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怎么样
仙游,顾名思义就是神仙游过的地方,莆田唯一的一个县有中国梦文化之乡 中国木雕之城 中国木业之城 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 等之誉。
人文还不错,古代宰相、丞相、大夫、状元等全省之最,全国出名。
仙游依山濒海,风光旖旎,古迹众多著名景点有:九鲤湖, 菜溪岩 , 麦斜岩 ,九座寺,天马山 等景区,其中九鲤湖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
仙游的木雕工艺、家具全国出名、全国之最,富商很多。
经济全省还不错,有很多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如台湾农民创业园。
还有仙游的小吃也不错,很好吃
交通一般,高速公路贯穿全县,缺点有:仙游的枫亭火车站已建完,但嫠投入运营,属于未来适时开通的站场,要坐火车得去莆田火车站乘坐。
仙游的民风民俗
1、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习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须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1对,称为“喜烛”,重的甚至达百余斤;或叠红橘1大盘,高与屋梁齐;或供大面龟1只,大如小圆桌之面。
2、农历12月,亦称年关,例俗甚多。16日做“尾芽”,晚餐一餐较丰盛,做生意的犹为隆重。春节的鞭炮声由此而起,预示除夕。
3、年关最后一天是除夕,年前要备办“红米团”、豆腐等礼品“祭拜天地”,有的杀猪、杀羊 、杀鸡、杀鸭。天刚黑的时候,全县各家各户张灯结彩,在自家门口燃起篝火,然后用火钳夹起预先放在里面的一根大木头,嘴里念念有词(好像是叫猪神到家的那种)放在自家的灶里,预示着来年四畜兴旺。
4、正月节令特别多,除了春节外,主要是组织外出旅游。还有元宵节特别热闹,家家户户旌旗招张,家门口、宫社门口都张灯结彩,还有“出游”甚为壮观,仪仗队浩浩荡荡,彩旗、彩车、车鼓十番八乐队绕房前经过,每到一处,都燃放鞭炮,燃烧贡银。
5、腊月二十五这天被称为“廿五日头”, 据说这一日比大年初一更神圣,莆仙人约定成俗,当天禁止讨债。据传说是专为了给还不起债的人家有个筹备年货日子,这天也是天官赐福之日,莆仙人民都一直遵守着,不敢越雷池半步,可见兴化人之纯朴淳厚民风。
有关莆田仙游的年俗?
过年
一、扫巡 兴化话把大扫除叫“扫巡”。这是个良好的卫生传统。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扫巡日一般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户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净让太阳曝晒,一求干,二消毒。然后室内再“扫巡”。
二、祭灶公.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时烧一纸线,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赐福,丰衣足食。f2N*_ Jl~U
三、二十五日头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是莆仙习俗公定的大日子,俗称“二十五日头”。这一天,一般是大晴天,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发善心积德的日子。凡种种原因向神许愿的金钱、谷物,都要主动送到城隍庙(或村里宫庙),由经办人化为施舍给穷人、乞丐。这一天必须做好事,如债务未清者,也不能讨债。
四、做年糕
十二月二十六日起,户户做豆腐,买年货,尤以做年糕最为繁忙。
莆仙过年还准备其他年货,如做豆腐。80年代后,在小康之家,时令佳肴逐渐取代传统的年糕、食品。
五、辞岁
“除夕”前一天,俗称“小除”,户户放鞭炮,贴新春联。当晚,家家户户堂上点花烛,叠红橘果如塔状,上插“三春”纸花,供“隔年饭”于灶头,备办丰厚祭礼和“贡银”,祭祀天地神,名为“辞年”。t!N.qb e9]6H
除夕俗称:“做岁”,除夕夜叫“三十暝”。逢小月叫“廿九暝”,全家同桌饮宴称为“围炉”,宴席菜一般备10碗,鱼不切尾,螃蟹要10脚全。饮宴结束,大放鞭炮,长辈要给儿童分压岁钱,一般通宵不睡,俗称“守岁”。
8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成年的晚辈往往给年迈的长辈奉献压岁钱。以表孝道。
过年时,莆田民间每有做“红团”和“番薯起”的习俗,一以孝敬祖先,二为时令口福,三取一家人红红火火、大吉利、大平安、大团圆之意。
“红团”皮的制作是有一番技巧的。把糯米浸水后,捞起沥干,用手工舂成米的粉末(俗叫“米祭”),一筛再筛,取其最细的粉末,晾干备用。用时,加入适量的开水和“食物红”一起揉匀成粉红色的团皮,搓成圆长条,再以手摘成等量的一块块的团皮块。
“红团”的馅大都是甜的,也有咸的。甜的加红糖就行;咸的则须加入葱花、香菇丝和捣碎的炒花生米等调味品,别有乡土风味。“红团” 的馅分三类:一是以绿豆为馅(绿豆去砂和杂质,洗净去壳)。俗叫“绿豆馅”;一是以糯米为馅,俗叫“糯米馅”;一是以番薯干粉为馅,因为从前山区和沿海地带,少产稻米,全年主粮就是“番薯”、“番薯干”。“做岁”时做“番薯干馅”的团,倒是不忘苦日子的朴素民风。
做“红团”时,家庭主妇要巧为分工。擀团皮的要厚、薄适度,不能太厚、太薄;捏团馅的要大小(粒)均匀,不能太大或太小,两者要适当配合。否则,团皮包着馅后,用“红团印”一打印,有时会被压破,有时则个子太小,不美观。做“红团”时,主妇边示范、边指导妇孺擀团皮、捏团馅、打印、衬“奎叶”(学名“蓑荷”),剪去多余的边角,整整齐齐地入炊具,扣紧炊盖,约蒸25分钟后出炊,就可以食了。
