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源为什么会是恐龙之乡?
河源因为馆藏恐龙蛋化石数居世界之首,被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
河源,别称槎城,广东省地级市、深圳都市圈城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拥有华南最大湖——万绿湖,设有河源国家高新区。总面积1.5642万平方千米,辖1个区、5个县。2019年户籍人口372.7万人。市政府驻源城区。
河源市是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际绿色生态旅游名城、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 。
扩展资料:
河源是最早客家先民的落居地,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客家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河源客家人以东江流域为聚居地,形成了以东江为情感纽带的独具个性的客家文化。
客家民间艺术多姿多彩,如客家山歌、龙川杂技、紫金花朝戏,东江客家美食,龙川杂技、紫金花朝戏、连平采茶戏、和平纸马舞、舞春牛、船灯舞、花灯舞、客家婚庆等等。
以及以“重名节、重孝悌、重文教、重信义”著称的客家人精神。其中,紫金花朝戏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平邑人徐旭曾所著《丰湖杂记》是中国系统论述客家历史文化的开山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源
二、河源客家文化的介绍
河源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保河源留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历史印迹,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
三、河源还有什么风俗?
河源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沿海与山区的交界之处,这里聚居的90%是客家人,客家人是在东晋战乱时原藉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人,经过几次艰难拔涉,时延1050年,迁徙到赣南、闽南、粤东北等到地方,在继承原中原地区某些文化风俗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个独特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话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客家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只是因时期和地域的不同而稍有差异。客家人多数居住在山区,素有“无客不往山,有山必有客”的说法,因受外界影响少,而各个地方客家人又有其自己的小特色,如口音差异,但大同小异。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客家人迁徙到岭南山区时候,为避免常出没的野兽和坟方流氓侵犯,在吸取了古时中原地区的建筑精华的基础上,而建造的一种集族而居式、独具特色、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客家民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形式,按建筑风格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客家民居分成围龙屋、五凤楼、方楼、土楼、府第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我国民居的五大特色。围龙屋是当时中原汉族较先进的“抬梁式”、“穿斗式”的混合结构工艺。一般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的面积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5年、10年,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进、猪圈、鸡舍、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防火、蓄水等作用。
