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州十大特产 福州特产有哪些
福州因独特而又优渥的地理条件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山珍海味,这里不管是纯天然食物、加工类食品、还是民间艺术品都十分繁多当人们来福州旅游时更是可以吃好、玩好,回家时还可以带上一大堆当地的特产回家,下面就跟着我一起具体来看看福州十大特产吧。
10.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是福州三宝之一,它的质地轻巧坚固,造型古朴大方,在表面还绘制了丰富美丽的漆画。常见的福州脱胎漆器有屏风、花瓶、茶具、文具等等,这项福州民间传统工艺还曾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9.福州橄榄
橄榄是福州盛产的水果之一,它的味道十分特别,初尝时会觉得又苦又涩,但吃完后余味清香甘甜,十分的好吃。
8.福州福桔
福桔是福州市的市果,它每年的产量高达10万吨,占全市水果产量的一半以上。福桔的色泽红艳、汁甜味美,加上名字的寓意好,因此很受当地市民的喜爱。
7.茉莉花茶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宋朝时期就有史料记载了福州茉莉花的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而在清咸丰年间,福州的茉莉花还被作为皇室贡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6.葱肉饼
葱肉饼是福州的传统风味小吃,它是以猪的肥膘肉加上葱花、芝麻等调味品制成馅料,然后包进面团里面,再擀成薄饼放进烤炉里烤。烤熟的葱肉饼颜色金黄,外酥里嫩,很是好吃。
5.肉松
福州的肉松在当地非常的出名,它是用猪身上的精瘦肉加上各种调料做成的,十分的香酥可口。当地人喜欢用肉松配白米粥,这样清淡美味又有营养,来到福州一定要品尝品尝。
4.福州太平线面
福州太平线面是福州的一道特色美食,线面是福州的特产,它就像丝线一样非常非常的细。线面会被扎成一小束一小束被放入滚烫的锅中,煮熟之后捞起来盛入碗中,在加入备好的牛羊肉和高汤,喜欢吃辣的人再放上几滴辣椒油,一碗美味的福州太平线面就出炉了。
3.燕皮
燕皮是福州的特色美食之一,它是用肉茸和甘薯粉制成的薄片,色泽洁白、口感脆嫩、十分的爽口,人们还可以将燕皮切成细丝然后煮着吃,绝对十分的美味。
2.福清光饼
福清光饼是福州的一道特色小吃,它最早是由抗倭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发明的,后来流落到了福州民间,于是这道美味不仅仅被当地人普遍食用,也是祭祀神灵必备的贡品。
1.福清鱼丸
福清鱼丸是福州的特产美食,在全国都相当的有名。福清鱼丸的弹性十足,爽滑可口,鲜美而且不腻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福清鱼丸不仅仅只在福州出现,更是遍布全国各地,成为了很多火锅店的主推菜肴之一。
二、福建的福州有什么特色?
福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青水秀、风光绮丽,名山、名寺、名园、名居繁多,独具滨江滨海和山水园林旅游城市风貌。
福州十大特产:
1.福州茉莉花茶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近千年历史。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秦汉时随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
2.连江鲍鱼
连江鲍鱼 连江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全县海岸线长238公里,海域面积为3112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港湾和岛屿众多,近海地形平坦开阔,潮流通畅,为连江渔业生产尤其是鲍鱼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国在同一海区养殖来自不同地理。
3.茶口粉干
茶口为梅溪源头的一个村落。因村之井水清香可口,象溶进了香茶,故得名“茶口”。茶口村生产粉干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因水质好、做工细、选料精良,采用自然风干等办法,所产粉干洁白匀长、细润柔韧,且久煮不烂、翻炒不粘不碎,日久天长而闻名遐迩。
4.长乐青山龙眼
青山龙眼自宋代起就是“贡品”。然而,20多年前,这一“千年贡果”因让其“自生自灭”,品质大不如前而乏人问津。2008年,青山村成立了龙眼协会。他们做了3件事:技术把关、打造品牌、统一销售。此后,青山龙眼身价一路飙升,如今1公斤卖到了30元。
5.七境茶
“七境”位于罗源县西部山区西兰乡,平均气温18度,常年雨量充沛,雾气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产出了茶中极品“七境堂”,史称“罗源尖子”,又名“元明绿”,简称“七境茶”。最早七境茶见于唐朝陆羽《茶经》一书,明清时代列为宫廷贡品,颇具盛名。
6.长乐漳港海蚌
长乐漳港海蚌是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漳港的特产。海蚌是我国海产品中珍品,肉质脆嫩,色白透明,蚌壳略呈三角形,壳很薄,仅在淡咸水交汇处的海水细沙中生长,以长乐漳港所产的质量最佳。与意大利之蚌齐名,驰誉中外。长乐漳港海蚌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海蚌壳呈椭园形
7.永泰芙蓉李
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化核加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永泰芙蓉李又名夫人李、浦李、永泰李,系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属蔷薇科、李属。芙蓉李又名中国李,是福建省特产,有700年的栽培历史。
