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为什么选择“羊皮筏子”?
时间可以淡化一切,但是历史总会留下它的印记,告诉后人事情的合理性。
昨晚听一兰州土生土长的大学同学说,羊皮筏子是当地的特色,因为当地盛产牛羊所以还有了羊皮筏子的主要材料——羊皮。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下午,我们游玩了黄河,在岸边坐下来喝茶歇息的时候,看着汹涌澎湃的河流,不仅在想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羊皮筏子,而不是木筏子或竹筏子等其他材料?
余以为其主要的两个原因,而且都跟黄河的汹涌急流有关。
其一:一般的木筏或者船,都需要上下游来回运送物资,而黄河的水流太急,只能顺着水流往下游运货物。因为在没有工业革命带来的汽、油、电等动力之前,单靠人力无法在急流中,从水路返航回到上游。这时候,轻便的、单人就能举起来的羊皮筏子就应运而生了。初步估算一副由12张羊皮做成的羊皮筏子的载重1500斤以上。货物从上游运到下游,空羊皮筏子可以用马车或者人力,走陆地运回上游继续第二趟运货物,并不费太多的人力物力。
其二:羊皮筏子浮出部分距离水面大约会有60公分。就算载着1500斤的货物,最少也有30公分以上是浮在水面上的,可以确保货物在澎湃的河水涌动中不会轻易被浸湿。而如果是木筏子或者竹筏,就算忽略它“空船”返回上游的难度,单从制作材料上的限制上看,就很容易导致货物离水面太近被水浸湿了。
单从以上这两个条件来看,可见羊皮筏子在黄河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至今1500多年,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
附上一篇小学课文:《黄河的主人》
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完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兰州羊皮筏子的民俗文化
从光绪年间至今羊皮筏子世代沿袭,其不仅连续不断承载了几十代人的劳动、生活、交通运输的历史使命,更是浓缩了黄河文化数百年来的历史价值。另外,羊皮筏子造型美观、独特,非常具有观赏性,近年来已被制作成各种类型的雕塑、工艺品等,离开了黄河水,依然展示着黄河文化的风采,其艺术价值难以估量。特别要提到的是,它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项目,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千年筏子百年桥,万里黄河第一漂”,随着一声令下,20架羊皮筏子依次摆开,筏子客们喊着起航的号子,兰州黄河段再现她的古老与沧桑。“黄河滚滚波浪翻,羊皮筏子当轮船 ”,“筏子客”们吼着西北的豪放,在滔滔的黄河水中“扬帆起航”,激流勇进。羊皮筏子唱着欢快的歌谣,穿过古老的黄河第一桥――中山桥,沿河顺流直下,两旁古老的水车咿呀作响,伴着高亢的花儿,筏子在风头浪尖上飞渡,剪出一道又一道风景……岸上凉亭里,几个老人正在弹唱兰州鼓子,众人帮腔,韵味悠长的歌声飘扬在水岸上空……。
乘坐皮筏将是一种平生难忘的奇特经历。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20世纪30年代乘坐皮筏子,由兰州前往内蒙古采访的乐趣和见闻。今天,皮筏作为摆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兰州和宁夏沙坡头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来。有些筏工家族的后代们不愿继承父辈的衣钵,做了其它行当,做水路生意的也都开起了汽垫船或游轮业务,只有老年的筏工们不愿抛弃随他们几十年的宝贝皮筏,开起了在黄河岸边摆渡游客水上娱乐的旅游业务。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出水。兰州市北滨河路180号的陈老汉便是一个出色的放筏人,他放的只不过是橡皮筏,经常在河边迎风逐浪玩筏。祖居兰州市的李德明老人也是一个羊皮筏子放筏人,在旅游旺季,只要你运气好,总会看到皮筏在水上漂荡,或在滩边晾晒皮筏的新奇一幕,你会看见,他拿着不粗不细的竹竿,大胆得破浪而行在黄河上。如果有兴致,一番讨价还价后,便可乘皮筏在黄河急流中一游,不过,别忘了穿好救生衣,安全总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敢乘坐,至少要在皮筏旁留一个影,别有情趣,也不虚了兰州之行。 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就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
兰州羊皮筏子的渊源和发展?