河源地区的客家民居属府第式,与围龙屋有相似的结构模式,建筑讲究地势和座向,一般布局要求与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按结构可分为“三堂、二横、一围”,三堂指前、中、后三个厅堂,中厅是举行重大聚会和喜庆活动的场所;后厅一般为“祖公堂”,是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的专用场所;前厅大门的左右两侧门进去是横屋,再由两边横屋向后延伸到成半月或四方形的后围,在后堂祖公堂的背面与围之间是一座高于前屋基的地,俗称“花台”。
客家民居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客家民居具有以下五种优越性:一是充分的经济性,建筑材料主要是黄土、木、沙、石,且拆后重建,材料可以再利用;二是良好的坚固性,墙基由石块垒筑,有竹片木条夹于墙内;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由土木筑成的墙,有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的作用,土木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其温度改变迟缓,而且若空气湿度大于其本身的,则会吸收空气中的水份,达到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作用。四是突出的防御性,墙体坚固,底层不开窗,硬木厚门上还包贴铁皮,门上置防火水柜楼内生活设施齐全,这是他们抗御兵匪、野兽等袭击所必需的。五是独特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布局和造型上,如图:
客家风俗
客家人来到山区的时候,由于受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了一些客家人的独特生活风俗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风俗习惯已经消失,有的则保留着,有的则有所改进或改变。下面是一些典型的习俗,列出与大家共赏。
搬新屋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
迁居之日凌晨一时左右,在正屋厅堂放大桌一张,桌上放三个大米斗,盛白米一斗,干谷二斗,米斗置中心,风水师放罗盘于米斗上,泥水师放泥刀一把、五尺一枚于左谷斗,木匠师放放曲尺及墨斗于右谷斗,米谷斗上面各放大红包一个。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折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地理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用执大雄鸡一只,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念在词,神气甚足,把雄鸡割死,将血洒于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同时泥水师、木匠师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鞭炮声、鸟枪声、锣鼓声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外。
早上吉时,敦请本族有名望而又多子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门内,等待外面完祭门神后,即由老人夫妇开门,开门时要说吉利的话:“左门开,财丁来,右门开,富贵来”;同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讲究的还要牵大水牛或黄雄牛入户,牛角上挂剑刀、绊红布,安上牛链及犁,由主家当事子孙执犁驶入屋内,随后主妇担炉火大锅到厨房生火,家具杂物同进,锣鼓伴行,大闹新屋,于是搬迁之礼告成。中午设宴庆贺,由本族长辈或请地理泥水师坐首席,开席时先生师傅要说好话,以后大家开宴,尽欢而散。
逢年时节的习俗:客家人过年还有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和初三“送穷鬼”的习俗和传说。
客家人年初一、初二不动扫帚的习俗由来已久。五代《寻异记》载有《如愿》的故事:庐陵欧明过彭泽湖,被湖神青洪君请去作客,有个随行小官吏偷偷提醒欧明,如果青洪君问及需要什么时你只回答“如愿”。果然青洪君欧明“何所需”,欧依照官吏所嘱答“如愿”,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将自己一个叫“如愿”的婢女送给欧明。欧明把如愿带回家后,凡是有所求时,都能很快地得到满足,“数年后大富”。后来有一年的正月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欧明就用扫帚打如愿,把如愿气跑了,从此,欧家逐渐衰落了。以后,民间就有了初一藏扫帚的习惯,地上的爆竹屑、花生壳等杂物再多,也不动扫帚,生怕扫掉家中的财气。