8.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三宝之一,质地轻巧坚牢,造型古朴大方,装饰丰富多彩,产品有磨漆画、屏风、花瓶、茶具、烟具、文具等。自1898年以来多次获巴拿马、芝加哥、巴黎等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福州漆器始于南宋。
9.福州橄榄
橄榄是-种味道特别的水果,初吃时只觉得又苦又涩,而回味后却觉得清香、甘甜。 橄榄别称为“青果”。这是因为-般水果初生时是青色的,熟时变了颜色;而橄榄从生到熟。始终保持青翠的颜色。 橄榄又称为“忠果”、“谏果”,这是因它先苦后甜的特别韵味有同于古代忠臣
10.福州福桔
福桔是福州市市果,年产量近10万吨,约占全市水果产量的-半。福桔上市期在农历春节前后,由于色泽艳红、果美汁甜,又与“福、吉”谐音,备受群众喜爱。福桔产地多分布闽江下游两岸。
三、福州特产是什么?介绍一下当地风俗民情及注意事项
福州特产有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曾在巴拿马、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荣获金牌奖和金盾奖。福州角梳采用中国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绵羊角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艺精细。一把角梳从原料制成产品,需经过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泽莹亮,光润如镜,现又增加了新品种,在制成的角梳上运用传统漆画工艺技法,精心绘制了虎、豹、狮、象等10多种飞禽走兽和南国花草的图案花样,画面生动,永不褪色,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
橄榄: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圆、长营等名品,果面青绿、肉色黄白、味甘质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榄、甘草橄榄、五香果等,深受游客欢迎。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鲜红美观,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销往华北市场,福桔皮、核、络都具有药效,制成的桔饼有化痰镇咳、温胃健脾的效用。
龙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实清甜可口,龙眼干为滋补名品,以郊区红核仔、长乐扁匣榛等为名品,驰名中外。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后历为贡品,有亮功红、下番枝、红绿、陈紫等为名品,可晒干,酿酒和制成罐头等食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芙蓉李: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
福州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历史悠久。这种纸伞做工十分的精细。工人们采用油画、彩画喷花和绢印等方法,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十分雅致美观。一把优质的纸伞可在撑开、收回一万多次后仍不变形,在水里浸泡二十四小时不变质,在近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变质。福州纸伞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畅销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寿山石:福州的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选料精细,制作严谨,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饪界独树一帜,在海内外素有盛名。闽菜之首佛跳墙,原料珍贵,制作讲究,汤浓味厚。鸡汤氽海蚌,制法独特,汤清味醇,清新靓丽,号称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香芋鸭等福州名菜也独具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按制作原料分类,可分为米类、粉类、淀粉类、干果类、肉类和海鲜类等,尤以米、豆、糖为主要原料的最为著名。春节期间的红、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近年来,福州聚春园大酒店的“太极芋泥”,安泰楼、美食园的“鼎边糊”、“肉丸”、“鱼丸”、“扁肉燕”等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
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民俗演变于交替中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州风俗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到了近现代吸收融汇海外文化习俗。
在福州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州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户。
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州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州的习俗影响较小。
