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什么居多农历三月三是他们传统的什么节

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不少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三月三日、上巳节设立“中华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月三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这一天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型节日。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也有传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亦或者说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在壮族民族中也称歌圩节。在广西地域也称为“民歌节”。

壮族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在广西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春节。每年,广西12个世代居住民族中有2700多万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壮族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 在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

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县的壮族同胞各家各户都举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扫墓。所谓扫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集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坟墓。桂西南壮语称扫墓为“参坟”,或“碑坟”。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严的节日,人们认为农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节日。

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壮族流传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饭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这便是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记录。

二、桂林有什么生活习俗?

桂林最大的风俗就是吃桂林米粉,另外有一些节日,也算是风俗吧。

侗族花炮节:花炮节的日期在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从正月到十月都有,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农历正月初三,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林溪是十月二十六。

举办地:桂林市侗族居住地

活动介绍:花炮节那天,侗族要放花炮,第一炮表示人丁兴旺,第二炮是恭喜发财,第三炮是五谷丰登。

花炮活动结束后,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奏芦笙、跳舞。入夜,点燃篝火,有唱侗戏的,有自由对歌的,一片欢声笑语。

禁风节:农历正月二十日

举办地:桂林市临桂县庙坪圩

活动介绍:桂林市临桂县庙坪圩传统节日。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

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

壮族歌节:农历三月初三

举办地:桂林市壮族居住地

活动介绍: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歌圩节”、“歌婆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歌圩节前,人们要备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方式多样。

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正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恭城桃花节:每年三月

举办地:恭城县

活动介绍: 每当三月,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恭城县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桃花节”。桃花节期间,村民们载歌载舞,以舞会友,以花传情,“赏恭城桃花,住生态家园,吃绿色食品,做快活神仙”,是游客踏青观花,领略春的浓烈气息的绝佳去处。

恭城桃花节历经四届。主会场一般设在大岭山桃园。这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齐聚恭城,赏西岭桃花、品桃花美酒、唱桃花歌曲、跳瑶族傩舞、尝瑶乡美食。(如去参观盛况,交通参考大岭山桃园之交通)

瑶族龙胜红衣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

举办地:桂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县

活动介绍: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一年一度,举行于寨纳(泗水乡)或龙脊山下。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还会举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等传统节目和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民间体育活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红衣节已成为龙胜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窗口,并发展成为瑶、苗、侗、壮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壮族牛魂节:农历四月初八

举办地:桂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县

活动介绍: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

传说这天是牛王诞辰。人们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干爽稻草。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当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牛魂节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护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农历七月十三日----十五日

举办地:桂林市资源县

活动介绍: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

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

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苗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兔日)、丑日(牛日)或亥日(猪日)

举办地:桂林市

活动介绍: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苗年时间各地不一样,基本都在秋收结束以后。

节日当天早晨放鞭炮,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有些地方伴随举行盛大的斗牛、赛马活动。

其中芦笙踩堂活动最为精彩,届时,小伙子芦笙嘹亮,悦耳动听,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节拍,翩翩起舞。通过踩堂,男女青年可以自由选择情侣。

桂林山水旅游节:每年十----十二月

举办地:桂林市

活动介绍:桂林市人民政府为提高桂林旅游知名度、增强桂林旅游、吸引游客、为了在每年旅游淡季(十---十二月)举办年度性国际旅游节活动。1992年开始举办山水旅游节,旅游节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生活,也加深了桂林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桂林旅游的发展。

节庆期间,举行展示桂林风采的文艺晚会;开展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各种旅游新线路的推介和考察以及各种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举办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和交易会等。

三、桂林的风土人情个风俗习惯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 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人因人口相对较多,长期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甚至有些壮族人生活习俗也基本汉化了,所以壮族人的生活习俗与汉族人在某些方面很接近,但传统的民俗还是保留下来。例如: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族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 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祀和食用。 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除春节外,农历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族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意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四、桂林有哪些特色的可以送人的礼物呢,?

