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仲景万能健脾祛湿经典方,苓桂术甘汤,四味药,健脾除湿除百病

湿气过盛 ,在现代人身上太普遍了, 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 ,来看诊的患者,伸出舌头一看,几乎都是舌体胖大、有齿痕,这些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很多人会有疑问,体内水湿多,是因为喝水太多了吗?其实并不是, 体内水湿多,是因为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 。

正常情况下,我们喝进体内的水,首先要通过脾的运化,把需要的水液运输到身体各部分,被机体利用,之后再把废弃的水液通过膀胱、汗液等排出体外。

如果身体的水液运化系统出现问题,水液不能正常被利用,排泄系统也出了问题,此时就算不喝水,也会出现水湿在体内聚集。

水湿 很可怕的一点在于 具有潜伏性 ,它 前期人体 根本 感知不到 ,等到人体能 发现它的时候 ,它就 已经攻克了脾胃,占据了五脏六腑,弥漫在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器官。

而且 湿邪 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特点—— 缠人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在人体内,如油入面。你想啊,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种难度。

另外, 湿邪从不单独作战 ,它很 容易与风、寒、痰、热等结合在一起 ,形成风湿、寒湿、湿热、痰湿等,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病症。

所以 祛湿的根本,在于早发现 。发现得早,健脾调理就可以;发现得晚,就需要先消去体内的“邪”气,然后再健脾。

医圣张仲景 对湿气研究很透彻,有一个祛湿名方—— 苓桂术甘汤 ,成为后世 祛湿的鼻祖方 。

这个 方子始于东汉末年 ,当时洛阳荒旱,流行瘟疫,很多穷苦的病人因没钱治病相继离世,张仲景听说后从南阳赶过去,为穷老百姓免费看诊治病。这期间,发现一个山村的病人,比其他地方病人病情更重,仔细问诊总结后,发现该村子很多人有“湿病”,所以病情比别的地方严重。

于是经过治疗加观察,发明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祛湿方—— 苓桂术甘汤。组方就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

张仲景认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所以这个方子的治疗思路, 重在温阳健脾化饮 。

因为 脾主中州 ,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 痰饮 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停于胸胁,则见胸胁胀满 ; 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 ; 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 。

这个方子中, 君药是茯苓 , 既能健运脾胃,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脾胃功能强大,就可以将体内痰饮化成水液,茯苓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脾胃强大,痰饮随气而降,胸胁胀满、头晕目眩症状就会消失。

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个温药指的便是方中的桂枝, 桂枝 在该方中 为臣药 。桂枝就是桂树的枝丫,生发之力非常强大。桂枝在人体内 好像太阳,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和汗液 ,“水蒸气”滋润身体各个器官被利用,汗液随毛孔排出体外。

方中 白术 甘温补虚,苦温燥湿,在该方中 为佐药 ,可广泛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之症。白术味香,它 既能辅助茯苓补气健脾,也能辅助桂枝燥湿利尿 。

炙甘草作为使药, 主要功效是 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另外炙甘草在这个方子中还有一个作用—— 收敛津液 ,因为方中桂枝、白术药性比较温燥,且茯苓利水,为防止体内大量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 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 ; 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 ; 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 ; 炙甘草稳固脾胃大本营 。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药仅四味,却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祛湿疗效惊人!

第一个治疗“心下逆满” 。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有一种上逆的感觉,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

第二个治疗“气上冲胸” 。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不能气化成津液,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很膈应的感觉。

第三个治疗“起则头眩” 。意思是说,蹲下去马上站起来头晕。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湿气太重的话,他的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

第四个治疗“身为振振摇” 。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需要扶着墙走。为什么会摇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身体就好比小舟,摇摇晃晃的。

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的主攻方向 ,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放到今天来说,只要贴你有湿气,尤其是 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

显著特点就是 舌头又胖又大,口水多 。

中医博大精深,很多中药方剂治疗效果都很好,但 使用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来综合判断和分析, 辨证用药 。此类药方 不适合咳痰粘稠和饮邪化热 这两类型的患者。

