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南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它的特点、特色有哪些?
南粤民众在岭南大地上繁衍生息了十余万年,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地域特点的民风民俗,虽然岭南是全国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但是这些古老的习俗惯制并未在现代化的风云中黯然失色,仍然是岭南的象征。
以岭南的传统食品和居住习俗为例,岭南小吃、点心和粥品大多是民间流传之物。岭南古属楚地,端午纪念屈原的风俗一直盛行,粽子早有名气。《广东新语》记载:“广州之俗,……端午为粽,以冬叶裹者曰灰粽、肉粽;置苏木为红心,以竹叶裹者曰竹筒粽;三角者曰角子粽,水浸数月,剥而煎食甚香。”以竹叶裹的竹筒绿豆粽,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盛行;以苏木为红心的碱水粽,仍是东莞农村的端午节必备之品;久富盛名的肇庆裹蒸粽也是肇庆民众端午节、春节时的传统节日食品。粥,古称“糜”, 潮琼两地的群众至今仍沿用此古语,不管年岁丰歉,他们几乎每日食粥。在广州著名的粥品有状元及第粥、鱼腩粥、坠火粥、艇仔粥等等。广东点心以岭南小吃为基础,几千年来广泛吸取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足有一、二千种之多。代表名品有薄皮鲜虾饺、荷叶饭、娥姐粉果、叉烧包、荔浦秋芋角等,仍然是岭南大街小巷、茶楼酒店的常见之物。
客家围龙屋是岭南著名的传统建筑,其分布与客民分布相一致,多在山地及丘陵区域,以东江上游嘉应州一带及粤北各地为主,并延入广西、赣南、闽南诸地。曾昭璇先生认为客家围龙屋的独特构造是与客家人生活中的诸多需要相辅相承的,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后代,他们的祖先或为逃灾荒,或为避战乱而移入岭南。由于移动急速,受到当地土著居民的剧烈反抗,由此形成了他们既有农业形态又有防御特征的独特住宅建筑形式。这种住宅形式有利于客家族人团结自卫,巩固了客家民系的宗族观念。 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客家围龙屋仍然广泛存在于岭南地域的客家居住区,保持着坚韧的文化持久力,岭南传统文化的深厚与顽固可见一斑。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岭南大地也在尽情地上演着一幕幕现代时尚。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岭南设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岭南尤其珠三角地区成为中西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主阵地,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率先在岭南大地上演。以节日民俗为例,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和农村,过“洋节”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每当圣诞节前夕,在所有的城乡商店中,到处是圣诞节的节日礼品和用品,圣诞卡、圣诞树、圣诞礼物以及圣诞食品和圣诞之夜等文艺活动,使古老的大街小巷弥漫着西方节日文化氛围,其它的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也成为岭南民众节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过洋节,珠三角城乡近十年来,无论男女老少,过生日都要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而且在夜间举行仪式,统统都是西方的风俗,即使在农村也很普遍。充分吸纳西方现代社会的风俗时尚,使岭南地域的民众生活充满现代色彩。
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在一起,在岭南的城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人们常常上午喝早茶,下午去冰室吃冰淇淋,晚上在酒吧流连;在广州荔湾区,传统的骑楼、西关大屋与独具异国风情的沙面洋房互相掩映;在珠三角地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同时被使用,是办公、经商、旅游、日常交往的通用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特征愈加显著,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
二、地域性犯罪成因特点有哪些
导致刑事犯罪地域化特征明显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
一是犯罪人员文化水平低,谋生技能差。一些外来青少年由于少时缺少关爱,很早就辍学,如未能及时得到救助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以某县籍贯抢夺案犯罪人员为例,处于16岁到23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占了83%,他们均为初中以下学历,无一技之长,在原户籍地生活水平低,在城市也没有合法收入。
二是受不良同乡团体影响。在思明区法院审理的抢夺犯罪案件中,73%的案件系团伙犯罪,团伙主犯利用在家乡招募青少年、在城市组织同乡等方式,通过财物引诱和宗族关系误导这些青少年加入犯罪团伙,在城市流窜作案。而这些人进城目标明确,到达目的地后即参与犯罪,得手后立即流窜到其他城市继续犯案。
三是部分地区犯罪“致富效应”所致。一些地方经济落后,就业困难,而犯罪行为往往“无本万利”,获利丰厚。犯罪分子利用春节等节假日返乡购房购车,其炫富行为易被当地个别青少年所羡慕和效仿。
四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一些地方默许“犯罪致富”行为,对犯罪人员加以保护。以某县为例,法院办案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当地制贩假证成风,某些村落甚至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犯罪人员在实施犯罪后逃回老家,却得到宗族的保护和隐匿。
五是青少年犯罪人员缺乏社会认同感。他们出狱后往往不易被社会认同,却易被其他犯罪人员纠集拉拢,甚至利用狱中所学“技能”重新犯罪。上述抢夺案件中,青少年再犯率达65%,其中曾在同一监狱服刑者超过20%。
三、一个景区的文化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华文化的魅力主要体现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动态,展示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是静态,揭示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所谓源远流长.是纵向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质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世界上的其他古老文明,或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最具说服力的就是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所谓博大精深.是横向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质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它体现在四个方面: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和包容性.
