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忘记了,大体意思是人和人相处太亲密就不当个事了,保持一定距离却能彼此尊重,有谁知道,谢谢
近之则不逊 敬而远之 亲则生狎近则不逊
亲则生狎、近则不逊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不亲”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部典故?何人所作?同时请以现实举例说明
应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此句出自《论语》。
原文是: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意思是: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以对付。太亲近了,他们就会失礼;太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
亲则不逊 远则怨 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论语·阳货》中的那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要是的话,一般理解可为: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难相处的,对他们近了就会无礼,对他们远了就会怨恨。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部典故?作者是为何人?
1、出处及翻译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出自战国时期孔子编撰的《论语.阳货篇》之中的一段话;
其整段话的意思是:如果太过亲近他们,反倒会使他们就觉得(我们)十分无礼;但要是疏远了他们,反而会招来他们的埋怨。意思是恃宠者与小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远近分寸。
原文出处:“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翻译:
1、女子:是指全天下的女子,哈哈!一个不漏。
2、小人:以孔子的当时代来算,小人就是指我们普罗大众,最低层的广大人民。
“小人”这里要分清楚,不是现代人所指的偷、盗、拐、骗,反复无常的小人。总的来说是指最低层的普罗大众与女子都难养,普罗大众和女子,当时代男的没有书读,女人用无才便是德来教育。
2、理解
有的人,你对他好点,他便觉得是应该的,就失了规矩和礼数;当你疏远他,他便觉得你不够意思,不仗义。和这样的人相处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一开始就要尽量避开,淡淡相处,保持距离感。
3、赏析
这是《论语》中饱受争议的一句话,历代对此持批评态度的学者都说这是孔子对广大下层劳动人民及女性的歧视。这是对孔子这句话的误读,首先,这句话中的小人并不是指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人民,而是指“仆隶下人”。其次,孔子说这句话是有时代局限的,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这是社会现实,孔子并没有贬低谁,也没有说谎话,而我们之所以对这句话大加诟病,是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以现代人的立场对这句话的正确性评头论足,这是不科学的,因而也是有失偏颇的。
自从远古时期,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取代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就一落千丈,并长期居于男性之下,人类告别蛮荒、走进文明,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没有随着文明的到来而有所浮动。女性地位有所上升,是从近些年的女权运动才开始的。几千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男女平等的观念还不足百年,我们用不足百年的男女平等观念,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不是太苛刻了?
虽然孔子曾多次强调治理国家要实行仁政,要爱民,但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揭示了一个观念,即“各在其位,各安其事”。说白了就是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既不能偏离,也不能越位。封建社会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当时确实起到了规范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这其中揭示的是一种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虽说人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社会分工上的差异使得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依然存在,这其中必须得有服从,否则社会生活就无法进行。故而,孔子不可能把地位低下者与君子等量齐观。
在等级社会中,小人和女子由于其社会地位的局限,不可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孔子退而讲学之前,就算不是“仆人”的平民子弟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再加上活动范围小,他们的视野非常狭窄,所知有限,思想水平与道德修养高不到哪去。从这一方面看,无知蒙昧、不知学习、不求上进的人,孔子也肯定不会对他们另眼相看。
孔子认为小人与女子难养,理由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先说小人,为生存身为人仆,吃饭穿衣仰仗所侍奉的主人,主人与他的“远近亲疏”影响到他的直接利益,因而他反应才会如此强烈。态度稍好,他们就耀武扬威起来,对主人加倍谄媚,距离太近了,往往会放肆而显得无礼;对他不好吧,又会觉得受到冷淡,自然会对主人心生埋怨。至于女子难养,也是由女性的从属地位造成的。在古代女性是没有自我的,“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随子”,无论什么时候,女子都将身心全部寄托在男人身上,男人的态度如何,自然会引起她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你对她好,她自然要千倍万倍地对你好,距离太近了有的人就吃不消了,就想要挣脱;她把你当作自己的一切,你疏远了她,她就变得一无所有了,自然对你恨之入骨。可见,孔子说小人女子难养,并不是信口开河,事实也是如此。
近则不逊远则怨什么意思
不逊的解释
[impertinent;rude]
不 恭敬 ,没有 礼貌 ;骄横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鲁迅《藤野 先生 》 详细解释 (1).不顺。 《书·舜典》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 司徒 ,敬敷五教在宽。” 孔 传:“逊,顺也。” 《旧唐书·忠义传上·苏安恒》 :“暮年已来,怠于政教,谗邪结党,水火成灾,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故四海之内,以陛下为受佞之主矣。” (2). 傲慢 无礼。 《荀子·臣道》 :“ 孔子 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 唐 韩愈 《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 志铭 》 :“公视从史,益骄不逊,伪疾 经年 ,轝归东都。” 吴 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 辛亥 革命 前后的回忆》 十九:“﹝ 林畏生 ﹞当了 蜀 军总司令,他自以为过去在新军中的地位比 夏 ( 夏之时 )要高,因此,对 夏 常出不逊之言, 态度 非常 傲慢。” (3).谦词。犹言不自量。 《汉书· 司马 迁传》 :“仆窃不逊,近自托於 无能 之辞,网罗 天下 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 《后汉书·郅恽传》 :“ 恽 窃不逊,敢希 伊尹 之踪,应天人之变,明府傥不疑逆,俾成天德。”
词语分解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 用在 动词 、 形容词 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 名词 或名词性 语素 前面,构成 形容 词:不去。不多。不法。 不料 。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 磨灭 )。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 逊的解释 逊 (逊) ù 退避,退让:逊位。逊遁。 谦让 ,恭顺:逊让。 谦逊 。 次,差,不及: 逊色 。 部首 :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