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甘路书法值钱吗
书法家甘路书法值钱,展现出简单、宏大、柔韧;脱尽铅华、藏锋敛神,书法家甘路潇洒谦和又慈爱的禅学书法神韵,行书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书法家甘路将所书的内容、心境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明代篆刻家之甘旸篆刻讲堂七十八
甘旸,字旭、旭甫,号寅东,金陵人(今江苏南京)。精于篆刻,尤嗜秦汉印,精鉴赏。隐居鸡笼山下,以书刻自娱。晚年有《甘氏印集》行世。是明代为数不多在摹古、创作、理论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的篆刻家。
之前我们提到明代中后叶,流派篆刻艺术兴起的四个条件:印材、印人、印谱、印论。印材、印人不用多讲,文彭的贡献是最为重要的,而印谱,则要说到顾从德所辑《集古印谱》。我国早期的印谱,不少都是翻摹木刻本,多采用枣梨木翻刻,《集古印谱》即属此类。这类印谱,将古印依样画瓢地摹勒到枣梨木书版上,由于摹勒、刻版难免失真,加之刻工多不熟谙篆刻艺术,所成印谱,均去神存形,乃至于其形也大失到鱼鲁难辨,每每使篆刻行家里手懊丧不已。所以《集古印谱》的出版虽然掀起了仿学汉印的风气,但是其中很多印也为一些篆刻家所诟病。
甘旸便深感木刻的《集古印谱》神理不存,摹拟者翻讹叠出,古法澌灭,于是依照秦汉原印为翻本,用铜、玉摹刻,经过七年时间,于万历丙申年(公元1596年)刻成,名为《集古印正》,并附《印章集说》说明篆源、印制、印法、印材等各方面知识。《印章集说》有六十七个条目,实际上是集前人之说,经甘旸本人研究,而为印章艺术的专业术语的定义与释文。此《印章集说》在明代篆刻艺术兴起之后,在实践的基础上给以较为科学的分类与阐述,简洁明了,具有理论的规范性,所以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关于《印章集说》还有个有趣的小典故,《印章集说》被很多唯利是图的书贾看中,宣传鼓吹之下,曾经两次被篡改为文彭所著。也是因为这些缘故,很长很长的时间,乃至后面有很多近代的名家在自己的印学丛书中依然将《印章集说》归为文彭所著。
尽管有了这样的小插曲,《印章集说》依然被认为是一部印学的总纲。以归纳的方法与深厚的实践根基相结合,使得印学的用语得以规范和整理,为当时有志于印学之人提供了实际的指导。
在介绍赵宦光之时,我们曾提到明代篆刻刚刚兴起之时,有更新和复古两派。这两派没有高下之分,对于后世的篆刻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复古派的甘旸,在摹刻秦汉印上所下的功夫,使得其时印人更加真实准确的看到秦汉印面貌,对于篆刻的普及和规范化有着特殊的贡献。
有机会我们会详细系统的介绍甘旸的《印章集说》。
我们还是通过甘旸传世的印章来认识他的篆刻艺术。
姓名表字印:
印文:祝允明印
印章尺寸:21mm×21mm
四字白文姓名印,印文的排列是以右上角“祝”字始的逆时针排列。此种文字的排列方式也是篆刻艺术所独有。祝允明,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与唐伯虎、徐祯卿、文徵明号称吴中四才子。为祝枝山所刻的这方姓名印,一是可以看出甘旸在吴中篆刻界的声望,二也可以看到其时吴门对于篆刻艺术兴盛所起的作用。
印文:朱完之印
印章尺寸:26mm×26mm
印文:朱之儒印
印章尺寸:29mm×29mm
两方四字朱文姓名印。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到汉印风格的“朱完之印”与圆篆文风格的“朱之儒印”的不同。汉印的篆法是将弯曲处作折的处理,并辅之以些许的圆润,平正浑厚,而玉箸篆的篆法书写则更加的秀美,这种做白文印如圆朱文印的风格亦是较为常见的。
印文:金元初印
印章尺寸:19mm×19mm
印文:金文华印
印章尺寸:22mm×22mm
四字朱文姓名印。与一般圆朱文的印章有所区别的是,此二印的篆文设计都更显平正,虽然不及汉印中篆法所表现的平正,但是亦较之一般圆朱文的秀美有所不同。这样的圆朱文风格虽非甘旸所创,但是亦是后世很多朱文印的典范。
通过两方白文印与两方朱文印的对比,希望大家对各种篆文设计风格有更加清晰的概念。
接着我们要看到的是甘旸传世作品中较多的一类,摹临的秦汉玺印。这里说玺印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先秦古玺风格的印章,亦有秦汉印的典范。
印文:荆王之玺
印章尺寸:24mm×24mm
四字带边栏白文印。先秦古玺风格的白文印,其中较为值得注意的是边栏的处理,只在四面作四画作边栏,而不是连为一体的正方形边栏。此种做法,在清末的很多篆刻家作品中可以见到。明代是篆刻艺术兴盛的时期,这期间,文人自刻印刚刚兴起,很多风格没有定型,所以风格更加的多样与丰富,有些甚至不合规矩,但是也是这样的多样性,才使得此时的篆刻艺术更加的值得大家研究。回到此印,其中所追求的古玺因时间所造就的沧桑与岁月感,略显粗狂朴拙的刻法所寻求的巧拙相对,都有可取之处。我们看篆刻作品,看到很多名家的作品,都会看到其中的一脉相承与个人的理解变化。
印文:日利
印章尺寸:15mm×15mm