独特性表现在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如文学艺术的独特性;科学技术的独特性.
地域性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表现在一是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二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三是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包容性,体现在既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又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满意请采纳
四、如何理解旅游活动的地域性特点?
旅游中的地域特点,那肯定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特点,比如说中国的北方有高山峡谷,中国的南方基本上是平原水乡,这就是地域的特点
五、城市景观特色形成的环境要素有哪些?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
说到结合实例,再要求方法和途径,就近乎一篇论文了。这个我不可能给你写一篇。恰好去年我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不妨就给你吧。也许有帮助。下面是正文:
在国内外,如果要试图去界定清楚“城市设计”(Urban Design)这个词汇,很可能会是费力不讨好的。尽管城市规划设计由探讨城市形体的视觉关系整合开始,但发展至今,其研究的各要素和整合的系统日趋复杂。也许正是由于这一概念的弹性存在,才能够更好地适应难以捉摸的城市现象。
而所有难以捉摸的城市现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中不同人群千姿百态的,有时甚至是极悬殊反差的心态和行为,不同的决策以及相互消长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积累所形成的。因此,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多元化不同,城市功能多样,形态风格迥异。面临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技术高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城市化大潮冲击和受全球性的资源环境生态的制约,尽管城市发展生长在历史上存在一定的共性规律,但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却不存在完整的现成答案。
城市设计在我国是一门正处于欣欣向荣发展之中的学科,也是一个讨论多时的热门话题,尽管已有定义甚多,然而对于其定义内涵、设计要素、文本内容、实施范围等都还存在一些争一议。而且,有时这些争议导致在实践中产生问题。
美国学者、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师,在这一领域有许多著述的巴奈特(Jonathan Barnett)在他早期影响巨大的著作《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中有一句名言叫做:规划设计城市而不设计建筑(DESIGNING CITIES WITHOUT DESIGING BUILDINGS)。这句话对国内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建立与实践影响甚广。目前,大多数以指导性准则存在的导则型城市规划设计,往往必须依托规划条例、法规及规划部门来实施执行,所以实际上,城市规划设计受到规划部门的很大影响。国内许多实践中,习惯上总是结构规划先行,城市规划设计必须服从规划确定的路网结构。而规划师确定路网常常遵循经济开发为先或汽车导向的交通规划先行原则,大多数纯粹按照所谓宏观的“技术”的需要,很少从挖掘城市原有文脉或是空间需求或是具体的个人的行为出发来进行微观研究。而路网体系作为构筑城市结构肌理很重要的一个要素,首先决定了地块大小,也大体决定了地块之间的各种关系。在我国现行规划机制下,城市规划设计师(或建筑师)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的许多创意,因为突破习以为常的规划“惯例”做法,则往往在规划审批过程中被“纠正”。于是,这种做法导致城市规划设计的创作性受到很大限制。城市规划设计两大任务—即整合城市系统与城市特色塑造,其中后者就不能圆满完成,也会影响前者的实现。如果仅仅按照规划师确定“经济合理的”路网在先的方法,怎么可能产生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的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地区那样的具有特色的城市形态?皮亚诺的设计成功地再生原有波茨坦大道,并与道路尽端的方形广场和建筑结合,解决了道路尽端直接面对原东、西柏林分治时期西柏林的国家图书馆背面的问题。这样,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成功地缝合了由柏林墙制造出来的割裂形态。再如,城市里许多由工程师在城市规划指导下单独完成的立交桥,常常是千城一面,与城市既有的文脉毫无关联,缺乏特色。
1.纽约曼哈顿路网,其密集的街道网既可容纳高楼大厦,又非常适应资本交换的最大
化需求,其路面交通解决是通过单向车道的设置,地下还有非常密集的轨道交通支持
2.我国某城市的规划路网,横平竖直,街区巨大,与水系山体等自然要素毫无关系
在所有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各种说法中,最引起我思考的是两个说法:其一是很具权威性的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相关说法:“城市规划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所作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规划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规划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规划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控制。例如公建住房、商业服务中心与公园等;二是系统规划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的形体……;三是城市或区域规划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规划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而其二则是盖兰(Gerald Crane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城市规划设计是研究城市组织结构中,各重要要素关系的那一级规划设计。
