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战了吗

作为中国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派遣了华工去一战前线做后勤,所以也是参战国,第二次时间大战在中国大陆地区牵制了日军70%+的日军,后期还出征缅甸战场打击日本法西斯,所以中国是参与了第一、第二两次世界大战的,而且都是以战胜国的角色到最后

二、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了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加了

1918年8月14日,中国正式对德、奥宣战,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

中国参战的直接目标是利用战后参加和平会议的机会,争取收回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山东主权。为此,中国给协约国送去大量粮食和枪炮,有近20万中国劳工到欧洲和中东为协约国服务,有数千人因此失去生命。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新的共和政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特别是甲午战争屈辱与失败的中国人渴望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自强和民族复兴。

恰在此时,一战的爆发导致国际体系发生巨变,为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跻身国际社会提供了动力和机遇。梁启超就认为,如果中国能恰当地利用国际局势,就能完成创建“完全合格的民族国家”的目标。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积极呼吁中国参战。

从外部形势看,一战爆发使中国面临新的危险。侵吞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政策,然而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会坐视日本单独吞并中国,因此一度收敛对中国的侵略。然而,一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列强的视线聚焦于欧洲大陆,日本在东亚得以横行无阻。

在1914年底日本占领山东之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因为只有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才有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线希望。

中国参战的另外一个动机是获取经济利益。英国曾表态,如果中国采取任何不利于德国利益的行动,英国将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

总之,当时的中国选择参战利大于弊。可以说,希望借参战靠近西方及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是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探索走西方道路的一种表现。

扩展资料:

中国在一战参战问题上经历波折和屈辱,但最终实现参战及在巴黎和会上的抗争有着非凡意义。

1、中国抗争的态度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同情。

伦敦《泰晤士报》指责英国政府出卖中国,认为“尽管中国为战争作出牺牲,但是她却遭到像战败国一样的待遇。”美国《波士顿纪录报》认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置是“粗暴而野蛮的掠夺”。

《纽约呼声报》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外交史上一次最卑劣的行径”。美国驻华公使保罗·芮恩施为了抗议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出卖中国而愤然辞职。

战后,美国很快调整在远东的政策,目标是制止日本独霸中国。英国也改变与日本结盟的政策,选择与美国联手遏制日本。这一切都为山东问题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得到解决奠定了基础。

2、实现了部分参战目标。

中国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收回山东主权的目标,但也部分实现了自己的参战目标: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停付或缓付庚子赔款;赢得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国之一。

3、唤醒了国家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一战及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肆意践踏,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贪婪与掠夺本质,也彻底粉碎了中国人对“国际公道正义”“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由此,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介于中国传统封建制度与西方道路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他们将信任票投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找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航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选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曲折历程及其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一战中国参战了吗

一战暴发在欧洲,战场也在欧洲。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是,中国在欧洲及英国的劳工,被迫参战了,死了很多人。

四、中国参加过一战吗?

当时,中国还是处于中华民国时期,西方列强在中国仍然有大片的殖民地,但还是拥有自己的主权。一战开始后,受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的邀请,中国政府也派了一支部队参加了欧洲战场的作战,表示加入了协约国一方。一战以协约国主获胜而告终,帮中国也算胜利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也参战了,只是没有派兵参战.当时由中国的北洋政府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中国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作战,和英法约定参战的形式是派出劳工,解决了协约国兵源不足的问题。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弱国无外交,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民觉醒了。

因为在中国,英、法、俄的势力远大于德国的势力,而奥匈帝国在中国没有势力范围,加之从中国到欧洲的通道被英、法、俄控制,德国在远东势力孤悬于海外,如果保持中立,德国在华利益也会被协约国瓜分,所以中国站到了协约国一方,试图分一杯羹,收回点自己的利益。

1914年7月,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还是不参战?如参战,参加哪一方作战?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中国一开始选择了置身事外。

1914年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希望欧洲战火不要殃及中国。那么,选择中立有什么好处呢?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看,中国保持中立是很自然的选择,符合中国的国情。

一是战争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无论德奥还是英法,都无所谓人道、公理,他们都是侵略中国的强盗,中国没有必要为列强效力,况且参战对中国并无直接的好处。

二是中国力量弱小,没力量加入任何一方作战,也没有力量制止任何一方在中国的胡作非为。

三是畏惧与西方列强的战争。近代以来,中国在反对列强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一次次挫折,一次次丧权辱国,使中国人对西方列强有一种潜在的恐惧感,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无论参战还是中立,都需要能力。中国既然没有力量参与作战,那么也很难通过中立维护自身的利益。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国想置身事外只是一厢情愿。

