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熙皇子的排名和姓名及最后结局是什么?
1、皇长子:胤_
爱新觉罗·允_(zhi)(1672年-1735年),原名爱新觉罗·胤_,清朝宗室、康熙帝庶长子,雍正帝长兄母为惠妃纳喇氏,排行第五,因康熙前四子皆幼殇未齿序,故为皇长子。
曾从征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为直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魇咒太子允_,谋夺储位,被削爵囚禁。
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十四日,卒于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三岁。
2、皇次子:胤_
爱新觉罗·胤_(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清世宗胤_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_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_被复立为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_。
雍正帝继位之后将其改名为“允_”,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五十一岁。
3、皇三子:胤祉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胤祉出生于北京紫禁城,胤祉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的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备受康熙喜爱。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胤祉陪同康熙帝出塞围猎时,曾经和一向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过,两人不分上下。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封诚郡王。翌年九月,以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降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因胤祉平日与太子胤_关系素来和睦而博得了康熙帝好感。
翌年,在复立胤_为皇太子的同时,晋封胤祉为和硕诚亲王。
雍正即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祉,以他与废太子向来亲睦为由,将胤祉发配到遵化的马兰峪为康熙守陵。
胤祉私下发牢骚,又对怡亲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后,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于景山禁所。
4、皇四子:胤_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_(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
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5、皇五子:胤祺
爱新觉罗·胤祺(公元1680年1月5日—1732年7月10日),恒温亲王允祺,原名胤祺,清康熙帝第五子,宜妃郭络罗氏生,康熙四十八年晋封为和硕亲王,赐号为恒亲王,赐银5000两,子弘升为世子。
康熙评价此子心性甚善,为人敦厚。雍正十年闰五月十九日丑时薨,年五十有四,赐祭葬如典礼,谥曰温。雍正十二年立碑勒铭,称其“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6、皇六子:胤祚
爱新觉罗·胤祚,康熙帝第六子。康熙十九年(1680年3月5日一1685年6月15日)二月初五生。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十四殇,时年六岁。
7、皇七子:胤_
胤_(1680年8月19日-1730年5月18日)是康熙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后被封为淳亲王。
胤_的母亲是成妃戴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司库卓奇之女,初侍圣祖为嫔。胤_于康熙十九年七月廿五出生,有残疾(脚跛)。
出生后由惠妃抚养。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三月晋淳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晋淳亲王,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初二日卒,年五十一岁,谥曰“度”。有子7人,六子弘_袭爵。
8、皇八子:胤_
爱新觉罗·胤_(_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_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胤_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
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_及其同党跃跃欲试。