二、医圣张仲景祛湿气千古经方!六味药,从根上断绝湿气

张仲景出生在南阳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由于家里面有大量的藏书,所以熏染了张仲景爱读书,尤其更喜欢一些医学古典的书,他读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时,觉得很神奇,励志要成为治病救人的人。张仲景不喜欢为官,他以为只有在民间才能救治更多的穷苦的病人。这也是他被称为“医圣”和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个重要的转化。

东汉末年期间,洛阳荒旱,流行起了瘟疫,好多穷苦的病人因为没钱医治相继离世。张仲景听说之后从南阳赶到了洛阳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都细心地为其诊脉医治,每次药到病除,名声远播。

当时在洛阳一个山区附近的村子里面,好多人都病倒了,因为山路难走,等到张仲景赶到的时候,瘟疫的病情更加严重了,甚至有好多人的瘟疫引发了其他的病症,又或者说这种病症混合在一起。

当时除了瘟疫之外,张仲景还诊断出村子里面有好多人得了“湿病”,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湿邪, 大部分人都表现出头晕、乏力、舌苔明显的变厚、脉搏变得微弱甚至出现了水肿的情况。 张仲景未遇到过这种病情, 先用薏仁和红豆煎服效果虽是明显了点,但是张仲景发现后几天腹泻的人多了起来,薏仁太过寒性单独使用会造成腹泻。

后来张仲景发现桑叶和荷叶也可以消肿且不像薏仁那么寒性是属于比较温和的,然后又加入茯苓和蜂蜜。发现村子里面的人由于长期思虑,往往夜不能寐,后又加入菩提子。而后的这几种药材均在《伤寒杂病论》里面提到过。张仲景不确定湿病是否会一直存在,便把方子留下,方便后人使用。

村子里面的村民十分感激张仲景,他不像其他郎中一样只传给后代子女,而张仲景却是无私的,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确实为我们医学提供很重要的帮助。

薏仁:文中张仲景提到薏仁偏寒性,但薏仁对脚气、水肿等均有缓解的作用,日常可以做薏米粥,含有多种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很有好处的。

茯苓:常用的 四君子汤里面茯苓也是作为了主要的成分在,对脾胃调理的效果很好,可以研磨成粉用开水冲泡或者煮粥时放入也可。

蜂蜜:蜂蜜的冲泡一定不要使用开水,不然会损伤里面的成分可以用温水冲泡,里面含有 蛋白质、淀粉、苹果酸等都是对人体很有帮助的物质。

桑叶:可以采摘桑椹树上的叶子晒干泡水喝,也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嫩的桑叶芽,对于缓解水肿还是很有好处的。

荷叶: 荷叶粉中的黄酮类物质对人的身体可是很有帮助的,对于缓解我们的身体湿气也是很好的。

湿气对于我们身体的伤害可是很大的,日常我们呢一定要注意调理方法,每个人的体质不太一样所以适合大多数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要因人而异。找对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另外要注意不可久坐不动长期吃油腻、甜腻的食物。有利于增湿的寒性食物也要少吃。

三、脾胃一调百病安,张仲景一个健脾胃的方子,脾胃好,身体才好

经常便秘、口臭难闻、吃饭不香、失眠睡不好?这些是不是你的日常?其实出现这些症状都是脾胃问题惹的祸。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不卫生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脾胃出了毛病。

脾胃不好,身体遭殃!

《黄帝内经》中说,“脾胃者,仓廉之官,五味出焉”。如果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那么主管粮食仓库的官吏就是脾胃,它为其他器官和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是“气血生化之源。在中医看来,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需要依靠脾胃来运化水谷,才能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脾胃 健康 又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如果脾胃出了问题,很容易连累多个器官。

比如当脾胃无法很好消化食物时,各种垃圾就会堆积在肝脏内,影响肝脏的供血和正常运作,容易引起脂肪肝;脾胃虚的人通常肺气虚,更容易患感冒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另外影响肾脏,长期脾虚容易导致肾虚,会表现为盗汗、烦热或手脚冰凉、畏寒怕冷。

脾胃 健康 对人体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看自己的脾胃是否 健康 呢?身体好坏,脾胃说了算!5道题自测脾胃 健康