由此,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认识城市设计的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1.城市设计的目的根本在于塑造城市形态,而且其结果乃是能够为人们所感知的;2.城市设计研究对象是涉及城市组织结构的要素,全部或部分(但至少在一个以上),这些要素是作为最终形态结果的依据而非研究目的本身。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的第一层次:即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规划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的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在一些北美城市中,这样的例子经常是与较大规模的城市开发联系在一起,由特定的房地产商联合建筑师予以完成的大型城市综合体(City Complex);其间,也常常有公众参与的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的角色在这里不仅作为指导准则而是作为实实在在的项目而存在。并且一个优秀项目的完成,也往往为附近地块的未来发展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例如,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典范的美国费城市场东街城市综合体,应该就属于这一层次。它经由长期多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推敲。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落成结果,其最主要部分,是由建筑师负责完成至施工图设计的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跨越两个以上街区,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设计,地面一层车行与地下层、地上二层及以上的人行体系分开。建筑作为综合体,商业内容与公共交通设施,如地铁、灰狗长途车站等联系在一起。而加拿大温哥华上诉法院,也是通过一个跨越街区的大型建筑综合体,通过不同标高平台和下沉广场及其立体绿化,整合步行和车行的关系,使绿化融入温哥华市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再如,由戈鲁恩(Gruen)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著名的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Fortworth,Texas)市中心的城市规划设计,[4]主要就是通过一个单项市政环境规划设计,在连接城市南北的中心轴线大道地面满铺红砖,通过地面色彩的统一整合城市视觉系统(图9、10)。
3.美国费城市场东街城市综合体,二层天桥连接
4.美国费城市场东街城市综合体。内部商业,地下层与地铁车站连接
5.费城市场东街城市综合体,东向西街景
6.加拿大温哥华上诉法院,东南角
7.加拿大温哥华上诉法院,庭院
8.加拿大温哥华上诉法院,鸟瞰
9.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市中心的城市规划设计,大道北端市政厅(左)与大道南端体育馆(右)
10.美国德克萨斯州沃斯堡市中心的城市规划设计,大道向北街景(左)与大道向南街景(右)
从操作层面看,以上都是单项设计工程项目或单项设计的扩展,由于建筑师的城市意识,把单项设计融人综合的城市大系统之中,使原先不那么完整甚至较为混乱、支离破碎的城市环境系统得到整合。这种整合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行为的,或者是市政系统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等等。建筑师常常在其中占有相当主导的地位。如果说,我们一般概念里的城市规划设计常常是用来指导单项建筑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或是市政规划设计的处于上一层次的“二次设计”,那么,这样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说是一种相当直接的“可行的”城市规划设计。
另外,在西方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上述几个例举项目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像是费城市场东街综合体,目前在其周边地块,仍然按照这一模式在继续扩展。而就我国目前管理机制而言,城市设计还缺乏必要的法律地位,其实施运作也主要依托城市规划,依靠政府部门来组织实施,城市规划设计大多数以导则的形式存在,控制和指导城市形态发生。这种情形和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占大多数的实践有某种相似之处。巴奈特曾经总结说:“大多数的城市规划设计尺度都在地方政府的权限之内,所以大部分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都由地方政府执行,另外小部分设计可以由政府幕僚单位或由顾问来执行,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比较而言,在我国,由于正处于大量性的新城建设时期,大型项目居多,对于长期引导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设计指导准则更为常见。而相对而言,对于一次性(或短期)实施建造,影响并带动周边地块开发的引导性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就比较少。目前,上海新天地或许可以算是一个。
综上所述,或许我们就此可以把城市规划设计分为两种——引导性的城市规划设计和指导性的城市规划设计——这种分类可以更好地赋予城市设计以活力、特色和可行性。