但是康熙帝对胤_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_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
胤_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_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_能入承大统的胤_,见胤_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
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_。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_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_,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9、皇九子:胤_
爱新觉罗·胤_(1683年10月17日—1726年9月22日),雍正帝即位之后改名为允_,清圣祖康熙帝的第九子,雍正帝异母弟,母宜妃郭络罗氏。属于八阿哥党。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受封固山贝子,封入正蓝旗。胤_自幼好学嗜读,性聪敏,喜发明,曾亲手设计战车式样,并首开满族人其端用拉丁语转写满文。
胤_十分热爱外国文化和西学,曾自学外语,并甚亲信当时来华传教士,胤_善于结交朋友,为人慷慨大方,重情重义,因为其是皇八子和皇十四子的大力支持者,而被雍正深为忌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临终以皇四子胤_为继承人。胤_集团的希望彻底落空了。从此胤_开始连遭厄运。
雍正元年(1723),奉命赴西宁驻扎。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初,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
同年八月,定罪状二十八条,送往保定,加以械锁,暂交直隶总督李绂监禁,令改名塞思黑。胤_在狱中被折磨而死,也有传说是被毒死的。享年四十三岁。乾隆间恢复原名、宗籍。
10、皇十子:胤䄉
初封敦郡王,雍正时革爵圈禁,乾隆帝即位后释放,授辅国公品级,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_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_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_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胤_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_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_
二、大清皇朝是何年
清(公元1644—1911年)
1644 甲申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 元年
1645 乙酉 二年
1646 丙戌 三年
1647 丁亥 四年
1648 戊子 五年
1649 己丑 六年
1650 庚寅 七年
1651 辛卯 八年
1652 壬辰 九年
1653 癸巳 十年
1654 甲午 十一年
1655 乙未 十二年
1656 丙申 十三年
1657 丁酉 十四年
1658 戊戌 十五年
1659 己亥 十六年
1660 庚子 十七年
1661 辛丑 十八年
1662 壬寅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 元年
1663 癸卯 二年
1664 甲辰 三年
1665 乙巳 四年
1666 丙午 五年
1667 丁未 六年
1668 戊申 七年
1669 己酉 八年
1670 庚戌 九年
1671 辛亥 十年
1672 壬子 十一年
1673 癸丑 十二年
1674 甲寅 十三年
1675 乙卯 十四年
1676 丙辰 十五年
1677 丁巳 十六年
1678 戊午 十七年
1679 己未 十八年
1680 庚申 十九年
1681 辛酉 二十年
1682 壬戌 二十一年
1683 癸亥 二十二年
1684 甲子 二十三年
1685 乙丑 二十四年
1686 丙寅 二十五年
1687 丁卯 二十六年
1688 戊辰 二十七年
1689 己巳 二十八年
1690 庚午 二十九年
1691 辛未 三十年
1692 壬申 三十一年
1693 癸酉 三十二年
1694 甲戌 三十三年
1695 乙亥 三十四年
1696 丙子 三十五年
1697 丁丑 三十六年
1698 戊寅 三十七年
1699 己卯 三十八年
1700 庚辰 三十九年
1701 辛巳 四十年
1702 壬午 四十一年
1703 癸未 四十二年
1704 甲申 四十三年
1705 乙酉 四十四年
1706 丙戌 四十五年
1707 丁亥 四十六年
1708 戊子 四十七年
1709 己丑 四十八年
1710 庚寅 四十九年
1711 辛卯 五十年
1712 壬辰 五十一年
1713 癸巳 五十二年
1714 甲午 五十三年
1715 乙未 五十四年
1716 丙申 五十五年
1717 丁酉 五十六年
1718 戊戌 五十七年
1719 己亥 五十八年
1720 庚子 五十九年
1721 辛丑 六十年
1722 壬寅 六十一年
1723 癸卯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元年
1724 甲辰 二年
1725 乙巳 三年
1726 丙午 四年
1727 丁未 五年
1728 戊申 六年
1729 己酉 七年
1730 庚戌 八年
1731 辛亥 九年
