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这个城市有什么特点?

1、徐州是曲艺之乡

徐州为“曲艺之乡”流行于徐州的剧种有柳琴戏、江苏梆子、徽剧、京剧、柳子戏、花鼓戏、四平调、丁丁腔、皮影戏、评剧、话剧等。

其中,柳琴戏约有200年的历史,江苏梆子戏已有300年的历史。徐州的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刚烈、粗犷、朴实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细腻、优美的特点。

2、徐州是民间工艺美术兴盛地之一

徐州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彩陶、精致的骨雕、栩栩如生的汉代陶塑、深沉雄浑的汉画像石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

3、徐州是武术之乡

徐州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自己独特的武术流派。据不完全统计,徐州的武术拳种有37个。

扩展资料:

徐州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

徐州拥有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以及众多的桥、函、渠、闸等水利设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库相连的水网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苏

求徐州的历史文化特点

徐州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徐州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劳作。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春秋战国时,彭城属宋,后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

楚汉时,西楚霸王都彭城。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都彭城。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后改彭城郡,治彭城。

唐初,徐州与彭城郡名称多次互易,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各朝置有徐州,治彭城,领7县。

宋元两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府废,徐州府地附郭铜山县,后曾设徐海道,治所在铜山(徐州)。

日伪时由铜山县析置徐州市,曾为伪淮海省省会。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留徐州市,初为山东省辖市,后划回江苏省,并同时成立徐州专区,驻徐州市,辖11县市。此后,徐州市和徐州专区并存,不同时期辖属有所变化。1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撤徐州专区,将所辖6县划归徐州市。徐州市现辖5区6县(市)。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帝尧时建大彭氏国。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两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两汉彩绘兵马俑,是继咸阳和西安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批重要发现。为开发利用汉文化资源,组织成立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筹建修复了北洞山汉墓、龟山汉墓、白集汉墓、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艺术馆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点。

徐州还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乡,唐代白居易,宋代苏东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驯,当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和著名音乐家马可都曾在徐州任职或生活过。

徐州交通发达,基础设施较完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有国道5条,省道20条,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霍连高速公路通过徐州。京杭运河穿境而过,沿岸建有四个内河大港。

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丘陵海拨一般在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贾汪区中部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 ,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海拨一般在30-50米之间。

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

拥有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84座,总库容3.31亿立方米,以及众多的桥、函、渠、闸等水利设施,初步形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功能的河、湖、渠、库相连的水网系统。

徐州市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由于东西狭长,受海洋影响程度有差异,东部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西部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徐州民俗有哪些主要特点

节日习俗丰富多彩

正月十五赏灯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习俗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求雨习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生活习俗别具特色

服饰 男子均穿长袍马褂,女子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

颜色 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爱穿蓝色,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

鞋  徐州人穿鞋盛行“双道脸”

帽子 男子多毡帽、瓜皮帽、礼帽、草帽、女子多项蓝布手巾或表丝巾,儿童有“福巾”、“老头帽”。

居住 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杂院

婚丧嫁娶

喜事要“闹”,越闹越喜,闹亲闹喜闹红火。不闹就没了滋味。一个“闹”字道出了徐州民俗文化的主色调。但徐州人闹而不野,有着教养上的分寸和礼数上的讲究。没有狂欢节式的歇斯底里。如徐州人的“闹洞房”,一般都较为文雅,粗俗的做法往往受到指责。这或许是徐州“近齐鲁,尚儒学”的原故吧。徐州地区兴“送房”,众人围坐八仙子,唱起《送房歌》,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欢天喜地地目送新人佳偶入洞房。还有许多美好的祝福。如《撒帐歌》:“一把麸(福)子,一把枣(早),明年生个白胖小。”闹得多有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子孙满堂,寿终正寝的,徐州人叫“喜丧”。扬幡动乐、披麻戴孝的仪式中,确也升扬着一种隆重与庄严的气氛。

“腊八粥”

据民俗学家的介绍,农历十二月吃“腊八粥”和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重阳吃糕等习俗是同样重要的风俗习惯。每到腊八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一顿别具风味的腊八粥,这也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所谓腊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杂粮干果熬成的粥。民俗把这一天叫“小年”。据说,“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有这样的成分是顺应农民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关于腊八粥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腊八是佛教的节日。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寺于是日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 一天吃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

江苏徐州最大特色是什么?