初三“送穷鬼”,也有一段传说,远古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喜欢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才穿。宫中人都叫他“穷鬼”。“穷子”死于正月晦日,为他送葬时,人们说:“今日送穷子”。“送穷”的说法就此相沿下来,后来,民间把家中秽物扫出去叫“送穷鬼”。
客家民居中,女人生下小孩的一个月内“坐月”时,客家人用客家娘酒配以猪肉、鸡、蛋等煎煮,据说这种方法煮出来的酒有美容、驱风、活血、强身、催乳之功效,同时还要煮姜酒送给亲戚及邻居以示报喜,若姜切成片,则表示生了女孩;若切成丝,则表示生了男孩。如果哪一家生了男孩,那么正月十五这天,要在此挂大花灯,并要在此摆酒,请家族的长辈来受拜、上族谱。
广东的主要节日基本都是我国通常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在此介绍广东最有名的节日庆典活动。
烧龙 广东的元宵节热闹异常,人们会在节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龙场,在大炮仗的巨响下观看烧龙表演。先是几十个年轻人举着燃烧的竹缆在场内奔跑,接着,身上装满烟花的巨龙出场,舞龙者举着龙在场内舞龙,最后,龙头开始喷火,龙身烧起来后则烟花齐放,锣声和鞭炮声响彻云宵,绚烂的火龙满场飞舞,景象十分壮观。
舞狮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五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都由二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它是广东各个节庆日中最常见的表演活动。
客家妇女
客家人迁徙到山区,由于缺少基本的生活资料,面临生活的团窘,他们不得进行艰苦开拓,在这过程中形成了客有的许多优良的品质以及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形象服饰。客家妇女以贤惠、勤劳著称于世,有家样一句颜语:“取妻要取客家女”,就是客家妇女品质很好的体现。
客家妇女的服饰和头饰。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行进在田野,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客家妇女戴凉帽的习俗始于宋末。当时,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为了生存,妇女和男一样耕作劳动。但妇妇走出深闺,抛头露面有失体体统,于是头戴竹笠,并罩上一块开有两个小孔的黑布遮面。后来,在实际使用中感到这样不方便,便把布剪短,并缝在帽沿的四周,成为既实用又好看的凉帽。再后来,索性连布帘都除掉,只戴竹笠。
头饰:客家地区凡是上了年纪的妇女都在脑后梳盘头髻,而后在发上插上一支银簪,这是自古以来养成的习惯,这种习俗的形成在其自身的历史原因,就象客家妇女劳动时头戴的凉帽,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演变成召集的形式。银簪一般是由白银制成,长约10厘米,有点象耳挖子,中间稍窄,两头大,末端尖锐,雕刻在精细的花纹,小巧玲珑。以前,客家人尤其是妇女,经常遭受当地流氓、地痞的蚤扰,为了防身自卫,外出做事时便随身带一把锋锐的铁器,后来,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演变成插在脑后的发髻的银簪,除了防卫之外,还有其他作用:一是治病的作用,凡遇到头痛脑热等疾病,客家先辈就会用熟鸡蛋白与银簪用布包在一起趁热在患者的身上来回擦拭,据说疗效显著。二是作为礼物送给要出嫁的女儿,并再三嘱咐女儿,在房事时如遇新郎出现“暴脱症”,向男尾椎骨处重刺一针,便可转危为安。三是被蛇咬时,用银簪刺蛇咬伤处,挤出毒血,防毒攻心。
奖赏:客家娘酒是用糯米酿造的一种甘醇酒精含量不高的米酒,这种酒的酿造工艺复杂,而且旧置越发变得醇香,不变酸。客家妇女一但生下小孩,在一个月内“坐月”时,用客家娘酒配猎、鸡、蛋等煎者,具有良好的补身作用,此外还有美容、活血、催乳等作用。这对于客家妇女来说,可谓是一种难得的奖赏。
围裙的故事
在东江上游的客家地区,不管是老年妇女或年轻姑娘,都喜欢在胸前挂一条围裙,老年人多数用蓝灰色的,而姑娘们却喜欢色彩鲜艳的花围裙关于它有个传说:
一天上午,刘家湾的村民正在田里插秧,一位骑马青年路过这里,那青年丫在村口,见刘家湾的女青年插的秧,行直就像画家描画,诗人吟诗,使人感到惊喜、欣慰、欢心。
那青年想:刘家湾的姑娘插秧劳动是能手,但不知在其他方面是否变一样聪慧能干,天是他走近一们女青年问道:“插秧娘,你左一行右一行,一天插了几百行?”那女青年抬起头,见是一位骑马青年,便随口答道:“骑马客,你嘀嘀嗒嗒,一天走了几千几百里?”那青年听后,哑口无言,难以回答,没想到那位插秧姑娘会这样反问自己。那青年深思了一会,又说:“姑娘,三天后,我到你家做客,欢迎吗?”姑娘说:“欢迎。”“不过,我有个条件,不知姑娘能否答应?”那青年问:“有啥条件?你尽管说吧!”姑娘答道。那青年说:“到时请备好十样荤菜。”“一定,不过,到时可不能失约。”姑娘答。