一战中国在欧洲的劳工

当时,欧战双方虽然在中国都有少量兵力,但由于中国远离欧洲战场,对战争胜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限制战区得到了交战双方的赞同。按理说,欧战双方既有此意愿,远东战事似乎可以消弭。然而,中国限制战区的希望却遭到了日本的反对。此时,列强卷入欧洲战事,无暇东顾,日本巴不得战火早日烧到亚洲,趁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8月7日夜,日本内阁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8日,也就是中国宣布中立之后的第二天,日本舰队便声势浩大地出现在德国租借地胶州湾海岸之外,准备趁火打劫。8月15日,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其在8月23日之前将胶州租借地交与日本接收。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9月2日,日军在远离胶州湾的山东半岛北岸龙口登陆。

为限制战火在华蔓延,羸弱的中国政府再次让步,被迫在自己的领土上划定交战区域,以限制日军的活动范围。9月3日,北京政府照会各国公使声明,划出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各地为“战区”。

然而,日本对此置若罔闻。登陆日军竟先沿铁路西进,占领济南,控制了胶济铁路,最后于11月7日攻占青岛。

面对中国的抗议,日本竟然警告中国政府:“中国方面的任何抵抗都将被认为是援助日本的敌人,中国必须为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承担责任。”至此,中国政府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避开战火的愿望终成泡影,陷入了“中而不能立”的境地。

中国政府判断,英法俄对德奥意之间的对决,对中国利益冲击最大、充满变数的就是山东主权。其时日本对山东的觊觎,已是昭然若揭。

五、中国有没有参加过一战

依据我国主流媒体网站的信息,中国没有参加过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和4月6日美国参战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在大战的第一个阶段,虽然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争夺带有争夺世界霸权、扩大和巩固殖民帝国的性质,但更为直接的还是表现为解决欧洲列强间的领土纠纷,如阿尔萨斯—洛林问题,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独立与重组等问题,说到底,也就是欧洲霸权问题。这样,不仅使得战争的主战场在欧洲,而且交战双方基本上也是欧洲国家。

在同盟国阵营中,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是传统的欧洲国家,土耳其此时在欧洲巴尔干地区也占有着大片的土地。在协约国阵营里,1917年4月份之前参战的国家除英、法、俄、意外,还有葡萄牙、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圣马力诺、日本和汉志(今沙特阿拉伯王国的一部分)。

    在这些国家中,除日本和汉志外,都是“正宗”的欧洲国家。汉志在大战前为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于1916年10月在协约国的帮助下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后,才向同盟国宣战的,其影响和作用可想而知。日本虽在20世纪初崛起为地区性大国,而且又是英国的盟友。但它在参战后,只是为了在亚洲扩大其利益,并未直接介入欧洲的战争,也没有给协约国提供多少军事援助。在1914年12月,英国驻日大使格林曾认为日本“已根据我们的要求,在试着尽自己的职责了”。但在三年之后,他认为协约国并未得到日本的实质性的军事援助。因此,在大战的第一个阶段中,战争带有明显的地区性。“它是一场欧洲的内部战争”,其“世界性”不明显。

但随着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和美国的参战,这场大战便由欧洲阶段过渡到了全球阶段,大战的世界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出的那样,“在俄国,3月和11月爆发了两次革命。它们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战后数年世界历史的模式。实际上,1917年因两大发展——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些事件改变了战争的性质──从最初为欧洲问题开战,到事实上从欧洲的战争转变为全球范围内的战争。”

随着美国的参战,巴拿马、古巴、希腊、暹罗、利比里亚、中国、巴西、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海地、洪都拉斯等许多亚非拉国家也投入了大战。笔者认为,当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这一阶段时,这场因争夺欧洲霸权的大战才开始演变成为“世界大战”。

六、一战中国参加了吗?

一战(1914年——1918年)期间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期间中国大事可以概括为:

①1914-1916年袁世凯复辟,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与之进行复辟帝制与反复辟斗争;

②1916.6-1917.7北洋军阀内部“府院之争”,大总统黎元洪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争权,实质是日美争夺;

③1917.7-1918.10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与总理段祺瑞争权,中国陷入军阀混战。

注:一战时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是有十余万劳工赴欧洲参与了挖筑工事等活动。

一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