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体质?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体质类型分成虚实两大类,与上面辨病性部分相同虚性体质,主要有气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这几种类型。
简单来说,一个人平时说话声音低微,不喜言语,懒于活动,时感疲劳乏力,反复感冒不愈,舌体偏胖大,或见齿痕,即可判定为气虚体质;
眼睛干涩疼痛,视物不清(包括近视和老花眼),失眠多梦,女性月经量少色淡,多为血虚体质;血虚常与气血并见,即合上面气虚体质的表现,形成气血两虚的体质;
身体瘦小,舌体瘦小,舌红苔少,夜间睡眠时觉热、盗汗等,多属阴虚体质;
平素畏寒喜暖、四肢冰冷、大便不成形、小便色清量多、舌色淡白津液偏多者,属阳虚体质。
实性体质与虚性体质相比,给人的印象是比较结实。比如同样是体质偏寒,阳虚体质人更容易出现大便溏、小便清长这类虚性症状,实寒性体质者则较少出现。最常见的实性体质包括:寒性、热性、湿盛、湿热、气滞、血瘀这几种类型。
大体来说:形寒肢冷、常年不温属寒;面赤舌红,性情急躁易怒属热;身体肥胖、大便粘腻、舌苔腻属湿;胸闷肋胀、叹气连连属气滞;口唇紫暗,舌下青紫属血瘀体质。
二、中医常见疾病症状之里寒证
里寒证
名词解释
里寒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寒邪直中脏腑经络、阴寒内盛或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外感寒邪,久病伤阳,过食生冷寒凉。
病机
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晄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
常见证型
1、寒滞经脉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体冷痛、拘急或麻木,肤色紫暗或苍白,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通阳止痛。
方剂:乌头汤。
常用腧穴:关元、肾俞、阿是穴、曲池、外关、环跳、足三里、三阴交。
2、寒滞胃脘证(胃寒证)
临床表现:胃急剧冷痛,喜温,呕吐清水,畏寒肢冷,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
方剂:良附丸。
常用腧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胃俞。
3、寒凝心脉证
临床表现:畏寒畏冷,心胸闷痛,遇冷痛增,得温痛减,舌苔白,脉沉迟紧。
治法:行气散寒,通阳宣痹。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乌头赤石脂汤。
常用腧穴:少冲、神门、心俞、膻中、内关。
4、寒滞肝脉证
临床表现:少腹冷痛或阴器收引疼痛,或巅顶疼痛,遇寒痛增,得温痛缓,呕吐清水,畏寒肢冷,苔白,脉弦紧。
治法:暖肝散寒,温阳行气。
方剂:天台乌药散、吴茱萸汤。
常用腧穴:关元、三阴交、太冲、气海、大敦、内关、阳陵泉。
E/N/D
三、怎样辨别病人是真热假寒还是实寒证?
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附子理中汤
(二)热证
热证是感受阳热之邪(如风邪、热邪、火邪等)或阳盛阴虚、脏腑阳气亢盛和阴液亏损、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热证和热证,表热证已在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热证。
主证: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热盛故见脉数。
治则:清热法。
常用方剂:白虎汤等。
(三)实热与虚热
由于感受热邪所形成的实热证,与机体阴液亏损或机能亢进所致的虚热证,其临床表现及治则都是不尽相同的。见下表
(四)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危重阶段,可以发现一些“寒极似热”、“热极似寒”的假象,临床上把本质是热证而表现为寒象的叫“真热假寒”,本质是寒证而表现为热象的叫“真寒假热”。这种情况往往表示疾病比较严重。如果不能抓住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致误诊、误治。
1.“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2.“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一般来说,寒、热的表象属标,是一种假象;内、里的寒、热属本,是它的本质。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尤其是寒热、口渴不渴、面色、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几方面更为重要。即畏寒喜热为寒,发热,怕热喜冷为热;口淡不渴为寒,口渴喜饮为热;面色红为热;手足厥冷多为寒,四肢烦热多为热;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为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为有热;舌淡苔白为寒,舌红苔黄为热等等。从寒证与热证的比较可以看出:寒证属阴盛,多与阳虚并见;热证属阳盛,常有阴液亏耗的表现
四、形寒肢冷,手足不温的人要注意哪些?
西医认为是畏寒性,不是一种病。畏寒是由于末梢血管的血液循环不好而使身体发冷,或者是由于身体老化致使老人畏寒,是更年期的并发症。中医认为,在人体内支配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在流动,即我们常说的“气”。气不和,身体平衡就会紊乱,各种病症随之而起,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植物性神经失调症”。植物性神经失调会导致激素分泌失调,血管收缩扩张异常,血液循环机能降低,体温调节不能正常。因而引起身体发冷等不良症状。
用我们每天的饮食击退畏寒症, 食物分阴阳,凉性食物,热性食物。患有畏寒症的朋友平时要尽量少吃凉性食物,多吃一些热性食物。凉性食物的代表,肉类中的马肉、鸭肉,蔬菜中的西红柿、黄瓜、茄子、芹菜、白菜、菠菜,小麦、白砂糖、牛奶、海菜、豆腐也可算作凉性食物。热性食物的代表,肉类中的牛肉、鸡肉、羊肉。蔬菜中的胡萝卜、大葱、韭菜、南瓜、洋葱。
在水果中,桃、苹果、枣、杏、樱桃、栗子、核桃也是热性食物。调料中的生姜辣椒、芥末、料酒、醋、红糖都是热性食物。鱼虾类中,蟹,章鱼等运动缓慢动物多为凉性食物,鲭鱼、沙丁鱼等小巧灵活的鱼类多为热性食物。在吃凉性食物的时候,一定要吃一些热性食物。比如吃火锅的时候,把凉性热性食物一起放入,热热乎乎一起吃下,对身体很有好处。其二。尽量吃时鲜蔬菜。从根本上讲,冬天的蔬菜多可暖身,而夏天的蔬菜多易于去暑。象番茄现在一年四季都有,冬天吃生西红柿就更不合适。只要认真对待,是不难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