桂林可以送给朋友的特色有:

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桂林田螺,白果炖老鸭,尼姑素面,桂林水糍粑。

桂林介绍: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举办地。“世界最美赛事”的世界女子九球锦标赛于2014年在桂林举办。中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于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桂林地处广西东北部,是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两铁”建成后,与长沙、南宁、贵阳、广州等距3小时经济圈,将成为连接湘、桂、黔、粤4省区乃至西南、中南、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桂林北接湖南贵州,西面与南面与柳州市相连,东面与贺州市毗邻,区位条件非常优越。桂林市属山地丘陵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的风化浸蚀,形成了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独特景观。桂林市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900毫米,全年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50小时以上,平均温度19°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专业机构一致认为:桂林是“万年人类智慧圣地”。

五、桂林的民俗风情如何?

壮族风情 “三月三”和歌圩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婆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 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于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壮族青年传统的文娱体育活动和表达爱情意愿的独特方式。 瑶族风情 长鼓舞 长鼓,又称黄泥鼓。长鼓舞是瑶族传统舞蹈。长鼓多用燕脂木制成,长约2尺5寸,两端粗,中间细如蜂腰。鼓身绘有花鸟或龙凤图案。有些长鼓,两端和腰部系有铜铃,起舞时,鼓声咚咚,铃声当当,组成“和弦”。形式有双人舞、4人舞和集体舞等。舞者腿扎绑带,身着短装,肩挎长鼓,双手击拍, 时而漫步轻舞,时而跳跃急转,鼓声伴随舞姿,时徐时疾,使人眼花缭乱,心神振奋。长鼓舞历史悠久。传说瑶族祖先盘瓠,被凶猛的羚羊撞下山崖而死,后人便用羚羊皮做鼓面,舞时挥掌击打,以示对羚羊的仇恨和对祖先的纪念。长鼓和长鼓舞有时用于瑶胞唱盘王歌时的伴奏和伴舞。 侗族风情 月也和拦路歌 “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 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材寨拜访。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人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编辑本段民俗风情

苗族风情

苗年 苗族传统节日。无统一节期,一般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丑(牛)亥(猪)日。桂北苗族则在农历十二月。节日早起开门后,要放鞭炮或用鸟铳对天连放3炮,以示吉庆。节日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致祝贺。有些地方还举行盛大的斗牛、赛马活动。芦笙踩堂是苗家年节的传统娱乐,男青年们组成芦笙队,大小芦笙一齐吹响,几里外都能听到。芦笙音调悠扬,轻快宏亮,振奋人心,充满活力。姑娘们着节日盛装,头戴龙凤银角、银簪、银梳,踏着笙歌节拍,翩翩起舞。通过踩堂,男女青年自由选择情侣,芦笙吹得出色的后生,很快会赢得姑娘的青睐,得到纯洁的爱情。

三江侗族

能歌善舞,音乐形式多种多样,民间活动丰富多彩。悠扬的琵琶歌,悦耳的笛子歌、和谐的蝉歌动人心魄;“多耶”和芦笙踩堂场面热烈,蔚为壮观;传统的斗鸟节、斗牛节和花炮节深深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侗族传统的酸鱼、酸肉和油茶更是别具风味,地道的糯米酒醇香扑鼻,令人陶醉。侗族服饰极具特色,民间工艺品做工精细,技艺高超,种类繁多,深受宾朋喜爱。 目前三江共有风雨桥108座,鼓楼159座。主要景区有:程阳景区、孟江景区、老堡景区、丹洲景区、斗江景区和八江景区。程阳景区的程阳永济桥举世闻名,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江景区的马胖鼓楼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融水苗族