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我们一方面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一方面 又为下一代人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当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 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也不断产生。我们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鸭蛋与 “压乱” 谐音,故福州人 称它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面对宴席中的 庞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爱莫能吞 。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终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 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泊来节入侵传统节。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 等进口节 大有成为都市新潮之势。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 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此外,情人节、圣诞节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饭店拟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们的心。
“长一位”要转正 。在传统的宴会上,最长辈者要坐“长一位”。以旧民居厅中(前厅)摆八仙(桌)宴为例,靠左边的为一桌,一桌左边靠里的为一桌一位,即“长一位”,只有年最长、辈份最大者才有资格坐。但现在“长一位” 转正了。不论什么样的居所,也不论八仙桌还是圆桌,凡居中一桌面对门口的当中一位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为主人,二为职务最高者,三为贵宾中的“头人” ;按年龄、辈份坐“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才有。从左边一桌一位转到当中的“ 中” 一位 ,让年轻人容易理解,当然就要一转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传统宴会有“ 挟酒包” 的习俗,即设宴者除让宾客吃得又饱又醉(福州俗)外,还让你带一大包酒包回去,让父母或妻儿共享,这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 但在 有钱日日节(福州俗语)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赘,带回去也没人吃,只好倒掉。为此人们想出许多改革的办法,先以铝桶、保温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里此类酒包成灾。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废,无奈之下,只好以现金回扣代之。现在赴婚庆喜宴,你送了大红包,东家回你小红包,内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旧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装入口袋的“ 酒包”,何乐而不为? 凡此种种,许多新民俗正在代替旧民俗,出现了新旧民俗互相交替、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带有革新意义的内容。
闽都文化四大品牌
福州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和渊源流长的历史底蕴,塑造了福州人民顺势有为、爱拼会赢、豪爽义气、恋祖爱乡的优良品质,形成了具有开放博大、兼容并蓄等海洋文明显著特征的城市人文底蕴,孕育出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
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其兴办的40多年里,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文化以寿山石雕为载体。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寿山田黄石被誉为“石帝”、“石中之王”。
四、福州特色有哪些?
1、佛跳墙
这个是福州特色菜中当之无愧的帝王!佛跳墙起源于福州,其原料很多,有十几种,里面含有鲍鱼、海参、鱼唇、牦牛皮胶、杏鲍菇、蹄筋、花菇、墨鱼、瑶柱、鹌鹑蛋等。
2、鱼丸
这是福州人最常吃的小吃,其以包心有馅为特色。制作以鲨、鳗的鲜鱼肉,剔骨、洗净,剁成鱼丸酱;然后分次加入盐水调和,再加入干淀粉,拌成鱼羹糊状。
3、鸡汤氽海蚌
这是福州的特色名菜,属于闽菜——福州菜。主要是使用漳港海蚌、鸡肉作为主料,配以牛肉猪里脊肉等辅料制作而成的美食。以鲜活海蚌为原料,氽以滚热的鸡汤而成,口味咸鲜味。
4、荔枝肉
这是福建省福州、莆田等地特色传统名菜,属于闽菜。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因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荠和切成十字花刀的猪肉,烹调后因外形型似荔枝而得名。
5、福州捞化
这个福州“捞化”有点像是捞米粉,那米粉是原产莆田的“兴化米粉”,很细很细的细米粉,一捞就熟,福州“捞兴化”,后顺口简称“捞化”。捞化荤香诱人,冬日食之,大快朵颐之余,舒筋活血,寒气尽去。