从学科分工来探讨也可以说清城市规划设计。在当前实际操作中,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分工常常被混淆。所以,清楚地予以划分各自职责范围线尤为必要。一般而言,城市规划是决定做什么(What to do);城市规划设计是决定怎么做(How to do)。从英语用词来看,Planning和Design是有明显差别的。当然,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设计在各自所需的背景知识(Why)方面很大程度地共享重叠,例如所需遵循的生态原理或是人类行为学原理等。
再详细而言,一方面讲,当代学科的分布并不是像食物链一样单向环环相扣,而更多呈现网状交织。有些研究对象部分不排斥重叠,学科相互交叉。有关城市建设的各学科,传统建筑学也好,各项专门性设计如市政设计和景园环境设计等也好,城市规划也好,城市规划设计也好,其根本目的都在于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塑造宜人的城市空间。另一方面讲,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在问题的深度解决上,各门学科也各有侧重点。各门学科在专门性的基础上相互关联交织在一起显得尤为必要。在欧洲,特别是法国,则更加习惯用着眼更为宏观的“城市主义(Urbanism)”这个词来涵盖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设计及相应的城市研究。[2]
让我们不妨再引用巴奈特关于城市规划设计师、规划师与建筑师三种职业特点的有关论述“城市规划设计师与规划师或建筑师之间到底有何不同……城市规划师首要的工作是根据未来的需求分派资源。由于涉及决定各地方的需求,比如说决定在哪个特定区兴建一所学校,才能和其他地区平衡发展。所以经费的分配必须是一连串规划决策的结果。建筑师负责设计建筑物,比如说盖一所学校,建筑师必须负责拟定整套工程合约才能盖一座建筑物,而且在法律上必须对整个兴建过程负责。这两个行业之间存有一些缝隙,虽然两者都要负责,却没有办法完整地弥补这个缝隙。规划师认为土地使用是资源分配的问题,根据分区法令分割一块块土地,而不太关心三度空间的性质,也没有将未来的建筑物特质考虑进去。结果大部分公告的土地使用计划及分区管制规则就产生单调乏味,或者毫无想象力的建筑物。如果有人真正了解如何设计三度空间,必有助于改进土地规划一一好的建筑师将会详细考虑所设计的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关系,但对于基地以外其他土地的开发却毫无办法。就象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良好的城市规划设计与业主的利益常发生冲突。比如说印地安纳州的哥伦巴市(Columbus,Indiana)与康涅狄克州的纽黑文(New Heaven, Connecticut)就是例子——否则即使城市中盖满美观的现代建筑物,却也无法改善城市整体的设计。必须有人负责设计城市,而不只是设计建筑物而已”。同换言之,城市设计在学科分类和实践中所起的角色,是传统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以及其他单项设计分类所无法涵盖的。
城市规划设计有许多取向方面,城市规划所关注并提供的偏重于社会公平、资源分配方面的知识倾向也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取向之一。也就是说,合格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应该兼具必备的规划知识;而从提供具体形态而言,城市规划设计师也必须具有建筑师的基本技能,包括塑造形态能力以及对形态背后的各种技术支持有所了解。
以上论述实际上表明了:学科的分类和定义,不应该是固定和僵化的,他们应该随着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相应充实内涵,在实践中加以明确。
以上叙述的城市规划设计定义及其分类是否在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都水远普适呢?如果不是,那么未来的发展趋势大概是怎么样的呢?在美国学者郎(Jon Lang)的著作《城市设计——美国经验》(Urban Design: The American Experience)中指出,城市设计作为一个概念和方法,是不会永远存在而终有消亡的一天的。
让我们来回顾“城市规划设计”这一概念形成的历史。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西方国家进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时期,出现城市面貌混乱等诸多方面问题,“城市规划设计(Urban Design)"概念随大规模的结构性的城市建设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已经存在多时的“Civic Design”等概念被取代。其后多年的实践证明,城市规划设计针对结构性的城市形态调整相对非常有效。
城市是人类意志的产物,如科斯托夫(Spiro Kostof在《城市形态》(The City Shaped)一书中所说“城市是人为的而非自发的(Cities were made, they did not happen)",对城市的规划设计(Design of Cities)自古有之,古往今来,城市形成的方式不外乎两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作为一种组织化了的意志的投射,规划设计作为前者居多。作为正式学科,当代城市规划设计的确立是以哈佛大学20世纪60年代设置专业为标志。
而相应地,当代城市设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学科分工日益细密,交叉学科的出现;欧美各国在现代主义思潮指导下的战后大规模建设;传统城市结构的遗弃失落(生活方式的变化受到小汽车普及的巨大影响);城市肌理组织的过度拼贴化;人类深层心理需求的共通性和外在表现的多样性促使城市形态在保留多元化的同时适度整合。进人全球化时代以后,作为产业中心和各种交换(包括物质、信息乃至基因的交换)所在地的城市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倾向,文化输出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世界上那些著名的城市的知名度往往与其强大的高雅文化、流行时尚的输出能力成正比,甚至有学者提出都市营销的策略。另外,从城市的物质分布形态而言,一方面适应产业专门化的特征,一方面有强大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交通体系作为保障,出现了所谓一百英里城市(100-Mile-City)和超级城市(Super City),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引发了城市行为和形态不可避免的发生着重大变动。
