等情感症状;二是生理焦虑症状,表现为躯体方面的外周交感亢进,包括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甚至消化道的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尿频、尿急;三是运动行为症状,表现为坐卧不宁、长吁短叹或者是手足无措、搓手顿足。
焦虑的疾病诊断需注意一个问题,急性焦虑是作为惊恐,病程要求是一个月,广泛性焦虑是慢性焦虑,病程要求是要3~6个月以上,治疗考虑以抗焦虑为主。一般药物治疗可以考虑用黛力新,是氟哌噻吨加美利曲辛的一个合成制剂,放松训练或者运动也可以抗焦虑。
药物治疗方面,针对轻中度焦虑及伴发的躯体化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焦虑症吃什么药好
焦虑症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焦虑药物的使用。
原来传统抗焦虑治疗更多是选用安定类的药物,就是俗称为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如地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但是这些药物不能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可能有过度镇静或者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甚至会有依赖的风险。
抗抑郁药可以同时治疗抗焦虑,现在更多的是选择非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物,代表药物有黛力新,是氟哌噻吨加美利曲辛的一个合成制剂,但是五羟色氨1A部分激动剂的抗焦虑药物可能并没有抗抑郁的作用,只有抗焦虑作用,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类药物。所以抗抑郁药在抗焦虑障碍治疗使用过程中,使用面比较狭窄。
在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中,一方面抗抑郁药可以抗焦虑,另一方面单纯的抗焦虑的一些药物,如五羟色胺1A部分激动剂、传统的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不推荐。
焦虑症和抑郁症是一回事吗
焦虑症和抑郁症不是一回事,但是又有关联。焦虑、抑郁都是属于情绪症状的范畴,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或心情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焦虑症是以焦虑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关键的区别是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区别:抑郁主要是心情低落、没意思、自责、自卑、严重的出现自杀观念,还可以表现在思维迟缓、精神活动迟滞,还可以有躯体的不适等一些症状。焦虑症主要的表现是与客观环境不相称的,内心极度不安的一种状态,总感觉大祸临头的恐惧感,也会有躯体的症状。躯体症状比如说心悸、出汗、肢体发冷、坐立不安、搓手顿足等等这样的一些表现。那么在诊断标准里面焦虑症的话就是对很多的事情或活动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比如说至少出现以下的6种症状中间至少有3种,我们就是说它的焦虑症状达到诊断标准。比如说坐立不安或者感到激动或者紧张、容易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头脑一片空白;容易激惹;肌肉紧张;睡眠障碍等等。
焦虑症诊断的时间标准是要求超过6个月才达到焦虑症的病期的标准,我们知道抑郁症的症状的标准那些症状符合2周以上就达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两者之间共同的地方就是都是情绪的问题。都可以有躯体方面的一些不适的症状,这些躯体的症状是没有特异性的,不是说有些症状一定是焦虑,有些症状一定是抑郁。但是有些症状的话会有一些重叠,比如说睡眠的症状都是属于不太严重的,心理问题属于比较轻的心理问题。
同时抑郁症可以伴有焦虑症状,但它不过是以抑郁更突出,我们诊断它是抑郁症。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我们就诊断抑郁症,但焦虑症也可以伴有抑郁症状,比如说焦虑症状老是困扰他,老是不好,他也会进一步产生抑郁症状,所以它的症状可以互相有重叠。那我们就诊断的话既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又符合焦虑症的,诊断标准的时候我们会优先诊断抑郁症,因为抑郁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对人的危害性更大。
什么是焦虑症?