五、福州人有什么风俗文化特点?
祭祀。说到福州地方风俗首先要说祭祀,祭祀是中国古代十分看重的一种仪式。在婚姻、节日,乡会等举行前都要先祭祀,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保留,只是它的程序没有以前那么复杂了。就说福州人逢年过节或举办什么仪式前都要先通过祭祀来求得生活的平安,得到祖宗以及神灵的保佑,让全家人都能够无灾无病,健康长寿。福州人的祭祀很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是以祭祀自己的祖宗为主祭祀神灵为辅,因此福州人祭祀的对象具有现实的意义,更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亲人的深情与怀念。福州人祭祀时都会先摆上两根香烛和一个小香炉,然后再摆上贡品。先摆上的是红酒,红酒一般选用福州老酒,有时也用绍兴料酒。福州人在祭台上一般会摆上十个小酒杯,然后每杯都倒满红酒,这样做的意思是让自己的祖宗在阴间也能够有酒喝。接下来就会摆上鸡、鸭、鱼、猪肉,扁肉燕和鱼丸等贡品,而鸡、鸭、鱼,猪肉是一定要贡上的,同时肉一定要是猪肉,这个原因很简单,福州人就是喜食猪肉,同时还要在每一个贡品上都放上一小片红纸,至于为什么要放红纸,福州人各有说法。当贡品都摆好时,主人会点上香(一般为三根),然后吹灭它们再在祭台前拜三拜后就可以将香插在香炉上了。接下来就会拿一个小铁桶烧纸钱,纸钱上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比如衣服、洗衣机,电视机等,还有金币,意思是愿祖宗们在地下能有齐全的生活用品和足够的金钱,福州人在烧纸钱时最忌讳的就是火会熄灭,因为他们认为火一旦熄灭,就说明他们为祖宗准备的东西已经送完了,这样祖宗一旦得不到足够的东西就会生气以致不再保佑他们了,于是他们必须保证在烧完最后一张纸钱前火都不能够熄灭,这样才能求得祖宗的保佑。祭祀的时间应放在十二时以前,福州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十二时以后不祭祀的话,祖宗就会自行离开祭台,因此福州人在祭祀祖宗时都很注重把握时间。
婚姻。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福州人对婚姻是特别看重的。福州人举行婚礼一般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就算采用西洋形式的婚礼,其中中国传统形式的成分也占有不少。对于福州人来说,传统的婚姻是这样的:结婚前男女双方都要先订婚,订婚时男方所要准备的礼金都要带有三这个数字,一般为一千三百三十三或者三千三百三十三,“三”是福州人最喜爱的数字,因为“三”与“升”字谐音,意思就是希望男女双方都能够步步高升。礼金准备完后男方还要准备猪腿作为聘礼,然后男女方再约定结婚的日子,由于福州人比较迷信吧,挑日子也是很讲究的,一般通过算命先生或者看日历来选择吉利的结婚日子,因此婚前挑日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这个环节结束后,男方就会询问女方参加婚礼的人数从而决定婚礼所办的酒席数量。接下来女方会跟男方讲好结婚时所需的酒钱、糖果、香烟,首饰等的数量。到结婚的时候,新郎先要去迎接新娘,按照传统习俗,新娘先要躲在闺房里,女方的亲朋好友会在家门口等候,当新郎来时他们就会“戏弄”新郎,比如他们会要求新郎留下一点红包,或者要求新郎请戏班演一出戏,或者请艺人讲一部评话,通过后才可以将新娘接走。新郎在接走新娘前两人都要先吃太平面(在碗里放入煮熟的线面,两个鸭蛋,少许鸡肉和香菇,然后再浇入鸡汤而成的),吃完后新郎新娘都要拜过祖宗和女方父母后,新郎才可以把新娘接走,接走时亲朋好友都会以燃放鞭炮的方式欢送新郎新娘。当新郎新娘到男方家的时候,男方的家人也会以放鞭炮的方式表示欢迎。当新郎新娘进屋的时候,也要先拜过男方的祖宗和父母,然后也要吃太平面,最后新郎要把新娘送入洞房。到了晚上举行婚宴时,新郎新娘以及他们的父母要相互见面,亲戚朋友们都会举杯庆祝。当酒桌上端来太平燕的时候(在大碗里放入扁肉燕、鸭蛋、香菇、玉米笋,香葱等再加上高汤制成的)时,新郎新娘就得出来在一位姑奶奶的陪同下拜见长辈,亲朋好友,长辈和亲朋好友都会给新郎和新娘见面礼(一般以红包或首饰为主),见面礼由姑奶奶暂时保管。这可以看出福州人举办婚礼所耗费的资金一般是由亲戚以及亲朋好友来共同分担的,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男女双方家庭在举办婚礼时的经济负担。婚宴后,新郎新娘的亲人在送完客人后就会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了。婚礼结束的第二天,小舅子要在凌晨五点多钟起床拜完自家的祖宗后就开始扛着用红布条扎好的甘蔗到亲家母家里(男方家)去接新娘回娘家。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扛着甘蔗呢?甘蔗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希望两家人的日子都能像甘蔗那样的甜美,生活水平都能像甘蔗那样节节升高。当小舅子到亲家母家里的时候要叫新娘回娘家,这时亲家母以及新郎都会给小舅子红包,小舅子收完红包吃完太平面后就得把新娘接回娘家,然后在女方的家里吃完太平面后才算完成任务。这就是福州人的传统婚姻形式,程序多且复杂,但都充分体现了福州人耐心仔细的办事态度,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生活习俗和对吉祥、平安,幸福的追求。
地方传统节日
福州人自己的节日很多,过去的福州人每月都会过上一两个节日。节日里亲戚朋友相互登门拜访,家家户户都会摆设酒桌邀请自己亲人朋友。福州人对节日的热爱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每个月设一两个节日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福州拥有那么多的传统节日也为福州文化增添了不少浓厚的气息和艳丽的色彩。福州人过节总要和祭祀保平安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有了祖宗神灵的保佑,节日才会过得安宁与祥和,由于福州地方传统节日太多,只好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节日介绍给大家。