城市多样的目的使其成为行为的庇护所、场所精神的创造地、新技术的积极响应之处,并且提供财政和生物环境的健康性。在进入所谓后现代时期以后,作为对当代城市发展一个显著的对应现象是:城市规划设计开始从单纯的功能主义、局限于关注视觉形态发展到向多方面伸展。以往仅从现代主义强调功能的原则出发,“形式追随功能(Forms follow function)”的观念被修正认识成为“形式追随主观倾向的功能((Form should follow intended function)" 。对于前一句话,文丘里(Robert Venturi)辛辣地称之为“现代主义者差一点就把它搞对了(The modernists almost got it right)"。[7]
城市规划设计对以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对城市所作的机械的功能分区进行了修正,主旨在于:考察并结合人类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行为,从行为心理等出发,功能在某些时候和场合既可分区,在某些时候和场合也可叠加。规划设计涵盖的领域及其评判准则开始涉入建造的意义以及“诗意建构(Tectonic)”本身。
而在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层面,城市复兴和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运动等试图恢复“传统的场所创造艺术”,避免漫无边际的城市郊区化扩张。而其他相关的例如:紧凑城市(Compact City), [8]绿色城市主义(Green Urbanism),[9] TOD(Transport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ESD(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等诸多理论和实践也正在层出不穷。
正如城市规划设计替代了以往其他名称的规划设计一样,随着城市的细化与发展,在一个人口增长、技术变化、消费主义三位一体并成为社会发展的双面刃以后,[10]处于两难境地的城市尤其是处在高速城市化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城市,急切需要研究如何在全球化大潮中既保持聚居带来的福社又避免“城市病”等许多负面影响商业主义、消费主义导向作为催化剂和动力所推动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发展也将渐渐让位于个性化、地域化、满足自然生态导向、适应科技快速发展、乃至于达致广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为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发展。达到良好城市的手段也必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总之是不同的生活图景和人类行为而有所调整。
近期,有欧美学者把研究关注更多地转向城市与大地景观、城市与照明、城市与艺术家关系等课题,旧金山发展计划研究等更是由许多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一起,在互联网上形成综合、全面而又各有所侧重的系统协作。
城市,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场所,永远对人们充满魅力。反而言之,正如E•培根在《城市的设计》(Edmund Bacon, Design of Cities)中所说:“人类最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建造城市(The building of cities is one of man’ s greatest achievements)"。
六、关于地域文化,你有什么想说的?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当地生活人民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以及建筑风格等等。
地域文化是至今仍然都在对当地人民的某些行为习惯发生作用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性。因为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这些地区都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人们在提到某一个词汇的时候,也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它是某一个人地域的文化,就比如提到二人转大家都会想到东北,提到窑洞,大家都会想到黄土高原。所以对于方言文化、建筑风格,饮食习惯都有很强的地域风格,这就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对于某些地域文化,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以及人文特色,就比如说大家对于东北的了解都是热情好客,这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并且对于文化是能够永远流传的,再至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但地域文化的形成,更多的是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因为地理环境的多种多样,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黄土高原的高原地形,形成了当地特色的窑洞。
不同个性地域鲜明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地域文化的各具特色,极具差异,所以推动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而前往当地旅游。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交流。
地域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也是不断的发展的 ,变化的。地域文化是长时间发展而形成的,融合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方言文化,饮食特色等。地域文化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代表特点,是人们了解一个地方最直观的感受,对于人们了解当地具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带动当地的发展,促进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