回家后,姑娘跟家人说起那青年上门做客的事,姑娘的妈听后着急道:“傻妹子,这样在的事你怎么不先跟妈商量商量,就答应啦!鸡鸭咱家有,好办;猪牛羊,街上有卖,亦不难。可这仅六样荤菜,还有四样呢?到哪去找呀?”“妈,您老人家不用着急,既不用宰鸡杀鸭,亦不需上街卖牛羊肉,到时我自有办法,准叫那青年满意。”姑娘的妈向来相信自己的女儿说话算数,办事实在,但听后亦将信将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睡了。三天后,那青年准时赴约,吃午饭时,那姑娘既不宰鸡杀鸭,亦没上街买鱼买肉,只是到菜园摘了一些韭菜,取来一只鸡蛋,炒了一碟蛋,端给那青年送饭,那青年问:“我不是有话在先,叫你备好十样荤菜的吗?怎么只端来一碟炒蛋呢?”姑娘见问,答道:“我问你,鸡蛋是不是荤菜?”“是荤菜。”青年说。“韭菜是九,一只鸡蛋,一加九是十,那不就是十样荤菜吗?”那青年听后,笑着说:“是,是,我要的正是那一加九的十样荤菜。”
午饭后,分别时,姑娘送那青年到门口,那青年一脚跨上马蹬,另一只脚着地,回过头问那姑娘:“姑娘,你知道我现在是上马还是下马?”姑娘见问,一脚在门坎外,一只脚在门坎内,反门道:“青年哥,你知道我现在是出门还是进门?”那青年听后,暗喜道:“人说刘家湾的姑娘聪慧、勤劳,果真名不虚传。
临别时,那骑马青年马背上取下一块花布,送给姑娘作纪念。姑娘把布裁剪了一下,安上两条花带,围在胸前既可挡寒,又可擦手包东西,很是方便实用。
这就是在客家地区,人们常常可看见姑娘们围在胸前的围裙。
客家山歌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渊。客家山歌的产生从整体过程来说,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致到南方,主要集族而居于闽南、粤北、赣南,其次是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区,这些地方地形以山区为主,因此,客家人的生活与山有密切关系,这是客家山歌产生的客观环境原因。客家妇女与男子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他们长期工作于山间,面对风景秀丽的大自然,难免会被感动,以及与人交流的愿望,而山歌则就顺应了这种需要,再者在山间歌唱,可以放荡不羁,以前受旧礼教束缚很严,平时在乡村里,男女间保持严格的界限,除了夫妇关系,由于拘束过严,到了山间随心所欲的唱歌,压抑的精神可得以解放,给人的心理带来轻松、舒畅。这是山哥产生的主观原因。
山歌是一种活勃、自由的思想表达方式,深受大众的喜爱,成为大众的娱乐方式。客家山歌按歌词内容表现形式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律诗、绝句式,一般七字一句,而且一、二四句末字押韵,唱起来朗朗上口,这种形式的山歌,又可分为对唱形式的和非对唱形式,对唱形式的一般都情歌,举例如下:
对唱情歌:
1、男:久闻妹子山歌靓,今日相逢爱开声,彩蝶恋花情宜好,阿哥心想同妹行。
女:花还未开蝶就来,笑你阿哥好痴呆,半路相逢人唔识,花不逢春不乱开。
2、男:大风吹开路上尘,借问妹子哪里人,问清妹子乃只屋,等郎上下妹答应。
女:过桥一散散到家,河源深处系涯家,门前一条山溪水,找梅县子像朵花。
3、男:山花开了一朵朵,到处青山有水流,到处青山流水转,怎么阿妹你难求。
女: 哥想采花入花园,有心恋妹爱行前,世上只有船靠岸,唔前见过岸靠船。
4、男:相亲相爱俩心知,青春年华正当时,好的乐音一曲韵,愿作鸳鸯比翼飞。
女:哥系绿叶妹系花,哥系山茶妹系纱,日头落山耐准时,只愿共花找身家。
5、男:桃花开来李花开,打生打死都爱来。还生同妹共床睡,死哩同妹共棺材。
女:生爱连来死爱连,生死都在你面前。金钱拿来做绣球,抛来抛去在身边。
男:睡目睡到发娘昏,地下石头当作银。死了三日死唔去,听到娘声就还魂。
女:难舍情郎来寻郎,嘱咐我郎莫心慌。几大事情我敢做,船大自有海来装。
6、女:阿哥出门去过番,阿妹送郎在门前。千山万水难见面,远隔重洋转来难。
男:千山万水难见人,莫因过番断了情;三年五载我就转,阿哥一转就行情。
女:郎今走了妹艰辛,日里无双夜单身;看到别人有双对,眼水汪汪正芳情。
男:我今出门去过番,阿妹心里爱放开;莫做过番唔晓转,日后还来再团圆。
第二类:自由形式,这种形式歌词形式自由,没有严格的格式,因事而定。例如:
阿哥呀,阿妹呀,吃涯的酿豆腐,唔会恶痢肚,吃涯的酿豆腐,爬山唔辛苦,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特殊的分支。历经了一次次的辗转迁徙后,客家人才得以在华夏大地上安居乐业。这支由历史造就并且经历了历史洗礼的优秀民系,必将以其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闪耀出灿烂的光辉!