融水拥有苗、瑶、侗、壮、汉等多种民族,全县人口48万,苗族占38%,故俗称大苗山。这里民族节日多姿多彩:有正月十三的芦笙节、正有十六的古龙坡会,正月十七的芒哥节、二月初二的抢花炮、三月初三的唱龙亭、四月二十四的廿四炮、六月初六的新禾节,还有苗年、斗马节、闹鱼节等。那多姿多彩的芦笙踩堂、拉鼓、芒哥、踩脚求爱等风情,令人赏心悦目,还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斗马,令人动魄惊心。这些原始古朴的节目,与独特的木楼建筑,手工精巧的服饰、别有风味的民族餐饮,奇异的恋爱婚俗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

六、桂林地区民俗

龙舟节

又叫端阳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这天,家家门前要挂菖蒲和艾叶,传说菖蒲如剑,可以驱邪,艾叶如旗,可招屈原之魂。也有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的,据说虎能够威镇百虫,驱邪避疫效果更佳。屋前屋后撒石灰、点雄黄,还要喝点雄黄酒,目的都为除虫害、保平安。赛龙舟是节日主要活动。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趣的。时代邝露所著《赤雅》记载:“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现在,桂林龙舟赛几乎年年举行,且规模宏大。端午这天,漓江上龙舟排列如雁阵,参赛单位和观光宾客,已不限于本市。号声起处,江面鼓声铿锵,桨影飞扬,一只只龙舟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市内万人空巷,江岸人山人海。桂林还有传统的龙舟歌,分序歌、发兵歌、游船歌、贺歌、转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胜歌等。大部分没有固上歌词,现编现唱,节奏快慢,也由赛情决定。桂林乡间,端午这天还有串龙亲的习俗,村与村之间,划着龙舟互访,对方要在码头迎接,对唱贺歌,然后请客人进村聚餐,畅叙友情,切磋龙舟竞赛技艺。端午的传统食物是粽子,有三角粽,枕头棕等主要原材料是糯米,板粟,豇豆,猪肉,竹叶等,还要把粽子抛进江河,,以示对屈原的祭奠和纪念。

地方艺术

*广西大鼓*鼓曲类鼓词分类曲种,原名桂林大鼓,形成于1962年。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长于演唱“武段子”。

*广西文场*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叫“文玩子”、“小曲”等。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尤其是桂林、柳州、荔浦等地最为盛行。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曲艺形式。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浙江一带的时调小曲传入广西,在流传中逐渐与桂林方言融合,并受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至清末逐渐形成了以桂林方言演唱的、具有桂北地方特色的广西文场。它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演唱形式为数人坐唱,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之分,根据唱本中的人物来决定演唱人数,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每个演唱者还要兼操一件伴奏乐器,主奏乐器为扬琴,另有琵琶、三弦、二胡、笛子、云板、碟子等。也有化妆、穿戏装演唱的,叫“文场挂衣”。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场进入剧场走上舞台,表演形式出现了站唱,即演唱者一人手执云板或碟子击节演唱和配以小乐队伴奏和有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走唱”。广西文场的音乐唱腔分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有[越调]、[丝弦]、[南词]、[滩簧],俗称“四大调”;小调有[叠断桥]、[剪剪花]、[寄生草]等近50首。所唱曲目内容多取自明清的传奇小说。如《玉簪记》、《白蛇传》、《西厢记》等。近年来创作了一些歌颂桂林山水风光的抒情小段,如《画中游》、《仙境怎比我桂林》、《七星夜游》等。

*桂林民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 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婚礼歌、哭嫁歌、孝歌等; 与娱神祭祀相联系的跳神歌曲; 与宗教相联系的回族歌曲; 有一定娱乐、欣赏价值的民间小调和一些乞讨、行业叫卖性歌谣等。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 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即拉 船、装龙头、开船、游江、二江、转艄、上滩、招旗、催艄、饮酒、喊兵、得胜、收兵。龙船歌曲调热列奔放,节奏感强,一般一人领唱,伴以铿锵鼓声。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桂林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由道情演变而来。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初,以艺人王仁和自编自唱 的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为代表作。传统渔鼓演唱形式简单,一人“打单筒”,自敲自唱。现在则较 灵活多样,有二人或多人的“走唱”,以唱为主,表演为辅。过去,除鼓与板,没有别的乐器,现逐渐发展成包括中阮或琵琶在内的民乐伴奏模式。