“红团”所用的木印,俗叫“红团印”。它是一种精巧的手工工艺品。印模中刻有“富”、“贵”、“寿”、“喜”等字样,四周还刻有花鸟图案,连结 “番薯起”是以“番薯”为主料,先把鲜“番薯”削皮、洗净、切块、蒸熟后捡去薯筋、硬粒、剁成纯柔的“番薯泥”,放入瓷缸内,加入“米祭”和酵面,发酵后再以适量白糖(或红糖)及碱拌和,然后细心打印,在其上面点红,上蒸笼蒸熟后即成食品。“点红”的红,同样寓一家人红红火火,“起”(方言),有发达、兴旺之意。“番薯起”的特点是地瓜味浓,软香可口,是时令、经济的农家食物。
“红团”和“番薯起”是莆田人家“过年”时的独特美食文化。
初四过大年,做大岁 (仙游地区是初五)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出烧杀掠抢。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后来,为纪念莆田这一段悲惨的日子,莆田民间和以往一样,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做岁”,时间拖得太长。于是,莆田民间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围炉),因农历二月农事正忙,若在二月初二才“做岁”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岁时风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直至戚继光兵到,倭寇溃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仙游民间便俗定正月初五日,吴宅人吴廷珠(兴化府监军)在抗倭中战死,乡里人为纪念他,定正月初五为悼为日,所以吴宅人有正月初五不“做大岁”的风俗。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
春节
春节,是习俗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莆仙一带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称为“五日岁”初一早晨,开门放鞭炮,各家拜神明祖先,祀以线面、烛、炮,礼毕,全家共吃线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长寿。初二不相往来,不相串门拜年,只有初一日来过者不忌。初三日,各户进行“迎年”,所谓“迎年”,是上年年底有“送年”之例的回应。初四日,在继续“迎年”中,沿有“为菩萨乞草”的习俗:由儿童捧神像,在车鼓队簇拥下,按户募取木柴。下午则有“娘妈请花”,希望能庇其早生贵子。黄昏垒柴木于社庙前,举火燃烧,各户进行接神祀,待柴火烧透,众用长钳争夹未烬之柴速返家中,日“夹火母”希望财如火发。
神诞春酒
正月初九日,相传是“玉皇至尊”神诞,各户于初八日夜半,点烛烧香,向天空顶礼,祷祝全年吉利。初九日,莆田各地信男、信女成群结队至壶公山凌云殿祀玉皇或到莆成以西的石室岩玉皇殿进香,这两处于当日都雇演莆仙戏,非常热闹。据说新婚夫妇正月初九"走玉皇路"可以生男丁.
初十日,官绅互相邀饮,号“传座酒”。这原是长安旧俗,莆俗改称“春酒”,在举行前一、二天,官绅用帖书写要请者的姓名,派人挨户签知,到时大开筵席,地位高的一天须赴多席。请“春酒”是官绅在新年中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劳动人民没有这套俗例,只在走亲戚时带着小孩,互相邀请吃些茶饼糖果或其他小点心而已。
元宵 元宵从正月初六起为至廿日为“元宵”。每个村落日子不同,以正月十五日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为元宵正日,俗称“元宵心”。
元宵节在莆仙相当热闹,虽然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各村(过去叫“境”)各宗簇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为期一般3天,有的还联合闹元宵。农村中庆祝元宵,普遍演戏酬神,并在“行傩”之外,穿插放焰火。 庆祝元宵,各里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轮流担任“福首”,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时捧社炉随神座绕境,让各户进香
元宵彩架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习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须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1对,称为“喜烛”,较特殊的习俗,前一年新婚的妇女,在元宵夜都盛装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庙前,让人们晤识新妇风姿。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中和节”。这一天俗称“头牙”。各户祭神祭祖先。商家备办酒席,邀店员做“头牙”。乡村里社凡在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举行元宵活动的,多在这一天补办,俗称“二月二”。
仙游农村把“二月二”称为“头福”。
此外~~还有一些通用的: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仙游县的所有节日风俗都有哪些?