四、河源的风土人情
1,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
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
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
2,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
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27分。
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交界。
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
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河梅、粤赣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3,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
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
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 *** 东江行政委员会。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 *** 正式挂牌办公。
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
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 *** 驻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
“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
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
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
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4, 2003年末,全市公安户籍人口334.13万人,比上年增加2.39万人,增加0.72%。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2人; 人口出生率11.3‰,死亡率4.75‰,自然增长率6.56‰。
全市有五个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的畲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
有海外侨胞及祖籍河源的华人共47万人,主要聚居于东南亚地区和美、加、澳等国,港澳台同胞28万人,归侨1.3万人。
5河源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2003年主要气候特点: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偏多。
上半年暴雨灾害引发局地山洪暴发和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7、8月持续出现少见的晴热少雨天气,月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都接近或超过历史值。
因全年气温普遍偏高、降水偏少,出现夏秋冬连旱。
冬季冷空气活动少,影响轻,出现暖冬现象。
河源市环境质量优良。
监测数据表明,河源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维持在国家一级标准,继续保持优级水平。
2003年河源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在15~70之间,平均值为41,空气质量达优级水平。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082毫克/立方米、0.009毫克/立方米、0.012毫克/立方米;降尘年均值为5.42吨/平方公里?月,符合省推荐标准(8.0吨/平方公里?月);酸雨频率为0。
水环境质量维持良好水平。
东江河源段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市区的主要饮用水源(新丰江水库)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国控断面(龙川城铁路桥)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河源市与惠州市交接断面(江口断面)水质达《广东省边界水质控制指标》Ⅱ类要求。
市区声环境质量良好。
2003年河源市区区域环境噪声为50.9分贝,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Ⅰ类区标准(55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66.6分贝,符合国家标准(70分贝)。
区域环境噪声比2002年上升0.5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比2002年下降0.5分贝。
6, 土地资源 河源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96.26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约0.62亩。
处于粤东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结合部,属山地丘陵地区。
山岭与盆地相间,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江、新丰江纵贯全境。
在山间和东江河边,分布着冲积小平原和宽广的谷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甘蔗、亚热带水果等。
矿产资源 河源市素有粤东宝库之称。
矿产资源品种已发现56种,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品位高、规模大等特点,其中铁、钛、钨、锡、稀土、萤石、高岭土、陶瓷土、矿泉水和地热是河源市的优势矿产资源。
铁矿主要产地有连平大顶、紫金宝山嶂等地;大顶铁矿是广东省第一大型的铁矿,也是国内罕见的量大质好、易采易选的铁矿区,总储量达1亿多吨。
钨矿主要分布于连平县和紫金县,连平锯板坑钨矿为目前 水资源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距离广州、深圳、香港等大城市仅100多公里,是下游地区的饮用水水源地,境内满目青翠,绿水长流,空气清净,环境优美,被誉为东江河畔的“绿色明珠”。
河源市水资源丰富,素有“粤东宝库”之称,华南地区最大水库??新丰江水库在其境内,蓄水量达139亿立方米,水库面积达370平方公里。
由于河源市委、市 *** 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水库水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是国内罕见的优质淡水资源。
该水库成为香港及珠三角主要城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区。
河源市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9万千瓦,占全省的18%,其中可开发量达114.3万千瓦,截至2003年底止,全市已开发装机容量71.04万千瓦,仍有43.26万千瓦水力资源可供开发。
另外,全市现有塘库水面面积3.92万公顷可供开发养殖。
目前,河源市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灌、发电、供水等多功能的水利服务体系,为全市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水源保证和防洪安全。