一是羊肉,羊肉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是羊肉馆,光个背,喝着啤酒,猛一看,全是梁山好汉。徐州人吃羊肉有着悠远的历史,著名的伏羊节也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徐州人对于羊肉的热爱超乎想像。大大小小的羊肉馆开设在徐州的街头巷尾,烤、蒸、烧……各式各样的烹调方式满足着不同口味的徐州人。

二是好做的地锅鸡,浓浓的家味现在,很多饭店都有这个菜,其实做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要有鸡、油、面、盐、花椒、葱姜大蒜、辣椒、酱油即可。用地锅炖的,鸡选用容易烂的黑腿鸡或三黄鸡。等炖到味道都渗到骨头里去了,再在锅的周围贴上小饼。

三是拔丝,徐州的酒席上,基本上都有拔丝这道菜,什么苹果拔丝、香蕉拔丝之类的。徐州烹饪界素以拔丝技艺著称。“金丝缠葫芦”怎么样,光菜名已经很美了,就是拔丝楂糕,是彭门徐州厨行宗法的一大绝技,执烹饪之牛耳,独擅其美,自古迄今久盛不衰,为其他菜系所莫及。

徐州饮食历史久远,从4000多年前创造“天下第一羹”的彭祖,到垓下兵败、乌江自刎而为中国美食文化中留下霸王别姬这道名菜的项羽,再到高祖刘邦的沛公狗肉,再到苏东坡任职徐州时所创的东坡四珍,几千年的文化都浓缩在小小的盘碟当中。现在的徐州菜介于南北风味之间,自成风格,形成了鲜咸醇厚、味道适中、清而不淡、浓而不腻、五味兼备的独特风味。

徐州的地方特色有哪些?

徐州的民间工艺品可以称得上是一座瑰丽的宝库。睢宁儿童画、邳州民间剪纸、农民画等很早就在全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不仅精于此道的民间艺术家众多,其艺术造诣也相当厚实。徐州的民间玩具,也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泥玩、木玩、布玩、糖人、面人等,或朴拙、或精巧、或端庄、或灵透,让人爱不释手。此外还有木板年画、草编刺绣、雕塑、织棉、风筝等等,每一件都是闪烁着灵智之光的艺术创造物。

每年农历二十九日值观音菩萨诞辰之日逢会。云龙山大士岩的观音会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徐州知洲姜焯派人凿刻了观音像,信佛教者多来拜祭,久而久之形成了观音会,民间称为云龙山会。十九这一天,进香者、乞子者、还原者以及凑热闹赶会者、放风筝者潮涌而来,山路为塞,路外人满。如今的云龙山会更富文化气息和娱乐色彩,歌舞表演、风味小吃、传统工艺等异彩纷呈,热闹非凡。

徐州有个"象棋村",即邳州祁家村。农闲时,农民三五相聚,对弈一博。老少相教,男女相染,此村是人人习棋。村人下棋,决不困句一隅,或外出参赛,或邀外地人来村,不断进行棋艺交流。

徐州的地方戏曲以梆子戏和柳琴戏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徐州一带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外地也同样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沛县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全县共有28万人习武,这里不论男女老少,人人均能耍刀弄棒,讲武论剑。

斗羊、斗狗、斗鸡是徐州广为流传的一种娱乐方式。从选种、驯养到竞赛规则斗十分讲究,近几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正规的经济活动。

徐州有什么文化特点?

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秦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两汉文化看徐州”。黄河文化、齐鲁文化与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在徐州交汇,哺育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和一大批文臣武将,为两汉文化的产生铺垫了地理温床。汉字文化为载体的大文化体系,为内涵深厚、哲韵悠长的中华文化奠定了根基。

彭祖文化的核心被称为彭祖“三术”:一是烹饪术,二是养生术,三是房中术。彭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名厨”,至今被尊为厨师行业的祖师爷,代表美食“雉羹”流传4000余年,至今依然是最受欢迎的舌尖精品,被列入中华名吃;彭祖养生学说没有能够完整地流传下来,但其摄养、吐纳、守静、导引等养生理论,对道家、道教及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诸子百家多有关于养生术的记载,精神内涵都是一脉相承的,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可以讲,彭祖从饮食、运动到生育,奠定了中华养生文化体系的基础。

两汉文化

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语、汉字、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一是“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二是“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三是“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徐文化

徐文化是发生在徐州(包括广义的古九州之一的徐州)地方的,自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是徐地、徐人创造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各种文化的总称,它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徐文化的核心内容:仁、义、德、信、礼、道。徐文化是在它的特有的生态环境中诞生和成长的,具有文化原型的意义。它是当时华夏东方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之一。