1732 壬子 十年
1733 癸丑 十一年
1734 甲寅 十二年
1735 乙卯 十三年
1736 丙辰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 元年
1737 丁巳 二年
1738 戊午 三年
1739 己未 四年
1740 庚申 五年
1741 辛酉 六年
1742 壬戌 七年
1743 癸亥 八年
1744 甲子 九年
1745 乙丑 十年
1746 丙寅 十一年
1747 丁卯 十二年
1748 戊辰 十三年
1749 己巳 十四年
1750 庚午 十五年
1751 辛未 十六年
1752 壬申 十七年
1753 癸酉 十八年
1754 甲戌 十九年
1755 乙亥 二十年
1756 丙子 二十一年
1757 丁丑 二十二年
1758 戊寅 二十三年
1759 己卯 二十四年
1760 庚辰 二十五年
1761 辛巳 二十六年
1762 壬午 二十七年
1763 癸未 二十八年
1764 甲申 二十九年
1765 乙酉 三十年
1766 丙戌 三十一年
1767 丁亥 三十二年
1768 戊子 三十三年
1769 己丑 三十四年
1770 庚寅 三十五年
1771 辛卯 三十六年
1772 壬辰 三十七年
1773 癸巳 三十八年
1774 甲午 三十九年
1775 乙未 四十年
1776 丙申 四十一年
1777 丁酉 四十二年
1778 戊戌 四十三年
1779 己亥 四十四年
1780 庚子 四十五年
1781 辛丑 四十六年
1782 壬寅 四十七年
1783 癸卯 四十八年
1784 甲辰 四十九年
1785 乙巳 五十年
1786 丙午 五十一年
1787 丁未 五十二年
1788 戊申 五十三年
1789 己酉 五十四年
1790 庚戌 五十五年
1791 辛亥 五十六年
1792 壬子 五十七年
1793 癸丑 五十八年
1794 甲寅 五十九年
1795 乙卯 六十年
1796 丙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 元年
1797 丁巳 二年
1798 戊午 三年
1799 己未 四年
1800 庚申 五年
1801 辛酉 六年
1802 壬戌 七年
1803 癸亥 八年
1804 甲子 九年
1805 乙丑 十年
1806 丙寅 十一年
1807 丁卯 十二年
1808 戊辰 十三年
1809 己巳 十四年
1810 庚午 十五年
1811 辛未 十六年
1812 壬申 十七年
1813 癸酉 十八年
1814 甲戌 十九年
1815 乙亥 二十年
1816 丙子 二十一年
1817 丁丑 二十二年
1818 戊寅 二十三年
1819 己卯 二十四年
1820 庚辰 二十五年
1821 辛巳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道光 元年
1822 壬午 二年
1823 癸未 三年
1824 甲申 四年
1825 乙酉 五年
1826 丙戌 六年
1827 丁亥 七年
1828 戊子 八年
1829 己丑 九年
1830 庚寅 十年
1831 辛卯 十一年
1832 壬辰 十二年
1833 癸巳 十三年
1834 甲午 十四年
1835 乙未 十五年
1836 丙申 十六年
1837 丁酉 十七年
1838 戊戌 十八年
1839 己亥 十九年
1840 庚子 二十年
1841 辛丑 二十一年
1842 壬寅 二十二年
1843 癸卯 二十三年
1844 甲辰 二十四年
1845 乙巳 二十五年
1846 丙午 二十六年
1847 丁未 二十七年
1848 戊申 二十八年
1849 己酉 二十九年
1850 庚戌 三十年
1851 辛亥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 元年
1852 壬子 二年
1853 癸丑 三年
1854 甲寅 四年
1855 乙卯 五年
1856 丙辰 六年
1857 丁巳 七年
1858 戊午 八年
1859 己未 九年
1860 庚申 十年
1861 辛酉 十一年
1862 壬戌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 元年
1863 癸亥 二年
1864 甲子 三年
1865 乙丑 四年
1866 丙寅 五年
1867 丁卯 六年
1868 戊辰 七年
1869 己巳 八年
1870 庚午 九年
1871 辛未 十年
1872 壬申 十一年
1873 癸酉 十二年
1874 甲戌 十三年
1875 乙亥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 元年
1876 丙子 二年
1877 丁丑 三年
1878 戊寅 四年
1879 己卯 五年
1880 庚辰 六年
1881 辛巳 七年
1882 壬午 八年
1883 癸未 九年
1884 甲申 十年
1885 乙酉 十一年
1886 丙戌 十二年
1887 丁亥 十三年
1888 戊子 十四年
1889 己丑 十五年
1890 庚寅 十六年
1891 辛卯 十七年
1892 壬辰 十八年
1893 癸巳 十九年
1894 甲午 二十年
1895 乙未 二十一年
1896 丙申 二十二年
1897 丁酉 二十三年
1898 戊戌 二十四年
1899 己亥 二十五年
1900 庚子 二十六年
1901 辛丑 二十七年
1902 壬寅 二十八年
1903 癸卯 二十九年
1904 甲辰 三十年
1905 乙巳 三十一年
1906 丙午 三十二年
1907 丁未 三十三年
1908 戊申 三十四年
1909 己酉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 元年
1910 庚戌 二年
1911 辛亥 三年
三、清朝年号顺序排列
清朝皇帝和明朝一样,一世一元,后世习惯以年号称呼皇帝。自太祖1616年建国至宣统退位,凡12帝296年。