1、面色是否发黄

2、身体是否虚胖

3、口气是否不清

4、大便是否溏泄

5、上腹是否胀满

如果发现自己脾胃虚弱,我们还可以通过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子来调理。张仲景名方—— 小建中汤 。

在东汉末年动乱的时代,人们饥不饱食,很多人都存在脾胃虚弱的问题。张仲景看到苍生疾苦,于是写下一个方子,那就是由六味药组成的小建中汤。小建中汤由桂枝、甘草、大枣、白芍、生姜、饴糖这六味药组成,在服用时用水煎然后取汁,再兑入饴糖,用文火加热慢慢溶化,分2次温服。

那么这个方子适合哪些人群呢?

1.白瘦:体型消瘦,肌肉不发达或萎缩;年轻时皮肤白皙而细腻,中年以后皮肤干枯发黄;头发黄细软、稀少。

2.易饥:容易饥饿,一吃就饱,食量小,进食慢,好甜食。

3.易烦躁:性格比较开朗,但容易烦躁,容易激惹,特别在饥饿时。

4.易疲劳:容易疲劳,易肢体酸痛等;易心悸、出汗。

5.腹痛便结:容易腹痛,大便干结,甚至如栗状。

6.脉缓舌嫩:脉缓无力,心律不快;舌质柔嫩,舌苔薄白。

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慢性腹痛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下垂、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神经症、慢性腹膜炎等。

2.以便秘为表现的疾病,如习惯性便秘、婴幼儿便秘、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冗长、巨结肠病等。

3.以消瘦、面色黄、食欲不振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黄疸等。

4.以腹痛、紫癜为表现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

5.以消瘦、乏力为表现的疾病,如低血压、低体重、低血糖、贫血、失眠症、神经衰弱等。

6.以疼痛为表现的疾病,如消瘦女性的乳腺小叶增生疼痛、痛经等。

7.消瘦、面色苍白小儿的低体重、营养不良、食欲不振、贫血、神经性尿频、头痛等。

脾胃一调百病安,如果发现自己的脾胃不好,一定要注意调理,脾胃好了,身体自然健 健康 康!

四、医圣张仲景巧用5味药,养生防病从祛湿开始

张仲景从小就喜欢学医,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还曾经做过长沙的太守,因为想救治更多的没钱治病的穷苦人家就返乡了。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

张仲景在长沙任职太守的期间,仍然关心民间的病情,经常召见各地的名医一起商讨病情。研究各种疑难杂症。当时南阳流行了一种伤寒病,伤亡很大,张仲景听说以后,辞去太守的职位决定去南阳为那些穷苦的百姓治病。

张仲景沿路看到已经有很多人感染了伤寒病, 手脚冰凉、怕冷胃寒、吃不进东西、腹泻腹痛冒虚寒。 张仲景诊断一番是 脾胃有湿 所导致的,所谓的伤寒病只是看起来像是怕冷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罢了。张仲景将这种病称为“湿病。”是体内所含有的寒气所导致的寒湿。

1、经常感到腹泻、腹痛;

2、身体发凉、比较怕冷;

3、口中发甜;

5、大便稀软发臭;

6、身体水肿导致肥胖;

以上就是寒湿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注意或者不及时调理的话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的。

张仲景在看到村民的情况时刚开始也是无从下手、只先调理脾后来症状好转以后又开始慢慢的调理湿。发现体内的湿并不是很好的调理,需要一步一步地来,一些比较寒性的药物不但调理没作用还会加重寒湿。后来 张仲景用茯苓、桑叶、黄精、山楂、菩提子等用冷水煎服后饮下,半月余就有村民明显的好起来了。但是有些体质比较虚弱的村民调理了一个多月才有好转。 从此,张仲景被称为医圣渐渐传开。

悦悦大夫提醒:体内寒湿严重一定要少吃寒凉的食物、很容易加重体内的寒湿。晚上九点可以用水把花椒煮开泡脚, 花椒泡脚的时间不宜太长不然很容易发黑, 也可以用艾草和食盐都可以。食物方面适量吃一些羊肉或者葱姜蒜都可以。

问:你有被湿气困扰的烦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