拗九节。福州人把拗九节定在农历正月二十九,拗九节又称孝顺节或送穷节。相传古时候福州有一位叫目连的人,他的母亲十分凶悍,死后被送进地狱受苦。目连长大后,每天都会到她母亲的坟墓前给她送饭,但是所送的饭都会被小鬼给吃掉,目连因母亲吃不到他所做的饭而感到苦恼,后来目连用黑米煮了一碗颜色发黑的粥,那些小鬼们吓得都不敢吃,于是他的母亲终于吃到了儿子送来的粥,在阴间不再受饥饿了。后来福州人就把这一天命名为“孝顺节”(也就是“拗九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和红糖煮拗九粥,里面放上红枣、花生、豆豉、芝麻,马蹄,烧成后先用来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再作为全家人的早餐。凡是已经出嫁的女儿,都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愿全家都能度过“九”这一关。把孝顺作为节日反映了福州人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冬节。冬节是福州地方特有的一种时令节俗,它是被定在农历冬至。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们都会在祖先神主的祭台前陈列寿面等贡品,桌面放一支大竹箩,箩中盛有糯米粉(现在都已经改成盛在大瓷碗里了),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边搓丸边唱福州地方民谣,人们将搓好的丸煮熟后蘸糖豆粉吃,象征着全家都能够团团圆圆,生活都能够甜甜蜜蜜。
元宵。元宵也叫上元节,是农历春节的又一高潮,福州人说只有过完元宵才算把春节真正过完。这一天福州地方有舞龙灯、打狮、放花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甚是热闹。据历史记载,晋安桥就是因为宋时大量东门妇女连臂走进福州城观看舞龙灯而得名,桥上还刻有“乐游古迹”四个大字。
迎年。迎年又叫“游神”,旧时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后举行,而现在较多农村仍保留这样的习俗。每到迎年时农村各户都会大摆酒席,邀请亲戚客人,在城里的亲戚好友也会在此时坐车来参加这一节日。这个节日在农村是仅次于春节的,因此也办得相当的隆重和热闹。到了这一天各村山中的神庙前都会站满穿着古装的人,这是随神像游行的护卫。神像都长期放在神庙里,到迎年时才被抬出来,神庙里的神像种类很多,如泰山老君、二郎神、白马王、尚书公、哪吒,穆桂英等,这些神像都分别由村长所指定的人来顶着,在护卫队的随行下摇摆而行。当他们到一户村民家门口的时候就会停候几分钟,该户人家会放鞭炮以示欢迎,烧香祭拜以求今年平安幸福,稍富裕的家庭还会在门口大放烟花,因此这一天站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朝夜空望去尽是七色多彩的焰火,焰火一放也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浓厚的气息。
中元节。农村称这一节日为“七月半”,俗称“作半段”,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的,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七月半”指的是一年的半段,意在庆祝农田的丰收。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丰盛的佳肴邀请亲人和客人,有的甚至到县城请厨师来帮忙烹制。如果一个家族的一部分成员住在农村,另一部分住在城市,农村的成员就会与城市的成员约好家族的团聚“七月半”时在农村,中秋时在城市举行。从这五个有代表性的节日可以反映出福州人丰富而安定的生活,同时也客观上为福州地方的风俗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六、福建民俗文化特色有哪些
福建民俗文化特色有福州软木画、永春纸质画、泰宁梅林戏、五祖拳、莆田九鲤灯舞等。福州软木画:是福州的三宝之一,以栓树皮为材料,快刀作画,碉楼粘结成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小桥流水等。永春纸质画:是永春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曾一度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
福建民俗文化特色有福州软木画、永春纸质画、泰宁梅林戏、五祖拳、莆田九鲤灯舞等。
1、福州软木画:是福州的三宝之一,以栓树皮为材料,快刀作画,碉楼粘结成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小桥流水等。
2、永春纸质画:是永春县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曾一度与杭州丝织画、苏州刺绣、四川竹帘画齐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
3、泰宁梅林戏:是福建省地方的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泰宁、江乐、顺昌、邵武、光泽等地,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
4、五祖拳:泉州南少林武术拳以五祖拳最具有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泛的拳种。
5、莆田九鲤灯舞:黄石镇沟边村的莆田九鲤灯舞是莆田市民间舞蹈中一枝独特的奇葩,舞蹈语言丰富,所使用的道具和舞蹈表演形式,全国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