年号顺序: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年号崇德,8年,1636——1643。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18年,1644——1661。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61年,1662——1722。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 雍正,13年,1723——1735。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60年,1736——1795。
仁宗爱新觉罗顒琰,年号嘉庆,25年,1796——1820。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30年,1821——1850。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11年,1851——1861。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13年,1862——1874。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34年,1875——1908。
末帝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03年,1909——1911。
扩展资料:
没有正式使用的年号:
祺祥:咸丰十一年七月穆宗继位,肃顺等拟定新朝年号为祺祥。九月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八大臣等被奕欣与慈禧夺权,十月庚申,“诏改祺祥为同治”。
保庆: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慈禧太后欲废光绪帝,改立爱新觉罗·溥儁为帝,拟以庚子年改元保庆。此举因遭到国内外各派势力反对而作罢。
(宣统):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辟(张勋复辟、丁巳复辟),称宣统九年,7月12日复辟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年号
四、公元1708年是什么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
康熙帝为了打击皇太子集团的势力,下令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及胤礽左右二格、苏尔特、哈什太、萨尔邦阿等人"立行正法"。
就在同一天,皇十八子胤祄死。这对康熙帝来说,真是祸不单行,感情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康熙帝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废斥皇太子。但废斥之后,又很难过,愤恨、失望、惋惜、怜爱,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一连六日"未尝安寝",对诸臣谈起此事,"涕泣不已"(《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九月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命在皇帝养马的上驷院旁设毡帷,给胤礽居住。又命皇四子胤禛与皇长子胤禔共同看守。当天,康熙帝召集诸王、贝勒等副都统以上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官员等于午门内,宣谕拘执皇太子胤礽之事。康熙帝亲撰告祭文,于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将废皇太子幽禁咸安宫,二十四日,颁诏天下。
皇太子从康煕十四年(1675年)初立,至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初废,长达33年之久。这时康熙帝55岁,皇太子35岁。为了培养皇太子,康熙帝可谓费尽苦心。废皇太子一事使康熙帝悲愤叠加,格外痛心,心力交瘁。此时,康熙帝已经进入老年,而接班人却变得渺茫。他哀求皇子们说:在同一时间里发生皇十八子死和废皇太子两件事,心伤不已,你们仰体朕心不要再生事了。然而康熙帝的儿子太多,他在位时间又长,"夜长梦多",皇子们早已形成了几个利益攸关的政治集团。他们之间的争斗,不是争夺房子、银子、珠宝和土地,而是皇位。巨大的诱惑,使这种争夺由表及里,由隐到显,由缓到急,由温到烈,势不能止。康熙帝废掉皇太子的举动不仅没有制止这种争夺,反而让一些皇子仿佛看到了希望,因而储位之争更为激烈。
三、太子二立与太子二废
胤礽被废,皇太子位空缺,诸皇子立即为争夺储位而积极活动。
皇长子胤禔他的有利条件是:一则居长,二则原大学士明珠是其舅父,三则得到皇父的宠爱。为了争夺储位,他可谓煞费苦心:
第一,争取立长。他错误地估计形势,认为康熙帝立嫡不成,势必立长。
但康熙帝对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觉。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宣布拘执胤礽同时,即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第二,请杀允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请杀掉胤礽,说:"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听了,非常惊异,意识到胤禔与胤禩结党谋储位,竟欲杀害胤礽,若是得逞,后果严重。康熙帝一再批评胤禔,指出其杀弟之念: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