*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桂剧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则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伴奏乐队亦与其他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桂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桂剧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

*傩戏*傩舞是古代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到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祭源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再某些地区,傩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 ,傩吸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不制假面 ,傩舞和傩戏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傩舞是中国古代大傩祭奠中的仪式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等地.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鬼物,跳傩,傩戏等.也有名之为跳神的.傩舞的特征是:一般都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现神的身世事迹.从中国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关于大傩的记录.殷墟甲骨文卜辞有 1998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武安市着实地热闹、风光了一番——武安傩戏国际学术研讨观摩会在这里举行。傩戏在武安县固义村已流传了几百年。它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还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 、花车、旱船、高跷、竹马、霸王鞭、龙舞、武术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者达 600人。演出的目的是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为主的节目捉黄鬼,是一个劝戒人尊老爱幼的节目。丁德玉先生凭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觉得这是一项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失传,便和村里丁石泉、李起来、李增旺、李正年等人张罗,恢复了演出。丁德玉先生原是中学校长,在村里享有很高威望。为恢复本村传统文化遗产,他费尽了辛劳。为了排练和准备恢复元宵节演出,他忙着制作面具,筹借戏装,排练剧目,几夜不睡觉,竟成为家常便饭。

1995年元宵节,30多位国内外专家和联会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项目专员,到固义村观看滩戏演出。专家们指出,固义村的演出是典型的北方帷戏,具有黄河流域傩文化的鲜明特色,有很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很有必要采取近期和长期保护措施,并希望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和观摩会议。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给了丁德玉和他的同事们极大的鼓舞。随后他便开始大力奔走和呼吁,力争促成国际学术会议。此间,他和他的同事们奔武安,上省城,找有关领导汇报固义傩戏情况,以求得领导的关注。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1998年的元宵霄节国际会议终于有了眉目。1997年10月底,省里来人做会议筹备工作时,病中的丁先生得知 1998年元宵节武安傩戏国际会议已经确定,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说,村里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又增加了一些道具,恢复了几个节目,到时候可以确保国内外专家学者能观摩到丰富多彩的节目……

*零零落* 杂曲类曲种。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流行于桂北官话地区。因帮腔衬词为“零零落”得名。起源于宋、元期间穷苦人唱的乞食词“莲花落”,至清道光年间臻于成熟。有7种唱腔。多由两人演唱, 一人领唱,一人承包尾末字接唱帮腔。多演唱民间故事如《祝英台》、《孟姜女》等,和一些抒情或讽刺性 小段。长的可唱两三月,短的只需三、五分钟。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创曲目如《新官上任记》、《车站轶闻》 、《红棉似火》、《腊梅花与点子多》等,曾在广西或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得奖励和好评。

*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初。艺术风格、样式受影响于长沙弹词。创始人为已故著名艺人王仁和。其自弹自唱的实验性曲目《根深叶茂》首开桂林弹词纪录。其后《黄继光》、《董存瑞》、《英雄花》、《要学青松迎太阳》等曲目相继问世。近20年来,又创作、移植和演唱了《赔茶壶》、《剥画皮》、《爆破英雄》等。桂林弹词声腔,是熔桂北民歌、曲艺、戏曲旋律音调与长沙弹词[平板]、[散板]于一炉的出新产物。曲调简朴流畅、跌宕自如,依靠板式、节奏的灵巧变化完成说唱任务。伴奏乐器是大三弦,演员自弹自唱,极为灵活轻便。

壮族风情

壮族与古“百越”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本世纪初创制了壮文。壮族以农业为主 ,擅长种植水稻。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约1550万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等地,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 、“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戏----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侗族风情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种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苗族风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瑶族风情

瑶族共有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是长沙武陵蛮(又称五溪蛮)的一部分。南迁后,有的又向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多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