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 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1)情绪症状 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植物神经症状 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 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1)濒死感或失控感 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 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 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4)极易误诊 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 惧,担心自身病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请问焦虑症是什么意思
1.广泛性焦虑: (1)情绪症状: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植物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1)濒死感或失控感 在正常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可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一般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其他症状]
失眠、食欲不振等。
[诊断依据]
1.主要根据病史、家族史、临床症状、病程及体格检查、量表测查和实验室辅助检查,由专科医生诊断。其中最主要的是临床症状和病程。诊断标准可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一般包括症状学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以及严重程度标准。 2.早期筛查或自我诊断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若分数较高,可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做进一步检查。
[治疗方针]
焦虑症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身体情况、经济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选用抗抑郁药物以及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物,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物见效快,在焦虑症的早期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一般建议服抗抑郁药物1~2年,停药及加量请咨询医生,不可自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服药期间注意和医生保持联系,出现副作用或其他问题及时解决。 (1)苯二氮䓬类药物(又称为安定类药物):优点是见效快,多在30~60分钟内起效;抗焦虑效果肯定;价格较便宜。缺点是效果持续时间短,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有可能产生依赖。常用药物有劳拉西泮、阿普唑仑、奥沙西泮,一天2~3次,属于短中效的安定类药物,抗焦虑效果好,镇静作用相对弱,对白天工作的影响较小。 (2)抗抑郁药:①广泛性焦虑:常用治疗药物是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等。②惊恐发作:常用治疗药物是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氯米帕明等。③社交焦虑(社交恐怖):常用药物是帕罗西汀、丁螺环酮、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文拉法辛。 (3)新型的抗焦虑药(5-HT1A受体激动剂):常用药物丁螺环酮、坦度螺酮。此类药物特点是抗焦虑效果肯定,无成瘾性,适合长期服用,但是抗焦虑效果见效慢,2~3周后起效,常需要同时短期合用安定类药物。
[其他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药物治疗是治标,心理治疗是治本,两者缺一不可。还有适合焦虑症患者的生物反馈治疗、放松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中医心理治疗(TIP技术)等等。
[日常护理]
1.对患者关心保持正常范围,不要过度的关心患者。家属要有良好的判断力,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生活习惯,以适度的关心和照顾。让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转换患者的注意力。 2.让患者感觉到家属对治疗有信心。有些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家属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有疑虑,但不要在患者表现疑虑,消积,同时家属要在患者面前表现有积极,有信心,配合治疗。 3.家属要保管好药物,并督促患者服药治疗。抗焦虑药若大量服用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药物由家属保管会更安全。
[饮食调理]
可正常饮食,多补充维生素类清淡饮食为宜。
常用焦虑量表有哪些
焦虑情绪反应一般都伴有生理、运动指标的改变,因此生理指标可间接反映焦虑的水平。通常使用的指标包括:皮肤电反应(GSR)、皮肤导电性(SC)、皮肤温度(ST)、皮肤血流容积(BVP)、肌电(EMG)、脑电(EEG)、心率(HR)、血压(BP)、呼吸频率(RR)和掌心出汗(PS)等。以生理指标测量焦虑的优点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因缺少常模数据或解释困难,应用还有局限性,多用于研究领域,临床应用较少。随着焦虑生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测量仪器发展,生理学测量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并将成为测量焦虑反应的可靠指标。通过对焦虑的心理感受的表述和外观行为变化的观察,评定焦虑水甲的方法称量表评定法。量表评定已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了较多经验,产生了较多成熟的评定量表。现介绍几种常用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AS)
由Zung于1971年编制,包括正向评分15题,反向评分5题共20个条目,每条目分4级评分,评分需与常模或对照组比较进行分析,主要用于评定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由Hamilton于1959年编制,包括14个项目,每项分5级评定,为经典的焦虑评定量表。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小于7分,为无焦虑,一般取14分为焦虑分界值。量表又分出躯体性、精神性两项因子分,可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焦虑特点。主要用于评定神经症和其他病人的焦虑程度。
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I)
施皮尔伯格于1977年编制,并于1983年修订的自找评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状态焦虑,即评定人们“现在”或最近一个特定时间内的感受或人们将要遇到的特别情景时的感受;=是特质焦虑,即评定人们通常情况下的情绪体验。STAI不仅有适合初中、高中、大学生和成年人的状态和特质焦虑量表,另外还开发了适合小学生的儿童状态一特征焦虑量表。共40题,前20项评定状态焦虑,后20项评定特质焦虑,评分需与常模比较,进行分析,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测验焦虑量表(TAI)
由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施皮尔伯格于1980年编制完成,是目前国际上最有效且应用最广泛的考试焦虑量表。中文版TAI由叶仁敏修订,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内在一致性与稳定性。
显性焦虑量表(MAS)
泰勒按理论构建的量表。由5位专家根据卡墨尼的显性焦虑概念来评价MMPI中的项目,并按照一定标准(是否能够反映焦虑程度达65%以上)从中选取了65个能够反映显性焦虑的项目。另外,她还加入了135条被专家一致评定为不能反映显性焦虑的缓冲项目,和先前的项目一起构成了最初的MAS。MAS经过多次修订,适合大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使用。
贝克焦虑量表(BAI)
由美国阿隆贝克(Aaron T·Beck)等于1985年编制,是一个含有21个项目的自评量表。该量表用4级评分,适合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主要用于测量受测者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
由Zigmond as与Snaith RP于1983年创制。主要应用丁综合医院病人中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筛查。HAD共由14个条目组成,其中7个条目评定抑郁,7个条目评定焦虑。焦虑与抑郁两个分量表的分值划分为0~7分属无症状;8~10分属症状可疑;11~21分属肯定存在症状。
Sa rason考试焦虑量表(TAs)
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系的著名临床心理学家Irwin G.Sarason教授于1978年编制完成,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最著名的考试焦虑量表之一。中文版由王才康于1999年译出,并投入使用。
交往焦虑量表(IAS)
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含有15条自陈条目,条目按5级分制予以回答。当需要对不涉及自陈行为的纯粹的社交焦虑本身进行测量时,IAS要优于其他综合测量情感及行为元素的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