生物资源 河源市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动物种类200种,其中有水鹿、苏门羚及白鹇、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植物种类近千种,境内主要野生植物有树木、山竹、经济林、花草、中草药等五大类。
河源是全省重点林业基地之一,全市除松树、杉树外,还有较为珍贵的用材林赤黎、白黎、白稠、黄稠、黄樟、山杜英等等。
新丰江库区内有著名的森林基因库和国家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大叶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近14500公顷,1993年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
参考文献: heyuan.gov/websi
五、河源客家文化
2008年对客家人来说,是重要的一年:7月,客家建筑“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月,第三届客家山歌旅游节在广东梅州拉开帷幕,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在广东河源举行,客家古县龙川又迎来了建县2222年庆典……这一切将客家文化的弘扬、客家精神的传承以及海内外客家人的交流,带入了一个全新发展层面。
不断创新:留“原味”更要添“新韵”
与大多数民间文化的发展轨迹类似,客家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客家文艺表演,也在保留“原味”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客家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河源紫金花朝戏是客家文化瑰宝,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源市紫金县花朝戏剧团演员黄丽华今年39岁,从事紫金花朝戏表演已有20个年头。说起自己钟爱的花朝戏,黄丽华的那份自豪溢于言表:“我们剧团有45名在职演员。除了在河源当地演出,我们还经常去外地。花朝戏在福建、江西等客家地区都很受欢迎,反响非常好。”黄丽华说,花朝戏这样的客家艺术精品要传承、发展,既要保留其精华,更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老百姓口味和欣赏能力的变化。“除了演出花朝戏经典剧目之外,我们近期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新创作了《情满山村》和《满腔激情跳花朝》两部新戏,很受老百姓欢迎。”
广东韶关市采茶剧团副团长冯寿忠介绍说,他们剧团自1956年建团至今,演出的节目90%以上是客家歌舞,每年下乡演出不少于五六十场。25岁的客家青年女歌唱家张娟娟,曾在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文艺汇演中用客家话演唱民歌《客家本色》,博得了场下上千名客家观众的热烈掌声。张娟娟谈到《客家本色》如此受欢迎的“秘诀”时说,这首歌属于老歌新唱,既保留了原曲独特的客家风格,又融入了电子音乐、爵士乐等现代音乐元素,使古老民歌焕发青春,为许多客家年轻人所喜爱。“今年8月,我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祥云剧场‘锦绣家园——中华民族大型歌舞晚会’上用客家话演唱它时,许多不懂客家话的中外观众竟都听得如痴如醉,觉得这首歌不仅歌词押韵,而且曲调清新优美,非常好听。”
文化传承:年轻人喜欢才是真正的传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赵铁信表示,客家文化整体看来深入人心,但只有让年轻一代客家人真正领略客家文化魅力,才是客家文化传承的根本动力。
河源龙川县一名14岁客家女孩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听客家话歌曲,但平时听到的机会并不多,而且大多是老歌。“学校的音乐课没教过客家话歌曲,所以我平时大多唱流行歌曲。”
为使更多的客家年轻人喜欢上客家文化,不少客家文艺工作者正在为之努力。紫金花朝戏演员黄丽华介绍说,河源当地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开设了学制3年的花朝戏专业,目前招生情况不错。此外,在一些花朝戏业余兴趣班中,也开始看到不少中小学生的身影。
韶关市采茶剧团副团长冯寿忠说:“客家文化的传承一定要多跟年轻人交流,要创新,揣摩怎样的客家话歌舞能受到年轻人喜爱。比如,我们曾在大学里演出,那些老歌新编的客家民歌、舞蹈就很受大学生们欢迎。”
打破瓶颈:演出、展览、理论研究“三位一体”
在客家文艺表演形式、内容新意不断,呈现出可喜一面的同时,专家也表达了对客家文化传承的担忧。
赵铁信说,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近年来,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文化节、演出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这些活动带给人们的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我国对客家文化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国内现有的客家文化理论研究也局限于小规模。
他建议说,客家文化的节日活动应适当增加研讨会等内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使演出、展览和理论研究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从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和文化理论研究三方面,促进客家文化的发展。“先让演出等活动烘托气氛,帮助专家学者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然后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这样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效果可以达到最佳。”
六、河源的介绍
河源市,别称槎城,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1。河源是京九铁路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粤赣高速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1。1988年1月7日撤县设市,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2015年9月拥有地方立法权。2河源是客家人聚居地3,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美誉3。河源是东江菜的主要流行地,“客家酿豆腐”、“东江盐焗鸡”、“客家酿猪红”、“客家菜卷”、“梅菜扣肉”等名扬海外4。河源客家民间艺术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戏、舞龙、舞狮、舞春牛、舞纸马、打功夫、杂技等。河源每个县区都有客家歌舞团,紫金县的客家花朝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平县的忠信花灯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川县的杂技团是全国首个县级杂技团,和平县的采茶剧团有着汉剧和采茶剧相结合的戏韵4。截至2015年4月,河源恐龙博物馆出土和馆藏的恐龙蛋化石已达17000多枚,河源由此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馆藏恐龙蛋化石数量最多的地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