据史载,自汉唐以来,上自青海,下自山东,黄河沿岸使用皮筏经久不衰,算来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甘肃皮筏历史因缺乏记载而难以确定,据《王进定》载,兰州羊皮筏子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至少在320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渡河,之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一直传承不断。
黄河皮筏子是中国黄河地区特有的一种皮船,旧称“革船”,用牛羊皮制成,是世界著名皮船之一。用羊皮制成的称羊皮筏子,用牛皮制成的称牛皮筏子。俗话说“九曲黄河十八弯,筏子起身闯河关”,可见筏子和黄河的紧密关系。
羊皮筏在古代主要用于青海、兰州至包头之间的长途水上贩运,一路浩浩荡荡,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是何等壮观
划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称为“筏子客”,技术高超、水性好的筏子客也留下许多闯荡江湖的神奇传说。
黄河数千公里,平缓处甚少,特别是从兰州往下游的大峡、桑园峡等地,水流湍急,怪石嶙峋,稍有不慎,就会有筏翻舟覆之险,这些都要靠筏子客去掌控。现在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羊皮筏子渐渐退出了江河,大多成了景区旅游增收的一种工具,供游客体验和感受当地的风情的一种摆设,早已脱离了它原有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性。
在这里,黄河上漂来荡去的羊皮筏子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
兰州是万里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沿黄河南岸,开通了一条东西50多公里的滨河路,并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被称为兰州的“外滩”。在这里,黄河上漂来荡去的羊皮筏子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旅游体验项目。
我本来想去了解一些仍在担当原始运输工具的羊皮筏子,可是多方了解,最后未果,据说一些很偏僻的地方尚有一些羊皮筏子用作私家的运输工具,估计得花时间细细追寻。
筏工介绍,这些羊皮筏子大都是宁夏或青海地区制作生产的,但不知道其中具体的详情。据资料介绍,黄河皮筏子制作先要制皮囊。首先要剥皮,杀牛宰羊后,去头,去后肢,将其倒挂起来,从臀部剥皮,最后剥至颈部,牛羊皮则被囫囵剥下。
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
皮剥下后就要鞣皮,把它变成“熟皮子”,其方法是:把带毛的皮囊浸泡在水里,待其发酵,取出淋干,用刀将毛刮净,再把皮囊翻过来。然后脚踩蹂制,使其变软。之后在皮囊内注入适量清油、盐水,使柔韧,可防腐。再用细麻线将颈部、臀部。一只前肢扎死,从另一只前肢充气,再用活扣扎紧。羊皮囊由筏客子口吹充气,牛皮囊特大,需气量甚巨则用“火皮胎”充气。火皮胎实际上是个便携式风箱。
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只羊皮袋扎成,长22米,宽7米,前后备置3把桨,每桨由2人操纵,载重可达20-30吨,晓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从兰州顺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达包头,这种筏子目前应该是绝迹了;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
在兰州黄河旅游码头看到的羊皮筏子,大多由十二三只羊皮组成,游客坐在上面,由一名筏工操作。现在黄河的水情不像从前那样险恶,为了游客安全,羊皮筏子也只在比较浅的水域行驶,因此坐筏子的感觉也少了些惊心动魄。
坐在筏子上,看黄河水滚滚东流
坐在筏子上,低头就能看见黄河水从羊皮胎的空当中悠悠穿过,向下一伸手穿过木架子就能撩到凉凉的河水,更奇妙的是筏子随着水波荡漾晃晃悠悠,乘客却不会被水打湿,有点“我自端坐,任他风浪”的味道。河面上凉风习习,浑黄的河水打着漩涡缓缓东流,河心小岛上芦苇摇曳,河对岸的山上白塔峭然屹立,看“筏子客”使出“压”、“抓”、“提”等招式划桨,听他高亢地扯着嗓子唱几句颤悠悠的“花儿”……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黄河的独特韵味。
皮筏浮力极好,容易操作控制,遇上湍急时快如飞箭,给人飞流直下的痛快感。长途漂流要用大筏,游人可在筏子上走动,乘上它可在黄河里漂流半天到两天长的时间,一路欣赏黄河上的壮美风光。
皮筏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所以已经被淘汰。然而羊皮筏子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视野宽阔等优点,如能乘坐羊皮筏子顺流观景,也是一种难得的乐趣。
黄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为何成为当地的致富工具?
羊皮筏子历史悠久,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黄河沿岸最为古老的渡河交通工具,唐朝之前称其作革囊,宋代后称其为浑脱,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羊皮筏子。
这种以羊皮和木筏作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制成的水上工具,可以像船一样渡人和载物。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羊皮筏子曾是黄河沿岸居民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送人渡河、运载货物已有上千年历史。
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 600 多只羊皮袋扎成,小皮筏系用 10 多个羊皮袋扎成。直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羊皮筏子依然活跃在母亲河上。
很多人乘坐过羊皮筏子,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如何制成的。在沙坡头景区,有着 20 多年 " 筏龄 " 的童进定自小跟着父亲学会了做筏子、划筏子。他说,羊皮是整个羊皮筏子的核心材料,制作羊皮筏子一般选用的是羯羊。
选好羊后,只需从羊颈部开口时动一次刀,余下的全靠撕、拉、撵、扯、挫等一系列动作,一点点把羊皮从羊身上分离出来,使一张羊皮完整如初。在经过剥羊皮、褪羊毛、灌盐和灌油这四道工序后,再装袋捂 3 个多月,待皮质纤维化,变得更加结实,此时扎口、充气,就可下水使用了。
历经时代更迭,如今,羊皮筏子不再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而成为了黄河沿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37 岁的童进定没有想到,祖辈曾经用于谋生的羊皮筏子,如今让他们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幸福生活。
" 过去祖辈们用羊皮筏子搞运输谋生,现在改用羊皮筏子搞旅游,生活是越过越好。" 如今,童进定家不仅住上了新楼,还有了自己的农家乐。
黄河初入宁夏途经中卫市沙坡头,使这里成为了一处独特的旅游风景区,坐羊皮筏子游黄河成为一种特色旅游项目。每年从春暖花开到冬冻叶落,童进定几乎每天都在黄河上划筏子。
夏秋两季生意最旺时,坐羊皮筏子的人会在黄河边上排起长队,时常还有一些外国游客。" 一年下来,可挣上七八万元人民币。" 童进定说。
" 九曲黄河十八弯,筏子起身闯河关。" 随着陆路交通的快速发展,羊皮筏子快速退出历史舞台。" 原以为我们家就会从此告别羊皮筏,没想到 20 多年后,羊皮筏子成了我们家的致富工具。" 望着旧得发黄的羊皮筏子,想着日渐红火的生活,童进定感慨万千。
他说,明年开春再投入几只羊皮筏子,把经营规模扩大。" 我要把羊皮筏这种古老的水上工具作为一种黄河文化,世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