这个所有……太多了,就说一些比较特殊的吧~
做寿都在正月做,初二不走亲,初五过大年,初十到十五游神
扫墓都在清明前,冬至后。要有祭肉、花生、糕点、水果,两对蜡烛,纸钱【搭房子】和锡纸贴的那种银【不知道要怎么翻译……】要用红纸加纸钱压在坟头,至少四份【头、后土、双臂】然后结束时还要放鞭炮。
逢农历初二、十六要做“牙”,就是牙祭,尤其是做生意的,尾牙非常重要。
端午节是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螺,初五艾。艾的话,既要在门楣上插艾草辟邪,也要用艾草煮蛋,水用来沐浴,孩子穿新衣,额头点雄黄,室内焚艾香。
七月初七乞巧节,要吃花生米。
七月半盂兰盆节,就是鬼节啦,有些地方是十四过的,不能轻易出门。
交东时,就是立冬的时候要吃羊肉驱寒。
冬至时要团圆,吃汤圆,千万不能数个。
腊月二十五最好不花钱。
莆田仙游有那些特色小吃
一、卤面,莆田卤面和其它地方的相似,都是采用高汤及各种海鲜去烹制,由于莆田人较喜欢卤面,所以在莆田各个街道随处可见卤面馆。莆田卤面更是莆田历来款待亲朋给好友,酒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
二、兴化炒米粉,兴化炒米粉是福建莆田著名的汉族小吃,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之一,它是莆田(古代称兴化军、兴化府)的著名土特产,又是中国最早的快餐之一,价廉物美,名扬海内外,尤为海外侨胞所喜爱。人们美其名为“兴化米粉”。
三、兴化焖豆腐,田人爱吃焖豆腐,这道菜在莆田的农村办婚宴习俗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特别是那些离乡游子,回乡时对这道传统名菜更是情有独钟。此菜主料用鲜豆腐,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清肺、生津化痰的功用。
四、海蛎饼,外酥里嫩,蛎肉鲜甜,粉韧菜香。海蛎饼在莆仙方言中叫蛾饼,也叫蚮饼。一定要搭配酸甜适宜的酱油醋。正是这两者完美的结合。
五、仙游扁食,西天尾扁食其实就是燕皮扁食,因经济实惠,方便快捷且再配于卤小肠青菜等料,所以倍受大众欢迎。仙游扁食虽然与西天尾扁食不同,但各有千秋。
六、白糕亦称年糕。先将糯米洗净,泡开;一夜之后,将其磨成粉;白糖兑温水后,加入糯米粉,均匀散开;再把做好的糯米粉放入先前的模子里压好,倒扣在蒸笼板上,上锅蒸熟即可。糯米和白糖的比例是:1.5:1,也可按个人口味调节。刚出炉的白糕,甜香柔糯,好不过瘾。
介绍家乡 莆田仙游
福建莆田仙游县的民风民俗
【下马】
亦称“脱草鞋”:古时,远离家门出外做官或经商的人回到家乡时,他的堂叔侄,表兄弟姐妹等亲戚,都要备办线面、鸡蛋(或煮碗点心)相敬,俗称“下马”。意思是为远方归来的亲人洗尘。他们收下礼物后,必须回敬毛巾、肥皂,表示感谢亲友们的深情厚意。 【饯行】
旧时出外赴考、做官或经商的人,临行时,他的亲友要煮上一碗线面、鸡蛋给他吃,叫做饯行,意思是祝他平安、顺利。主人收下面蛋后,要回敬红糖数块(今用糖果),表示不忘家乡亲人的甜情蜜意,待外出回来时,再赠以毛巾、肥皂酬谢他们。现在一些农村沿用旧礼为乡里人参军、上大学行饯行礼,表示祝贺。
【送嫁】
姑娘要出嫁了,亲友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给她,叫做送嫁,姑娘则要把夫家挑来的石榴包、红团、白糕、猪肉分赠给他们。
【贺喜】
(即送贺礼):在仙游乡村,凡是结婚、“做十”(祝寿)、“贺厝”(即庆贺新屋落成)的人家,其亲友都用红纸包上几元线(有的是送实物)作为贺礼。主人要备办酒席宴请他们,作为答谢。特别是结婚时,亲戚送来贺礼,主人除了宴请他们之外,临行时还要分给一刀“祖肉”(一般是条肉)和一串红团、白糕、石榴包等,俗称为“回贺礼”。
【做客】
到乡下做客,主人会煮上一大碗线面,外加鸡蛋、花生、肉菜等肴。客人不能把点心都吃光,一定要留下一些,叫做“留碗底”。
【挂脰】
孩子到亲戚家去做客,如果是第一次来的,临行时,主人就要用红髻线扎上一些钱,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叫做“挂脰”。
【谢师】
旧时父母延师教子学艺之日,要用盘盒装上酒菜,送到师傅家中,先让孩子行拜师礼,再呈上一个红封,内装学艺的酬金,叫做“谢师”。师傅收下了这些礼物,就认下这个徒弟,开始教他学手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