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直言?

直言,汉语词汇。

拼音:zhí yán

指诚挚地和直率地说。语出《国语·晋语三》:“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中文名

直言

外文名

blow off

拼音

zhí yán

注音

ㄓㄧˊ ㄧㄢˊ

意义

诚挚地和直率地说

基本信息

拼音:zhí yán

英文:blow off

注音:ㄓㄧˊ ㄧㄢˊ

反义词:婉言、讳言

基本解释:[blow off;speak bluntly] 诚挚地和直率地说。[1]

引证解释

正直、耿直的话。

①《国语·晋语三》:“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②《荀子·解蔽》:“故人君者,周则谗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迩而君子远矣。”

③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公心有勇气,公口有直言。”

④《宋史》卷三百一十五:“陛下忧闵旱灾,损膳避殿,此乃举行故事,恐不足以应天变。当痛自责己,广求直言。”

⑤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三幕:“他还是对的,他的忠谏还是有道理的。我应该听取他的话,我应该耐心听取百姓的直言。”

直率地说;说实话。

①《左传·成公十五年》:“初,伯宗每朝,其妻必戒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难。’”

②《史记·张丞相列传》:“昌为人彊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③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后退而具朝服立於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备后宫,安敢不贺?’”

④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今属吏见长官,多嗫嚅逡巡,拘守仪节,公独於皇华公讌之座,侃侃直言,靡所避忌。”

⑤ 茅盾 《色盲》一:“这是个无可奈何的点头,正好象是有良心的医生不得不直言病人已经无望时候的那个点头。”

⑥明 施耐庵《水浒》第四十九回《孙立孙新大劫狱 解珍解宝双越狱 》伯伯在上,今日事急,只得直言拜禀。

直言敢谏。

①汉 晋 察举科目名。《后汉书·独行传·谯玄》:“平帝元始元年,日食,又诏公卿举敦朴直言。”

②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夏五月壬辰,晦,日有蚀之。诏公卿举直言。”

③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八回:“小人冒死直言,恐君之病,不能尝新麦也。”

④清 张庚《国朝画征录·袁枢传》:“父可立,明大司马,即万历中直言削籍,天启时忤璫再削籍者也。”

⑤清 陈鳣 《对策》卷五:“晋武帝 诏诸贤良方正直言,会东堂策问。”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二、直言就是说实话吗

直言”通常被英语译为“自由言说”(法语是“直言不讳”[francparler],德语则是“坦率”[Freimüthigkeit])。“Parrhesiazomai”或“parrhesiazesthai”(直言的动词形式)意味着使用直言,而直言者(parrhesiastes)是使用直言的人,即言说真理的人。

在研讨的第一部分,我将给出“直言”一词意思的一般概要,以及该意思在希腊和罗马文化中的演变。

首先,“直言”一词的一般意思是什么?语源学上,“直言”意味着什么都说——从万物(pan,πάυ)到神谕(rhema,δήµα)。使用直言的人,直言者,是一个说出心里所想的一切的人:他不隐藏什么,而是通过话语向他人完全地敞开心扉。在直言中,言说者被认为把心里头的东西完完全全地给了听众,这样,听众就能够正确地理解言说者在想什么。所以,“直言”一词指的是言说者和他所说的内容之间的一种关系。在直言中,言说者清楚明白地表 明,他所说的就是他所想的。而他会避免使用任何有可能掩盖其思想的修辞。相反,直言者使用他能找到的最直接的词语和表述形式。虽然修辞为言说者提供了技巧,来帮助他说服听众的心灵(不用管修辞学家是怎么想的);但在直言中,直言者是通过尽可能直接地展示他实际相信的东西来对他人的心灵产生影响的。

如果我们把言说的主体(阐释的主体,the subject of the enunciation)和被阐释的语法主体(the grammatical subject of the enounced)区分开来,那么,我们就说,还存在着一种相信阐释的主体(the subject of the enunciandum)——它涉及言说者持有的信念和观点。在直言中,言说者强调一个事实:他既是阐释的主体,也是相信阐释的主体——他自己就是他所说之观点的主体。直言阐释这个特殊的“言说活动”(speech activity)就采取了如是的形式:“我就是这样或那样想的人。”

三、恕我直言什么意思?

恕我直言的意思就是我说话就不拐弯末脚了,我直说,这样说是为了让被说的人不要生气或者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