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是怎么形成的 原理(雾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消失的)
1、雾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消失的。
2、雾是怎么形成的物态变化。
3、雾是怎么形成的原因。
4、雾是怎么形成的物理现象。
1.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2.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等。
3.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雾是怎么形成的
有不少人常将雾霾与雾混淆,其实雾霾与雾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首先来看看雾天是怎么形成的吧。
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的出现以春季二至四月间较多。 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雾的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烟雾。
雾霾与雾的主要区别表现如下:
(1)形态的区别
雾:雾是悬浮于空气中的水滴小颗粒。
霾:霾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包括灰尘、硫酸、硝酸等各种化合物。
(2)颜色不同
雾:雾是由小水滴构成,由于其物理特性,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此雾呈乳白色,青白色。
霾:霾是由各种化合物构成,由于其物理特性,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黄色,橙灰色。
(3)含水量的区别
雾:相对湿度(含水量)大于90%的空气悬浮物。
霾:相对湿度(含水量)小于80%的空气悬浮物。相对湿度介于80%-90%的为雾霾混合物。
(4)分布均匀度不同
雾: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雾在空气中分布不均匀,越挨近地面密度越大。
霾:霾的粒子较小,质量较轻,在空气中均匀分布。
(5)能见度不同
雾:由于雾越接近地面的地方密度越大,对光线的影响也越大,能见度很低,一般在1公里之内。
霾:霾在空气中均匀分布,颗粒较小,密度较低,对光线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没有雾大,能见度较低,一般在十公里之内。
(6)垂直厚度不同
雾:由于小水滴质量较大,受重力作用,云会贴近地面,厚度一般为几十米到二百米。
霾:霾粒子质量轻,分布较均匀,厚度一般可达1-3千米。
(7)边界明晰度不同
雾:由于雾的范围小,密度大,对光线影响大,因此雾的边界明显。
霾:霾的范围广,密度小,颗粒较小,与晴空区有一定的过渡效果,边界不明显。
(8)持续时间不同
雾:小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沉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也会使水滴蒸发,雾气只会越来越少,持续时间短。
霾:固体小颗粒一般不分解,不沉降,消解速度慢,持续时间长。
(9)社会影响不同
雾:雾是悬浮在空中的微小水滴,过一段时间会降落到地面,对人们生活、健康影响不大。
霾:霾是各种化合物的小微粒,对人体健康和植物都有害。
雾是怎么形成的,雾是哪种自然现象形成的
雾是液化这种自然现象形成的。雾的形成方式:
1、一种雾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数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
2、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空气中的水蒸汽逐渐受冷液化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做平流雾。
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可以看出,能具备这些条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雾的出现便是一种液化物理现象。所谓的液化是指气态物质转变为液化的一个过程。水汽在蒸发上升的过程中是一种气态,而期间遇到了低温冷却变成了水滴,这就是一种液态。即气态到液态的变化。
扩展资料:
雾与霾的区别:
1、水平能见度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2、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3、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3000米。
4、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而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5、颜色不同。雾是乳白色、青白色,霾是黄色、橙灰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雾
雾是怎样形成的
当空气中含有的水汽多余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时,多余水汽就会开始凝结,和空气中的微小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从而互相粘粘,形成小水滴或者是小冰晶,这就形成了雾。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微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
雾是由悬浮近地面空气中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是液态的。在初春或者是秋冬季节的清晨的时候,我们早期经常能看到一片蒙蒙的雾气,在雾中行走久了,头上、身上还会有一层水汽,而等太阳盛起来之后,雾过不了多久也会随之消散。
雾的形成和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等。不过大多是在比较冷的天气下出现的较为频繁,另外在一些湿润的地区,也更容易产生雾气一些,也就是说,雾的形成和温度、环境的湿润度是有关联的。
一种雾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数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空气中的水蒸气逐渐受冷液化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做平流雾。
雾是如何形成的?
雾形成的主因是近地面空气达到水汽饱和点,水汽超出的部分悬浮于半空并且凝集。
而达成主因的条件则多种多样,并可依此将雾做分类:
入夜气温下降,温度较高时同体积空气可容纳更多水汽,但随着温度下降而水汽饱和。凌晨时出现大雾。(辐射雾)
较为温暖并且湿润的空气出现水平运动,流经较冷地面或者水面冷却降温,水汽饱和(平流雾)
冷空气移经较暖水面,对蒸发的水汽冷却降温(蒸发雾)2的雾一般强于3
因为山谷地形,冷空气较长时间淤积于山谷形成雾,因大气稳定谷底大雾还格外稳定,持续数天甚至上月(地形雾)
冷暖空气交汇,暖空气沿锋面爬升,暖锋在锋前,冷锋在锋后,雨水落入冷气区,或者暖空气直接接触原本冷空气占据的低温区从而出现雾(锋面雾),显然,暖锋更容易出雾。
由多种因素同时存在而形成雾(混合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