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就是随着冷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材料强度和硬度指标都有所提高,但塑性、韧性有所下降。

加工硬化给金属件的进一步加工带来困难。如在冷轧钢板的过程中会愈轧愈硬以致轧不动,因而需在加工过程中安排中间退火,通过加热消除其加工硬化。又如在切削加工中使工件表层脆而硬,从而加速刀具磨损、增大切削力等。

但有利的一面是,它可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以热处理方法提高强度的纯金属和某些合金尤为重要。

如冷拉高强度钢丝和冷卷弹簧等,就是利用冷加工变形来提高其强度和弹性极限。又如坦克和拖拉机的履带、破碎机的颚板以及铁路的道岔等也是利用加工硬化来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的。

扩展资料:

表面层的加工硬化是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工件表层金属受到切削力的作用,产生强烈的塑性变形,使金属的品格严重扭曲,晶粒破碎、拉长和纤维化,从而阻碍金属进一步的变形,使工件表面硬度提高,塑性降低。

但是,切削热在一定条件下会使工件表面的冷硬产生回复现象,已加工硬化的金属回复到正常状态,更高的温度还将引起相变。因此,金属已加工表面最后的加工硬化是这种硬化,软化和相变作用的综合结果。

二、什么是加工硬化?在生产中有什么实际意义?

金属材料经压力加工(如轧制、锻造、挤压、拉丝和冲压等)变形后,不仅改变了其外形尺寸,而且也使内部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例如,经冷塑性变形后,金属的强度、硬度显著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也就是常称的加工硬化或形变强化。

经热塑性变形后,强度提高不明显,但塑性和韧性会有所改善。不过,若压力加工工艺不当,在变形量超过金属的塑性值后,将会产生裂纹或断裂。

实际意义:加工硬化是强化金属(提高强度)的方法之一,对纯金属以及不能用热处理方法强化的金属来说尤其重要。

例如可以用冷拉、滚压和喷丸等工艺,提高金属材料、零件和构件的表面强度;或者零件受力后,某些部位局部应力常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引起塑性变形,由于加工硬化限制了塑性变形的继续发展,可提高零件和构件的安全度。

扩展资料

如果材料在屈服后一定的塑性变形处卸载,随后立即再拉伸,则屈服平台不再出现,即下图中的BAC。

若卸载后在室温停留较长时间,或在较高温度下停留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拉伸,又出现屈服现象,即曲线将沿BDC进行,这种现象称为应变时效。显然,应变时效也是一种加工硬化现象。应变时效也会导致材料的强度与硬度升高,而塑性、韧性的下降。

在塑性变形超过一定比例后,如果即进行再结晶退火,已经消除了加工硬化引起的强度增加、韧性下降,通常也无需要考虑再次加载后还有没有屈服现象了另。

通常以钢材应变时效前后其冲击韧性降低的百分比,来衡量钢材对应变时效的敏感程度,称为应变时效敏感性系数。有专门的国标,GB/T 4160-2004《钢的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方法(夏比冲击法)》。

但由于已经有其他韧性指标,包括GB/T 150、GB/T 713等标准都没有提到这个应变时效敏感性系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加工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