两字白文印。古玺风格的成语玺,这里成语印的成语是指已有的语句。印文为“日利”二字的先秦古玺有很多,可以说是古玺成语玺中最多见的。章法依然是通过残破与笔画与印边的粘连来形成沧桑感与岁月感,这种残破的处理,是不容易的,要做到不刻意、不做作,否则便是画蛇添足。
印文:出入日利
印章尺寸:16mm×16mm
带边格四字白文印。这种带田字边格的白文印是秦代的典型样式。“出入日利”成语印,成语印也被认为是最早的闲文印,一般是表示吉祥、入意的语句。如我们上文的“日利”,此印的“出入日利”,类似的还有“宜官”、“宜行”等等。
印文:明威将军
印章尺寸:32mm×32mm
印文:龙威将军上护军
印章尺寸:37mm×37mm
印文:关内侯印
印章尺寸:23mm×23mm
上面三方汉印都是汉印中将军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到甘旸对汉印的摹临水准。汉印与将军印喜欢的朋友可以找一下我们之前的文章。
印文:萝月山房
印章尺寸:44mm×44mm
印文:梅妆阁
印章尺寸:28mm×28mm
印文:三全道人
印章尺寸:45mm×45mm
印文:莲峰鹤岭中人
印章尺寸:49mm×49mm
最后带来的这四方朱文印,给大家自己欣赏,虽然都是朱文印,可是风格特色,章法篆法都是有不同的。也可以从中看到虽然作为复古派代表的甘旸,在继承秦汉玺印,推崇秦汉玺印的同时,亦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不是完全的照搬。在摹古之后亦是有自己的创作的。
甘路书法的特点
甘路书法的特点:
首先,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
其次,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
再次,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另外,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心理活动交织的情状。
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必然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也必然要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社会文化各方面对这一风尚的欢迎或抵制,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社会风尚的兴盛与消亡。同样,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也不一样。
如何引导这种审美风尚,使之成为这一时代审美的主导风尚,就成为各个时代书论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
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相关内容
甘路,江西人,现居广西桂林,广西中华书画院理事,行草行楷皆可!剑走偏锋,书法不守法度,精于写匾刻匾而被人熟知。
自幼受家庭影响5岁,30余年苦练书法;青年临历代名家碑帖,博览书法理论;中年偏爱米芾书风,感受人味,兴趣浓厚;壮年痴迷与王铎的苍茫雄浑、悲苦,方悟书法即人生经历。
艺术需自化,笔墨当随时代。将汉字赋予生命,就是书法,国画,书法乃中华之国粹走进书法的殿堂,悠久的文化本源、灿烂的艺术精神、丰富的辩证法令你茅塞顿开,心胸豁然。
书法协调着人和自然的关系,创造着第二自然。中国书法本身即是东方人的生命现象,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自然之形,写自然之态,“胸中有丘壑,心中有道义”,取象万物而化为书。
书法可以益生益智,提炼情感,唤起激情,延年益寿。书法具有得心应手功能,“得心”需要调心养气,澄虑静思,动静结合,调节情绪,书法作品装饰家居可以让人们在美好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甘正砚与甘路是一个人吗?
甘路,原名 甘芳萍,男,江西人,江西省著名实力派书法家,江西书法家协会会员,擅长行书和楷书。
甘正砚,1968年在广西南宁出生。继承家学,犹喜翰墨,擅长行书、草书,每日临池楷、行、草等名家字帖,字法飘逸洒脱。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广西书画院专业书法家、中国书画协会书法评审委员、墨宣世家艺术中心签约书法家。
很显然 不是同一人 起名甘路的人 临摹的是甘正砚的书法风格。
甘泉是上海著名的书画家吗?
是的
甘泉书法风格遒古,气势磅礴,笔法融真、草、篆、隶于一体,暗藏金石刀法之内劲,更因其几十年对根艺的理解,深得根雕艺术之精髓,根雕之枯、瘦、漏、透、疤、裂、皱、纹等造化之形被他自然地渗入书法的点画之中,运笔如刀、如锉、如刷、如帚、如巾、如绳,笔势或涓涓细流、或古井微澜、或趵突泉涌、或孤峰高瀑、或九曲长河、或钱塘潮涨、或大海漩涛……虚实相生,浓淡相乘,枯湿相望,意韵相融,形成独具一格的“甘体”书法,自有一番活泼真气扑面而来。
一字禅书堪传雅韵,三杯老酒乐结友缘。这正是对甘泉先生的最贴切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